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乐栋;曾抗;周再高;彭学标;刁友涛
通过对41例阴茎硬化性淋巴管炎的临床表现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探讨阴茎硬化性淋巴管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41例均位于冠状沟或包皮内板、阴茎背、侧缘,弯曲、蚯蚓状,坚韧、隆起性条索状物,可根据临床表现、病情轻重、病程长短选择局部热敷到手术治疗等.本病临床上不多见,但应予正确诊治,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恐慌和疑虑.
作者:陆原;陈达灿;席建元;凌铭;何雯;翁翊;徐大云;禤国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临床资料患儿女,近2月龄.主因外阴、双下肢、双足皮疹1周就诊.患儿生后6周出现外阴破溃,双下肢皮肤暗红斑,双足斑块状脱屑逐渐加重,伴食欲差,未发热.于2005年1月来我科就诊.体检:患儿发育正常,体重3.5 kg,出生时体重3 kg,头颅、心、肺、腹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侧小阴唇可见多处浅表糜烂面,表面尚清洁,边界清楚,质软,左臀部可见一3 cm×1.5 cm圆形溃疡,右侧可见1 cm×1 cm,溃疡触之软骨样硬度,双下肢轻度水肿,隐约可见暗红色大小不等的斑片,双足可见典型环状角化脱屑斑,基底不红.双侧腹股沟可触及花生米大的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血WBC 24.5×109/L,HB 70 g/L,取臀部溃疡面分泌物涂片,暗视野检查可见大量梅毒螺旋体,查血RPR阳性,滴度1:256,TPHA阳性.父母均否认不洁性接触史和输血史.该患儿其父血RPR阴性,TPHA阴性.其母亲RPR阳性,滴度1:8,TPHA阳性.依据临床、化验检查及其母化验结果,诊断:早期先天性梅毒.给予青霉素40万IU肌注,每日两次,共15天,会阴部创面愈合,下肢足部皮疹消失.嘱3个月后复查RPR,目前随访观察中.同时给予其母苄星青霉素240万IU,每周一次肌肉注射,共3次,随访中.
作者:张晓芳;齐风琴;张建中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瘙痒是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由于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及实验方法,人们至今还不能全面认识瘙痒,本文就近年来对瘙痒的发生机制、相关疾病和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丁媛;普雄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白癜风是常见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不甚满意,自2002年以来我们外用复方补骨脂酊联合螺旋藻胶囊内服治疗白癜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孔玉沙;吕海鹏;李晓明;刘静;张娜;傅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环状肉芽肿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良性皮肤损害,回顾我科13年来门诊就诊的14例环状肉芽肿病例,对其病因、病理、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祁凤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婴儿指趾纤维瘤病(infantile digital fibromatosis)又称婴儿指(趾)纤维瘤(infancy digital fibroma),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婴儿和儿童的肿瘤,以成纤维细胞增生为特征.我们在临床中见到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萍;刘启文;李建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23岁,机关干部.因左肘部肿物2个月于2004年3月就诊.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左肘部出现一红色皮疹,无自觉症状.皮疹逐渐增大,触之较硬.患者未曾诊治.2个月来皮疹增大为指状肿物,自觉影响穿衣.患者否认发病前该处有外伤史.发病以来皮疹未曾出血.患者曾用百多邦软膏外用治疗无效.患者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左肘部可见一指状粉红色肿物,似纺锤状,基底有蒂,表面有轻度角化,捏之较硬(图1).肿物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真皮内可见胶原纤维束增生.在增生的纤维束之间可见少许炎症细胞浸润(图2).诊断:获得性指状纤维角化瘤.
作者:鲍迎秋;付裕;常建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68岁,主因周身泛发红斑、鳞屑、痒38年,阴囊红斑,结痂、疼痛1年,加重3个月入院.38年前于下肢出现数片不规则红斑,边界清,周边隆起.此后,皮疹渐泛发全身,以下肢、臀部为重.近1年阴囊出现约3 cm×4 cm大小红斑、结痂,有触痛.
作者:戴溱;张峻岭;肖尹;纪华安;王庆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淋球菌对6种抗菌药物耐药的发生率及耐药特征,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临床分离70株淋球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对淋球菌进行青霉素、四环素、阿奇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大观霉素的敏感性的测定.结果:耐青霉素、四环素、阿奇霉素、环丙沙星的菌株分别占60.00%(42)、71.42%(50)、37.14%(26)、54.28%(38),同时耐2种及以上抗菌药物的多重耐药率为80%(56).未发现耐大观霉素、头孢曲松的菌株.结论:武汉地区淋球菌环丙沙星耐药率及多重耐药率均增长迅速,头孢曲松、大观霉素可以作为武汉地区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其余4种不作为首选.
