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辽宁省建平县丙型肝炎高发病率及其流行病学特点的初步研究

李宗芬;冯毅平;于连政;刘莉;于丽娅;邢立莹;贺丽霞;潘国伟

关键词:发病率, 死亡率, 肝炎, 丙型, 肝硬化, 癌, 肝细胞
摘要:目的 了解辽宁省建平县丙型肝炎发病率、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死亡率水平异常增高情况,初步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调用辽宁省建平县居民生命统计资料和传染病发病报告数据库资料,分析建平县23个乡镇的乙型肝炎发病率、丙型肝炎发病率、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死亡率分布特征.利用乙型肝炎发病率、丙型肝炎发病率、肝硬化死亡率和肝细胞癌死亡率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相互关系.结果 2003年至2006年建平县男女肝细胞癌世界人口标准化死亡率分别为77.6/10万和22.0/10万,为辽宁省农村同期平均水平的2.0倍和1.7倍.丙型肝炎发病率为58.0/10万,为全省同期平均水平的9.5倍.丙型肝炎发病率与肝硬化死亡率(r=0.495,P=0.008)、肝硬化死亡率与肝细胞癌死亡率(r=0.646,P<0.01)呈正相关.结论 辽宁省建平县丙型肝炎发病率、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死亡率水平均显著高于辽宁省同期平均水平,亟待深入调查.
中华传染病杂志相关文献
  • 周期型马来丝虫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DNA免疫研究

    目的 构建周期型马来丝虫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BmGAPDH)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BmGAPDH,并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细胞免疫应答效应.方法 以周期型马来丝虫总RNA为模板,RT-PCR方法扩增目的 基因片段.与pGEM-T Easy克隆载体连接,筛选出阳性克隆.经PCR和双酶切鉴定后,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构建pcDNA3-BmGAPDH表达载体,将纯化的pcDNA3.1-BmGAPDH和CpG经后腿胫前肌免疫BALB/c小鼠,并设PBS对照组及空质粒对照组,共免疫3次,每次免疫间隔2周.用RT-PCR方法检测肌肉组织内目的 基因;用噻唑蓝(MTT)法、ELISA方法分别检测免疫小鼠T淋巴细胞刺激增殖指数和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水平.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样本均数的t检验.结果 成功构建了pcDNA3.1-BmGAPDH真核表达载体,基因片段全长为1020 bp.DNA序列分析与基因库已知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该真核表达载体免疫小鼠后,从小鼠肌肉组织扩增出目的 基因重组质粒组小鼠淋巴细胞刺激增殖指数显著高于PBS对照组及空质粒对照组,淋巴细胞刺激增殖指数分别为1.398、1. 006和1.017(P<0.05).重组质粒组IFN-γ、IL-4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PBS对照组及空质粒对照组,分别为163.905、58.589、51.317 ng/L和107.906、27.111、34.627 ng/L(P<0.05).免疫佐剂CpG与疫苗同时注射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表现为IFN-γ水平和免疫4周后淋巴细胞刺激增殖指数显著上升.结论 pcDNA3.1-BmGAPDH真核表达载体能在小鼠体内表达并可诱导相关的细胞免疫应答.

    作者:童海燕;方政;谢东方;黄为群;方浩;徐邦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聚肌胞刺激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内Toll样受体3的表达变化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树突状细胞(DC)内Toll样受体3(TLR3)的表达变化,探讨HBV持续感染与TLR3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CHB患者60例(CHB组)及健康对照者20名(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法获得CD14~+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成未成熟的髓样树突状细胞(imDC),并以聚肌胞(poly I;C)刺激以获取成熟的树突状细胞(mDC).刺激48 h后测定细胞内TLR3蛋白及mRNA的表达,表面标志CD80和人白细胞抗原(HLA)-DR的蛋白表达.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贤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poly I:C刺激前,对照组和CHB组imDC内TLR3的流式平均荧光密度(MFI)分别为1192.95±301.40和1212.05±250.8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0,P>0.05);刺激后MFI均明显升高,对照组与CHB组分别为1593.00±349.65和1352.98±313.67,前者比后者升高更显著(t=2.880,P<0.05).polyI:C刺激后,对照组与CHB组mDC胞内TLR3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分别为0.1780±0.0664和0.1204±0.0267,前者升高更显著(t=3.909,P<0.05).CHB组内再分为HBeAg(+)和HBeAg(-)组,刺激后两组mDC内TLR3的MFI和mRNA水平均较imDC有明显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66,P>0.05).结论 poly I:C刺激后,对照组和CHB组中mDC胞内TLR3的表达均明显升高,但CHB患者升高的程度显著低于健康者,提示CHB患者的TLR3合成不足可能与HBV持续感染相关.

