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拉米夫定和泛昔洛韦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徐克成;李绍白;翁绍纪;雷春;叶平

关键词:肝炎, 乙型, 慢性, 拉米夫定, 药物疗法, 联合, 泛昔洛韦
摘要:背景: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单用均难以完全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体外研究证明,拉米夫定(LMD)和Penciclovir[泛昔洛韦(FCV)的活性代谢物]联合应用对HBV复制具有相加或协同抑制作用。目的:研究LMD和FCV联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疗效。方法: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联合治疗前曾接受6个月以上的LMD治疗,但均未取得改善。所有患者均为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具有高水平HBV DNA和丙氨酸转氨酶(ALT),17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12例HBeAg阳性患者的诊断得到组织学证实。联合用药方案为:治疗期LMD 100 mg qd+FCV 500 mgtid口服4个月;随访期(5~10个月)单用LMD,剂量同前。结果:21例患者的血清HBVDNA水平在治疗前为1×10819±0.58 copies/ml,治疗期末为1×104.55±1.18 copies/ml,随访期为1×105.25±1.82 copies/ml(P<0.01);ALT水平从联合治疗前的225 U/L±110 U/L降至治疗期末的79 U/L±50 U/L和随访期的81 U/L±48 U/L(P<0.01)。17例HBeAg阳性患者中,8例(47.1%)发生HBeAg/抗HBe血清转换;与此同时,血清ALT均正常化,HBVDNA降至1×104 copies/ml以下(P<0.01)。4例HBeAg阴性患者中,3例HBVDNA降至1×104 copies/ml以下,ALT同时降至正常或明显降低。共有2例患者在随访期复发,其中1例HBeAg再次转为阳性,但HBVDNA和ALT均低于治疗前水平。10例接受肝活检复查的患者中,分别有8例(80%)和4例(40%)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得到改善(P<0.05),无一例病变加重。结论:LMD和FCV有协同或相加性抗HBV作用,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胃肠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消化内镜操作中咪唑安定的镇静作用和安全性

    欧美国家在消化内镜操作中广泛使用清醒镇静技术,其目的在于减少操作相关的不良感受,提高患者对检查的耐受性及接受程度。咪唑安定具有高效、半衰期短、起效迅速等特点,已成为内镜检查中的常规用药,但由于苯二氮卓类药物对呼吸循环有一定影响,其安全性受到质疑,尤其是在没有麻醉科医师在场的情况下[1]。鉴于我国对清醒镇静内镜检查的经验有限,本研究对小剂量咪唑安定的镇静作用和安全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吴晰;陆星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超声内镜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超声内镜(EUS)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安全、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等优点,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目前,EUS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已得到公认,利用EUS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尝试也在不断深入中,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作者:姜福全;李兆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拉米夫定和泛昔洛韦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背景: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单用均难以完全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体外研究证明,拉米夫定(LMD)和Penciclovir[泛昔洛韦(FCV)的活性代谢物]联合应用对HBV复制具有相加或协同抑制作用。目的:研究LMD和FCV联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疗效。方法: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联合治疗前曾接受6个月以上的LMD治疗,但均未取得改善。所有患者均为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具有高水平HBV DNA和丙氨酸转氨酶(ALT),17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12例HBeAg阳性患者的诊断得到组织学证实。联合用药方案为:治疗期LMD 100 mg qd+FCV 500 mgtid口服4个月;随访期(5~10个月)单用LMD,剂量同前。结果:21例患者的血清HBVDNA水平在治疗前为1×10819±0.58 copies/ml,治疗期末为1×104.55±1.18 copies/ml,随访期为1×105.25±1.82 copies/ml(P<0.01);ALT水平从联合治疗前的225 U/L±110 U/L降至治疗期末的79 U/L±50 U/L和随访期的81 U/L±48 U/L(P<0.01)。17例HBeAg阳性患者中,8例(47.1%)发生HBeAg/抗HBe血清转换;与此同时,血清ALT均正常化,HBVDNA降至1×104 copies/ml以下(P<0.01)。4例HBeAg阴性患者中,3例HBVDNA降至1×104 copies/ml以下,ALT同时降至正常或明显降低。共有2例患者在随访期复发,其中1例HBeAg再次转为阳性,但HBVDNA和ALT均低于治疗前水平。10例接受肝活检复查的患者中,分别有8例(80%)和4例(40%)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得到改善(P<0.05),无一例病变加重。结论:LMD和FCV有协同或相加性抗HBV作用,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克成;李绍白;翁绍纪;雷春;叶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外膜蛋白疫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

