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庆市不同媒介疟区灭疟后期监测结果分析

蒋诗国;肖邦忠;李继银;肖鹏;吴成果;黄文利

关键词:重庆市, 媒介调查, 灭疟后期, 监测结果分析, 中华按蚊, 嗜人按蚊, 输入性恶性疟, 长江三峡库区, 年平均气温, 疟疾流行, 年发病率, 传疟媒介, 直辖市, 流行区, 降雨量, 间日疟, 疫情, 试点, 山区, 人口
摘要:重庆市位于长江三峡库区腹地,东经105°15'~110°10',北纬28°~31°45'.总面积为82000 km2.1997年设为直辖市,辖40县(市、区),人口3060万.东南多为山区,西北多为丘陵.海拔1980 m,低为195 m.年平均气温18℃,降雨量1100mm.为间日疟流行区,偶有输入性恶性疟.传疟媒介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20世纪70年代,中华按蚊区疟疾流行已控制.嗜人按蚊区疫情波动不定.经过大量的媒介调查试点研究,80年代中期采取了灭蚊措施,自1993年后疟疾年发病率降至1‰以下.1997~2000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相关文献
  • 西藏自治区米林县一起旋毛虫病爆发

    2002年1月9~18日,米林县雪卡村一家3人相继发病,住进米林县医院,后转入林芝地区人民医院,经专家会诊确诊为旋毛虫病.

    作者:次仁;斯塔;王洪举;马兵成;嘎玛次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免疫捕获乳酸脱氢酶活性测试在恶性疟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近来发现,疟原虫乳酸脱氢酶(LDH)与宿主红细胞LDH在理化、免疫学特性和酶学方面差异较大.在催化乳酸生成丙酮酸的反应中,疟原虫LDH能迅速利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类似物3'-乙酰吡啶NAD(APAD)作辅酶,而红细胞LDH在存在时参与反应速率较慢[1,2].这一特性为利用疟原虫LDH活性检测疟原虫提供了依据.另外,基于疟原虫LDH为检测靶抗原的免疫层析试剂盒-OptiMAL法,其实验室和现场检测均作了评估,与传统镜检法相比,其诊断恶性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和99%,对间日疟分别为94%和100%[3].因此,疟原虫LDH具有重要的诊断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业已制备的抗恶性疟原虫LDH单抗[4],结合其酶学特性,建立检测恶性疟原虫的免疫捕获LDH活性测试法,评价其疟疾诊断应用价值.

    作者:吴英松;李明;董文其;毕惠祥;李英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黑须污蝇所致的齿龈蝇蛆病两例报告

    污蝇幼虫寄生于哺乳动物的创伤和自然腔道内[1,2],这种专性寄生的蝇类,是西北地区牛、羊、骆驼等动物的重要蝇蛆病病原,也侵袭人体引起皮肤、耳、鼻等组织器官蝇蛆病[3].在新疆北部曾有黑须污蝇[Wohlfahrtia magnifica(Schiner)]所致的7例耳蝇蛆病的报道[4].我室1988和1999年在石河子地区发现2例齿龈蝇蛆病[5],经鉴定为污蝇属黑须污蝇幼虫.齿龈内寄生污蝇幼虫国外已有报道,我国未曾发现,现将该病报道如下.

    作者:唐慧;王晓闻;唐光辉;姜素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1995~2002年我国107例人体蝇蛆病综合分析

    作者对1995~2002年我国人体蝇蛆病的病原和临床资料作了广泛收集、复习及报告[1],共查见29篇短文报道人体蝇蛆病107例,其中以皮下蝇蛆病多,占83例(77.6%),其次是眼蝇蛆病,占13例(12.2%).本文按蝇蛆在人体的器官组织寄生的不同部位,论述有关蝇蛆病的临床问题.

