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娟;罗湘杭;张红;伍贤平;谢辉;周后德;曹行之;王敏;廖二元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糖尿病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6个月后以Morris水迷宫观察其学习记忆能力,以RT-PCR观察大鼠海马HO-1 mRNA的表达,以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海马HO-1蛋白表达.结果 大鼠糖尿病6个月后Morris水迷宫成绩下降,海马的HO-1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分别为1.635±0.326 vs 0.978±0.214,7.2±1.7 vs 1.9±0.5,均P<0.01);糖尿病Egb干预组(100、50 mg/kg)大鼠较糖尿病大鼠Morris水迷宫成绩提高,HO-1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100mg/kg:0.954±0.144,2.0±0.8;50 mg/kg:0.988±0.154,2.5±0.6,均P<0.01).结论 Egb可抑制海马的HO-1表达,提高糖尿病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林军;韦力;梁志锋;焦杨;石梅;黄志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比较分析32例初诊的Graves眼病(GO)患者和27例无眼病Graves病(GD)患者甲状腺刺激抗体(TSAb)与临床特点的关系;并且分析影响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GO预后的因素,发现GO组TSAb水平明显高于GD组,且对预后有显著影响,提示TSAb可能是TSH受体抗体中与眼病损伤更为密切的抗体成分,可作为GO的预测指标.
作者:孙治华;姚斌;廖瑛;翁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相关因素对社区非糖尿病人群二年转归的影响.方法 对2002年上海市平凉社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中的885名非糖尿病者进行2年随访,作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测量血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TG)、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结果 (1)基线时糖调节受损(IGR)人群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PG)、糖负荷后2h血糖(2hPG)、T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糖调节组(NGR)(均P<0.05);(2)与转归为IGR者和仍为NGR者相比,转归为糖尿病者基线时MS各组分水平已明显升高(P<0.05或P<0.01);(3)NGR、IGR人群糖尿病年转化率分别为0.95%、4.17%;(4)BMI≥25 kg/m2,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为2.29倍(P<0.05);FPG、2hPG每上升1 mmol/L,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分别为4.66倍(P<0.01)、1.25倍(P<0.05).结论 MS组分中肥胖对非糖尿病人群转归糖尿病起重要作用,FPG升高者转归糖尿病的风险较大.
作者:宋晓敏;金其林;伍佩英;王爱蓉;费清翔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57岁.因双下肢浮肿伴血糖升高10 d入院.高血压病史8年,服北京降压0号,血压多控制在120~140/8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有高血压家族史,无糖尿病家族史.
作者:章秋;潘天荣;刘树琴;王佑民;王长江;杨明功;孟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974年Grossman等[1]报道糖尿病非酮症高渗综合征(DNHS)与横纹肌溶解症(RM)有关.国内报道罕见,现报道一例如下:
作者:陆泽元;邵豪;姚壮鑫;曾莲意;赖丽萍;庄雄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重新探讨过夜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对库欣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1月到2005年7月收治的52例库欣综合征患者和153例经住院检查排除库欣综合征的肥胖症和高血压病患者,比较过夜小剂量(1 mg)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的不同血清皮质醇切点对库欣综合征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在过夜1 mg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中,以试验当日晨8:00血清皮质醇为基础值,次日8:00血清皮质醇为基础值的50%以及次日晨8:00血清皮质醇275、200、138和50 nmol/L为切点,诊断库欣综合征的敏感性分别为92.3%、92.3%、92.3%、92.3%和100.0%,特异性分别为90.8%、98.7%、96.1%、91.5%和78.4%.结论 在过夜1 mg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中,以次日晨8:00血清皮质醇50 nmol/L为切点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作为库欣综合征的第一线筛选试验.
作者:吴木潮;李颖菊;张少玲;黎锋;严励;程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孤立性ACTH缺乏症(isolated ACTH deficiency,IAD)十分少见并多发于幼年,临床上兼有Addison病及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特征故易造成误诊.本文报道一例以突发昏迷为首发症状的IAD成人患者.
作者:顾鸣宇;彭永德;姚莉莉;盛正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1与女性年龄、骨密度(BMD)及骨转换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测定591名20~80岁女性的血清MMP-1、MMP-2、TIMP-1、骨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OC)和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水平,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多骨骼部位的BMD.结果 (1)MMP-1、MMP-2、TIMP-1与年龄呈正相关(均P<0.01).(2)按是否绝经分组结果表明:绝经后妇女MMP-2水平较绝经前妇女高[(1 272±279)μg/L与(1 141±290)μg/L,P<0.01].(3)MMP-2与BMD呈负相关(P<0.05),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MMP-2不是BMD的预测因子.(4)MMP-2与血清BAP、OC、NTX正相关(均P<0.01).(5)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MMP-2水平高于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骨量减少组[(1 466±313,1 222±243,1 282±220)μg/L,均P<0.01].结论 血清MMP-2与骨转换生化指标相关联.血清MMP-2水平升高可能为高骨代谢转换过程(如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一种伴随表现.
