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日本血吸虫线粒体相关蛋白的基因克隆及特性鉴定

胡雪梅;吴海玮;张兆松;苏川;赵巍;沈蕾;王荣芝;马磊;周吉礼;陈淑贞;吴观陵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 线粒体, 基因克隆, 重组抗原, 融合表达, 线粒体相关蛋白
摘要:[目的]探索研制血吸虫病疫苗的新路径,对日本血吸虫线粒体相关蛋白进行基因克隆及特性鉴定.[方法]分析本室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获得的1个cDNA片段(Sj338/24)的开读框序列,在其上下游分别设计引物A和B,并以该cDNA片段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后,将该片段重组于pGEM-T中并进行DNA测序鉴定及检索.再经酶切后将该基因片段亚克隆入表达载体pGEX-6P-1,并进行蛋白表达、纯化及抗原性鉴定.[结果]该目的基因PCR产物全长共487bp,其开读框由459bp组成,编码153个氨基酸经残基组成的多肽.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Sj338克隆基因与人及褐鼠的线粒体外膜蛋白的部分编码基因较高度同源.重组质粒pPEX-6P-1/Sj338能高效融合表达,理论蛋白的分子量为17 kDa.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蛋白rSj338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结论]Sj338可能为日本血吸虫线粒体相关蛋白的基因,重组蛋白有望成为新的疫苗候选分子.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相关文献
  • 恶性疟原虫:组氨酸富集蛋白基因反义寡脱氧核苷酸体外抗疟作用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反义寡脱氧核苷酸(oligodeoxyribonucleotides,ODN)对恶性疟原虫组氨酸富集蛋白(histidinerich protein,HRP)Ⅱ和HRPⅢ基因表达的阻断作用,探讨抗疟新途径.[方法]设计合成恶性疟原虫组氨酸富集蛋白翻译起始区的反义ODN、正义ODN和无义ODN,研究其对红内期培养恶性疟原虫增殖和成熟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当ODN浓度较高时(高于1 μmol/L),反义ODN、正义ODN和无义ODN均能抑制恶性疟原虫的增殖和成熟,即ODN对疟原虫呈非特异性抑制.当ODN浓度在0.01~0.5μmol/L时,与无义ODN对照组相比,反义ODN能显著抑制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增殖和裂殖体成熟(P<0.01);且ODN浓度越高,抑制作用也就越强.正义ODN对虫体的抑制作用,与无义ODN相比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RPⅡ和HRPⅢ基因反义ODN可通过阻断基因的表达,抑制恶性疟原虫增殖和成熟的作用.

    作者:余新炳;方建民;罗树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弓形虫速殖子和缓殖子相互转换机制的研究进展

    弓形虫是广泛分布的机会性致病原虫,速殖子和缓殖子之间的相互转换是其致病的中心环节.速殖子引起的急性感染可被宿主正常的免疫系统所抑制,从而转变为代谢、增殖缓慢的缓殖子,并以包囊的形式继续存在于脑、肌肉和视网膜等细胞中,形成隐性感染.当宿主免疫功能下降时,包囊中的缓殖子则可变为代谢旺盛、增殖迅速的速殖子,引起组织破坏,形成局部炎症,如慢性脑炎和视网膜脉络膜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直接导致这类免疫功能受累患者(如爱滋病患者及器官移植患者)的死亡[1,2].

    作者:杨培梁;彭鸿娟;陈晓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肝毛细线虫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肝毛细线虫的动物模型.[方法]将肝毛细线虫的孕胚卵经口注入大鼠和家猫.[结果]受感染的16只大鼠中,2只未检出肝毛细线虫,其余14只均检出肝毛细线虫,并有部分大鼠因肝毛细线虫病而死亡.传代实验中,2只大鼠也感染肝毛细线虫.2只家猫未感染.[结论]可用大鼠建立肝毛细线虫的动物模型,并可在实验室中传代.