    作者:李谦;陈明泉;李宁;张玉杰;施光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辽宁省建平县丙型肝炎高发病率及其流行病学特点的初步研究

    目的 了解辽宁省建平县丙型肝炎发病率、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死亡率水平异常增高情况,初步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调用辽宁省建平县居民生命统计资料和传染病发病报告数据库资料,分析建平县23个乡镇的乙型肝炎发病率、丙型肝炎发病率、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死亡率分布特征.利用乙型肝炎发病率、丙型肝炎发病率、肝硬化死亡率和肝细胞癌死亡率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相互关系.结果 2003年至2006年建平县男女肝细胞癌世界人口标准化死亡率分别为77.6/10万和22.0/10万,为辽宁省农村同期平均水平的2.0倍和1.7倍.丙型肝炎发病率为58.0/10万,为全省同期平均水平的9.5倍.丙型肝炎发病率与肝硬化死亡率(r=0.495,P=0.008)、肝硬化死亡率与肝细胞癌死亡率(r=0.646,P<0.01)呈正相关.结论 辽宁省建平县丙型肝炎发病率、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死亡率水平均显著高于辽宁省同期平均水平,亟待深入调查.

    作者:李宗芬;冯毅平;于连政;刘莉;于丽娅;邢立莹;贺丽霞;潘国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其抑制因子基因的表达

    目的 比较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自身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表达水平,探讨MMP-1及TIMP-1基因表达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方法分别检测3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PBMC中MMP-1及TIMP-1 mRNA的表达水平,双抗体央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血清MMP-1及TIMI-1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行肝组织穿刺活检,行纤维化程度分期(S).组间比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并作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健康对照组PBMC中MMP-1 mRNA及TIMP-1 mRNA呈低水平表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MMP-1mRNA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TIMP-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48±0.80)lg拷贝/μL,血清TIMP-1也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58.29±58.58)μg/L.随着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加重,各期之间MMP-1 mRNA的表达水平及血清MMP-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960,P=0.111;χ~2=7.898,P=0.211);从S1~S4,TIMP-1 mRNA表达水平依次为(1.67±0.84)、(3.48±2.08)、(5.86±3.47)及(8.14±6.48)lg拷贝/μL,血清TIMP-1水平依次为(233.73±64.84)、(262.10μ71.12)、(301.15μ62.74)及(381.15±152.75)μg/L,各期之间TIMP-1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TIMP-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290,P=0.002;χ~2=12.209,P=0.007).PBMC中TIMI-1 mRNA、血清TIMP-1与肝纤维化呈正相关(r=0.752.P<0.01;r=0.530,P=0.008).结论 PBMC中TIMP-1 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TIMP-1水平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PBMC中TIMP-1 mRNA及血清TIMP-1可以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新指标,尤其PBMC中TIMP-1 mRNA诊断价值大.

    作者:张健珍;易俊卿;陈厚志;胡斌;张春兰;杨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一起呼吸道腺病毒感染引起的学生群体性发热调查

