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细胞增多13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分析

陈喜雪;马孝;涂平

关键词: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细胞增多, 临床, 化脓性肉芽肿, 血管增生, 非典型性, 易误诊, 性疾病, 头颈部, 病因
摘要: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细胞增多(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 AlHE)是一类好发于头颈部位的血管增生性疾病,本病又称假性或非典型性化脓性肉芽肿,目前病因不清。临床容易误诊为血……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103例麻风病MDT愈后疗效监测

    1987年,我院在全省统一规划下,按照WHO推荐的MDT方案,对院内、外103例现症麻风病人进行了联合化疗,至2001年,已经有89例病人治愈。 治疗方案及过程 按照WHO 1981年……

    作者:安茂义;宋渊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伴有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副肿瘤性天疱疮1例报告

    目的:报告1例伴有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副肿瘤性天疱疮。方法:对副肿瘤性天疱疮并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病例的临床表现进行表述,并检查了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结果: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为副肿瘤性天疱疮伴发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结论:副肿瘤性天疱疮不但与内脏肿瘤有关,也可伴发皮肤肿瘤。

    作者:竺璐;洪微;温海;廖万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IVT系统在过敏性皮肤病诊断检测中的应用

    荨麻疹、遗传过敏性皮炎等是皮肤科的常见过敏性疾病,确定患者的过敏原对于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极为重要。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门诊未明确过敏原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190例,其中临……

    作者:钟白玉;唐书谦;徐云升;刁庆春;郝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雷公藤煎剂与氯苯吩嗪联合治疗Ⅱ型麻风反应

    Ⅱ型麻风反应多发生于瘤型(LL)和界线类偏瘤型(BL)病人。多年来,国内外采用雷公藤和反应停(酞咪呱啶酮)联用治疗Ⅱ型麻风反应疗效不太理想,我们对36例Ⅱ型麻风反应,用雷公藤煎剂和氯苯吩嗪……

    作者:马金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泛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生殖器疱疹的临床对比观察

    目的:评价泛昔洛韦治疗生殖器疱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50例病程在48小时以内的初发或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病例随机分配到泛昔洛韦治疗组和阿昔洛韦对照组中。在治疗后第7天复诊作临床评价,观察不良反应和部分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结果:无论在初发病例还是在复发病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痊愈时间、皮损愈合时间、自觉症状消失时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病例的不良反应相似且轻微。结论:对生殖器疱疹,泛昔洛韦的疗效和安全性与阿昔洛韦相当,但使用较方便。

    作者:赖伟红;韩国柱;龚向东;张传福;姜文华;薛华忠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头孢菌素与胸腺肽联合治疗脓疱型及红皮病型银屑病30例

    脓疱型及红皮病型银屑病属于特殊类型银屑病,往往由寻常型银屑病治疗不当所诱发,病情重,常伴发热等全身症状,较难控制。以往对此两型银屑病的治疗多以糖皮质激素为主,虽短期疗效尚可,但糖皮……

    作者:张峰;周毅诚;李鹤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蓝色橡皮—大疱性痣样综合征1例

    蓝色橡皮—大疱性痣样综合征(BlueRubberbleb Naevus Syndrome)为罕见综合征,1985年由Bean首次命名,又称Bean综合征,现将我院所见1例报告如下。……

    作者:林萱;林玫;孟凡兴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多塞平与阿昔洛韦联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我们采用多塞平和泼尼松分别与阿昔洛韦联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病例选择及观察方法 入选标准:年龄在50岁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男女均……

    作者:欧阳世华;成瑞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用于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检测的两种C-C法的比较观察

    临床资料 1994年4月~2000年12月,对我们性病中心门诊就诊者中拟诊为NGU的80例患者同时用两种免疫反应C-C法进行检测,其中女30例,男50例,年龄18~62岁。大多数男患者有尿道不适、下……

    作者:马金翠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局部封闭治疗疥疮结节的临床观察

    自1997年9月~2001年8月,我们采用两种方法治疗疥疮结节152例,其疗效、疗程、不良反应有较大差异,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们在门诊……

    作者:余育承;郑秀东;高石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寻常型天疱疮合并桥本甲状腺炎1例

    天疱疮重叠桥本甲状腺炎临床少见,本科收治1例寻常型天疱疮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34岁,农民。因口腔糜烂,全身发生水疱,反复发作2年,……

    作者:孙守信;白瑛;石淑慧;樊毅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细胞增多13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分析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细胞增多(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 AlHE)是一类好发于头颈部位的血管增生性疾病,本病又称假性或非典型性化脓性肉芽肿,目前病因不清。临床容易误诊为血……

    作者:陈喜雪;马孝;涂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山东省麻风院村现状调查分析

    由于麻风病的传染性和致残性,使麻风患者长期以来受到较为严重的社会歧视。麻风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特别是在有效化疗之前,强制性的将病人集中在麻风村/院在世界各国是控制麻风病传染的常用方法。……

    作者:刘兵;刘殿昌;张林;于秀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三明市近15年新发麻风病人的传染来源与发现方式分析

    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西部,辖12个县(市、区),总人口265万,曾是麻风病中度流行区,患病率高为1966年达0.70‰。我们对1986~2000年所有的新发现病人共144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伍显明;郑行照;张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性病门诊中PPNG菌株的测定

    近年来,随着淋球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加,其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的流行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定期在性传播疾病(STD)门诊淋病患者中进行PPNG菌株的测定,对合理选择高效的药物,提高……

    作者:肖君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培养法检测淋球菌的结果分析

    淋病是淋病奈瑟氏菌(Neissria gonor-rhoeae)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STD),是我国目前性病中发病率高的病种。传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法和淋球菌培养法。随着分子生物学……

    作者:曹文苓;颜景兰;林路洋;李平;宋卫忠;梁艳华;黄玉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麻风康复医疗5年疗效观察

    我市按照康复试点任务和技术要求,开展了存活病人的畸残调查,共筛选出62人参加第二期康复试点项目,现将5年来的实施情况小结如下。 对象及方法 康复试点项目对象均为……

    作者:周建民;张雪琴;陈革修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硬肿症伴子宫内膜良性增生1例

    患者,女,54岁,因项背部、腹部皮肤变硬,活动不适半年入院。半年前该患者因牙痛后始觉项部活动不适。随之,项背、腹部皮肤相继变硬,似板状,弹性差,界限不甚清楚,且伴吞咽困难。曾在当地中医院……

    作者:魏娟;柳曦光;娄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孢子丝菌病25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对近年临床积累的孢子丝菌病例进行临床治疗总结分析。探讨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组织病理特点,诊断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门诊疑为皮肤孢子丝菌病的患者进行真菌学镜检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对确诊病例进行治疗观察。结果:经临床和真菌学检查共25例皮肤孢子丝菌病,病理上按炎性浸润类型的不同,分4型。所有患者确诊后口服10%碘化钾溶液10ml每日3次,大多病例2至2.5个月治愈。结论:本病淋巴管型临床诊断不难,固定型因皮疹形似其他皮肤病易误诊,因此对慢性顽固难治的溃疡及可疑病例应作深部真菌检查培养及时明确诊断。该病治疗首选碘化钾,如单独口服碘化钾效果不明显或皮损面积较大者可考虑联合应用其他抗真菌药物及局部治疗或手术切除。

    作者:王金燕;徐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老年人带状疱疹68例临床分析

    1990年1月~1998年2月,住本院内科老年病房患者1050例,其中带状疱疹患者共68例,男62例,女6例,男:女为10.3:1;年龄60~84岁,平均67.4岁。 原发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后34例……

    作者:李延春;王菠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