    作者:杨发柱;黄晓红;屠昭平;张莹珍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中国人体寄生虫分布与危害》简介

    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许隆祺研究员等88位作者共同编著的《中国人体寄生虫分布与危害》一书,在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首批重点资助下,于2000年3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书928页,为大16开精装本,采用日本进口铜版纸及油墨印刷.本书在对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所取得的9000余万个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又系统复习了1988年底以前的数十年文献,扩大收集了我国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防治研究资料和其他少见或罕见人体寄生虫感染的病例报告,对我国有人体内寄生报告的229种人体寄生虫的分布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并编写成书,以期较全面阐述我国人体寄生虫的分布和流行特点. 几十年来,我国台湾省、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同道们在当地寄生虫病的调查与防治研究中也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为此,在收集文献的基础上,加上台湾省同仁的热情支持,本书专门写了台湾省人体寄生虫感染的地区分布,并约请香港和澳门两地专家分别撰写了香港和澳门地区人体寄生虫感染状况.因此,本书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全国人体寄生虫的分布情况. 为了让读者了解寄生虫感染和临床各科的关系,本书按人体主要器官,系统或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如消化系统的急腹症、腹泻、营养不良及血液系统的贫血)综合归类,列出当前国内已发现的寄生虫人体感染后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同时为了给读者以更深刻、更直观的印象,本书不仅对主要寄生虫病在我国危害的情况和实例进行了综合分析,而且在各地寄生虫学前辈及同仁们的真诚支持下,征集了反映寄生虫病的人体照片、病理切片和病理标本照片、X线检查、B超检查、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以及核磁共振等影像图共587幅,除22幅由国外学者提供外,其余均为国内奉献者保存多年的珍品,读者可以从中窥见人体寄生虫在我国的危害概貌.所以本书的书名定为《中国人体寄生虫分布与危害》. 全书共分为5章:①人体寄生虫感染的地区分布;②人体寄生虫感染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规律;③寄生虫感染的人群分布;④人体寄生虫感染与社会因素及自然因素的关系;⑤寄生虫病的危害. 本书文字力求精练,以图、表及照片为主,其中包括彩色地图311幅,彩色统计图282幅,彩色照片194幅,黑白照片393幅. 为了便于国外学者参阅,本书的目录、栏目、大小标题、图表的标题及本书的索引均以中、英文并列.本书是提供给国内外寄生虫防治工作者、科技人员、教师和临床医生的一本极有实用和收藏价值的参考书.因本书第一次印刷数量有限,为满足国内外读者的要求,将根据各地需要量,考虑第二次印刷.(许隆祺)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日本血吸虫线粒体相关蛋白的基因克隆及特性鉴定

    [目的]探索研制血吸虫病疫苗的新路径,对日本血吸虫线粒体相关蛋白进行基因克隆及特性鉴定.[方法]分析本室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获得的1个cDNA片段(Sj338/24)的开读框序列,在其上下游分别设计引物A和B,并以该cDNA片段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后,将该片段重组于pGEM-T中并进行DNA测序鉴定及检索.再经酶切后将该基因片段亚克隆入表达载体pGEX-6P-1,并进行蛋白表达、纯化及抗原性鉴定.[结果]该目的基因PCR产物全长共487bp,其开读框由459bp组成,编码153个氨基酸经残基组成的多肽.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Sj338克隆基因与人及褐鼠的线粒体外膜蛋白的部分编码基因较高度同源.重组质粒pPEX-6P-1/Sj338能高效融合表达,理论蛋白的分子量为17 kDa.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蛋白rSj338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结论]Sj338可能为日本血吸虫线粒体相关蛋白的基因,重组蛋白有望成为新的疫苗候选分子.

    作者:胡雪梅;吴海玮;张兆松;苏川;赵巍;沈蕾;王荣芝;马磊;周吉礼;陈淑贞;吴观陵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猪囊尾蚴蛋白水解酶的初步研究

    猪带绦虫病是人畜共患病.迄今国内外对囊虫病的研究主要报道特异性的诊断方法[1,2]和诊断抗原[3,4]Manoutcharian等[5]克隆了肥头绦虫囊尾蚴囊液蛋白编码56、74和78 kDa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孙树汉等[6]以囊虫病患者血清和病猪血清为探针筛选猪囊尾蚴cDNA文库,克隆了用于诊断的人特异性抗原、猪特异性抗原及人、猪共同抗原.关于猪囊尾蚴蛋白水解酶,目前尚未见研究报道.本文从猪囊尾蚴体内提取蛋白酶,研究其对各种底物的分解活性及酶抑制剂和二价阳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刘殿武;张莉;丁月新;张孟余;闫会敏;郭丽莉;刘树贤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云南省鼠类感染日本血吸虫的调查

    [目的]调查鼠类在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传播作用.[方法]用Kato-Katz法对鼠类、人群及家畜进行同步调查.[结果]鼠类感染率为0.9%(32/3 411),人群为15.6%(461/2 964),家畜为9.6%(239/2 482);感染度EPG(X)鼠类为5.77,人群为1.72,家畜为0.032;日粪虫卵数EPD共3 162 406个;各种宿主所占比重RIT中人群占63.10%,家畜占28.32%,鼠类占8.58%;潜在污染指数IPC,人群344.07,鼠类71.83.[结论]鼠类在我省部份高原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传播中的作用居于次要地位;在高原平坝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传播中的作用居于再次要地位.

