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文;曹菲;谭志建;丁娟;张德美;邬炎卿;曾敬思
目的:探讨麻风患者白内障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4例麻风治愈后留院者逐一进行白内障检查,同时调查13个可能危险因素的变量,然后使用Logistic回归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方法确定危险因素.结果:204例麻风愈后留院者中,发现白内障病例73例,患病率35.8%.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与使用糖皮质激素为麻风患者白内障的危险因素,同时Ⅱ型麻风反应也与麻风患者白内障有一定程度关联.结论:年龄、使用糖皮质激素和Ⅱ型麻风反应与麻风患者白内障的发病相关.
作者:王景权;尤卫平;王江南;姚建军;许亚平;钱建荣;郑碧忠;郑寿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念珠菌性阴道炎(WC)是妇科门诊常见病.VVC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单纯性WC,另一类为难治性WC,复发性VVC和严重性VVC均属难治性WC1.我院用伊曲康唑(美扶)配合米可定阴道泡腾片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RVVC)220例收到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师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是引起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及疑难配型的主要原因.患者血清中如有不规则抗体,则导致交叉配血困难,因而延误临床输血.临床常用的传统的试管法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操作复杂,需时过长,对临床输血工作极为不利.我们采用的微柱凝胶技术(microcoium gel technigue)检测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既操作简便,又大大缩短了试验时间.我们对本院的1 860例住院患者,在输血前进行了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筛查,检出抗体阳性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彩玉;丁凤荣;高乐俊;曲惠青;王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诊断相关问题及各种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4年收治的19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脊髓痨2例,间质型神经梅毒4例,麻痹性痴呆13例;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抗原凝集试验(CSF-TPPA)100%阳性,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CSF-RPR)阳性率84.21%,脑脊液检查蛋白增高阳性率68.42%,细胞数增高阳性率78.94%;头颅CT和MRI表现脑萎缩、梗塞或脱髓鞘病变等改变.结论:神经梅毒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电生理等检查综合分析.
作者:张子平;程波;王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紫外线照射治疗银屑病已经在临床应用了将近一个世纪,近年出现的窄谱中波紫外线(311 nm UVB)因其操作简便易行,副作用小,远期致癌作用远远低于其他紫外线,已经取代传统的UVA,PUVA以及BB-UVB,并成为临床治疗银屑病的常用有效手段之一,而其治疗银屑病的免疫学机制尚不是十分明了,仍处于探索阶段.现就NB-UVB治疗银屑病的免疫学机制方面有关研究成果作以综述.
作者:薛梅;陈德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40例山东地区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加重因素、病程和治疗等方面特征.方法:对17个先证者及其家系患者共4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1)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好发于腋窝、腹股沟等皱褶部位;(2)食物、药物、心理等因素可以加重病情;(3)4例患者有乏力的表现,与皮疹严重程度一致;(4)病程超过20年的患者中,多数(10/15)无逐年好转的趋势;(5)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个体差异较大,局部结合系统治疗有一定疗效.结论: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病程长,有一定加重因素和临床特征,乏力可能是该病的全身症状,阿维A与雷公藤联合应用效果好.
作者:田洪青;颜潇潇;张福仁;周桂芝;卢宪梅;王昌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表皮松解性棘皮瘤(epidermolytic acanthoma)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良性表皮肿瘤,临床上易与脂溢性角化病混淆,但病理有特异性表现.近我们诊断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正邦;张美华;胡佳;陈文琦;鲁严;方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院对开展胫后肌移位术矫治麻风垂足手术的38例患者(41只垂足)随访5~37年.根据术后足背屈度,步态评估,其中优27只,良8只,尚可5只,无效1只,有效率98%.疗效与胫后肌肌力、垂足的畸残程度、跟腱挛缩和手术方法有关,骨孔法优于皮下法.作者选择4例将麻痹的胫前肌取出,末端固定于胫后肌止点,近端缝于腓肠肌,术后未发生足弓变平.对肌腱脱落,作者作了手术改进取得较理想效果.