作者:郭丽娟;罗湘杭;张红;伍贤平;谢辉;周后德;曹行之;王敏;廖二元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Prader-Willi综合征(PWS)的临床及表观遗传学特征.方法 应用重硫酸盐测序法对一例临床高度疑似PWS的患者及其父母的15q11-q13印迹中心SNRPN基因alpha外显子的10个CpG位点的甲基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SNRPN基因位点的10个CpG位点完全甲基化,而其父母则是部分甲基化.结论 SNRPN基因位点的DNA甲基化异常可能是该PWS患者的分子遗传缺陷.
作者:沈春芳;洪洁;叶蕾;徐敏;李小英;宁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是一个敏感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筛查指标,ARR的应用使高血压人群中PA的检出率明显增加.但目前ARR仍是一个非标准化的筛选方法,不同研究所采用的ARR切点差别很大,故应对ARR进行更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以提高ARR筛查方法的准确性.
作者:吴木潮;程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脊椎压缩性骨折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为病例-对照研究,入选250例有脊椎压缩性骨折的绝经后妇女,另有250名无脊椎压缩性骨折的绝经后妇女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有胸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并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1~4和左股骨近端各部位BMD.结果 脊椎压缩性骨折组身高、体重、腰椎2~4和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腰椎2~4 BMD是发生脊柱骨折的预报因子(r=-0.416,P<0.01).身高和全髋部BMD与骨折次数和骨折椎体数目呈负相关(均P<0.01).按股骨颈和全髋部BMD值,骨折组骨质疏松检出率各为50.8%和50.4%;另外剔除在腰椎2~4发生椎体骨折53例,按腰椎2~4 BMD检出骨质疏松占64.5%.同时,腰椎2~4、股骨颈或全髋部BMD值低于-2.5 s者发生脊柱压缩性骨折的风险分别是BMD正常者的4.76、2.36和3.52倍.结论 腰椎呈低骨量是发生脊椎压缩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身高的下降和全髋部低BMD值是骨折发生次数和受累椎体数目的危险因子;对绝经后妇女在重视BMD测量的同时,应重视脊柱X线正侧位检查.
作者:张浩;章振林;秦跃娟;黄琪仁;胡伟伟;胡云秋;李淼;刘玉娟;何进卫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法观察到糖尿病大鼠在褪黑素治疗后,大鼠肾皮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提示褪黑素对糖尿病肾脏的保护作用来源于其抗氧化特性及对TGF-β1表达的抑制.
作者:涂晓文;陈英剑;曹永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对晚发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SEDT-PA)患者行骨密度测量,股骨头行Goldner's Masson三色法染色,用显微CT行骨小梁三维重建、骨组织形态计量.结果 SEDT-PA患者骨量、骨形成参数下降.
作者:袁凌青;蒋业斌;罗湘杭;周厚德;谢辉;彭依群;魏启幼;蒋谊;伍贤平;廖二元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原发性垂体炎可分为3种类型:淋巴细胞性垂体炎、肉芽肿性垂体炎、黄瘤病性垂体炎.原发性垂体炎发病率较低,多数在手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得以确诊.目前认为它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与垂体肿瘤相似,但内分泌学检查和病理学特点与垂体肿瘤不同.激素冲击治疗和手术治疗是两种治疗手段.
作者:臧丽;母义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肾上腺静脉采血(AVS)检查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瑞金医院近4年来39例临床确诊的原醛症患者[23例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特醛症),16例醛固酮瘤],经肾上腺静脉插管检查,取双侧肾上腺静脉以及肾静脉水平下的下腔静脉血液,测各点醛固酮和皮质醇水平,并将结果与影像学检查、体位激发试验(PST)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23例特醛症患者体位激发后血醛固酮较基础值均升高;16例醛固酮瘤患者血醛固酮升高者占56.3%(9/16);(2)特醛症患者肾上腺B超检查符合率为69.6%(16/23),醛固酮瘤患者为56.3%(9/16);肾上腺CT检查特醛症患者符合率为73.9%(17/23),醛固酮瘤患者为81.3%(13/16);(3)AVS检查以两侧醛固酮之比作为判定标准时符合率为71.8%,以醛固酮与皮质醇之比为判定标准则达到100%.醛固酮瘤患者生化异常程度较特醛症患者明显.PST在特醛症及醛固酮瘤中有部分重叠;体位激发后血醛固酮升高者不能排除醛固酮瘤,而血醛固酮下降者可诊断为醛固酮瘤.结论 单纯依赖影像学检查对于原醛症患者进行分型诊断易发生误诊.AVS检查的准确性高,对于影像学检查未能发现明显占位性病变者须进行该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AVS结果,用两侧醛固酮与皮质醇的比值之比分析较单纯比较两侧醛固酮之比更为可靠.