    作者:杨光荣;吴兴;熊孟韬;范崇正;吴鹤松;陶开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不同方案防治血吸虫病的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在血吸虫病高度流行的湖沼地区、围绕农业综合开发防治血吸虫病传播,探索加速湖沼地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新途径具有现实意义.作者等在潜江市试验区,针对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与规律,曾分别采取4种不同的防治方案,进行3年(1992~1994年)试点防治,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技术经济效果.

    作者:王文梁;朱晓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对云南省为非丝虫病流行区的见解

    丝虫病是我国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本文通过对云南丝虫病调查的再分析,阐述丝虫病在云南的流行特点.

    作者:黎天德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杂志征稿简介

    《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BES)杂志是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与美国(Coulston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CIC)于1988年联合创办的英文版国际性学术期刊,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编辑部设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BES主要刊登我国和其它国家在生物医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中的研究论文,内容包括:公共卫生学、病毒学、流行病学、寄生虫学、营养学、毒理学、药理学、环境与健康、微生物学、化学、有害物质(包括环境污染物、食品添加剂、农药、工业化学物质等)对各种生物的作用和毒理研究以及这一领域中应用的药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免疫学和分析化学等方法学的研究.此外,本刊尚刊登有关天然污染物及合成污染物在生物圈中的分布和转归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和实验经验研究等.本刊来稿只限于学术论文,基本按照美国学术出版社编辑体例(The Editing Specifications of Academic Press)中的有关投稿要求.投稿和刊用文稿一律用英文撰写,来稿(包括表,图,照片)需一式两份,其中一份应是原稿,另一份可用清晰的复印本(照片必须用原件,2份),并附单位介绍信和相应的中文原稿1份.凡45岁以下的第一作者,持有关证件可享受本刊奖金(相当于US$50的人民币)与证书.来稿请寄:北京市南纬路27号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杂志编辑部邮编:100050 电话:86-10-63026230 Fax:86-10-63170892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与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用于海南省南桥疟区流行病学的调查

    为了解不同疟区人群疟疾抗体水平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带虫者的检测效果,我们于1998年10月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与PCR技术对南桥高疟区与大园村低疟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与镜检法对照比较.

    作者:柳坚;蒙锋;华德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两种ELISA方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循环抗原的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ELISA方法检测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的循环抗原的效果.[方法]以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斑点-ELISA和夹心-ELISA.[结果和结论]斑点-ELISA与夹心-ELIS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8.0%~98.8%和12.0%~93.8%.两法的特异性依次为95.4%~100%及90%.

    作者:裘丽妹;张永红;李浩;薛海筹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抗蚊中肠抗体对斯氏按蚊体内约氏疟原虫卵囊发育的影响

    [目的]研究抗斯氏按蚊中肠抗体对约氏疟原虫蚊期的抑制作用.[方法]在感染血中加入抗蚊中肠抗体,羊膜饲蚊,在蚊虫血餐后14 h、9和12 d,分别检查蚊虫中肠动合子、卵囊及唾液腺中子孢子;并观察抗体浓度和蚊虫血餐抗体次数对卵囊的抑制作用.[结果]抗蚊中肠抗体可降低蚊体内卵囊的感染率和子孢子的进腺率,尚可降低动合子的感染度和卵囊指数(P<0.05):且抗体浓度越高、蚊虫血餐抗体次数越多,卵囊数量越少.[结论]抗蚊中肠抗体对疟原虫的动合子、卵囊发育有抑制作用,但对卵囊的抑制作用明显,抗体的浓度高和维持时间长,抑制作用越明显.