    研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外膜蛋白(OMP)加大肠杆菌不耐热内毒素(LT)经口免疫对小鼠H.pylori感染的保护作用。探讨定量细菌培养在疫苗免疫效果评价中的应用。方法:从H.pylori NCTC11637菌株制备OMP和全菌超声粉碎抗原,LT作为粘膜免疫佐剂。通过灌胃分别以H.pylori全菌超声粉碎抗原1 mg加LT 10μg(A组)、H.pylori OMP 0.5 mg加LT10μg(B组)和生理盐水(C组)免疫小鼠(n=30),每周1次,共4次。免疫完成后4周以H.pylori Sydney Strain 1菌株攻击小鼠1次(1×107 CFU/只),攻击后4周处死小鼠,取胃分别作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检查及定量细菌培养,观察H.pylori定植情况。结果:C组小鼠H pylori定植密度为2.40×107CFU/g胃组织,A组和B组小鼠分别为2.03×105 CFU/g和6.76×105CFU/g胃组织,免疫组的定植密度明显降低。结论:口服H pylori OMP加LT对小鼠H.pylori感染具有一定免疫保护作用,但不能完全预防感染,需进一步筛选更为有效的抗原和佐剂。定量细菌培养可以更敏感、更客观地反映胃粘膜H.pylori定植量和评价疫苗免疫效果。

    作者:陈洁;陈旻湖;朱森林;陈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静脉滴注白蛋白预防自发性腹膜炎肾功能减退的研究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白蛋白以提高血容量能否预防肾功能进一步减退,从而降低自发性腹膜炎的病死率。方法:112例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照研究。A组56例,用头孢三嗪静脉滴注治疗;B组56例,用头孢三嗪+白蛋白静脉滴注治疗,总疗程3周。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肌酐及血尿素氮变化情况以评价肾功能。结果:A组患者的肾功能损害发病率为33.9%(19/56),B组为8.9%(5/56),B组患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A组(P=0.002)。A组患者的院内病死率为30.4%(17/56),B组为8.9%(5/56),B组患者的院内病死率也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静脉滴注白蛋白可减少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肾功能损害的发病率,从而降低其病死率。

    作者:薛惠平;林冰;莫剑忠;李继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的联合治疗

    20世纪后10年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抗病毒治疗地位的确定以及α-干扰素(IFN-α)和新核苷拟似药的应用改善了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史和预后。但现有的抗病毒治疗尚存在以下问题[1]:第一,难以根除病毒。

    作者:徐克成;吴建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胃癌患者血清CD44、CD54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CD44、CD54含量变化与胃癌诊断及浸润、转移、预后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26例胃癌、10例胃溃疡患者和20例健康成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清CD44、CD54含量,其中10例胃癌患者在术后1个月复查CD44、CD54。结果:胃癌患者的血清CD44、CD54含量明显高于胃溃疡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5),但胃溃疡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含量无明显差异。血清CD44、CD54含量在直径>5 cm、侵及浆膜、伴淋巴结转移的肿瘤及Ⅲ、Ⅳ期肿瘤明显高于直径≤5 cm、未侵及浆膜、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及I、Ⅱ期肿瘤(P<0.05),但与组织学类型无关。10例复查胃癌患者中,8例术后血清CD44、CD54含量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1例无明显下降,1例反而上升,这2例均与胃癌转移有关。结论:血清CD44、CD54含量测定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预测术后复发,是一项评价疗效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陈卫昌;严辉;张学光;蔡衍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200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免疫学指标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免疫学指标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关系。方法:对200例慢性肝病患者的8个血清免疫学指标和9个与肝纤维化有关的血清生化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血清免疫学指标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典型相关系数为0.813 9(P=0.000 1),在这两个因素集团相关中,血清免疫学指标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其次为白细胞介素-2和自然杀伤细胞;肝纤维化指标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凝血酶原时间和α2巨球蛋白,其次为透明质酸和转铁蛋白。结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肝纤维化密切相关。

