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四清;龙国文;吴天琼
人疱疹病毒8型(HHV-8)的发现在HHV-8及相关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面开辟了一个新领域,然而,HHV-8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致病机制方面都存在着争议,本文就HHV-8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吴丽峰;普雄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为探讨攀枝花地区慢性荨麻疹的致病因素,寻找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我们对2000年6月~2004年6月9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了变应原检测,并对620例进行脱敏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玉平;金优;韦晶星;王丽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近10年来,国内外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治疗银屑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2004年2月始,我院对64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采用NB-UVB全身照射治疗,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陆建云;陈玉新;张春梅;吴瑞斌;陆正中;顾小平;陈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银屑病伴天疱疮少见,近我们在临床上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头皮、躯干鳞屑性损害1年,全身水疱糜烂半年入院.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皮鳞屑性红斑、丘疹,其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发呈束状,自觉瘙痒,继而躯干、四肢相继出现散在鳞屑性丘疹.半年前躯干及四肢发生水疱、糜烂,水疱容易破裂形成糜烂面,且不断扩大,伴疼痛.该患者既往体健,从未有类似皮损出现,无嗜酒史,吸烟(1包/天).否认有银屑病及天疱疮家族史.否认有药物过敏史.查体:T:38.4℃,P 100次/分,R 22次/分,BP 110/80 mm-Hg,心、肺等系统检查无异常,肝、脾不大.
作者:陈晓红;曹碧兰;袁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皮肤真菌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我科自2003年7月~2004年12月,采用特比萘芬乳膏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128例,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懿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我科于2003年10月~2005年1月应用海普林软膏(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手部皲裂性湿疹及冻疮获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志红;姜洪起;崔卫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肛门瘙痒症是一种局限于肛门及周围皮肤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疗效差,易复发.我院自1998年1月~2002年12月对108例肛门瘙痒症病人进行亚甲蓝肛门皮内点状注射,取得良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建兴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8例SLE患者及4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IP-10,比较分析其与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肾损害、抗dsDNA、补体C3和白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血清IP-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且活动期高于静止期(P<0.01),肾损组高于无肾损组.血清IP-10水平与SLEDAI(P<0.01)、抗dsDNA抗体滴度对数值呈正相关(P<0.05),与C3(P<0.01)、白细胞计数(P<0.05)呈负相关.结论:检测血清IP-10水平有可能作为狼疮活动的敏感指标之一.
作者:江明;薛梅;张金华;徐素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肿胀性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 tumidus)临床上较少见1,2,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因额部水肿性红斑3个月,双眼睑上部水肿性红斑20天就诊.患者3个月前前额部无明显诱因出现指甲大小红斑,自觉轻度瘙痒,无明显脱屑,故当时未给予治疗.以后皮损逐渐向周围扩展,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多形红斑,给予外用糖皮质激素和抗过敏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20天前,双眼睑上部出现同样皮损,为进一步诊治来我科就诊.患者自诉皮损在精神紧张、劳累和日光照射后明显加重.患者发病以来,无发热、乏力、无关节及肌肉疼痛、无口腔溃疡、无脱发、雷诺氏征阴性.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作者:李波;郑松;李久宏;陈洪铎;宋芳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男,223岁.因双下肢皮损6年,臀部、阴囊疣状增生物2年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于6年前无明显诱因左小腿出现一豆大角化性丘疹,逐渐向周围扩展成环形,未给予任何治疗.皮损数目逐渐增多,双下肢均受累.近两年来,臀部、腹股沟、阴囊起大小不一的斑块和疣状突起,受压后,自觉瘙痒,为确诊来我科.否认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器官移植病史.
作者:唐旭;沈宏;钱国培;孙秀坤;许爱娥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在当代皮肤病和性病治疗学中抗菌药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处方中除糖皮质激素外,抗菌药物比任何其他药物都常用.本文讨论了当今皮肤科大多数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克林霉素和利福平的临床应用.
