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俊昌
我科自2005年1~3月,采用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伊曲康唑(商品名:美扶)治疗85例浅部真菌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啸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HLA-A等位基因与白塞病(BD)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应用LABTypeTMSSO技术(又称序列微珠综合分析实验系统)对42例BD患者及116人正常对照者的HLA-A等位基因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毛囊炎样皮损的BD患者中HLA-A*0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降低(P<0.05),有关节、神经系统受累的BD患者的HLA-A*29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增高(均P<0.01),有反复口腔溃疡家族史的BD患者中HLA-A*23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HLA-A等位基因频率与BD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尚英彬;韩世新;王岩;李剑平;李晓丰;章旭;翟宁;李久宏;宋芳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儿童皮肌炎较少见,我们临床上遇到2例,报道如下.例1,女,5岁10个月.双眼睑紫红色水肿性红斑1个月,伴双下肢乏力、疼痛2周.患儿于1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双上眼睑出现水肿性红斑,无自觉症状.在当地妇幼保健院就诊,诊断为肾炎,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点滴治疗9 d皮疹消退.停药2 d后皮疹复发,并逐渐增多蔓延至眉间、颧部、颊部.2周前患儿开始出现上楼时双小腿疼痛、乏力.患儿自发病以来,无发热、心悸气短、吞咽困难、双上肢抬举困难、腹痛、腹泻和体重下降等.近半年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经抗感染治疗有效.饮食正常、睡眠可,大小便无异常.既往体健.无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
作者:吴梅;张迪展;姜晓东;杨建军;于长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女性STD就诊者阴道加特纳菌(GV)及其它病原菌的感染情况.方法:检测疑为STD患者标本890份(患者组)和健康人标本120份(对照组),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患者解脲脲原体(Uu)、淋病奈瑟菌(NG)、沙眼衣原体(Ct)和阴道加特纳菌(GV),同时用超高倍显微诊断系统在相差视野下镜检念珠菌(CD)和阴道毛滴虫(TV).结果:STD患者组GV的阳性率为32.14%在CD(40.11%)之后占第2位、对照组GV的阳性率为7.5%.结论:STD患者GV阳性率较高,对STD患者应注意GV的检测和治疗.
作者:杨爱景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者,女,29岁.因躯干部出现数个黑褐色斑点、斑片1年来诊.1年前时值妊娠4个月时,右侧腰部出现数个直径1~4 mm的黑褐色斑点、斑片,且皮损范围逐渐扩展,颜色逐渐加重,并在皮损附近出现白色斑点,无自觉症状,分娩6个月后不能消退来诊.无系统疾病史,父母健在,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
作者:马国安;王宝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南部,是多民族聚居,经济文化都较为落后的西部贫困山区,1983~1986年全州以县(市)为单位开展麻风普查,同时建立麻风防治专业机构,1987年全面转向实施MDT为基础的社会综合防治,全州麻风年患病率由1987年的0.28‰下降至2004年的0.038‰,为了解黔南州麻风病近20年的流行特征,为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全州1987~2004年新发现的1 005例麻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昌华;雷承德;张永革;陈祖府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作者自2004年10月~2005年5月予依巴斯汀口服治疗慢性荨麻疹,以氯雷他定作为对照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尹晓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8例SLE患者及4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IP-10,比较分析其与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肾损害、抗dsDNA、补体C3和白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血清IP-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且活动期高于静止期(P<0.01),肾损组高于无肾损组.血清IP-10水平与SLEDAI(P<0.01)、抗dsDNA抗体滴度对数值呈正相关(P<0.05),与C3(P<0.01)、白细胞计数(P<0.05)呈负相关.结论:检测血清IP-10水平有可能作为狼疮活动的敏感指标之一.
作者:江明;薛梅;张金华;徐素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临床资料糠秕孢子菌作为皮肤正常寄生的真菌之一,引起的毛囊炎和花斑癣是皮肤科的常见病;而阴囊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常成为癣菌感染的禁区,因此糠秕孢子菌在阴囊引起的感染是极其少见的,笔者在临床中发现2例性病后糠秕孢子菌感染性阴囊瘙痒,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嘉彦;罗育武;毕超;黄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兰州一综合医院分离的股癣病原菌种.方法:对临床拟诊为股癣的患者,取标本行10%KOH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结果:临床拟诊为股癣的169例患者(同时合并足癣者56例)真菌镜检阳性136例(80.47%);培养分离菌株125株,红色毛癣菌112株(89.60%)、念珠菌9株(7.20%),其中包括白念珠菌8株(6.40%)、近平滑念珠菌1株(0.80%),石膏样毛癣菌4株(3.20%).结论:肥胖成年男性易患股癣;足癣是股癣的重要传染源;兰州地区股癣主要致病菌为红色毛癣菌.