    作者:何清波;苏炳华;曾民德;魏朝晖;贾一韬;陆伦根;茅益民;高春芳;孔宪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目的:探讨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作用。方法:3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ARDS患者按收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时间分成两组,I组15例接受机械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治疗,Ⅱ组16例在PEEP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黄。监测两组患者的PEEP水平、供氧浓度、血气分析指标、氧输送(DO2)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并比较其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在机械通气PEEP治疗中,Ⅱ组患者所需的PEEP水平和供氧浓度显著低于I组患者(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合度(SaO2)等血气分析指标及DO2均有所升高,Ⅱ组患者升高更为显著(P<0.01);Ⅱ组患者的肺内分流率(Qs/Qt)较I组患者显著降低(P<0.01);Ⅱ组患者的平均肺动脉压(PAPm)和肺血管阻力(PV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也较I组患者显著减低(P<0.01);I、Ⅱ组患者的MOF发生率分别为60%和25%,病死率分别为53%和25%(P<0.01)。结论: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ARDS疗效显著,能防治MOF的发生并降低其病死率。

    作者:严鸣;杨兴易;陈德昌;许永华;郭昌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肠系膜静脉栓塞2例诊治体会

    肠系膜静脉栓塞在急腹症中较为少见,由于有明显的腹膜炎症状,常因难以与其他常见急腹症鉴别而导致误诊、误治,现报道2例诊治体会如下。

    作者:卞作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项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普萘洛尔单用及与哌唑嗪联合应用降低门脉高压、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3例肝硬化伴中度以上食管静脉曲张(内镜检查证实)的连续入院患者随机化分组后分别接受普萘洛尔联合哌唑嗪(试验组)或单用普萘洛尔(对照组)治疗,随访直至终点事件出现;治疗前和随访第3个月时行心肝核素显影比值(H/L)测定。结果:试验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的平均随访期为13个月。用药后,试验组患者的H/L值显著下降(P=0.01)。对于有出血史的患者,试验组用药后H/L值明显下降(P=0.01),下降的绝对差值及相对比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2);试验组H/L值下降>20%的患者比例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4)。两组患者的平均无出血时间无明显差异(P=0.42);但Kaplen-Meier曲线显示,在90~237天左右,试验组患者的累积未出血率高于对照组(90.5%比71.3%)。10例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其中试验组7例,对照组3例。结论:对于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普萘洛尔与哌唑嗪联合应用在第3个月时可使门静脉压力较基础值明显下降;H/L的下降幅度和药物有效率均明显优于普萘洛尔单用,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既往有腹水史的患者易发生钠水潴留。

    作者:蒋晓渠;王吉耀;陈世耀;朱畴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探讨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经胃镜检查确诊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行十二指肠美蓝染色,于不染区或着色区取材作病理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58例患者中,26例于溃疡附近出现斑片状粉红色不染区,13例出现白色不染区,19例着蓝色,三者的胃上皮化生检出率分别为80.8%(21/26)、15.4%(2/13)和10.5%(2/19)。粉红色不染区的胃上皮化生检出率明显高于着色区(P<0.01)。25例检出胃上皮化生者中22例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88.0%),33例无胃上皮化生者中4例H.pylori阳性(12.1%),前者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后者(P<0.01)。结论:十二指肠美蓝染色用于辨别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效果较好,对针对性取材及观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上皮化生的动态变化有指导意义。

    作者:周雁;朱戎;龙毓灵;丁芸珍;王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力宣传推行清醒镇静内镜检查