    近年来,在学校和幼托机构中,呼吸道、肠道传染病暴发时有发生,这不仅给儿童和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也给学校和幼托机构正常的教学秩序、周边社会的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作者:张宏;顾时平;胡雪根;黄艺;游继存;张喜琴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解耦联蛋白2在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肝脏中的动态表达和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肝功能衰竭(ALF)大鼠肝脏线粒体解耦联蛋白(UCP)2的表达趋势及意义.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冉分为6、12、24、36和48 h 5个亚组,每组6只.模型组腹腔内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和脂多糖(LPS)诱导大鼠ALF模型.采用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不同时间点肝脏UCP2 mRNA转录及其蛋白表达,同时测定各时间点血清ALT、AST和肝组织丙二醛(MDA)的变化.各实验组问数值比较采用SNK检验.结果 模型组肝组织呈炎性细胞浸润和明显坏死的ALF特征;模型组ALT、AST、MDA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4.0±2.0)U/L,(82.3士16.9)U/L,(2.55±0.22)μmol/g],且造模24 h达高峰[(8346.7±1363.1)U/L,(9766.7±1274.1)U/L,(8.34±1.13)μmol/g;均P<0.05];UCP2蛋白和UCP2 mRNA在正常肝组织中几乎不表达,D-Gal和LPS处理后6 h表达均硅著增加(P<0.05),24 h表达强,且模型组相邻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构建大鼠ALF模型,大鼠ALF时UCP2蛋白和UCP2mRNA的表达水平与肝损伤程度及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作者:肖二辉;陈永平;戴志娟;张磊;张晓华;谷甸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小鼠肺结核发生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在小鼠肺结核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PC61处理组小鼠腹腔注射抗-CD25(PC61),50μg/只,消除体内的Treg,IgG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IgG同型对照抗体.3 d后静脉注射H37Rv 0.1 mL(含1×10~6CFU活菌),攻击小鼠.流式细胞技术分析PC61对小鼠体内不同组织中Treg的消除效果,体外分析Treg消除对特异性细胞免疫、肺组织病理学和肺组织内结核分枝杆菌生长情况的影响.采用方差齐性F检验和非配对t检验比较实验数据.结果 PC61处理组与IgG对照组小鼠脾细胞中Treg占CD4~+T淋巴细胞比例在第10天分别为(21.13± 3.58)%和(30.42± 4.20)%(f=2.38,P<0.05);第30天为(16.12± 1.26)%和(17.34± 1.62)%(t=0.84,P>0.05),Foxp3~+占CD4~+T淋巴细胞比例在第10天为(32.07± 3.95)%和(60.55± 5.48)%(t=5.96,P<0.05).外周血也有类似结果.在PC61处理组及IgG对照组,感染后第10、30和60天时体外培养小鼠脾细胞分泌的卡介苗特异性细胞因子1L-17(ng/L)分别为5.1± 0.9比0、43.1± 10.0比5.9±2.8、124.8± 5.8比102.5±8.1(t=7.90,t=5.10,t=3.19;均P<0.05);IFN-7(ng/L)分别为28.4±8.2比4.0± 1.3、685.9±128.6比418.7± 20.4、310.9± 119.7比32.8±7.5(t=4.21,t=8.43,t=3.27;均P<0.05);TNF-a(ng/L)分别为38.6±5.0比16.3±4.0、112.9± 12.3比71. 5± 12.6、86.2± 8.2比0(t=4.95,t=3.33,t=14.8;均P<0.05).PC61处理小鼠在感染早期(第10天)肺内结核菌量低于IgG对照小鼠(t=4.63.P<0.01),但后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61处理小鼠感染后期(第120天)肺组织病理改变较IgG对照组为轻.结论 结核菌感染后小鼠Treg显著增加;Treg能有效抑制结核菌特异性细胞免疫.进而影响小鼠肺内结核菌的清除和结核病的发生.

    作者:童新灯;李美忠;周伯平;陈心春;彭雁忠;乐晓华;苟继周;唐志姣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刀豆蛋白A诱导小鼠肝损伤模型的血清蛋白质差异分析

    目的 研究刀豆蛋白(Con)A诱导小鼠肝损伤模型血清中蛋白质的变化,分析特异蛋白质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25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PBS对照组,ConA诱导肝损伤模型1、3、6 h组,取血清,运用ProteoExtract~(TM)白蛋白去除试剂盒纯化小鼠血清,去除白蛋白,利用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分析鉴定差异性表达蛋白质.结果 通过对各组双向凝胶电泳图像的比较分析发现,ConA诱导肝损伤模型6 h组有2种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经质谱鉴定,这2种蛋白质分别为血清淀粉样蛋白酶A2前体蛋白和血清淀粉样蛋白酶A1前体蛋白.结论 在ConA诱导小鼠肝损伤模型6 h时,发现血清淀粉样蛋白酶A2前体蛋白和血清淀粉样蛋白酶A1前体蛋白,可能与疾病进展有关.

    作者:谈旭翡;陈峰;吴珊珊;彭国平;王静;陈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肺水肿二例及相关文献复习

    1974年,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被首次描述,以后在世界各地都有暴发流行的报道.其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包括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无菌性脑膜炎、脊髓灰质炎样的软瘫和脑干脑炎.

    作者:徐勇胜;胡坚;赵津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散发6例婴幼儿无皮疹型肠道病毒71型感染致肺出血的临床特征

    目的 了解婴幼儿无皮疹型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致肺出血病例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间确诊的6例无皮疹型EV71感染致肺出血病例的临床特征、转归及治疗过程,实验室检测指标和胸部影像学改变等.结果 6例患儿均<2岁,全年散发,无发病高峰,经咽部和气管插管内分泌物RT-PCR和实时荧光PCR检查均证实为EV71感染.发病初期均有发热,4例伴呕吐,2例伴咳嗽,1~3 d后病情骤然恶化,6例均表现为脸色苍白,口唇发绀,1例伴发惊厥,气管插管内均见大量血性泡沫液.6例血糖显著升高,4例有心动过速,2例血压升高.6例患儿均死亡,其中4例恶化后6 h内死亡.结论 无皮疹型EV71感染致肺出血见于婴幼儿,全年散发,疾病呈暴发性,多于短期内死亡.

