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关键词:中国, 寄生虫学, 寄生虫病, 委员会
摘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相关文献
  •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50多年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保障了疫区人民的健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简述如下:

    作者:郑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用DNA序列分析我国5种并殖吸虫的分类地位

    目的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河口并殖吸虫、白水河并殖吸虫、勐腊并殖吸虫、曼谷并殖吸虫及象山并殖吸虫的分类地位.方法用明胶、乙基苯基聚乙二醇(NP40)、聚山梨酸200法抽提基因组DNA,用特异引物,PCR扩增ITS2和部分COⅠ基因的目的基因.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其同源性,构建种系发生树.结果与结论DNA序分析结果表明,这4种并殖吸虫在并殖吸虫在并殖吸虫属中彼止比较接近,分类地位位于卫氏并殖吸虫与斯氏并殖吸虫之间.河口并殖吸虫与斯氏并殖吸虫在进化及亲缘关系上非常接近.

    作者:崔爱利;常正山;陈名刚;David BLAIR;陈韶红;张永年;冯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斯氏狸殖吸虫病32例临床分析

    我院于1992年1月至2001年12月共收治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32例,均以胸肺部表现为主,报道如下.

    作者:杨书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消灭丝虫病资料整理方法与体会

    丝虫病的防治、监测和科研等有关方面的资料是消灭丝虫病审评的重要凭证.为了迎接审评,我们对滕州市消灭丝虫病资料进行了整理.其工作方法和体会如下:

    作者:孟军;张学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建坝蓄水对湖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目的阐明建坝蓄水后钉螺消亡规律及其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方法选择江西省进贤县军山湖为调查点,收集其建坝前洲滩钉螺分布高程与血吸虫病疫情资料;抄录1995~2001年坝内外逐日水位记录,测算不同高程有螺洲滩全年及4~6月份水淹天数,分析钉螺消亡与水位变化的相关性;在一个历史疫情资料较为完整的寺背村开展现况调查,确认当前血吸虫病流行态势.结果军山湖沿岸曾有3乡6村流行血吸虫病,但有螺面积仅1 394 030m2(2 090亩),钉螺集中分布在16.6~17.2 m高程范围内.建坝前居民血吸虫病平均感染率为12.5%,建坝后坝内水位波幅显著缩小,低水位抬高至16.0~16.8 m.在此水情条件下,2年后未再检获活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相应剧降.寺背村现况调查未发现患者、病牛和钉螺.结论军山湖建坝蓄水2年后阻断了血吸虫病传播.

    作者:张建华;胡飞;官春林;洪献林;林丹丹;宁安;刘跃民;胡林生;张绍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卫氏并殖吸虫病误诊一例

    患者男性,11岁,小学生,江西永修县人.2001年11月不规则发热1 wk,体温持续40℃左右.当地诊断为‘胸腔少量积液、腹水、肝肿大',给予抗感染治疗后热退.2002年1月又发热,省级医院诊断为‘脓胸,肝脾肿大,原因待查'.住院体检:双颌下触及3~4个黄豆大活动淋巴结,背部有3 cm×4cm包块,无压痛.右肺呼吸音较左肺弱,左肺底闻及湿啰音,有轻微干咳.肝在肋下4 cm,剑突下4 cm,脾在肋下可触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化验:WBC 49.8×109/L,N 0.90,L0.10,Hb 130 g/L,X线胸片示右肺中部炎性改变,左侧胸膜积液.住院半月,经抗感染治疗热退,无自觉不适,出院.因再次发热,患者于2月20日就诊.化验:嗜酸粒细胞22.4×103/L,WBC 26.5×109/L,X线胸片示右肺野致密影,考虑为感染性病变,左侧胸膜炎,右胸极少量积液.经再次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白细胞及嗜酸粒细胞仍较高.寄生虫方面检查:经问诊,患者于1年前曾生吃溪蟹.再次体检时发现右侧腹部有一包块,母亲诉该包块是从背部游走而来.检查:并殖吸虫皮内试验阳性,间接血凝试验阳性.初步诊断为卫氏并殖吸虫病.立即给予口服吡喹酮治疗(0.2 g,tid,连服8 d),停药10 d,肺部病灶吸收较好,包块明显缩小.1个月后再次复诊,X线胸片示两肺野清晰,未见活动性病灶.患儿家长在患儿生食溪蟹的捕捉地又捕捉5只溪蟹,作者分离出典型的卫氏并殖吸虫囊蚴392只.