    当前,消化内镜检查已成为医疗单位不可缺少的诊治手段。就江苏省而言,一些大医院已拥有多种型号的诊断和治疗用内镜,一些卫生院和门诊所也备有胃镜和/或肠镜。

    作者:张志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慢性肝病病理分级、分期与血清学指标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学指标反映慢性肝病病理分级、分期的价值。方法:以肝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200例不同病理分级、分期慢性肝病病例血清学指标的差异。结果:不同病理分级、分期慢性肝病病例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Alb/球蛋白(A/G)比值、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肽酶(GGT)、α2巨球蛋白(MG)、PGA积分、PGAA积分、PGA指数和PGAA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炎症分级病例的间接胆红素(SIB)、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碱性磷酸酶(ALP)和凝血酶原时间(PT)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病毒性肝炎病例的AST、Alb、A/G比值、转铁蛋白(TF)、AFP、GGT、α2MG、PGA积分、PGAA积分、PGA指数和PGAA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学指标AST、Alb、A/G比值、SIB、TG、HDL、ALP、PT、AFP、GGT、α2MG、PGA积分、PGAA积分、PGA指数和PGAA指数与肝脏炎症分级相关;AST、Alb、A/G比值、AFP、GGT、α2MG、PGA积分、PGAA积分、PGA指数和PGAA指数与肝纤维化分期相关;TF与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分期相关。提示某些血清学指标可能有助于反映慢性肝病的病理分级、分期。

    作者:宋育林;杨文卓;贾一韬;陆伦根;茅益民;曹爱平;朱红音;李恩灵;万谟彬;李成忠;曾民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激素变化

    肠易激综合征(IBS)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上非常多见。大量研究表明,IBS病理生理学变化的特征为胃肠道反应性增高,其中以胃肠动力学异常受重视。胃肠激素广泛参与胃肠道运动的调节,且某些胃肠激素为肠神经系统递质,很有可能参与了IBS的发病[1]。为此,本研究检测了IBS患者血液中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的含量变化情况,试图探讨胃肠激素在IBS发病中的可能作用。

    作者:王彝康;尤汉宁;孙依萍;李定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肾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肝硬化腹水患者常发生因肾血管收缩而导致的一种特殊的肾功能衰竭,即肝肾综合征(HRS)。HRS的肾脏组织学表现正常,肝移植后,肾功能亦会恢复或接近正常,说明肾脏的变化是一种功能性改变。HRS发生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且预后很差,死亡率在80%~95%以上[1~4]。近年,HRS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关键的是血管扩张假说的提出和制定了统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本文就HRS的定义、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征;何小平;朱人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胃肠内镜操作中是否应使用镇静剂

    清醒镇静是指用一种或多种药物抑制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使检查或治疗得以顺利完成。在此过程中,医师仍可同患者进行交流,患者亦能遵医嘱作出反应。

    作者:陆星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应逐步推广清醒镇静胃肠内镜检查

    胃肠内镜检查作为诊断和治疗胃肠疾病的重要手段,已普遍为广大患者所接受。由于胃肠内镜检查具有侵入性,约20%~30%的患者对其有焦虑、紧张或恐惧感,在检查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个别患者甚至因难以耐受而主动拔去胃镜。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大肠镜检查中,亦有30%~40%的患者痛苦难忍,甚至不能完成检查。

    作者:林庚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胃肠道腺癌手术前后化疗的研究

    1995年1月~2000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及普外科经纤维、电子胃镜及肠镜活检病理检查共诊断胃癌60例、肠癌40例,作者对手术前后接受和未接受规范化疗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了随访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钮兰芬;姚成汉;黄健;张金坤;蒋继周;边晓玲;沈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潘托拉唑钠注射液对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颇为常见,往往起病急骤,病情危重。质子泵抑制剂的问世大大提高了消化性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治愈率。注射用潘托拉唑钠系南京市海光应用化学研究所和扬州制药厂共同研制的新型质子泵抑制剂。2000年4~10月,上海市6所医院用该药治疗了60例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旨在验证该药对消化性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总结如下。

    作者:上海市潘托拉唑协作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胃肠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