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攀枝花地区慢性荨麻疹变应原检测及脱敏治疗分析

陈玉平;金优;韦晶星;王丽

关键词:攀枝花, 地区, 慢性荨麻疹, 变应原检测, 脱敏治疗, 致病因素, 治疗方法, 麻疹患者, 理想
摘要:为探讨攀枝花地区慢性荨麻疹的致病因素,寻找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我们对2000年6月~2004年6月9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了变应原检测,并对620例进行脱敏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大学生痤疮发病率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痤疮在大学生中的发病情况,我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珍秀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疣体埋植法治疗扁平疣196例疗效观察

    扁平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好发于颜面、手背等部位,典型皮疹为褐色扁平丘疹1.部分患者病程长、皮疹范围广,治疗困难.本文采用疣体埋植法治疗扁平疣,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饶俊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海普林软膏治疗手部皲裂性湿疹及冻疮的临床观察

    我科于2003年10月~2005年1月应用海普林软膏(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手部皲裂性湿疹及冻疮获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志红;姜洪起;崔卫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外周血单核细胞TNF-α及其受体P55、P75和核因子κB的表达

    为探讨单核细胞在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PM/DM外周血单核细胞TNF-α及其受体P55、P75和核因子(NF)κB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PM/DM的单核细胞上TNF-α、P55、P75及NFκB均高表达.单核细胞可通过表达TNF-α、P55、P75及NFκB而参与PM/DM发病.

    作者:张士发;许静;梁再赋;王良明;赵丽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泰山北斗止于至善--记著名皮肤性病专家吴绍熙教授

    吴绍熙教授1929年出生于江苏无锡,自幼谙熟儒学经典,1951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在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工作,1955年攻读研究生,师从杨国亮教授,1958年毕业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工作至今.在医科院皮研所创建了全国真菌保藏中心,历任皮肤病研究室副主任、真菌病研究室主任、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国家科委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委员兼医学真菌中心主任等,先后任主任医师、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于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审委员、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真菌病学>和<现代真菌病诊断治疗学>等7本专业书的主编、<临床皮肤病学>副主编、<中华皮肤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性病学分册>编委,现仍担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学会常委、东南亚人畜共患真菌病委员会委员、<临床皮肤科杂志>和<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等期刊编委或特邀编委.

    作者:李春阳;万俊增;徐永豪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窄谱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观察

    为观察窄波UVB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对9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不同的皮肤类型给初始量为0.5~0.7 J/cm2紫外线照射,每周2次,逐渐增加剂量待皮损消退达90%以上后,逐渐减少照射剂量和次数.结果:治疗2~4周开始出现疗效,随治疗时间延长疗效逐渐提高,12周结束评价疗效:痊愈39.58%,显效45.83%,有效率为85.4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窄波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效果满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薛梅;江明;徐素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得宝松穴位注射治疗斑秃临床研究

    为观察斑秃患者穴位注射得宝松的治疗效果.对78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40例、皮损内注射组38例,每2周注射得宝松1次,每日外用中药生发药水2次,观察8周.结果:于治疗第4周,穴位注射组有效率高于皮损内注射组,随治疗时间延长,其差异更加明显,统计学分析,第8周二者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皮损内注射组随时间延长,3例患者皮损处出现表皮轻度萎缩.采用穴位注射得宝松治疗斑秃疗效好于皮损内注射且无表皮萎缩的副作用.

    作者:楚瑞琦;王咏梅;谭升顺;胡小平;张江安;袁景奕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80例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调查

    近年来,由于空气、水质以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过敏性疾病在短短20年间已经增加9倍,成为全球发生普遍的疾病.为了解导致过敏性疾病发生的主要过敏原,我们对1个月内来我院就诊的过敏性疾病首诊患者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亚平;尉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肿胀性红斑狼疮1例

    肿胀性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 tumidus)临床上较少见1,2,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因额部水肿性红斑3个月,双眼睑上部水肿性红斑20天就诊.患者3个月前前额部无明显诱因出现指甲大小红斑,自觉轻度瘙痒,无明显脱屑,故当时未给予治疗.以后皮损逐渐向周围扩展,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多形红斑,给予外用糖皮质激素和抗过敏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20天前,双眼睑上部出现同样皮损,为进一步诊治来我科就诊.患者自诉皮损在精神紧张、劳累和日光照射后明显加重.患者发病以来,无发热、乏力、无关节及肌肉疼痛、无口腔溃疡、无脱发、雷诺氏征阴性.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作者:李波;郑松;李久宏;陈洪铎;宋芳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193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的检测

    近年来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发病率日趋增高,在欧美国家已居性病之首,在我国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已经证实,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为NGU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我们对193例NGU患者尿道及宫颈分泌物进行了Uu和Mh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魏爱华;刘永;尹晓慧;卞金玲;连海燕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扁平苔藓免疫学研究进展

    扁平苔藓是一种常见的累及皮肤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许多研究显示细胞免疫反应可能在扁平苔藓发病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从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水平作了综述.

