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勤;季福玲;李家锋;何勤
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面maiy cutaneous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C-ALCL)是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中的一个类型,由于ALCL的大多数瘤细胞显示Ki-1抗原或CD30阳性,故又称Ki-1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或CD30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1985年Stain等2首先描述了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988年分类把它归于非霍奇金淋巴瘤3(No-Hodgkin lymphoma,NHL),1997年WHO分类将其归为一种独立的亚型,该病在临床较为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C-ALCL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兴刚;李锋;严月华;汤芦艳;陈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为探讨土槐煎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作用机制.对雌雄性小鼠各30只,分别采用灌饲中药土槐煎剂高低浓度组和生理盐水组,对比观察土槐煎剂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增殖及鼠尾鳞片表皮分化的影响.结果:土槐煎剂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的颗粒形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1).实验结果从病理上证实土槐煎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是可靠的.
作者:王瑛;白长川;高文婷;夏玉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为观察尿路康扶正方面的药效作用.通过实验将尿路康、左旋咪唑等对阳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对正常小鼠IgG含量、胸腺指数、脾指数、体重的影响,将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尿路康能使低下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对血清IgG、胸腺、脾、DTH无明显抑制作用.尿路康确有扶正的作用.
作者:廖元兴;梁洁;欧阳威英;林培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0年3月~2003年3月观察陕西省3个县和汉中疗养院现症病例27例,发现神经炎20例,其中13例通过泼尼松治疗神经功能得到改善.857例治愈者接受了自我护理训练,其中60%养成了自我护理习惯,手足皲裂个数分别减少了99.00%和94.46%,手足溃疡个数分别减少了96.88%和72.50%,红眼个数减少了79.56%.为499例病人提供了防护鞋,麻木足皲裂和溃疡人数分别减少了89.64%和71.43%.安装假肢13条.其中残端无伤口12例,5例病人行走步态正常.麻风病康复工作既必要,又可行,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王耀斐;李百灵;段刚;蔺兆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人类皮肤中5-羟色胺(5-HT)作为一种免疫调节介质具有极其复杂的机制,它可以调节人类皮肤中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5-HT诱导T和B细胞增殖,T细胞和单核细胞又可以释放5-HT,在树突状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上均有5-HT或其受体表达,5-HT对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细胞因子(IL-1β、IL-6、IL-8、IL-12、TNF-α)等均有显著作用,这些机制涉及到免疫性皮肤病和皮肤肿瘤的发病机制,因此,5-HT免疫学作用机制及其受体相关药物的研发对治疗一些皮肤病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建国;龚启英;李桂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头皮肿块进行性增大26年.患者出生时即有左头顶部一鸽蛋大小肿块,稍隆起,柔软无触痛,表面皮肤及毛发正常,无色素沉着.
作者:沈斌;李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以鼻出血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较少见,现将我们诊治的资料完整的2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茜;孙乐栋;曾抗;周再高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白癜风为病因不清,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神经精神化学等因素有关的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本病治疗相对困难,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新技术的出现,给白癜风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措施.本文对白癜风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作者:杨敏;常建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诊断相关问题及各种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4年收治的19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脊髓痨2例,间质型神经梅毒4例,麻痹性痴呆13例;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抗原凝集试验(CSF-TPPA)100%阳性,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CSF-RPR)阳性率84.21%,脑脊液检查蛋白增高阳性率68.42%,细胞数增高阳性率78.94%;头颅CT和MRI表现脑萎缩、梗塞或脱髓鞘病变等改变.结论:神经梅毒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电生理等检查综合分析.
作者:张子平;程波;王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40例山东地区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加重因素、病程和治疗等方面特征.方法:对17个先证者及其家系患者共4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1)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好发于腋窝、腹股沟等皱褶部位;(2)食物、药物、心理等因素可以加重病情;(3)4例患者有乏力的表现,与皮疹严重程度一致;(4)病程超过20年的患者中,多数(10/15)无逐年好转的趋势;(5)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个体差异较大,局部结合系统治疗有一定疗效.结论: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病程长,有一定加重因素和临床特征,乏力可能是该病的全身症状,阿维A与雷公藤联合应用效果好.