作者:张炜;汤正义;王卫庆;吴景程;张华;宁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油酸诱导体外培养的SW872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然后加入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rhIL-6)干预;RT-PCR方法检测脂联素、脂联素受体1和2 mRNA水平,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脂联素蛋白的含量.结果 显示,rhIL-6以剂量和时间相关的方式抑制SW872脂肪细胞脂联素及其受体1mRNA的表达及脂联素的分泌,对脂联素受体2 mRNA的表达元影响.
作者:张龙江;林汉华;王宏伟;包忠宪;冼雄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用不同浓度葡萄糖和胰岛素干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ELISA法测培养液上清中TGF-β1浓度,RT-PCR检测HK-2细胞中TGF-β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显示高浓度葡萄糖和胰岛素通过不同途径上调HK-2细胞TGF-β1的表达.
作者:苗志敏;孙瑞霞;付正菊;李长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基因启动子(TAAAA)n重复多态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及其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 353名正常育龄妇女为对照组,241例PCOS患者中180例接受口服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并被分为非胰岛素抵抗(NIR)组、高胰岛素血症(HI)组、异常糖代谢(AGM)组;基因片段分析法检测荧光标记多态片段长度,并测序鉴定其重复次数;比较组间临床及代谢参数、(TAAAA)n多态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结果 (1)PCOS组体重指数、腰臀比、腰围、血压、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酯水平高于对照组,AGM组高于HI组、NIR组;胰岛素敏感指数变化相反;组间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检测到(TAAAA)6~10次重复5种等位基因、14种基因型,但5种等位基因频率和总基因型分布及各基因型分布PCOS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PCOS糖代谢3组间5种等位基因频率和总基因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但3组间7/9基因型分布不同(χ2=9.671,P<0.01),AGM组7/9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高于NIR、HI组(χ2=6.792,P<0.01;χ2=6.538,P<0.05).结论 SHBG基因启动子(TAAAA)n重复多态及其分布与PCOS无明显相关,但(TAAAA)n多态7/9重复基因型与PCOS糖代谢异常发生、进展可能有关.PCOS糖代谢异常可能与肥胖等其他因素相关.故该SHBG基因多态性并不能预测PCOS的高危个体.
作者:赵君利;陈子江;赵跃然;赵力新;马增香;石玉华;唐蓉;王来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与2型糖尿病(DM)及其大血管病变的关系,并探讨罗格列酮(RSG)血管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0名健康对照者和80例2型DM患者(其中单纯DM者40例,合并大血管病变者40例)血清MMP-9水平,并同时测定外周血WBC计数和其他临床指标.32例2型DM患者用RSG(4 mg qd)干预治疗,于治疗4周(17例患者)和12周(所有患者)复查各指标,观察治疗前、中、后MMP-9、WBC以及各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M患者外周血MMP-9、WBC明显升高,合并大血管病变者[579(440-949)μg/L,(7.51±1.47)×109/L]明显高于无合并症者[324(275423)μg/L,(6.22±0.79)×109/L](P<0.05或P<0.01).两指标呈高度正相关(r=0.874,P<0.01).MMP-9、收缩压(SBR)是2型DM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保护因素.RSG治疗12周后MMP-9、WBC水平分别由6.20±0.59(1n MMP-9)、(7.03±1.39)×109/L降至6.01±0.50,(6.18±1.18)×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同时血糖、SBP、HOMA-IR等水平也明显下降,HDL-C升高.在治疗4周时,MMP-9、WBC水平即明显下降,但是各代谢指标的变化尚无统计学意义.MMP-9、WBC的下降幅度相关(r=0.762,P<0.01),且两者的降低均与HbA1C的降低(P<0.01)、HDL-C的升高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MMP-9是2型DM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以WBC升高为表征的亚临床炎症与胰岛素抵抗、2型DM发病及其大血管病变的形成之间存在一定关系.RSG能明显降低血MMP-9、WBC水平,发挥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在抗血管病变上起有益作用.
作者:李佳;蒋绿芝;周兴建;张学宁;李政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