    作者:蒋次鹏;薛纯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建德市1987~2001年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建德市为浙江省15个重点疟疾监测点之一,属亚热带气候,位于浙江省西部,山区丘陵面积占88.6%,以种植水稻为主,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16.9℃.5~10月气温在18.7~27.7℃,适宜蚊虫生长、发育.1966年发病率为7866.40/10万,檀村镇高达16328.50/10万,经综合防治,于1987年达到基本控制疟疾标准.现将1987~2001年的监测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祝太平;徐哲;严琴;徐志明;金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建坝蓄水对湖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目的阐明建坝蓄水后钉螺消亡规律及其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方法选择江西省进贤县军山湖为调查点,收集其建坝前洲滩钉螺分布高程与血吸虫病疫情资料;抄录1995~2001年坝内外逐日水位记录,测算不同高程有螺洲滩全年及4~6月份水淹天数,分析钉螺消亡与水位变化的相关性;在一个历史疫情资料较为完整的寺背村开展现况调查,确认当前血吸虫病流行态势.结果军山湖沿岸曾有3乡6村流行血吸虫病,但有螺面积仅1 394 030m2(2 090亩),钉螺集中分布在16.6~17.2 m高程范围内.建坝前居民血吸虫病平均感染率为12.5%,建坝后坝内水位波幅显著缩小,低水位抬高至16.0~16.8 m.在此水情条件下,2年后未再检获活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相应剧降.寺背村现况调查未发现患者、病牛和钉螺.结论军山湖建坝蓄水2年后阻断了血吸虫病传播.

    作者:张建华;胡飞;官春林;洪献林;林丹丹;宁安;刘跃民;胡林生;张绍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感染细粒棘球蚴绵羊诱发过敏性休克期间IgG、IgG1和IgE水平的探讨

    目的测定感染细粒棘球蚴(E.g)绵羊诱发过敏性休克期间特异性IgG、IgG1和IgE抗体水平.了解抗原B对人工感染E.g绵羊IgG抗体的反应性.方法从绵羊E.g囊液中制备抗原B和E.g囊液粗制抗原,ELISA测定感染E.g绵羊诱发休克期间特异性IgG、IgG1和IgE抗体的动态变化.结果感染E.g绵羊6个月,特异性IgG、IgG1和IgE抗体水平较正常绵羊显著升高;诱发休克后特异性IgE抗体水平显著下降,尤其因休克致死的绵羊下降更为明显;IgG及IgG1抗体的衰减时间不同,趋势各不相同;抗原B和E.g囊液粗制抗原与血清IgG抗体反应阳性率分别为91%、32%.结论特异性IgE是导致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的主要抗体,而IgG和IgG1抗体也起着重要作用.抗原B与感染E.g绵羊IgG抗体的血清反应性较好,可作为一种血清免疫学诊断方法监测绵羊感染E.g的状况.

    作者:郑宏;徐志新;杨戈雄;温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蛔虫感染期幼虫的分离

    长期以来,对人蛔虫感染期幼虫的分离和收集,主要是①采用盖玻片人工孵化法[1,2],②用玻璃匀浆器匀浆使幼虫孵化[3,4],③将感染期虫卵悬液加玻璃珠,用磁力搅拌器搅拌[1,2].前两种方法一次只能分离少量幼虫,操作步骤烦琐,费时;第③种方法虽能一次性分离出大量幼虫,但幼虫与卵壳较难分开.为了获取大量纯净的幼虫,我们在第③种方法的基础上,用淋巴细胞分离液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将幼虫与卵壳分开,获得纯度较高的幼虫,操作简便易行.

