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健康体检女工生殖道分泌物性病病原体检测分析

苏勤;季福玲;李家锋;何勤

关键词:健康体检, 女工, 生殖道, 分泌物, 性病病原体, 人型支原体, 解脲支原体, 普通妇女, 检测, 感染情况, 妇女普查, 淋球菌, 贵阳市, 霉菌, 工厂, 滴虫
摘要:为了解普通妇女中性病病原体的感染情况,我们于2004年8月对贵阳市某工厂403名参加妇女普查的女工取生殖道分泌物做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滴虫、霉菌、淋球菌5种性病病原体的检测,现将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窄谱UVB联合中药熏蒸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我院从2004年4月~2005年1月应用窄谱UVB光疗联合中药汽疗仪熏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庄洪建;吴汝英;渠鹏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银屑病的免疫学机制

    紫外线照射治疗银屑病已经在临床应用了将近一个世纪,近年出现的窄谱中波紫外线(311 nm UVB)因其操作简便易行,副作用小,远期致癌作用远远低于其他紫外线,已经取代传统的UVA,PUVA以及BB-UVB,并成为临床治疗银屑病的常用有效手段之一,而其治疗银屑病的免疫学机制尚不是十分明了,仍处于探索阶段.现就NB-UVB治疗银屑病的免疫学机制方面有关研究成果作以综述.

    作者:薛梅;陈德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以鼻出血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以鼻出血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较少见,现将我们诊治的资料完整的2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茜;孙乐栋;曾抗;周再高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布特软膏联合龙胆合剂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

    近年来,由于糖皮质激素制剂的滥用,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其治疗成为皮肤科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根据布特软膏(含5%氟芬那酸丁酯,同联集团沈阳抗生素厂生产)具抗炎作用、无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特点,联合龙胆合剂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志坤;赵颖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三氯醋酸联合α-干扰素栓治疗宫颈尖锐湿疣77例疗效观察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是目前欧美国家常见的性病之一,我国的发病率剧增,已占性传播疾病的第2位.发病年龄多在16~35岁,南方高于北方.多发生于生殖器皮肤黏膜处,宫颈尖锐湿疣约占32%.本病与癌有一定关系.目前常见的单一治疗方法复发率均较高.我院采用50%三氯醋酸联合α-干扰素(尤靖安)治疗宫颈尖锐湿疣,复发率低,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滕洪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播散性斑块型汗孔角化症1例

    汗孔角化症是一种较少见的,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慢性进行性角化性皮肤病.斑块型汗孔角化症大多为单发皮损或损害数目比较少,而皮损多发,范围广泛的病例尚属罕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郑方容;黄长征;李家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土槐煎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实验研究

    为探讨土槐煎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作用机制.对雌雄性小鼠各30只,分别采用灌饲中药土槐煎剂高低浓度组和生理盐水组,对比观察土槐煎剂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增殖及鼠尾鳞片表皮分化的影响.结果:土槐煎剂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的颗粒形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1).实验结果从病理上证实土槐煎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是可靠的.

    作者:王瑛;白长川;高文婷;夏玉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红皮病型银屑病合并臀部脓肿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20岁.双下肢鳞屑性丘疹、斑块12年,加重1年,全身皮肤潮红、肿胀伴发热3周.患者于1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小腿鳞屑性丘疹、斑块,伴瘙痒.在当地医院以银屑病治疗多次(具体药物不详),效果不佳.病情反复发作,冬重夏轻.

    作者:吴梅;施仲香;吴卫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紫外线对几种常见深部真菌生长的影响

    探讨紫外线对几种常见深部真菌生长的影响,观察紫外线在0.1~0.3 m不同距离照射几种着色真菌、外瓶霉、孢子丝菌、假阿利什菌和链格孢15~30分钟后对其生长的影响.经上述条件下紫外线照射后各实验菌种生长均未见影响.紫外线不能作为皮肤着色真菌病及其它几种常见深部真菌病治疗及其致病菌常规消毒手段.

