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华;周东方;周俊英
目的 了解江苏省乙型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血凝素(HA)分子进化特征.方法 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乙型流感病毒40株,两步法扩增毒株HA片段,对PCR产物纯化并测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流感监测数据;应用SPSS、DNAStar、Bioedit和MEGA、BEAST等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江苏省累计报告乙型流感患者4 355例,Victoria系3 420例,Yamagata系935例.从HA基因进化树可以看出同一地区、同一年份的毒株同源性较高.Victoria系毒株与疫苗株相比,发生抗原位点146I→V、197D→N、129N→S替换,受体结合位点197D→N替换.Yamagata系毒株HA1与疫苗株相比,发生抗原位点198N→T、116N→K、146A→S替换.受体结合位点198N→,T替换.Victoria、Yamagata系毒株各自在197、196位增加了一个糖基化位点;HA1基因尚未受到明显的正向选择压力,HA1基因核苷酸平均碱基替代率为1.05×10-3[-95%高后验密度区间(HPD):0.65×10-3~1.45×10-3]替换/(位点·年),贝叶斯轮廓曲线(BSP)模型结果和流行病学资料相符.结论 乙型流感病毒分离株HA与相应的疫苗株相比发生了部分抗原位点、受体结合位点氨基酸变化,均增加一个糖基化位点.
作者:李伟;洪镭;许阳婷;王炜翔;祁贤;资海荣;郭艳;卫平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患者女,43岁,因间断腹胀4年,加重6d人院.4年前无诱因出现腹胀,未引起注意而未行诊治.2年前在当地医院查B型超声示肝硬化、脾大、脾静脉稍宽、腹水,血抗-HBs阳性,抗-HCV阴性,肝功能无异常,未给予药物治疗.6d前腹胀加重,再次行B型超声检查示肝硬化,肝内低回声团块,脾大、脾门静脉增宽,肝功能基本正常,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有艾滋病史10年,10年前开始口服奈韦拉平、司他夫定和拉米夫定,4年前改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替诺福韦及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
作者:金国华;周东方;周俊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破伤风是革兰阳性梭形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特异性感染.重症破伤风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破伤风的平均病死率为20%~30%,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70%.破伤风主要致死原因是呼吸肌和喉肌痉挛,引起呼吸困难、窒息、呼吸衰竭.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机械通气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对重症患者建议尽早进行气管切开[1].本研究对10例经口气管插管失败的重症破伤风患者在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下紧急实施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旨在提高重症破伤风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李炬带;郭敏;刘力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严重感染是指全身感染伴有器官功能障碍[1],主要表现为脓毒症(包括菌血症)、脑膜炎、肺炎、骨髓炎、蜂窝组织炎、有脱水表现的胃肠炎、复杂泌尿系统感染(尿培养阳性,有全身反应如发热)以及呼吸道病毒感染并发低氧(如毛细支气管炎)等.近年来严重感染发病率逐年升高,死亡率也明显高于心血管疾病和常见肿瘤,但对严重感染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仍是重大挑战之一.大规模的队列研究已证实,即使临床医师使用复杂的、包含28项临床特征的临床判断表进行临床评估,仍会带来不确定的诊断[2,3].因此,需要一些辅助手段,以便更有效地协助诊断、评价和治疗.但目前常用的微生物学方法常导致延误诊断及治疗(如病原培养),敏感性差(如血培养),缺乏特异性(如痰培养);危重患者由于检查风险大(如影像)、检查设备价格昂贵或检测手段具有侵袭性(如各种活组织检查)等原因而无法在临床普及,限制了这些辅助措施对严重感染诊断和评估能力.如能有一个明显的病情快速进展的信号,或通过改善风险评估可排除严重感染,将对严重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
作者:张萍萍;郭凌云;陈天明;刘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并了解其对婴儿胎传麻疹抗体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纳入600名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参照麻疹抗体水平采用区组分层随机化分组.无接种疫苗组在待产住院时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接种疫苗组在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后3个月及待产时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反转录-PCR检测血中麻疹核蛋白片段基因(MVN).接种后2年内有368名妇女分娩,其中健康成长至8月龄婴儿357名,无疫苗接种组育龄妇女所生婴儿出生后8个月内有8例确诊患麻疹,终纳入研究的8月龄婴儿为349名:高抗体无疫苗接种组育龄妇女所产婴儿52名、高抗体疫苗接种组65名、低抗体无疫苗接种组110名和低抗体疫苗接种组122名,检测8月龄婴儿血麻疹IgG抗体.数据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Newman-Keuls法)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待产时高抗体无疫苗接种组麻疹IgG抗体水平低于高抗体疫苗接种组[(268.5±74.9) IU/mL比(578.3±208.1)IU/mL;Q=15.57,P<0.01],低抗体无疫苗接种组低于低抗体疫苗接种组[(169.4±42.3)IU/mL比(584.7±195.8) IU/mL;Q=29.54,P<0.01].接种后3个月MVN均无阳性条带,待产时高抗体无疫苗接种组有2例、低抗体无疫苗接种组有1例呈阳性条带.婴儿8月龄时麻疹IgG抗体水平,高抗体无疫苗接种组和高抗体疫苗接种组分别为(106.3±36.8)和(291.8±86.5)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3,P<0.01),低抗体无疫苗接种组和低抗体疫苗接种组分别为(87.1±26.4)和(274.0±72.5)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7,P<0.01).各组孕妇待产时麻疹IgG抗体与所生8月龄婴儿麻疹IgG抗体水平呈正相关(r=0.652,P<0.01).8例麻疹婴儿均为无疫苗接种组妇女所生产,有、无疫苗接种组婴儿麻疹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育龄期妇女接种麻疹疫苗具有可行性,能提升其待产时麻疹IgG抗体水平,并有利于提升出生婴儿的胎传麻疹抗体水平.