    作者:彭国华;袁铿;周宪民;彭卫东;翁培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重庆市不同媒介疟区灭疟后期监测结果分析

    重庆市位于长江三峡库区腹地,东经105°15'~110°10',北纬28°~31°45'.总面积为82000 km2.1997年设为直辖市,辖40县(市、区),人口3060万.东南多为山区,西北多为丘陵.海拔1980 m,低为195 m.年平均气温18℃,降雨量1100mm.为间日疟流行区,偶有输入性恶性疟.传疟媒介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20世纪70年代,中华按蚊区疟疾流行已控制.嗜人按蚊区疫情波动不定.经过大量的媒介调查试点研究,80年代中期采取了灭蚊措施,自1993年后疟疾年发病率降至1‰以下.1997~2000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蒋诗国;肖邦忠;李继银;肖鹏;吴成果;黄文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消灭丝虫病资料整理方法与体会

    丝虫病的防治、监测和科研等有关方面的资料是消灭丝虫病审评的重要凭证.为了迎接审评,我们对滕州市消灭丝虫病资料进行了整理.其工作方法和体会如下:

    作者:孟军;张学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脑囊尾蚴病致癫痫持续状态的抢救

    作者:李黎;韩淑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旋毛虫成虫抗原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表达产物的特性分析

    目的获得旋毛虫成虫抗原基因的原核表达产物并对其进行纯化及免疫特性分析.方法旋毛虫成虫Ts87基因片段亚克隆入PET-28a(+)表达载体,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和电洗脱法纯化表达产物,SDS-PAGE、ELISA和Western blotting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鉴定,并将纯化的表达产物人工免疫兔.结果 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产物为分子量约为40 kDa的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兔获得高滴度的抗血清.该基因重组蛋白可被感染旋毛虫的猪、兔血清及人工免疫兔血清所识别,与感染囊尾蚴、棘球蚴的患者血清或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兔血清不发生交叉免疫反应.结论获得一个新的旋毛虫成虫Ts87基因重组蛋白,该蛋白具有特异的抗原性.

    作者:诸欣平;杨静;杨雅平;Pascal Boireau;詹斌;冯建军;Peter Hotez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成熟虫卵与未成熟虫卵的二维数据测量

    日本血吸虫虫卵的二维数据在教科书及文献早有记载.用图像分析仪测量其成熟及未成熟虫卵的多种数据并进行比较尚未见报道.为了设计人门静脉日本血吸虫虫卵过滤器孔眼的大小并比较成熟与未成熟虫卵的相关二维数据,分别测量了228个未成熟虫卵及118个成熟虫卵的6项数据,报道如下.

    作者:王则胜;黎辉;胡虹;熊国胜;彭善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卫氏并殖吸虫病误诊一例

    患者男性,11岁,小学生,江西永修县人.2001年11月不规则发热1 wk,体温持续40℃左右.当地诊断为‘胸腔少量积液、腹水、肝肿大',给予抗感染治疗后热退.2002年1月又发热,省级医院诊断为‘脓胸,肝脾肿大,原因待查'.住院体检:双颌下触及3~4个黄豆大活动淋巴结,背部有3 cm×4cm包块,无压痛.右肺呼吸音较左肺弱,左肺底闻及湿啰音,有轻微干咳.肝在肋下4 cm,剑突下4 cm,脾在肋下可触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化验:WBC 49.8×109/L,N 0.90,L0.10,Hb 130 g/L,X线胸片示右肺中部炎性改变,左侧胸膜积液.住院半月,经抗感染治疗热退,无自觉不适,出院.因再次发热,患者于2月20日就诊.化验:嗜酸粒细胞22.4×103/L,WBC 26.5×109/L,X线胸片示右肺野致密影,考虑为感染性病变,左侧胸膜炎,右胸极少量积液.经再次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白细胞及嗜酸粒细胞仍较高.寄生虫方面检查:经问诊,患者于1年前曾生吃溪蟹.再次体检时发现右侧腹部有一包块,母亲诉该包块是从背部游走而来.检查:并殖吸虫皮内试验阳性,间接血凝试验阳性.初步诊断为卫氏并殖吸虫病.立即给予口服吡喹酮治疗(0.2 g,tid,连服8 d),停药10 d,肺部病灶吸收较好,包块明显缩小.1个月后再次复诊,X线胸片示两肺野清晰,未见活动性病灶.患儿家长在患儿生食溪蟹的捕捉地又捕捉5只溪蟹,作者分离出典型的卫氏并殖吸虫囊蚴392只.