    作者:樊娟丽;白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性病病征处理在基层医院应用的可行性和疗效分析

    选择男性尿道分泌物、阴道分泌物异常和生殖器疱疹3种病征的门诊初诊病例,进行病征处理;同时进行病原学诊断;并对医患双方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病征诊断对淋球菌和沙眼衣原感染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34%、62.55%和61.24%,梅毒的敏感性为72.22%,特异性为92.24%,阳性预测值为68.42%;288例男性尿道分泌物的治愈率78.82%,有效率99.65%;阴道分泌物异常治愈率72.60%,有效率99.41%;生殖器溃疡治愈率88.66%,有效率100%,副作用少;医生和患者对病征处理的满意率分别为82.85%和97.99%.提示上述3种病征处理流程图在基层医院应用是可行的.

    作者:黄培勇;付志智;李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HLA-A等位基因与白塞病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HLA-A等位基因与白塞病(BD)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应用LABTypeTMSSO技术(又称序列微珠综合分析实验系统)对42例BD患者及116人正常对照者的HLA-A等位基因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毛囊炎样皮损的BD患者中HLA-A*0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降低(P<0.05),有关节、神经系统受累的BD患者的HLA-A*29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增高(均P<0.01),有反复口腔溃疡家族史的BD患者中HLA-A*23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HLA-A等位基因频率与BD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尚英彬;韩世新;王岩;李剑平;李晓丰;章旭;翟宁;李久宏;宋芳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维A酸乳膏不同用药次数治疗扁平疣的临床观察

    2002年6月~2003年10月,我们对82例扁平疣患者采用外用0.1%维A酸乳膏(山东良福制药厂)不同的用药次数进行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丁振干;庄玮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重复开展消除麻风运动对当地新发现病人情况的影响

    目的:观察贵州省兴义市重复开展消除麻风运动对当地新发现麻风病人的影响.方法:收集1996~2004年新发现麻风病人的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9年共发现麻风病人166例,平均每年发现18.4例,年均发现率为2.65/10万.1999年首次开展消除麻风运动后3年,新病人中的2级畸残率和延迟期呈明显下降趋势,低于开展前3年的水平.两次开展消除麻风运动时的畸残率和平均延迟期均达较高水平,提示该地区虽两次开展消除麻风运动但麻风流行程度仍处于较高水平.结论:重复实施消除麻风运动可促进某些流行病学指标的好转,应反复多次开展.

    作者:牟鸿江;王正华;柯伟;包夏;王颖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抗菌药物在皮肤科应用新进展

    在当代皮肤病和性病治疗学中抗菌药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处方中除糖皮质激素外,抗菌药物比任何其他药物都常用.本文讨论了当今皮肤科大多数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克林霉素和利福平的临床应用.

    作者:唐鸿珊;朱一元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STD就诊者阴道加特纳菌及其它病原体感染研究

    目的:探讨女性STD就诊者阴道加特纳菌(GV)及其它病原菌的感染情况.方法:检测疑为STD患者标本890份(患者组)和健康人标本120份(对照组),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患者解脲脲原体(Uu)、淋病奈瑟菌(NG)、沙眼衣原体(Ct)和阴道加特纳菌(GV),同时用超高倍显微诊断系统在相差视野下镜检念珠菌(CD)和阴道毛滴虫(TV).结果:STD患者组GV的阳性率为32.14%在CD(40.11%)之后占第2位、对照组GV的阳性率为7.5%.结论:STD患者GV阳性率较高,对STD患者应注意GV的检测和治疗.

    作者:杨爱景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美能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我科自2004年6月~2005年2月应用美能(深圳健安医药有限公司)治疗慢性荨麻疹68例,现将其疗效及安全性总结如下.

    作者:周治国;刘丽菊;刘永利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男性性工作者血清HIV/STDs检测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对男性性工作者进行相关血清学检测,以了解该人群的性传播疾病感染情况,为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男性性工作者采取知情同意进行问卷调查,取血清进行艾滋病病毒、梅毒、单纯疱疹病毒2型检测.结果:82例男性性工作者,HIV抗体检测均阴性,RPR初筛、TPPA确证梅毒抗体阳性率19.5%,抗HSV-2-IgG阳性率6.1%.年龄和首次性交年龄是其危险因素.结论:男性性工作者中有一定程度的性传播感染,对这一人群进行血清学监测和行为监测是必要的.

    作者:齐淑贞;张国成;曹宁校;王千秋;张津萍;余艳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1例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以真皮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而不形成淋巴样滤泡为主要病理特征,病程经过良性.现将我们所遇1例报道如下.

    作者:田夫军;赵天恩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