学术投稿

胫后肌移位术矫治41只麻风垂足远期疗效观察

王载明;陈家琨

关键词:胫后肌, 移位矫治, 垂足, 足背曲度, 骨孔法
摘要:我院对开展胫后肌移位术矫治麻风垂足手术的38例患者(41只垂足)随访5~37年.根据术后足背屈度,步态评估,其中优27只,良8只,尚可5只,无效1只,有效率98%.疗效与胫后肌肌力、垂足的畸残程度、跟腱挛缩和手术方法有关,骨孔法优于皮下法.作者选择4例将麻痹的胫前肌取出,末端固定于胫后肌止点,近端缝于腓肠肌,术后未发生足弓变平.对肌腱脱落,作者作了手术改进取得较理想效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盐酸布替萘芬乳膏联合尿素软膏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疗效观察

    角化过度型足癣是临床上比较顽固难治的一种足癣,以往我科用复方苯甲酸软膏治疗,效果不理想,自2003年3月~2005年3月,我们应用1%盐酸布替萘芬乳膏联合20%尿素软膏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银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头孢泊肟酯治疗急性无合并症淋病52例疗效观察

    我们于2002年4月~2005年2月间用头孢泊肟酯(商品名:纯欣,海南三叶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急性无合并症淋病52例,并用头孢三嗪作对照,取得了理想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向建光;宋娜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4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40例山东地区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加重因素、病程和治疗等方面特征.方法:对17个先证者及其家系患者共4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1)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好发于腋窝、腹股沟等皱褶部位;(2)食物、药物、心理等因素可以加重病情;(3)4例患者有乏力的表现,与皮疹严重程度一致;(4)病程超过20年的患者中,多数(10/15)无逐年好转的趋势;(5)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个体差异较大,局部结合系统治疗有一定疗效.结论: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病程长,有一定加重因素和临床特征,乏力可能是该病的全身症状,阿维A与雷公藤联合应用效果好.

    作者:田洪青;颜潇潇;张福仁;周桂芝;卢宪梅;王昌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忆农村防治头癣往事

    1970年我所从北京搬迁到江苏泰州后,几年来一直在泰县农村进行头癣防治,先是在苏陈、大冯、桥头等公社试点,自1974年9月后,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开展.该县当时有41个公社、镇,103余万人口,共发现头癣(绝大部分是黄癣)患者10 773例,患病率为1.04%,几乎社社队队都有患者,个别大队患病率高达7.5%.

    作者:邵长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直接接触引起带状疱疹2例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以簇集性水疱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伴显著神经痛,愈后极少复发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病,因接触带状疱疹患者后被传染者少见.现将我们所见2例报道如下.

    作者:孙乐栋;曾抗;周再高;刁友涛;王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健康体检女工生殖道分泌物性病病原体检测分析

    为了解普通妇女中性病病原体的感染情况,我们于2004年8月对贵阳市某工厂403名参加妇女普查的女工取生殖道分泌物做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滴虫、霉菌、淋球菌5种性病病原体的检测,现将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苏勤;季福玲;李家锋;何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生物共振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61例,采用生物共振治疗系统进行脱敏治疗;对照组59例口服咪唑斯汀(皿治林)10mg,qd,连续用3周;联合治疗组32例,采用生物共振治疗系统脱敏治疗同时加口服咪唑斯汀(皿治林)10 mg,qd,连用3周.结果:3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与治疗组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生物共振技术治疗慢性荨麻疹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且复发率低,尤其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作者:石春蕊;匡钱华;任万明;高军;曹庚;董永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兰美抒治疗小儿头癣疗效观察

    兰美抒是一种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具有高效、低毒及较强的杀真菌作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浅部真菌病,治疗体股癣取得较好的疗效,此药的特征之一为可用于2岁以上儿童,不经肝脏代谢,我们对门诊40例头癣儿童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杨华;刘卫兵;张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Paget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Paget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恶性程度及预后.方法:收集18例Paget病患者资料,观察和分析其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p53、bcl-2及P-gp的表达.结果:Paget病的典型皮损为湿疹样境界清楚的浸润性红斑,组织病理以表皮内有透明胞浆的Paget细胞为特征.18例Paget病均有一定程度的p53、bcl-2和P-gp的阳性表达,且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Paget病为低恶性的皮肤肿瘤,有特殊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和判断恶性程度及预后.首选手术治疗、长期随访.

