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型肝炎病毒-Alu-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细胞癌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整合

解俊侠;张亚飞;谢琴秀;郜玉锋;胡立芬;李家斌;李旭

关键词:ALU元件, 肝炎病毒, 乙型, 病毒整合, 癌, 肝细胞, DNA, 病毒
摘要:目的 了解肝细胞癌(HCC)中HBV DNA的整合情况.方法 收集24例HBsAg阳性患者的HCC组织,提取其DNA,应用套式PCR原理,在设计的引物中引入U碱基,根据已知基因序列和人Alu重复序列分别设计引物,建立克隆整合的HBV DNA及其相邻的细胞基因序列的PCR技术.PCR产物测序所获结果经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BLAST及Map Viewer检索确定HBV整合在染色体上的精确位置.结果 24份HCC组织中,14份存在HBV整合现象,整合的标本中11份正向插入宿主基因,8份反向插入宿主基因,其中5份标本既有正向插入也有反向插入,从病毒基因分析,整合可发生于X基因的任何长度,且均以截短形式插入宿主细胞DNA.另有8份标本未测到整合.结论 HBV在HCC细胞染色体上的整合呈不均衡分布.
中华传染病杂志相关文献
  • 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干扰素诱导蛋白-10、干扰素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IFN-γ与重型乙型肝炎(SHB)患者肝脏炎性反应程度及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集40例SHB患者入院时、单次血浆置换(PE)开始、PE结束及PE后5 d血清,根据SHB患者PE后5 d病情转归分为好转组及恶化组;采集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P-10、IFN-γ、TNF-α水平.结果 入院时,SHB及CHB组患者血清IP-10水平分别为(683.6±174.6)、(216.1±102.9)n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07.6±55.8)ng/L(F=9.036,P<0.01),且sHB组高于cHB组(P<0.01);SHB及CHB组患者血清IFN-γ水平分别为(19.8±8.8)、(16.7±7.8)n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6±1.2)ng/L(F=9.288,P<0.01);SHB患者IP-10、IFN-γ与TNF-α均呈正相关(r=0.366,r=0.365;P<0.05),与凝血酶原活动度呈负相关(r=-0.401,r=-0.350;P<0.05),与血清TBil相关性不明显(r=0.223,r=0.219;P>0.05),IP-i0与IFN-γ呈正相关(r=0.602;P=0.000).PE后5 d,SHB两组患者血清IP-10均明显下降(t=8.947,P<0.01;t=4.121,P<0.05),恶化组高于好转组(t=7.862,P<0.01),IFN-γ下降均不明显(t=0.491,P>0.05).结论 IP-10、IFN-γ参与SHB的肝脏免疫损伤;血清IP-10水平与肝脏炎性损害程度有关;IP-10能反映SHB患者病情发展及转归.

    作者:罗亚文;林世德;罗军敏;易学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细胞因子平衡对肝脏β-连环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辅助性T细胞1型和2型(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对其肝脏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75只大鼠分为对照组、己酮可可碱干预实验组和肝纤维化模型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TNF-α)、Th2型细胞因子(IL-4,IL-6)和Ⅳ型胶原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β-catenin的表达和分布及Ⅳ型胶原占肝组织面积的百分比;单向方差分析描述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并借助双变量相关分析研究β-catenin的表达与细胞因子以及肝纤维化的相关关系.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清Th2型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实验组,更高于对照组,其积分光密度(ILD)分别为50 043.6,34 256.7,10 101.5(F=71.260,91.732,均P<0.05);而其血清Th1型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实验组,更低于对照组(F=50.420,10.625,均P<0.05),细胞因子发生了Th2极化;其肝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实验组,更高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肝脏β-catenin的表达明显高于实验组,更高于对照组(=92.030,均P<0.05).β-catenin在3组肝组织中的表达强度与其血清Th2细胞因子水平及其肝脏Ⅳ型胶原面积百分比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60,P<0.01;r=0.757,P<0.01).结论 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Th2极化上调其肝脏β-catenin的表达,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β-catenin可作为肝脏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反应指标.

    作者:李文庭;贺永文;王国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Vif蛋白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

    目的 分析上海HIV-1分离株病毒感染因子(Vif)蛋白编码基因突变特点,构建HIV-1vif基因原核表达质粒,并了解其免疫原性.方法 采用RT-PCR法扩增23例上海HIV-1分离株vif基因并测序,与HIV-1国际标准毒株比较;将vif编码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b(+),构建pET32b(+)-HIV-1/Vif重组质粒;将该质粒转化入细胞BL21D3(Star)表达,并纯化HIV-1 Vif蛋白,制备Vif蛋白鼠多克隆抗体,并以ELISA检测Vif蛋白及其鼠多克隆抗体的免疫原性.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 上海HIV-1分离株vif基因与国际标准毒株相比较,核苷酸突变率为(0.179±0.006)%,并具有多处相似的变异位点,上海HIV-1分离株Vif蛋白第151~240位氨基酸相对保守;成功构建HIV-1 vif基因原核表达质粒pET32b(+)-HIV-1/Vif,表达并纯化Vif蛋白,制备了Vif多克隆抗体;重组HIV-1 Vif蛋白与HIV感染者及健康人血清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鼠多克隆抗体与重组Vif蛋白反应与健康对照组血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61,P<0.01).结论 上海HIV-1分离株vif基因与HIV-1国际标准毒株比较存在较高突变,成功地构建了HIV-1 vif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ET32b(+)-HIV-1/Vif,制备了Vif多克隆抗体.