    作者:柴宝;沈永年;陈伟;刘维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成人线状IgA大疱性皮病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40岁.因面部、躯干反复出现红斑、水疱伴瘙痒1年,于2005年4月3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前胸出现红斑,在正常皮肤、红斑的基底上出现数个粟粒至绿豆大小的水疱,水疱易破溃结痂,经过5~7天可自愈,但新的水疱又出现.皮损渐延及后背、面部、头皮.曾多次在外院治疗效果欠佳.6个月前,口腔颊黏膜起数个水疱,随即破溃,10天左右自愈.3天前,双手掌散在起水肿性小斑点,左手掌心可见一粟粒大水疱,为进一步诊治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腹痛、腹泻,饮食、大、小便均正常.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头皮、颜面(以颏部为重)、胸背部见点、片状淡红斑,部分呈环状排列,其上散见绿豆、黄豆大小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澄清,尼氏征阴性(图1).部分疱破溃结痂,部分痂皮脱落遗留淡褐色色素沉着斑.口腔黏膜无异常.

    作者:王玲;赵传靖;宋斌;于长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二期梅毒致黄疸性肝炎1例

    二期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我们曾遇到1例以黄疸性肝炎为首发症状的梅毒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巫毅;张明;金外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脑回状真皮内痣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头皮肿块进行性增大26年.患者出生时即有左头顶部一鸽蛋大小肿块,稍隆起,柔软无触痛,表面皮肤及毛发正常,无色素沉着.

    作者:沈斌;李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盐酸布替萘芬乳膏联合尿素软膏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疗效观察

    角化过度型足癣是临床上比较顽固难治的一种足癣,以往我科用复方苯甲酸软膏治疗,效果不理想,自2003年3月~2005年3月,我们应用1%盐酸布替萘芬乳膏联合20%尿素软膏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银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阴道加特纳菌的研究现状

    阴道加特纳菌是一种嗜血杆菌,与细菌性阴道病及其他许多临床上的并发症密切相关.现就其名字由来,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流行病学及临床检测方法等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李沂轩;纪岩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56例妊娠期尖锐湿疣临床分析

    尖锐湿疣(CA)是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STD).有学者报道1在正常无症状妇女中,HPV感染率为5%~40%,而妊娠后即可增至60%以上,可见妊娠后,有易感HPV的趋势,本文主要对56例妊娠期CA进行了临床分析.

    作者:王今锦;卢珺;卞维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IL-12和IL-23的表达

    目的:了解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IL-12和IL-23的表达特征,探讨IL-23在抗白念珠菌系统感染中的作用,并重新认识和评价IL-12的作用.方法:通过尾静脉接种白念珠菌建立小鼠白念珠菌系统感染模型,观察小鼠肾脏的病理变化,RT-PCR法检测小鼠肾脏IL-23及IL-12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平皿稀释法检测肾脏内菌落形成单位(CFU).结果:IL-12 mRNA表达水平在初次感染后第1、3天明显升高(P<0.05),感染后第7天基本正常.IL-23 mRNA水平在初次感染后的第1天无明显改变(P>0.05),感染后第3、7天明显升高(P<0.05),而再次感染中其mRNA始终呈现高表达(P<0.05).结论:IL-12和IL-23均参与Ⅰ型免疫反应,有效抵御白念珠菌系统感染,IL-12可能在炎症反应的早期发挥重要作用,而IL-23可能在炎症反应的后期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家文;曹菲;谭志建;丁娟;张德美;邬炎卿;曾敬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8-甲氧补骨脂素乳膏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8-甲氧补骨脂素乳膏对动物皮肤的毒性作用.方法:用健康新西兰兔进行皮肤刺激性试验;用健康豚鼠进行皮肤刺激和致敏试验.结果:8-甲氧补骨脂素乳膏对新西兰兔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无刺激性,对豚鼠完整皮肤无致敏作用.结论:8-甲氧补骨脂素乳膏皮肤局部用药对实验动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田夫军;颜宏生;张福仁;石善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表皮松解性棘皮瘤1例

    表皮松解性棘皮瘤(epidermolytic acanthoma)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良性表皮肿瘤,临床上易与脂溢性角化病混淆,但病理有特异性表现.近我们诊断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正邦;张美华;胡佳;陈文琦;鲁严;方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白癜风治疗进展

    白癜风为病因不清,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神经精神化学等因素有关的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本病治疗相对困难,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新技术的出现,给白癜风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措施.本文对白癜风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作者:杨敏;常建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忆农村防治头癣往事

    1970年我所从北京搬迁到江苏泰州后,几年来一直在泰县农村进行头癣防治,先是在苏陈、大冯、桥头等公社试点,自1974年9月后,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开展.该县当时有41个公社、镇,103余万人口,共发现头癣(绝大部分是黄癣)患者10 773例,患病率为1.04%,几乎社社队队都有患者,个别大队患病率高达7.5%.

    作者:邵长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