作者:夏蝉;温正旺;刘琦;董雷;邱海凡;陈益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取HBV-ACLF组患者25例,CHB组患者42例,健康志愿者18名作为健康对照.抽取实验对象的外周血标本提取PBMC,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SC频率、CD4+T淋巴细胞与CD8+T淋巴细胞频率.对HBV-ACLF组患者随访观察8周.3组实验对象的MDSC频率、CD4+/CD8+T淋巴细胞频率均进行组间多重比较.Spearman相关分析用于分析患者的MDSC频率与CD4+/CD8+T淋巴细胞频率、生物化学指标、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HBV-ACLF组患者MDSC频率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关系.结果 MDSC频率在HBV-ACLF患者PBMC中显著升高,在健康对照组、CHB组、HBV-ACLF组呈逐渐增高趋势,3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x2 =56.823,P<0.01),且中晚期MDSC频率高于早期(t=-3.214,P<0.01);MDSC频率与ALT、TBil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5和o.743,均P<0.01),与CD4+T淋巴细胞频率(r=-0.345,P<0.05)、CD8+T细胞频率亦呈负相关(r=-0.460,P<0.01),亦与白蛋白、PTA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12和-0.673,均P<0.01);HBV-ACLF组患者MDSC频率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0.541,P<0.01),与短期病死率(4周)有关(56%比44%,t=2.262,P<0.05),与患者是否出现腹水有关(t=2.137,P<0.05).结论 MDSC频率与HBV-ACLF的病情进展及短期死亡率相关,可能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作者:曾映夫;许镇;陆丽蓉;淦伟强;佘兰辉;刘迎;宁钢;林潮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一、概述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种由针对肝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所介导的肝脏实质炎性反应,以血清自身抗体阳性、高免疫球蛋白G和(或)γ-球蛋白血症、肝组织学上存在界面性肝炎为特点,如不治疗常可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1].AIH的临床表现多样,一般表现为慢性、隐匿起病,但也可表现为急性发作,甚至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20世纪60至80年代,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免疫抑制剂治疗可显著改善AIH患者的生物化学指标及临床症状,甚至能逆转肝纤维化,从而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随着自身抗体和肝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广泛开展,我国AIH患者检出率逐年增加.AIH已成为非病毒性肝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我国消化和肝病学界专家和临床医师们的关注[2].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蛋白激酶(SGK)1在TLR介导的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将小鼠给予腹腔内注射SGK1抑制剂EMD638683 10 mg/kg或不预处理,2h后注射大肠埃希菌脂多糖1 mg/kg,同时设立对照组(只注射PBS或EMD638683),注射脂多糖3、24 h后收取小鼠血清,使用ELISA检测小鼠IL-6、IL-12、TNF-α含量.同时取注射脂多糖后6、24 h的肝、肺组织,OCT包埋,HE染色.分离人PBMC后,使用SGK1或PI3K抑制剂预处理或不预处理,并给予脂多糖刺激,使用ELISA检测细胞因子IL-6、IL-12、TNF-α水平,使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IKKα/p、IKBα和核因子-cB p65蛋白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在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脓毒血症体内实验中,SGK1抑制剂增加了小鼠炎性因子IL-6(t=3.007)、IL-12(t=4.413)、TNF-α(t=5.403)的产生(均P<0.05),并且在早期(6 h)增加了小鼠重要脏器肝、肺炎性细胞的浸润,晚期(24 h)加重了器官损伤,引起肺泡组织塌陷与肝脏脂肪变性.在人PBMC中,SGK1抑制剂EMD638683增加了脂多糖诱导的炎性因子IL-6(t=18.540)、IL-12(t=16.520)、TNF-α(t=34.880)水平(均P<0.01),同时抑制了IKKα/β、IKBα和核因子-κBp65的磷酸化.结论 SGK1通过核因子-κB负向调节TLR4介导的炎性反应.
