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学生痤疮发病率调查分析

孙珍秀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 痤疮, 发病率, 发病情况, 调查结果
摘要:为了更好的了解痤疮在大学生中的发病情况,我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冷球蛋白血症性股臀部皮肤血管炎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23岁.因双股外上方和臀部外侧出现红色皮疹,伴轻度瘙痒3个月来诊.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股外上方和臀部外侧出现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以后皮疹逐渐增大、增多,自觉轻度瘙痒.面部和双手足无冻疮,遇冷无紫绀现象.既往体健,无传染病,无药物和食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

    作者:刘军连;张建中;曹文秀;雷鹏程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鼻尖部鳞状细胞癌误诊1例

    患者,男,44岁.因鼻尖部皮疹7个月,于2004年9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鼻尖部出现一淡红色丘疹,到当地医院就诊,以寻常疣冷冻治疗2次,皮疹消退.后皮疹再次复发,并逐渐增大,当地医院再次予深冷冻治疗及自配制剂外用.后皮肤出现红肿、破溃、渗液,自觉痛痒,来我院皮肤科,诊断为角化棘皮瘤伴继发感染,予3%硼酸湿敷,莫匹罗星软膏外用,1周后局部症状好转.考虑角化棘皮瘤有自愈倾向,未予治疗,嘱其随访观察.近2个月来患者皮疹明显增大.为了明确诊断,予局部切除并植皮治疗.患者自发病以来,局部无明显疼痛、瘙痒等症状,无全身不适感.发病前无外伤、破溃及放射线照射史,无烟、酒嗜好.无其它系统性、遗传性及传染性疾病史.

    作者:熊瑛;戎丽娟;隋连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壤塘县麻风流行病学分析

    壤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边缘,与青藏高原东南相连,属半农半牧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是国家卫生部定点扶贫县.总面积660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2 386人,其中农牧民29 280人,占90.4%.

    作者:何四清;龙国文;吴天琼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抗菌药物在皮肤科应用新进展

    在当代皮肤病和性病治疗学中抗菌药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处方中除糖皮质激素外,抗菌药物比任何其他药物都常用.本文讨论了当今皮肤科大多数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克林霉素和利福平的临床应用.

    作者:唐鸿珊;朱一元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性病病征处理在基层医院应用的可行性和疗效分析

    选择男性尿道分泌物、阴道分泌物异常和生殖器疱疹3种病征的门诊初诊病例,进行病征处理;同时进行病原学诊断;并对医患双方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病征诊断对淋球菌和沙眼衣原感染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34%、62.55%和61.24%,梅毒的敏感性为72.22%,特异性为92.24%,阳性预测值为68.42%;288例男性尿道分泌物的治愈率78.82%,有效率99.65%;阴道分泌物异常治愈率72.60%,有效率99.41%;生殖器溃疡治愈率88.66%,有效率100%,副作用少;医生和患者对病征处理的满意率分别为82.85%和97.99%.提示上述3种病征处理流程图在基层医院应用是可行的.

    作者:黄培勇;付志智;李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阴囊糠秕孢子菌感染2例

    临床资料糠秕孢子菌作为皮肤正常寄生的真菌之一,引起的毛囊炎和花斑癣是皮肤科的常见病;而阴囊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常成为癣菌感染的禁区,因此糠秕孢子菌在阴囊引起的感染是极其少见的,笔者在临床中发现2例性病后糠秕孢子菌感染性阴囊瘙痒,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嘉彦;罗育武;毕超;黄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IL-4、IL-2和IgE的检测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慢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特应性体质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认为AD患者存在Th1/Th2细胞功能失衡1,即Th1功能下降和Th2功能亢进.本文通过观察AD患者外周血中Th1/Th2相应细胞因子IL-2和IL-4水平,探讨某些细胞因子和IgE在AD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舒畅;程志英;汪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氧氟沙星致泛发性固定型药疹1例

    患者,男,48岁.因四肢暗红色斑片,包皮龟头糜烂4天就诊.患者于4天前因眼外伤静滴氧氟沙星.次日,自觉四肢瘙痒,搔抓后双手背及双大腿出现数个暗红色斑片,并且发现包皮龟头部出现红色糜烂面伴渗液,无发热,无关节痛,即停用氧氟沙星来我科就诊,以固定型药疹收住院.

    作者:刘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80例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调查

    近年来,由于空气、水质以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过敏性疾病在短短20年间已经增加9倍,成为全球发生普遍的疾病.为了解导致过敏性疾病发生的主要过敏原,我们对1个月内来我院就诊的过敏性疾病首诊患者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亚平;尉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1例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以真皮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而不形成淋巴样滤泡为主要病理特征,病程经过良性.现将我们所遇1例报道如下.