    作者:张云智;靳虹;卢洪洲;程训佳;潘孝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 了解HBV感染对脐血来源的造血干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分离纯化的健康脐血CD34+细胞,在含有干细胞生长因子(SCF)、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Ⅲ配体(FL)、促血小板生成素(TPO)、IL-3和10%FBS的IMDM培养基中扩增,同时加入高拷贝HBV,观察干细胞扩增与病毒复制规律;干细胞扩增后,在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作用下诱生树突状细胞,对干细胞及树突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检测其表面分子的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感染HBV的造血干细胞自然增殖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干细胞(P<0.01);加入细胞因子后细胞增殖增加(P<0.01),细胞内HBV DNA复制也增加(P<0.01),但其干细胞增殖仍低于正常干细胞加细胞因子组(P<0.05).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HBV感染干细胞后胞质内出现Dane颗粒;HBV感染的干细胞经诱导为树突状细胞后,其免疫表型CD80、CD86、CD1a、HLA-DR的表达均低于未感染组(P<0.01).结论 HBV可以感染CD34+造血干细胞,并随干细胞增殖而复制增加,HBV不仅抑制造血干细胞增殖,而且下调干细胞分化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免疫表型的表达.

    作者:石雁梅;兰英华;单蕾;蔡华峰;孙静霞;王永晨;周晋;李用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淋巴瘤化疗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临床特点

    HBV再激活是合并HBV感染的肿瘤患者接受细胞毒性化学治疗(化疗)期间常见的并发症,可造成肝脏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者可致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作者:史冬梅;桂红莲;谢青;王晖;陈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我国血流感染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现状

    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BSI)是临床常见而严重的感染,可以由各种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ous endocarditis,IE)既可认为是独立的感染性疾病,也可认为是血流感染的严重并发症.

    作者:肖永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Ⅱ型志贺毒素的纯化及功能鉴定

    目的 亲和层析纯化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Ⅱ型志贺毒素,并鉴定其生物学功能.方法 用抗-Ⅱ型志贺毒素分子A亚单位的抗体S1D8耦联至柱填料Sepharose 4B,制备亲和层析柱.纯化EHEC O157:H7菌体分泌的毒素分子,分别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Western印迹法鉴定毒素分子纯度和特异度,将纯化毒素倍比稀释,观察其对Vero细胞和小鼠的毒性作用,计算其对细胞半数致死量(CD50)和对小鼠的全数致死量(LD100);观察抗毒素血清对小鼠进行毒素攻击的保护作用.结果 通过亲和层析从EHEC O157:H7培养物中成功纯化Ⅱ型志贺毒素.SDS-PAGE显示,其A、B亚单位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2 000和7 500,纯化的毒素分子可分别与Ⅱ型志贺毒素A、B亚单位特异性的单抗结合;对Vero细胞和小鼠均存在致死作用,其CD50和LD100分别为20 ng/L和5 ng,小鼠体内抗毒素血清对毒素可有效中和.结论 成功纯化Ⅱ型志贺毒素,并证实其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的毒性作用.

    作者:焦永军;曾晓燕;郭喜玲;汪华;崔仑标;李显;冯振卿;孙慧;万佳艺;史智扬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干扰素α个体化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2年随访

    目的 了解IFN-α个体化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 经肝组织穿刺活检证实的HBeAg阴性CHB患者76例,给予IFN-α1b治疗,每次5 MU,每周3次.治疗结束后随访至少24个月.联合应答定义为血清ALT复常,且HBV DNA<3 loglo拷贝/mL.所有资料均行意向性分析(ITT).结果 脱落6例.疗程中位数为8.5(2~24)个月,终点疗程中位数为6.0(2~19)个月,终点疗程第75百分位数为10.0个月.治疗末时联合应答率为46.1%(35/76),随访12个月时为43.3%(33/76),随访24个月时为40.8%(31/76).随访12个月时复发率为20.0%(7/35),随访24个月时为25.7%(9/35).多变量二分类Logistic分析显示,肝组织炎性活动度较高者较易应答(偏回归系数=0.834,P=0.023,OR=2.303,95%可信区间为:1.120,4.735),而性别、年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ALT、AST、HBV DNA载量等为非疗效影响因素.结论 IFN-α个体化治疗HBeAg阴性CHB患者有一定的持续效应.