作者:蒋霞;骆志成;李文竹;周晓黎;牛桃香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为观察斑秃患者穴位注射得宝松的治疗效果.对78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40例、皮损内注射组38例,每2周注射得宝松1次,每日外用中药生发药水2次,观察8周.结果:于治疗第4周,穴位注射组有效率高于皮损内注射组,随治疗时间延长,其差异更加明显,统计学分析,第8周二者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皮损内注射组随时间延长,3例患者皮损处出现表皮轻度萎缩.采用穴位注射得宝松治疗斑秃疗效好于皮损内注射且无表皮萎缩的副作用.
作者:楚瑞琦;王咏梅;谭升顺;胡小平;张江安;袁景奕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选择男性尿道分泌物、阴道分泌物异常和生殖器疱疹3种病征的门诊初诊病例,进行病征处理;同时进行病原学诊断;并对医患双方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病征诊断对淋球菌和沙眼衣原感染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34%、62.55%和61.24%,梅毒的敏感性为72.22%,特异性为92.24%,阳性预测值为68.42%;288例男性尿道分泌物的治愈率78.82%,有效率99.65%;阴道分泌物异常治愈率72.60%,有效率99.41%;生殖器溃疡治愈率88.66%,有效率100%,副作用少;医生和患者对病征处理的满意率分别为82.85%和97.99%.提示上述3种病征处理流程图在基层医院应用是可行的.
作者:黄培勇;付志智;李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扁平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好发于颜面、手背等部位,典型皮疹为褐色扁平丘疹1.部分患者病程长、皮疹范围广,治疗困难.本文采用疣体埋植法治疗扁平疣,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饶俊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了解济南市社区人群有关性病/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及需求.方法:随机抽取1000名年龄在15~60岁、社区非文盲人群进行入户调查,将调查问卷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多数被调查者具有一定的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但不全面.只有1/3的人意识到自己会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近1/4的居民对非婚性行为持理解态度;1/10的居民有不安全行为;3/4的人使用过安全套,但极少为了防病;居民对艾滋病人的歧视仍较严重.居民普遍需要健康知识,但多数居民一年内未接受过健康教育.结论:社区性病/艾滋病健康促进的重点应致力于提高性病/艾滋病知识,改变态度和信念,减少羞辱和歧视,创造有利于人们行为改变的良好环境.
作者:刘殿昌;刘兵;陈树民;张福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患儿,男,7岁.因面部、双手起厚痂4年余,臀部结痂2年,手掌起脓疱1周,于2005年2月16日就诊.患儿4年前无明显诱因口腔黏膜、舌黏膜出现白膜伴口角糜烂,后面部出现红斑块,逐渐破溃结痂,脱落后留下色素脱失,周围不断出现新皮损.病情反复发作.曾在当地医院诊治(诊断不详),予抗炎治疗无效.皮疹逐渐发展至四肢、臀部,融合成片,边缘隆起并有少量分泌物.为求进一步诊治来院就诊.
作者:季雅娟;骆仲智;李春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为了更好的了解痤疮在大学生中的发病情况,我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珍秀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卡马西平致药疹的报道已屡见不鲜,但引起重症药疹者报道不多,现将我们所见1例红皮病型药疹报道如下.
作者:方玉莲;徐艳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扁平苔藓是一种常见的累及皮肤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许多研究显示细胞免疫反应可能在扁平苔藓发病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从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水平作了综述.
作者:樊娟丽;白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为观察窄波UVB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对9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不同的皮肤类型给初始量为0.5~0.7 J/cm2紫外线照射,每周2次,逐渐增加剂量待皮损消退达90%以上后,逐渐减少照射剂量和次数.结果:治疗2~4周开始出现疗效,随治疗时间延长疗效逐渐提高,12周结束评价疗效:痊愈39.58%,显效45.83%,有效率为85.4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窄波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效果满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薛梅;江明;徐素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CXC型趋化因子受体CXCR1及CXCR2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了进行期斑块状银屑病患者33例及其中16例患者治疗后PBMC中CXCR1及CXCR2mRNA的表达,设3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并将检测结果与患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斑块状银屑病患者PBMC中CXCR2mRNA表达水平为1.38±0.87,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0.73±0.58,治疗后患者1.21±0.62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XCR1 mRNA表达水平为0.26±0.28,与健康对照组及同一组患者治疗后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0.17±0.26,0.27±0.31(均P>0.05);银屑病患者PBMC中CXCR2mRNA水平高于CXCR1 mRNA水平,二者均与PASI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XCR2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作者:杨桂兰;陈志强;郑家润;李新宇;陈沄;李遇梅;高建明;冯华;王晓丹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