    作者:马细妹;刘兰兰;石林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重组抗原rSjGST-32诱导小鼠保护性免疫效果的比较

    目的探索日本血吸虫重组抗原rSjGST-32适合的免疫剂量.方法以50、100、200μg 3个不同剂量rSjGST-32加佐剂皂角甙A(QuilA)50μg免疫BALB/c小鼠,同时设QuilA和PBS对照组.ELISA法检测抗体水平.末次免疫4 wk后攻击感染,用减虫率及减卵率表示保护力.结果与PBS对照组比较,50、100、200μg rSjGST-32组的减虫率分别为38.1%,47.8%和48.8%;每克肝卵(LEPG)减少率分别为39.1%,53.5%和53.6%;每条雌虫每克肝所含虫卵数(LEPF)减少率分别为22.5%,22.8%和21.8%;抗体滴度分别达1:51 200,1:102 400和1:102 400. 结论重组抗原rSjGST-32加QuilA佐剂免疫小鼠,以100μg rSjGST-32剂量较为适合.

    作者:田明礼;蔡春;易新元;曾宪芳;张顺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犬钩虫特异性抗原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目的寻找可诱发宿主保护性免疫力的犬钩虫特异性抗原.方法用犬钩蚴免疫获得保护性免疫力的家犬血清,免疫筛选犬钩虫Ⅲ期幼虫λZAPⅡcDNA文库,阳性克隆基因经测序,在质粒PUC18、PET28中进行一系列亚克隆,重组pET28C质粒诱导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从cDNA文库中筛获5个相同的阳性克隆,携带的犬钩虫抗原(AcAg)外源基因片段在原核体系(pET28C)中表达分子量为43kDa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该重组蛋白可与筛库的犬血清反应.结论 AcAg为新的犬钩虫特异性抗原,其基因与美丽纤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基因unc-89同源性为35%.该抗原诱发宿主保护性免疫力及作为疫苗的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郭湘荣;薛海筹;李铁华;刘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用mtCOⅠ技术测定云南及贵州四地区的牛带绦虫

    目的用mtCO Ⅰ技术鉴定云南省大理及贵州省都匀、从江等地所发现的是牛带绦虫或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方法采集成虫样本,抽提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mtCO Ⅰ)部分基因片段并测序,经PHYLIP软件包处理,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云南省兰坪、大理和贵州省都匀的标本mtCO Ⅰ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序列相同.贵州从江的标本mtCOⅠ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的序列相同.两组基因片段的同源性达97.4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16%.系统发育树状图显示,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和牛带绦虫为接近,远离猪带绦虫及其他绦虫.结论云南省兰坪、大理及贵州省都匀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贵州省从江发现的虫种为牛带绦虫.

    作者:王正蓉;包怀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稿约

    本刊为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有关人体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的科研成果和防治经验,介绍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科研和防治工作的发展.欢迎国内外投稿.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华血吸虫在广西那坡县的发现

    1989年12月,作者等于广西那坡县异盘并殖吸虫病流行区作中间宿主调查,在当地的拟钉螺(Tricula sp,种名待定)体内查获短叉尾蚴寄生.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文庆;刘登宇;周世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猪囊尾蚴线粒体NADH脱氢酶的基因克隆

    目的研究猪囊尾蚴线粒体NADH脱氢酶亚单位1基因的结构特点.方法提取猪囊尾蚴mRNA,反转录合成cDNA,构建cDNA文库.用兔抗囊尾蚴抗血清筛选文库,得到阳性克隆,将其亚克隆到pBluescript SK质粒中测序,并与GenBank中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与结论 3次筛选得到1个阳性克隆,其长度为1082bp.其中1~578 bp为开放阅读框,编码猪囊尾蚴线粒体NADH脱氢酶亚单位1的192个氨基酸残基,579~1082 bp为tRNA-Asn、tRNA-Ile与tRNA-Pro的基因编码区.

    作者:张莉;刘殿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