    作者:毛乾国;骆抗先;刘定立;傅群芳;冯筱榕;郭亚兵;朱幼芙;彭劫;侯金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弓形虫侵入细胞过程中宿主胞内游离钙和胞外花生四烯酸的变化和来源

    目的 探讨刚地弓形虫侵入不同类型传代细胞过程中宿主胞内游离Ca2+和胞外花生四烯酸(AA)的变化和来源.方法 采用核素液闪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刚地弓形虫RH株侵入Vero和J774A.1细胞过程中宿主胞外AA和胞内游离Caz+的变化及来源.对所获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弓形虫侵入J774A.1和Vero细胞后,宿主胞内游离Ca2+有不同程度升高,其高荧光强度变化分别为(1 219.7±58.4)%(t=4.982,P<0.01)和(356.3±23.6)%(t=2.593,P<0.05).Vero细胞内Ca2+升高多来源于胞内Ca2+库释放,而J774A.1细胞内Ca2+升高来源于胞内Ca2+库释放和胞外Ca2+内流.弓形虫侵入Vero和J774A.1细胞后,宿主胞外AA均明显升高,分别为感染前的5.02倍和8.44倍(t=3.124,t=3.852,均P<0.01).磷脂酶A2抑制剂作用弓形虫后可明显抑制AA升高.结论 弓形虫感染吞噬性细胞激活宿主胞膜磷脂酶C和弓形虫磷脂酶A2,引起宿主胞内游离Ca2+和胞外AA浓度升高,两者共同作用导致虫体侵入;虫体侵入非吞噬性细胞可能仅激活虫体磷脂酶A2.

    作者:李立伟;严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Alu-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细胞癌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整合

    目的 了解肝细胞癌(HCC)中HBV DNA的整合情况.方法 收集24例HBsAg阳性患者的HCC组织,提取其DNA,应用套式PCR原理,在设计的引物中引入U碱基,根据已知基因序列和人Alu重复序列分别设计引物,建立克隆整合的HBV DNA及其相邻的细胞基因序列的PCR技术.PCR产物测序所获结果经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BLAST及Map Viewer检索确定HBV整合在染色体上的精确位置.结果 24份HCC组织中,14份存在HBV整合现象,整合的标本中11份正向插入宿主基因,8份反向插入宿主基因,其中5份标本既有正向插入也有反向插入,从病毒基因分析,整合可发生于X基因的任何长度,且均以截短形式插入宿主细胞DNA.另有8份标本未测到整合.结论 HBV在HCC细胞染色体上的整合呈不均衡分布.

    作者:解俊侠;张亚飞;谢琴秀;郜玉锋;胡立芬;李家斌;李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病原未定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目前明确的有甲、乙、丙、丁、戊、庚等6种,但临床上仍有一些病毒标志物均阴性的肝炎病例,统一归为病原未定型肝炎.

    作者:王煜;刘娅;张爱芸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Toll样受体-4小干扰RNA预处理防治小鼠急性肝损伤

    目的 观察Toll样受体(TLR)-4小干扰RNA(siRNA)对D-氨基半乳糖盐酸盐/月旨多糖(D-GalN/LPS)诱导的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150只雄性C57BL/6小鼠均分为PBS预处理组、阴性对照质粒预处理组、TS4预处理组、TS6预处理组和TS7预处理组.腹腔内联合注射LPS(10 ng/g)及D-GalN(1 mg/g)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在D-GalN/LPS联合注射前24及48 h通过尾静脉高压水注射法导人siRNA质粒50 mg/L.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标记术(TUNEL)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中TLR-4表达,RT-PCR检测TLR-4、TNF-α及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2 mRNA水平,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MIP-2及TNF-α水平,标准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清中ALT及AST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各组间小鼠存活率.结果 TLR-4 siRNA可减轻肝细胞坏死、减轻炎性反应,并可显著降低血清转氨酶水平.TS4预处理组(0.065±0.015)比PBS预处理组(0.346±0.062)的TUNEL标记指数(LI)明显降低(t=9.796,P<0.05).TLR-4 siRNA预处理下调TLR-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NF-α及MIP-2 mRNA表达及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降低D-GalN/LPS联合诱导的急性肝损伤C57BL/6小鼠的死亡率和肝损伤.结论 TLR-4 siRNA抑制TLR-4表达在防治肝损伤方面可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作者:徐哲;黄长形;李羽;王平忠;张岩;连建奇;贾战生;聂青和;白雪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004-2005年卫生部全国革兰阴性菌细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 建立全国性细菌耐药监测网,了解我国细菌耐药流行情况.方法 以标准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低抑菌浓度(MIC),并按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2004年标准计算细菌敏感度与耐药率.结果 按照监测方案,收集2004年10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全国15座城市17家医院的4 075株临床分离致病菌,行MIC测定.其中革兰阴性菌3 150株,占77.3%.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保持较高敏感度,拉氧头孢、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吡肟等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耐药率<10%.非发酵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6%和10.4%,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和氟喹诺酮类药物也有较强抗菌作用.结论 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增长明显,喹诺酮及氨基糖苷类药物对肠杆菌科细菌抗菌作用并不高,应引起广泛关注.

    作者:李耘;肖永红;王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核转录因子在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在组织的分化、发展和正常平衡的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肝细胞凋亡在肝脏免疫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化学药物或毒物作用、病毒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理损害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甄真;何明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