    作者:马细妹;刘兰兰;石林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感染细粒棘球蚴绵羊诱发过敏性休克期间IgG、IgG1和IgE水平的探讨

    目的测定感染细粒棘球蚴(E.g)绵羊诱发过敏性休克期间特异性IgG、IgG1和IgE抗体水平.了解抗原B对人工感染E.g绵羊IgG抗体的反应性.方法从绵羊E.g囊液中制备抗原B和E.g囊液粗制抗原,ELISA测定感染E.g绵羊诱发休克期间特异性IgG、IgG1和IgE抗体的动态变化.结果感染E.g绵羊6个月,特异性IgG、IgG1和IgE抗体水平较正常绵羊显著升高;诱发休克后特异性IgE抗体水平显著下降,尤其因休克致死的绵羊下降更为明显;IgG及IgG1抗体的衰减时间不同,趋势各不相同;抗原B和E.g囊液粗制抗原与血清IgG抗体反应阳性率分别为91%、32%.结论特异性IgE是导致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的主要抗体,而IgG和IgG1抗体也起着重要作用.抗原B与感染E.g绵羊IgG抗体的血清反应性较好,可作为一种血清免疫学诊断方法监测绵羊感染E.g的状况.

    作者:郑宏;徐志新;杨戈雄;温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重组抗原rSjGST-32诱导小鼠保护性免疫效果的比较

    目的探索日本血吸虫重组抗原rSjGST-32适合的免疫剂量.方法以50、100、200μg 3个不同剂量rSjGST-32加佐剂皂角甙A(QuilA)50μg免疫BALB/c小鼠,同时设QuilA和PBS对照组.ELISA法检测抗体水平.末次免疫4 wk后攻击感染,用减虫率及减卵率表示保护力.结果与PBS对照组比较,50、100、200μg rSjGST-32组的减虫率分别为38.1%,47.8%和48.8%;每克肝卵(LEPG)减少率分别为39.1%,53.5%和53.6%;每条雌虫每克肝所含虫卵数(LEPF)减少率分别为22.5%,22.8%和21.8%;抗体滴度分别达1:51 200,1:102 400和1:102 400. 结论重组抗原rSjGST-32加QuilA佐剂免疫小鼠,以100μg rSjGST-32剂量较为适合.

    作者:田明礼;蔡春;易新元;曾宪芳;张顺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稿约

    本刊为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有关人体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的科研成果和防治经验,介绍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科研和防治工作的发展.欢迎国内外投稿.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重庆市不同媒介疟区灭疟后期监测结果分析

    重庆市位于长江三峡库区腹地,东经105°15'~110°10',北纬28°~31°45'.总面积为82000 km2.1997年设为直辖市,辖40县(市、区),人口3060万.东南多为山区,西北多为丘陵.海拔1980 m,低为195 m.年平均气温18℃,降雨量1100mm.为间日疟流行区,偶有输入性恶性疟.传疟媒介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20世纪70年代,中华按蚊区疟疾流行已控制.嗜人按蚊区疫情波动不定.经过大量的媒介调查试点研究,80年代中期采取了灭蚊措施,自1993年后疟疾年发病率降至1‰以下.1997~2000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蒋诗国;肖邦忠;李继银;肖鹏;吴成果;黄文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黑须污蝇所致的齿龈蝇蛆病两例报告