    作者:田夫军;赵天恩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儿童皮肌炎2例

    儿童皮肌炎较少见,我们临床上遇到2例,报道如下.例1,女,5岁10个月.双眼睑紫红色水肿性红斑1个月,伴双下肢乏力、疼痛2周.患儿于1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双上眼睑出现水肿性红斑,无自觉症状.在当地妇幼保健院就诊,诊断为肾炎,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点滴治疗9 d皮疹消退.停药2 d后皮疹复发,并逐渐增多蔓延至眉间、颧部、颊部.2周前患儿开始出现上楼时双小腿疼痛、乏力.患儿自发病以来,无发热、心悸气短、吞咽困难、双上肢抬举困难、腹痛、腹泻和体重下降等.近半年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经抗感染治疗有效.饮食正常、睡眠可,大小便无异常.既往体健.无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

    作者:吴梅;张迪展;姜晓东;杨建军;于长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生物共振系统治疗小儿过敏性疾病临床疗效观察

    使用德国BICOM2000生物共振仪,对68例小儿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变应原检测及脱敏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所用过敏原标本共490种.确定信息点,选择测试程序,逐一测定过敏原标本;将变应原生物波逆转、放大后输回人体进行脱敏治疗.结果:生物共振系统脱敏治疗的痊愈率为55.9%,总有效率为79.4%.在治疗过敏性疾病方面,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具有较高的疗效,且无副作用.

    作者:陈晋广;吕欣;杨志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寻常型银屑病合并寻常型天疱疮1例

    银屑病伴天疱疮少见,近我们在临床上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头皮、躯干鳞屑性损害1年,全身水疱糜烂半年入院.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皮鳞屑性红斑、丘疹,其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发呈束状,自觉瘙痒,继而躯干、四肢相继出现散在鳞屑性丘疹.半年前躯干及四肢发生水疱、糜烂,水疱容易破裂形成糜烂面,且不断扩大,伴疼痛.该患者既往体健,从未有类似皮损出现,无嗜酒史,吸烟(1包/天).否认有银屑病及天疱疮家族史.否认有药物过敏史.查体:T:38.4℃,P 100次/分,R 22次/分,BP 110/80 mm-Hg,心、肺等系统检查无异常,肝、脾不大.

    作者:陈晓红;曹碧兰;袁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攀枝花地区慢性荨麻疹变应原检测及脱敏治疗分析

    为探讨攀枝花地区慢性荨麻疹的致病因素,寻找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我们对2000年6月~2004年6月9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了变应原检测,并对620例进行脱敏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玉平;金优;韦晶星;王丽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电离子治疗机治疗睑黄瘤47例疗效分析

    睑黄瘤常见于中年妇女,好发于上眼睑内眦,单个或多个,发展缓慢,可波及两侧上下眼睑,为眼睑部皮肤的淡黄色、黄色丘疹或斑块,形成一环绕睑周的黄色圈,十分特殊1.以局部治疗为主.常用方法如:33%三氯醋酸点涂、二氧化碳激光、液氮冷冻或手术切除.我科自1993~2002年应用电离子治疗仪治疗睑黄瘤,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邢国琴;史本玲;李桂兰;于洋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1988~2002年南昌地区新发复发麻风病人情况调查

    材料与内容本资料均来源于南昌市各县、区历年麻风病疫情登记年报表,并逐一与麻风病个案登记表核实.诊断标准按<麻风防治手册>1的规定.分析内容为:新发、复发麻风病人的分布、传染方式、病期、年龄、型别、畸残、发现方式.

    作者:徐根保;邵丹;刘爱梅;胡春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济南市社区人群有关性病/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及需求调查

    目的:了解济南市社区人群有关性病/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及需求.方法:随机抽取1000名年龄在15~60岁、社区非文盲人群进行入户调查,将调查问卷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多数被调查者具有一定的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但不全面.只有1/3的人意识到自己会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近1/4的居民对非婚性行为持理解态度;1/10的居民有不安全行为;3/4的人使用过安全套,但极少为了防病;居民对艾滋病人的歧视仍较严重.居民普遍需要健康知识,但多数居民一年内未接受过健康教育.结论:社区性病/艾滋病健康促进的重点应致力于提高性病/艾滋病知识,改变态度和信念,减少羞辱和歧视,创造有利于人们行为改变的良好环境.

    作者:刘殿昌;刘兵;陈树民;张福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作者自2004年10月~2005年5月予依巴斯汀口服治疗慢性荨麻疹,以氯雷他定作为对照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尹晓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得宝松穴位注射治疗斑秃临床研究

    为观察斑秃患者穴位注射得宝松的治疗效果.对78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40例、皮损内注射组38例,每2周注射得宝松1次,每日外用中药生发药水2次,观察8周.结果:于治疗第4周,穴位注射组有效率高于皮损内注射组,随治疗时间延长,其差异更加明显,统计学分析,第8周二者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皮损内注射组随时间延长,3例患者皮损处出现表皮轻度萎缩.采用穴位注射得宝松治疗斑秃疗效好于皮损内注射且无表皮萎缩的副作用.

    作者:楚瑞琦;王咏梅;谭升顺;胡小平;张江安;袁景奕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布特软膏治疗3种皮肤病临床疗效观察

    布特软膏(沈阳同联集团生产)是一种外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湿疹、皮炎等多种皮肤病.我科自2004年1~6月用布特软膏治疗3种皮肤病共9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树周;裴国明;林沛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