作者:殷辉;宁会彬;曾艳丽;康谊;尚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州HIV/HCV合并感染者肝脏损伤的状况.方法 德宏州HIV感染者4 784例,以抗HIV治疗前的AST、ALT作为肝功能异常指标,以AST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作为肝硬化指标,分析HCV感染与肝脏损伤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肝脏损伤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4 784例HIV感染者中抗-HCV阳性1 447例,阳性率为30.2%;肝功能异常1 996例,占41.7%;肝硬化636例,发生率为13.3%.HBV阴性、抗-HCV阳性者肝功能异常和肝硬化发生率分别为61.1%(821/1 343)和24.1%(323/1 343),显著高于抗-HCV阴性者的31.5%(974/3 092)和7.5%(231/3 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41.223和235.457,均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抗-HCV阳性者发生肝功能异常、肝硬化的风险分别是阴性者的1.99(95%CI:1.66~2.37)倍、2.41(95%CI:1.90~3.04)倍.结论 德宏州HIV/HCV合并感染者更易发生肝脏损伤.
作者:杨跃诚;沈勤丰;唐仁海;姚仕堂;段松;何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HBV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角蛋白18(K18)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0月在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就诊并被确诊为HBV-ACLF的患者120例,选择HBV-ACLF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匹配的CHB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20名.ELISA法检测血清K18(M30、M65)片段含量,分析先入组的40例ACLF患者、CHB患者、健康体检者间M30、M65、M30/M65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所有HBV-ACLF患者随访3个月,分成死亡组和存活组,测定其M30、M65值,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参数相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HBV-ACLF组、CHB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M30分别为(2.99±0.29)、(3.12±0.26)和(2.16±0.12) lg U/L(F=95.36,P<0.01),M65分别为(3.41±0.29)、(3.38±0.29)和(2.01±0.11)lg U/L(F=217.60,P<0.01),M30/M65分别为0.39±0.11、0.55±0.09和1.45±0.34(F=202.63,P<0.01).HBV-ACLF组白细胞计数、TBil、ALT、AST在3组中高,血小板计数、白蛋白、血Na+、PTA低.对120例HBV-ACLF患者随访3个月,死亡40例,病死率为33.3%.M30/M65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1和0.668(Z=3.011,P<0.01),M30/M65比值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一0.389,P<0.01).结论 K18(M30、M65)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M30/M65比值对HBV-ACLF具有良好的诊断与预后评估意义.
作者:甘巧蓉;张鑫;陈明胜;江晓燕;潘晨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患者男,44岁.2个月前无诱因下自觉左侧胸痛,与呼吸有关,伴畏寒、发热、乏力、纳差、胸闷、气急,活动后气促加重,有咳嗽,少量白色黏痰,胸痛持续并加重,偶有盗汗,无头晕、头痛、心悸、腹痛等.外院查肺CT示肺部感染,左侧胸腔积液,抗感染治疗4 d(具体不详),胸痛、气急等无好转,查抗-HIV初筛阳性.半年来体质量下降5 kg.患者为MSM.父亲死于肺癌,有高血压家族史.体格检查:体温37.3℃,脉搏112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26/94mmHg(1 mmHg=0.133 kPa).两肺呼吸音清,左下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哕音.
作者:闫俊;叶荣夏;喻剑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患者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部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念珠菌血症患者预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出念珠菌血症患者92例.菌株主要为光滑念珠菌39株(42.4%),白念珠菌30株(32.6%),克柔念珠菌7株(7.6%),热带念珠菌5株(5.4%),近平滑念珠菌4株(4.4%),其他念珠菌7株(7.6%).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依次为氟胞嘧啶(100.0%)、两性霉素B(98.9%)、伏立康唑(92.4%)、氟康唑(82.6%)、伊曲康唑(77.2%).30 d死亡与念珠菌血症直接相关的归因病死率为13.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留置深静脉置管(OR=4.833,95%CI:1.010~23.125,P=0.049)、机械通气(OR=6.075,95%CI:1.144~32.257,P=0.034)、接受血液透析(OR=8.367,95%CI:1.390~50.364,P=0.020)是其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引起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的病原体主要为光滑念珠菌、白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对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留置深静脉置管、机械通气及接受血液透析是死亡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中新;叶乃芳;张博筠;黄颖;凌华志;沈继录;徐元宏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