    污蝇幼虫寄生于哺乳动物的创伤和自然腔道内[1,2],这种专性寄生的蝇类,是西北地区牛、羊、骆驼等动物的重要蝇蛆病病原,也侵袭人体引起皮肤、耳、鼻等组织器官蝇蛆病[3].在新疆北部曾有黑须污蝇[Wohlfahrtia magnifica(Schiner)]所致的7例耳蝇蛆病的报道[4].我室1988和1999年在石河子地区发现2例齿龈蝇蛆病[5],经鉴定为污蝇属黑须污蝇幼虫.齿龈内寄生污蝇幼虫国外已有报道,我国未曾发现,现将该病报道如下.

    作者:唐慧;王晓闻;唐光辉;姜素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1997~2001年腾冲县疟疾发病及流动人员调查分析

    腾冲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在约148 km边境线上有3乡(镇),5个小额贸易口岸,16条出入境通道.2001年全县总人口为599024人.有22乡(镇),224行政村,2929自然村,总面积约6592 km2 [1],海拔700~3750 m,年平均气温为20℃±1℃,降雨量为1740mm,属亚热带气候.2001年人均国民经济收入为3098元,农民人均收入1525元.全县有1266卫生技术人员(占2.1‰).

    作者:杨德聪;蔡文斌;龚绍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免疫捕获乳酸脱氢酶活性测试在恶性疟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近来发现,疟原虫乳酸脱氢酶(LDH)与宿主红细胞LDH在理化、免疫学特性和酶学方面差异较大.在催化乳酸生成丙酮酸的反应中,疟原虫LDH能迅速利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类似物3'-乙酰吡啶NAD(APAD)作辅酶,而红细胞LDH在存在时参与反应速率较慢[1,2].这一特性为利用疟原虫LDH活性检测疟原虫提供了依据.另外,基于疟原虫LDH为检测靶抗原的免疫层析试剂盒-OptiMAL法,其实验室和现场检测均作了评估,与传统镜检法相比,其诊断恶性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和99%,对间日疟分别为94%和100%[3].因此,疟原虫LDH具有重要的诊断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业已制备的抗恶性疟原虫LDH单抗[4],结合其酶学特性,建立检测恶性疟原虫的免疫捕获LDH活性测试法,评价其疟疾诊断应用价值.

    作者:吴英松;李明;董文其;毕惠祥;李英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婴儿阿米巴痢疾一例报告

    患儿,女,2002年8月6日出生,因腹泻(12次)于8月26日来院就诊.家长诉患儿睡眠不佳,粪便质软,呈咖啡色,偶见鲜红色块状物.查体未见异常.常规粪检:RBC 0~3/HP,未见WBC和阿米巴包囊.潜血试验及细菌培养均为阴性.临床诊断:痢疾?治疗:口服肯特令(蒙脱石散剂)(1 g,tid)和希刻劳(头孢克洛)(40 mg,tid).服药后2 d,排便次数减至4~5次/d,粪便仍咖啡色,进食少,出现吐奶.体检和粪常规检查结果同上.继续服用上述药物,并增服培菲康(双歧三联活菌胶囊)(0.105 g,tid)和马丁啉(多潘立酮)(0.25 mg,tid).服药后1 wk,出现血便,立即取样经本教研室镜检,查见痢疾阿米巴滋养体(5~8个/HP)和包囊(30~40个/HP).口服灭滴灵(甲硝唑)(50 mg,tid)1 d后症状基本消失,粪检查见变性包囊,未见阿米巴滋养体.服药5 d后痊愈,粪检未见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

    作者:李华;沈树满;胡小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1995~2002年我国107例人体蝇蛆病综合分析

    作者对1995~2002年我国人体蝇蛆病的病原和临床资料作了广泛收集、复习及报告[1],共查见29篇短文报道人体蝇蛆病107例,其中以皮下蝇蛆病多,占83例(77.6%),其次是眼蝇蛆病,占13例(12.2%).本文按蝇蛆在人体的器官组织寄生的不同部位,论述有关蝇蛆病的临床问题.