作者:涂亚庭;张丽霞;林能兴;黄长征;陈宏翔;林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为探讨钬激光治疗巨大型尖锐湿疣的方法与疗效,分为钬激光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组(51例)和单用钬激光治疗组(73例)进行治疗.结果112例患者疣体一次性清除;12例患者因疣体较大,分2次清除,间隔时间为1~2天.术中出血少,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为7~22天.钬激光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组复发率低(P<0.05).钬激光治疗巨大型尖锐湿疣疗效好,安全性高.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可显著降低复发率.
作者:刘盛秀;杨春俊;王中影;骆娣凤;杨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为了解部队训练环境对战士足癣发病率的影响,研究预防保健对策,我们从1998年5月~2005年6月对北京近郊部队1 035名战士进行了足癣真菌的分离培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那爱华;庞晓文;赵庆利;刘文;王毅侠;赵广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应用NB-UVB和PUVA治疗银屑病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不但可提高疗效,而且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本文就NB-UVB和PUVA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应用方法、临床疗效和副作用等进行综述.
作者:田夫军;赵天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从尖锐湿疣(CA)标本中克隆出人乳头瘤病毒6b型(HPV-6b)早期蛋白E6、E7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比对及原核表达,为HPV感染的检测和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PCR法,从CA标本中扩增HPV-6的E6、E7基因,构建pUC/HPV-6 E6、pUC/HPV-6 E7两个重组体,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比对.经双酶切与表达载体pGEX-5X-1定向连接,构建pGEX-5X-1重组表达质粒,转入BL21大肠杆菌,IPTG诱导GST融合蛋白表达及Western blot鉴定.结果:克隆出HPV-6b早期蛋白E6、E7基因,成功构建pUCm/HPV-6b E6、pUCm/HPV-6b E7重组质粒,克隆获得HPV-6b E6、E7基因与GenBank标准株序列完全相同,经双酶切定向克隆,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5X-l/HPV-6b E6和pGEX-5X-l/HPV-6b E7,转入BL21大肠杆菌,高效表达GST融合蛋白.结论:本研究克隆出的HPV-6b E6、E7基因与标准株相同,HPV-6b E6、E7 GST融合蛋白获得高效表达,为HPV-6b E6、E7基因表达产物的纯化、体外活性以及E6、E7为靶位的基因疫苗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王群;毕志刚;张兆松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对95例住院天疱疮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95例患者分为3组,第1组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第2组在第1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第3组在第1组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分别评价近期疗效.结果:出院时第1组77例患者中68例(88.31%)皮损完全消退;第2组13例患者中10例(76.92%)皮损完全消退;第3组5例患者中4例(80.00%)皮损完全消退.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是目前治疗天疱疮的主要方法,对部分常规剂量不能控制病情者加用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或静脉滴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杨宝琦;张福仁;施仲香;张迪展;于美玲;汪新义;史本青;田洪青;赵天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为了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对我国银屑病的治疗效果,我们于2003年6月~2004年5月采用NB-UVB光疗仪对27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仰琪;刘利平;梁燕梅;袁春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近年来,由于滥用广谱抗菌药物等原因,导致Uu的耐药株出现使得NGU的治疗成为一个难点1.本文采用杭州天和微生物有限公司的培养、鉴定、计数、药敏一体化试剂对有临床症状的500例泌尿生殖道感染者男性尿道拭子、前列腺液、女性宫颈分泌物进行解脲脲原体鉴定,并对检出的210株解脲脲原体进行5类12种抗菌药物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目的在于为临床治疗支原体感染的抗菌药物提供重要的实验室诊断依据.
作者:孙蔚斌;许阳;骆丹;钱纪银;罗正国;郭国平;朱习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成人花斑癣是一种常见病,儿童花斑癣比较少见而且有其特点.我们诊治的儿童花斑癣30例,均在外院误诊为白癜风或单纯糠疹,现报道如下.
作者:蒋少君;梁红忠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为探讨婴幼儿斑秃的相关因素与斑秃的发病及预后的关系,回顾性分析50例婴幼儿斑秃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35例(70%)患儿合并湿疹,23例(46%)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指标异常者14例(28%).斑秃可能同时合并甲状腺疾病、贫血、白血病,如能在婴幼儿期发现并对相关疾病进行治疗,对斑秃病情的转归及探索婴幼儿斑秃是否为上述疾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将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陈明;潘红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82岁,头顶、额部浸润性斑块、结节半年余.半年前无明显诱因额部出现鸡蛋大紫蓝色斑片,无疼痛及瘙痒感,皮损进行性增大.患者未予重视.2个月前在其头顶、额部出现境界清楚的浸润性斑块.近2周出现轻微痒感,抓后易出血.遂于2005年8月1日来我科就诊.
作者:谢红付;曾海燕;李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40岁,农民.双手背、颧部发生皮损5年,伴有轻微瘙痒,于2005年3月14日就诊我科.有经常日晒史.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张明;李碧芳;杨小英;黄长征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