作者:唐鸿珊;朱一元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儿,男,7岁.因面部、双手起厚痂4年余,臀部结痂2年,手掌起脓疱1周,于2005年2月16日就诊.患儿4年前无明显诱因口腔黏膜、舌黏膜出现白膜伴口角糜烂,后面部出现红斑块,逐渐破溃结痂,脱落后留下色素脱失,周围不断出现新皮损.病情反复发作.曾在当地医院诊治(诊断不详),予抗炎治疗无效.皮疹逐渐发展至四肢、臀部,融合成片,边缘隆起并有少量分泌物.为求进一步诊治来院就诊.
作者:季雅娟;骆仲智;李春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以真皮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而不形成淋巴样滤泡为主要病理特征,病程经过良性.现将我们所遇1例报道如下.
作者:田夫军;赵天恩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选择男性尿道分泌物、阴道分泌物异常和生殖器疱疹3种病征的门诊初诊病例,进行病征处理;同时进行病原学诊断;并对医患双方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病征诊断对淋球菌和沙眼衣原感染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34%、62.55%和61.24%,梅毒的敏感性为72.22%,特异性为92.24%,阳性预测值为68.42%;288例男性尿道分泌物的治愈率78.82%,有效率99.65%;阴道分泌物异常治愈率72.60%,有效率99.41%;生殖器溃疡治愈率88.66%,有效率100%,副作用少;医生和患者对病征处理的满意率分别为82.85%和97.99%.提示上述3种病征处理流程图在基层医院应用是可行的.
作者:黄培勇;付志智;李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贵州省兴义市重复开展消除麻风运动对当地新发现麻风病人的影响.方法:收集1996~2004年新发现麻风病人的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9年共发现麻风病人166例,平均每年发现18.4例,年均发现率为2.65/10万.1999年首次开展消除麻风运动后3年,新病人中的2级畸残率和延迟期呈明显下降趋势,低于开展前3年的水平.两次开展消除麻风运动时的畸残率和平均延迟期均达较高水平,提示该地区虽两次开展消除麻风运动但麻风流行程度仍处于较高水平.结论:重复实施消除麻风运动可促进某些流行病学指标的好转,应反复多次开展.
作者:牟鸿江;王正华;柯伟;包夏;王颖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为观察斑秃患者穴位注射得宝松的治疗效果.对78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40例、皮损内注射组38例,每2周注射得宝松1次,每日外用中药生发药水2次,观察8周.结果:于治疗第4周,穴位注射组有效率高于皮损内注射组,随治疗时间延长,其差异更加明显,统计学分析,第8周二者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皮损内注射组随时间延长,3例患者皮损处出现表皮轻度萎缩.采用穴位注射得宝松治疗斑秃疗效好于皮损内注射且无表皮萎缩的副作用.
作者:楚瑞琦;王咏梅;谭升顺;胡小平;张江安;袁景奕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男,48岁.因四肢暗红色斑片,包皮龟头糜烂4天就诊.患者于4天前因眼外伤静滴氧氟沙星.次日,自觉四肢瘙痒,搔抓后双手背及双大腿出现数个暗红色斑片,并且发现包皮龟头部出现红色糜烂面伴渗液,无发热,无关节痛,即停用氧氟沙星来我科就诊,以固定型药疹收住院.
作者:刘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近年来,由于空气、水质以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过敏性疾病在短短20年间已经增加9倍,成为全球发生普遍的疾病.为了解导致过敏性疾病发生的主要过敏原,我们对1个月内来我院就诊的过敏性疾病首诊患者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亚平;尉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为了解本地区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防止耐药株的产生,我们对我院皮肤性病门诊310例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疑似就诊者进行了支原体培养与药敏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赵建妹;林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使用德国BICOM2000生物共振仪,对68例小儿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变应原检测及脱敏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所用过敏原标本共490种.确定信息点,选择测试程序,逐一测定过敏原标本;将变应原生物波逆转、放大后输回人体进行脱敏治疗.结果:生物共振系统脱敏治疗的痊愈率为55.9%,总有效率为79.4%.在治疗过敏性疾病方面,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具有较高的疗效,且无副作用.
作者:陈晋广;吕欣;杨志波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