    作者:蒋次鹏;薛纯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重组日本血吸虫铁蛋白粘膜免疫诱导小鼠保护力的研究

    目的探讨重组日本血吸虫铁蛋白(rSjFer)粘膜免疫诱导小鼠抗血吸虫的保护性免疫.方法实验鼠分为8组,每组10只,包括rSjFer、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和rSjFer+CTB灌胃免疫组,以及rSjFer、CTB和rSjFer+CTB滴鼻免疫组,PBS灌胃及滴鼻对照组.在第3次免疫后2 wk,经腹部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1条,45d后解剖观察减虫率和减卵率.在免疫前和感染前尾静脉采血和取粪样,ELISA检测血清IgA、IgG及粪内sIgA水平.结果灌胃及滴鼻各组减虫率依次为3.98%、3.77%、25.57%及7.69%、4.50%、33.35%,每克肝减卵率依次为3.76%、2.46%、34.75%及4.40%、0.06%、60.10%. 结论 rSjFer粘膜免疫能诱导小鼠产生抗血吸虫的保护性免疫.

    作者:黄复深;易新元;曾宪芳;罗秀菊;张顺科;蔡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旋毛虫成虫抗原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表达产物的特性分析

    目的获得旋毛虫成虫抗原基因的原核表达产物并对其进行纯化及免疫特性分析.方法旋毛虫成虫Ts87基因片段亚克隆入PET-28a(+)表达载体,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和电洗脱法纯化表达产物,SDS-PAGE、ELISA和Western blotting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鉴定,并将纯化的表达产物人工免疫兔.结果 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产物为分子量约为40 kDa的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兔获得高滴度的抗血清.该基因重组蛋白可被感染旋毛虫的猪、兔血清及人工免疫兔血清所识别,与感染囊尾蚴、棘球蚴的患者血清或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兔血清不发生交叉免疫反应.结论获得一个新的旋毛虫成虫Ts87基因重组蛋白,该蛋白具有特异的抗原性.

    作者:诸欣平;杨静;杨雅平;Pascal Boireau;詹斌;冯建军;Peter Hotez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信息技术与卫生信息系统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信息技术(IT)得到迅猛发展.由于芯片技术、软件技术突飞猛进的提高,伴随而来的Internet(因特网)的出现,20年前,未来学家所描绘的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影响着国家的教育,以及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以及公共卫生等方面[1].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迫使寄生虫病防治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都必须尽快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主动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作者:周晓农;胡晓抒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在老挝感染的输入性恶性疟一例

    患者男性,29岁,工人.2000年9月赴老挝参加我国ADB第八工程援助项目,2001年5月回成都休假,出现畏寒、发热、全身乏力等症状,持续10 h左右缓解.之后,每天或隔天周期性发作1次.曾在多家医院就医,均以感冒治疗,无效.6月26日上午到我院就诊,血常规检查:WBC 6.6×109/L,中性粒细胞0.76,淋巴细胞0.24;RBC 3.96×1012/L,血红蛋白28.3 g/L,血片镜检未查见疟原虫.以原因不明发热收治入院.当天下午2点,患者再次发热(39℃),涂制薄血膜,瑞氏液染色,镜检,查见疟原虫环状体及配子体,据此拟诊为恶性疟.再经成都市卫生防疫站采血镜检确诊为恶性疟.给与肌注蒿甲醚80 mg/次,上、下午各1次,次日再次查血常规:WBC 5.4×109/L,中性粒细胞0.67,淋巴细胞0.33;RBC3.26×1012/L,血红蛋白26.7 g/L.体温降至37℃.之后,连续3次薄血膜镜检复查,未见疟原虫.继续治疗1 wk后出院,随访1年未复发,2002年7月来院复查未见异常.

    作者:蒋祖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脑囊尾蚴病致癫痫持续状态的抢救

    作者:李黎;韩淑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