作者:田洪青;颜潇潇;张福仁;周桂芝;卢宪梅;王昌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汗孔角化症是一种较少见的,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慢性进行性角化性皮肤病.斑块型汗孔角化症大多为单发皮损或损害数目比较少,而皮损多发,范围广泛的病例尚属罕见.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作者:郑方容;黄长征;李家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外周血细胞表面CD43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双色荧光标记抗体、流式细胞仪对PM/D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期MCs)和B细胞表面CD43分子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PM/DM患者PBMCs中CD19+B细胞、CD43+细胞和CD43+CD19+B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M患者PBMCs中CD43+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DM患者PBMCs中的CD19+B细胞和CD43+细胞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但PM和DM患者之间这些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M/DM患者PBMCs中B细胞数量的升高与其自身抗体产生有关,B细胞上CD43分子表达上调对B细胞增殖、分化和抗体分泌类型转换起正性调节作用,是PM/DM自身抗体产生的重要原因.
作者:马国秀;梁再赋;张士发;许静;赵丽萍;王良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探讨紫外线对几种常见深部真菌生长的影响,观察紫外线在0.1~0.3 m不同距离照射几种着色真菌、外瓶霉、孢子丝菌、假阿利什菌和链格孢15~30分钟后对其生长的影响.经上述条件下紫外线照射后各实验菌种生长均未见影响.紫外线不能作为皮肤着色真菌病及其它几种常见深部真菌病治疗及其致病菌常规消毒手段.
作者:柴宝;沈永年;陈伟;刘维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作为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主要病原体,其感染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随着各种广谱抗生素的滥用,其耐药菌株日益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为了解台州市Uu和Mh在泌尿生殖道感染中的状况以及对不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我们对1 351例可疑支原体感染者进行了支原体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林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尖锐湿疣(CA)是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STD).有学者报道1在正常无症状妇女中,HPV感染率为5%~40%,而妊娠后即可增至60%以上,可见妊娠后,有易感HPV的趋势,本文主要对56例妊娠期CA进行了临床分析.
作者:王今锦;卢珺;卞维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脂溢性角化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但是其病因不甚明了.近期的研究认为其发病与年龄、日光照射、细胞凋亡受阻等相关,因而新的治疗方法也应运而生.
作者:彭程;张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院从2004年4月~2005年1月应用窄谱UVB光疗联合中药汽疗仪熏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庄洪建;吴汝英;渠鹏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IL-12和IL-23的表达特征,探讨IL-23在抗白念珠菌系统感染中的作用,并重新认识和评价IL-12的作用.方法:通过尾静脉接种白念珠菌建立小鼠白念珠菌系统感染模型,观察小鼠肾脏的病理变化,RT-PCR法检测小鼠肾脏IL-23及IL-12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平皿稀释法检测肾脏内菌落形成单位(CFU).结果:IL-12 mRNA表达水平在初次感染后第1、3天明显升高(P<0.05),感染后第7天基本正常.IL-23 mRNA水平在初次感染后的第1天无明显改变(P>0.05),感染后第3、7天明显升高(P<0.05),而再次感染中其mRNA始终呈现高表达(P<0.05).结论:IL-12和IL-23均参与Ⅰ型免疫反应,有效抵御白念珠菌系统感染,IL-12可能在炎症反应的早期发挥重要作用,而IL-23可能在炎症反应的后期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家文;曹菲;谭志建;丁娟;张德美;邬炎卿;曾敬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外周血T细胞IL-12表达的影响.方法:45例RGH患者随机分为卡介菌多糖核酸组(BCG-PSN)和病例对照组,并设立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4+T、CD8+T细胞IL-12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前RGH患者外周血IL-12阳性CD4+T细胞的百分率及IL-12阳性CD8+T细胞的百分率均显著性降低(P<0.05).(2)治疗后BCG-PSN组外周血IL-12阳性CD4+T细胞百分率及IL-12阳性CD8+T细胞百分率均显著升高(P<0.05);而病例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比较BCG-PSN组与病例对照组治疗前、后外周血IL-12阳性CD4+T细胞百分率差值及IL-12阳性CD8+T细胞百分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3)对BCG-PSN组及病例对照组复发率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治疗后两组复发患者的复发间隔时间及皮损痊愈时间进行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能降低RGH的复发频率,减轻复发病情,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卡介菌多糖核酸能有效提高RGH患者体内CD4+T、CD8+T细胞IL-12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陈兴平;邓云华;陈映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盐城市历史上曾是麻风高流行区,累计发现麻风病人9 027例.经过几十年积极防治,已于1998年达基本消灭麻风病指标,麻风病已呈低流行状态.为此,该市从2001年起开展了麻风疑似病例筛检工作.2004年省疾控中心(CDC)在盐城全市范围内开展以麻风疑似病例的筛查和报告为主要内容的麻风监测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开友;俞文祥;祁耀;沈进进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