    作者:魏秋芬;高兴政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CD8+T细胞在CD4+T细胞耗竭小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致病作用

    [目的]验证参与卡氏肺孢子虫致病过程中,宿主炎性反应及其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小鼠CD4+T细胞耗竭或将小鼠CD4+和CD8+T细胞都耗竭后,经气管接种卡氏肺孢子虫.观察在CD8+T细胞缺如或存在的情况下,小鼠呼吸机能的改变和肺炎的程度.[结果]耗竭CD4+和CD8+T细胞后,小鼠虽发生PCP,但呼吸频率无明显加快,肺组织损伤程度也较轻.相反,仅耗竭CD4+T细胞保留CD8+T细胞的小鼠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肺内炎性细胞反应和肺组织损伤程度均较重.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CD8+T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结论]PCP的致病过程中,宿主的炎性细胞反应对肺功能有直接损伤作用,其中CD8+T细胞似起主要作用.

    作者:安春丽;苏晓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人源细粒棘球蚴染色体G-和C-带初步分析

    人源细粒棘球蚴染色体数目初步测定为14~18条[1].本实验进一步对染色体G-带和C-带作了研究.

    作者:陆家海;冯德元;郭中敏;李德昌;郭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吉林市61例带绦虫患者感染方式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加强带绦虫病与囊虫病的防治工作,彻底切断带绦虫病的感染途径,我们从1993~1999年的门诊患者病历资料中发现,城市带绦虫病患者的感染途径又出现了一种新方式.7年来,该门诊部共收治吉林市内带绦虫病患者62例,对61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其中食烧烤肉串患者和食囊虫病猪肉者分别为35例(占发病人数的57%)和4例(占发病人数的6.5%),其余有职业接触史和原因不详者11例(分别占发病人数的18%).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看,带绦虫病患者的主要感染途径为食烤肉串之类(烤肉串、烤铁板牛肉等)占总发病比例半数以上.从患者年龄上看,分别为儿童和青年46例(占75.4%),壮年和老年只有15例(占24.6%).

    作者:王焕仁;李振祥;王英伦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的脱囊及感染途径

    对氏狸狸殖吸虫感染,长期认为摄入的活囊蚴达十二指肠,由于胆汁的消化作用使囊壁软化,囊内幼虫脱囊而出.近来一些观察指出,斯氏狸殖吸虫囊蚴可因环境温度较高而自行脱囊.我们在斯氏狸殖吸虫病实验研究中,亦见囊蚴自行脱囊现象,并发现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的脱囊方式为囊壁爆裂式,脱囊过程迅速.分析有关人体病例,认为囊蚴有在口腔脱囊,后尾蚴直接侵入口腔粘膜或沿相通反道移行,引起头部病变的可能性.

    作者:姚曙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旋毛虫部分抗原表位的识别与分析

    [目的]筛选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中具有免疫显性的表位.[方法]采用杂交瘤技术,获得15株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随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对部分免疫显性抗原进行分析.[结果]Western blotting试验显示,6株单抗与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反应显示有特异条带,分子量为40~70kDa;而多抗血清则可识别20~200 kDa之间10条条带.IFA可观察到,6株单抗中有4株单抗的靶抗原定位在旋毛虫肌幼虫表皮层上,另2株定位于杆状体(stichosome)及表皮层.[结论]识别与分析部分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中具有免疫显性的表位,为纯化旋毛虫的抗原及疫苗靶抗原的研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依据.

    作者:詹艳爱;严自助;王文;吕再婴;朱振勤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溶血所保存的陈旧微丝蚴血片染色的研究

    目前,丝虫病的诊断仍以查血中的微丝蚴为确诊的方法.理想的微丝蚴血片对医学生与防治丝虫病工作者认识和掌握微丝蚴的形态很有帮助.为解决目前教学中标本来源的困难,作者对本室溶血后未染色保存达22年之久的微丝蚴血片做了染色实验.

    作者:王唯唯;朱家勇;戴世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重组血吸虫诊断抗原研究进展

    免疫学方法为诊断血吸虫病的重要手段,目前,用于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的常用的抗原是成虫抗原和虫卵抗原.成虫抗原和虫卵抗原成分复杂,针对两种抗原的血清抗体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不能区别早期感染和既往感染,不能考核疗效,并且这两种抗原不易大量获得.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机遇.基因克隆技术能够帮助寻找刺激宿主产生短程抗体的某些抗原表位,通过检测短程抗体来评价治疗效果.同时依靠基因重组技术可以生产出相应的重组抗原分子,为现场推广应用所需大量的抗原材料提供了保证.本文主要就国内外研制基因重组抗原及其在血吸虫病诊断中的应用加以综述.

    作者:舒新华;易新元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