作者:王载明;陈家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阴道加特纳菌是一种嗜血杆菌,与细菌性阴道病及其他许多临床上的并发症密切相关.现就其名字由来,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流行病学及临床检测方法等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李沂轩;纪岩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外周血细胞表面CD43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双色荧光标记抗体、流式细胞仪对PM/D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期MCs)和B细胞表面CD43分子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PM/DM患者PBMCs中CD19+B细胞、CD43+细胞和CD43+CD19+B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M患者PBMCs中CD43+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DM患者PBMCs中的CD19+B细胞和CD43+细胞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但PM和DM患者之间这些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M/DM患者PBMCs中B细胞数量的升高与其自身抗体产生有关,B细胞上CD43分子表达上调对B细胞增殖、分化和抗体分泌类型转换起正性调节作用,是PM/DM自身抗体产生的重要原因.
作者:马国秀;梁再赋;张士发;许静;赵丽萍;王良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为探讨土槐煎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作用机制.对雌雄性小鼠各30只,分别采用灌饲中药土槐煎剂高低浓度组和生理盐水组,对比观察土槐煎剂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增殖及鼠尾鳞片表皮分化的影响.结果:土槐煎剂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的颗粒形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1).实验结果从病理上证实土槐煎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是可靠的.
作者:王瑛;白长川;高文婷;夏玉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探讨紫外线对几种常见深部真菌生长的影响,观察紫外线在0.1~0.3 m不同距离照射几种着色真菌、外瓶霉、孢子丝菌、假阿利什菌和链格孢15~30分钟后对其生长的影响.经上述条件下紫外线照射后各实验菌种生长均未见影响.紫外线不能作为皮肤着色真菌病及其它几种常见深部真菌病治疗及其致病菌常规消毒手段.
作者:柴宝;沈永年;陈伟;刘维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人类皮肤中5-羟色胺(5-HT)作为一种免疫调节介质具有极其复杂的机制,它可以调节人类皮肤中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5-HT诱导T和B细胞增殖,T细胞和单核细胞又可以释放5-HT,在树突状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上均有5-HT或其受体表达,5-HT对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细胞因子(IL-1β、IL-6、IL-8、IL-12、TNF-α)等均有显著作用,这些机制涉及到免疫性皮肤病和皮肤肿瘤的发病机制,因此,5-HT免疫学作用机制及其受体相关药物的研发对治疗一些皮肤病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建国;龚启英;李桂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是目前欧美国家常见的性病之一,我国的发病率剧增,已占性传播疾病的第2位.发病年龄多在16~35岁,南方高于北方.多发生于生殖器皮肤黏膜处,宫颈尖锐湿疣约占32%.本病与癌有一定关系.目前常见的单一治疗方法复发率均较高.我院采用50%三氯醋酸联合α-干扰素(尤靖安)治疗宫颈尖锐湿疣,复发率低,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滕洪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作为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主要病原体,其感染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随着各种广谱抗生素的滥用,其耐药菌株日益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为了解台州市Uu和Mh在泌尿生殖道感染中的状况以及对不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我们对1 351例可疑支原体感染者进行了支原体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林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科于2004年2月~2005年3月在门诊治疗因扎马尾辫致发际毛囊炎8例,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刘秋红;鞠小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为了解普通妇女中性病病原体的感染情况,我们于2004年8月对贵阳市某工厂403名参加妇女普查的女工取生殖道分泌物做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滴虫、霉菌、淋球菌5种性病病原体的检测,现将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苏勤;季福玲;李家锋;何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角化过度型足癣是临床上比较顽固难治的一种足癣,以往我科用复方苯甲酸软膏治疗,效果不理想,自2003年3月~2005年3月,我们应用1%盐酸布替萘芬乳膏联合20%尿素软膏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银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34岁,农民.双颊部不痛不痒红斑3年.2002年5月无明显诱因于右颊部出现钱币大小鲜红斑,不痛不痒,渐向外扩大呈环状,颜色变暗为蓝灰色,继之左颊部出现同样损害.1年前曾于外院就医(诊治不详)未见好转.近3个月发现红斑较前明显扩大,遂来我院就诊.临床拟诊:(1)盘状红斑狼疮?(2)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3)麻风待排.发病以来无全身不适,既往体健,无肝炎、麻风及结核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作者:梁房文;黄振明;罗育武;柏卫东;杨子秀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们于2002年4月~2005年2月间用头孢泊肟酯(商品名:纯欣,海南三叶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急性无合并症淋病52例,并用头孢三嗪作对照,取得了理想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向建光;宋娜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