    作者:单葵;李桂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T细胞IL-12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外周血T细胞IL-12表达的影响.方法:45例RGH患者随机分为卡介菌多糖核酸组(BCG-PSN)和病例对照组,并设立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4+T、CD8+T细胞IL-12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前RGH患者外周血IL-12阳性CD4+T细胞的百分率及IL-12阳性CD8+T细胞的百分率均显著性降低(P<0.05).(2)治疗后BCG-PSN组外周血IL-12阳性CD4+T细胞百分率及IL-12阳性CD8+T细胞百分率均显著升高(P<0.05);而病例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比较BCG-PSN组与病例对照组治疗前、后外周血IL-12阳性CD4+T细胞百分率差值及IL-12阳性CD8+T细胞百分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3)对BCG-PSN组及病例对照组复发率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治疗后两组复发患者的复发间隔时间及皮损痊愈时间进行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能降低RGH的复发频率,减轻复发病情,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卡介菌多糖核酸能有效提高RGH患者体内CD4+T、CD8+T细胞IL-12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陈兴平;邓云华;陈映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麻风患者白内障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探讨麻风患者白内障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4例麻风治愈后留院者逐一进行白内障检查,同时调查13个可能危险因素的变量,然后使用Logistic回归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方法确定危险因素.结果:204例麻风愈后留院者中,发现白内障病例73例,患病率35.8%.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与使用糖皮质激素为麻风患者白内障的危险因素,同时Ⅱ型麻风反应也与麻风患者白内障有一定程度关联.结论:年龄、使用糖皮质激素和Ⅱ型麻风反应与麻风患者白内障的发病相关.

    作者:王景权;尤卫平;王江南;姚建军;许亚平;钱建荣;郑碧忠;郑寿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56例妊娠期尖锐湿疣临床分析

    尖锐湿疣(CA)是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STD).有学者报道1在正常无症状妇女中,HPV感染率为5%~40%,而妊娠后即可增至60%以上,可见妊娠后,有易感HPV的趋势,本文主要对56例妊娠期CA进行了临床分析.

    作者:王今锦;卢珺;卞维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陕西省2000~2003年麻风康复试点效果分析

    2000年3月~2003年3月观察陕西省3个县和汉中疗养院现症病例27例,发现神经炎20例,其中13例通过泼尼松治疗神经功能得到改善.857例治愈者接受了自我护理训练,其中60%养成了自我护理习惯,手足皲裂个数分别减少了99.00%和94.46%,手足溃疡个数分别减少了96.88%和72.50%,红眼个数减少了79.56%.为499例病人提供了防护鞋,麻木足皲裂和溃疡人数分别减少了89.64%和71.43%.安装假肢13条.其中残端无伤口12例,5例病人行走步态正常.麻风病康复工作既必要,又可行,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王耀斐;李百灵;段刚;蔺兆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脂溢性角化病的研究进展

    脂溢性角化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但是其病因不甚明了.近期的研究认为其发病与年龄、日光照射、细胞凋亡受阻等相关,因而新的治疗方法也应运而生.

    作者:彭程;张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皮肌炎46例临床分析

    本文回顾分析了46例皮肌炎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28例,发病年龄16~78岁.皮肤损害以上眼睑紫红斑(82.60%)、Gottron丘疹(52.18%),V区干燥性红斑(69.57%)、皮肤异色斑(17.39%)及甲周红斑(28.26%)多见,肌肉受累以四肢近端多见(上肢80.43%、下肢71.74%).血清肌酶升高CPK(82.60%)、LDH(76.08%)、AST(71.74%).9例为乙肝病毒携带者,5例合并乙型肝炎.5例合并内脏恶性肿瘤.皮肌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皮肤和肌肉的炎症性疾病,与免疫、感染、肿瘤有关.乙型肝炎与皮肌炎可能存在着某种关系.

    作者:钱奕红;罗静;陶小华;付兵初;倪剑;潘卫利;郑福兆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尿道肉阜1例

    尿道肉阜临床上不少见,但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而我们报道1例青年女性,较长时间被误诊为非特异性尿道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尿道肉阜病例.

    作者:陆原;席建元;陈达灿;刘蓉;徐大云;禤国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脉冲染料激光联合微波治疗蜘蛛痣186例疗效观察

    2002年以来,我们采用微波治疗仪联合585染料激光治疗面部蜘蛛痣186例,获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辛淑君;刘之力;邢媛媛;陈丽华;刘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扎马尾辫致发际毛囊炎8例

    我科于2004年2月~2005年3月在门诊治疗因扎马尾辫致发际毛囊炎8例,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刘秋红;鞠小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弥漫性体部血管角皮瘤1例

    弥漫性体部血管角皮瘤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我们在临床上见到1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19岁.因颜面、躯干、阴囊及四肢暗红丘疹偶痒19年就疹.患者自出生时即在背部出现5颗针尖大暗红色丘疹,当时未介意.8岁时臀部、四肢亦出现类似皮损,稀疏分布.10岁左右颜.面、阴囊也出现上述皮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皮损日益增多.自诉近年来稍劳累时四肢常感麻木及针刺感.患者既往体健,无药物食物过敏史,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遗传病史及类似疾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好,血、尿及心电图均正常,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吴军;章广庆;郑碧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丹参酮胶囊联合必麦森凝胶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4年1~10月应用丹参酮胶囊(河北省兴隆希力药业有限公司)联合必麦森凝胶(山东德美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欧柏生;王建民;荆鲁华;刘卫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