    作者:何时军;黄爱蓉;金益梅;陈栋;杨好妹;王传夏;周爱华;王霞;林苗苗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7-H1和PD-1信号途径表达的特点

    目的 初步探讨免疫细胞协同共刺激分子途径之一--B7-H1和PD-1表达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特点.方法 收集11例CHB患者和16例健康人的外周血肝素抗凝标本,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HB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细胞(mDC)和T淋巴细胞上B7-H1和PD-1的表达.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mDC上B7-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69±14.49)%、(42.84±11.19)%、(33.48±14.07)%和(16.60±4.04)%.健康对照者分别为(14.66±10.11)%、(4.62±3.84)%、(1.89±2.31)%和(0.49±0.37)%,CHB患者B7-H1在T淋巴细胞和mDC上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84,t=-10.894,t=-7.378,t=-13.182;均P<0.05).CHB患者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上P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45±6.36)%、(11.42±6.20)%和(13.03±6.71)%,健康对照者分别为(7.80±3.53)%、(7.12±2.60)%和(7.88±3.74)%.CHB患者PD-1在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水平也均明显高于健康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23,t=-2.355,t=-2.439;均P<0.05).结论 B7-H1和PD-1在CHB患者外周血mDC和T淋巴细胞上表达较高.

    作者:耿楠;马丽娜;马冰;陈新月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2008年广东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相关临床特征分析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早在1957年被发现,近年来在儿童中较为流行,2008年我国出现了区域性暴发流行.这次暴发首先发生在安徽,此后广东的病例也不断增加,目前已达1万多例,并导致多名儿童死亡.

    作者:李晖;方苓;莫艳玲;黄平;邹丽容;陈秋霞;柯昌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肝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凋亡与再生平衡是肝脏维持正常平衡状态的基本特征.目前很多研究显示,肝细胞凋亡异常参与了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细胞癌等多种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细胞凋亡的发生是多种凋亡刺激因素作用于细胞以后经过凋亡信号的转导、凋亡基因的激活、凋亡的执行、凋亡细胞的清除4个步骤而完成的.

    作者:刘倩;甄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重症附红细胞体病临床分析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附红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早在1928年,Schilling和Dingen等几乎同时在啮齿类动物中发现类球状血虫体(E.coccoides)~([1,2]),以后许多学者相继在其他动物的红细胞上发现有多形态的微生物,并命名为附红细胞体.

    作者:刘秀梅;雒宏;李爱玲;张茜;郑笑黎;谢淑兰;张俊瑕;公洁;殷霞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中维甲酸诱导基因-Ⅰ的表达及功能

    目的 探讨HBV感染后维甲酸诱导基因-Ⅰ(RIG-Ⅰ)在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中的表达和功能,并了解RIG-Ⅰ和MoDC在HBV感染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28例HBV感染者外周血,21例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7例为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1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CD14免疫微珠分离纯化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联合诱导培养7 d成为树突状细胞(DC),用水泡性口炎病毒(VSV)感染刺激RIG-Ⅰ活化.在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抽提RNA,实时定量PCR检测RIG-Ⅰ、干扰素启动子刺激基因1(IPS-1)和IFN-β的表达.正态分布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连续性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 VsV感染活化RIG-Ⅰ后,CHB、AHB组和健康对照组的RIG-Ⅰ mRNA表达水平在16 h(2.44±2.03,19.54±3.15.21.48±8.39;F=7.451.P=0.002)和24 h(2.68±2.93,10.31±3.88,14.01±5.04;F=7.908,P=0.001)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PS-1在CHB和AHB组中的表达在16 h(2.05±1.08,1.99±1.56)和24 h(2.27±2.16,3.24±1.21)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6 h:0.60士0.31,F=7.246,P=0.003;24 h;1.08±0.73,F=13.598,P=0.01).CHB组中IFN-β水平在16 h和24 h均低于AHB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IG-Ⅰ和IPS-1在HBV感染者MoDC中的表达明显异常,提示RIG-Ⅰ信号通路可能被HBV干扰,RIG-Ⅰ和MoDC的功能缺陷在HBV感染和慢性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赵钢德;谢青;王晖;安宝燕;周慧娟;贾妮娜;林兰意;石翠翠;郭清;俞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