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频度电针治疗大鼠慢性神经源性痛的疗效比较

王贺春;姚磊;万有;韩济生

关键词:频度, 电针治疗, 大鼠, 慢性神经源性痛, 疗效比较, Neuropathic Pain, 慢性疼痛, 模型, 脊神经结扎, 镇痛作用, 痛觉超敏, 时间间隔, 健康危害, 机械性, 刺激阈值, 刺激参数, 持续时间, 炎症痛, 实验, 评价
摘要:慢性疼痛,尤其是慢性神经源性疼痛持续时间长,恢复较慢,对人身心健康危害很大,且难以控制.因此慢性神经源性痛的研究成为疼痛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重点.本所在正常大鼠镇痛模型和慢性炎症痛模型中观察到,多次电针或TENS的镇痛作用不仅与刺激参数有关,而且主要取决于两次电针之间的时间间隔.本实验将大鼠右侧L5/L6脊神经结扎造成慢性神经源性痛模型,用引起缩足的机械刺激阈值(50%)来评价机械性痛觉超敏.用大鼠5 min内在5±1℃冷板上的抬脚次数来反映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
针刺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孤啡肽是影响针刺镇痛的新因素

    自从1994年发现阿片受体家族的新成员ORL1受体、1995年底寻找到该受体的内源性配基孤啡肽(nociceptin或orphanin FQ,OFQ)以来,有关OFQ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一直引人注目,孤啡肽对针刺镇痛的影响也令人关注.现就我室近年来有关孤啡肽在痛觉调制及针刺镇痛中的作用作一小结.

    作者:吴根诚;王彦青;朱崇斌;王金兰;杨芝兰;周敏明;曹小定;张秀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电针治疗部分损伤帕金森病大鼠的实验研究

    在我国,应用针刺疗法治疗帕金森病(PD)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临床实践证明,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PD患者的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并且针刺对其他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视神经萎缩、脊髓损伤、小儿脑发育不良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针刺治疗产生效果的机制至今不清.本研究中,我们用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线刀损毁内侧前脑束(MFB)制备PD大鼠模型,并探讨电针能否减轻大鼠的异常旋转行为,阻止DA能神经元的退行性改变并增强DA能神经元内GDNF和BDNF基因的表达.

    作者:梁希彬;刘贤宇;李丰桥;张旺明;王晓民;韩济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鞘内微量注射白细胞介素-1β对炎症痛敏反应和针刺镇痛作用的影响

    近年来,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引起人们的重视.本实验应用鞘内微量注射和免疫组化技术,用行为(痛阈)和形态(c-fos表达)指标,对IL-1β在脊髓水平的痛觉调制作用及与针刺镇痛作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大鼠脚掌注射角叉菜胶(0.2 mg)可引起大鼠注射侧脚掌痛阈显著降低,注射后3 hr达底值,并可维持到注射后8 hr.

    作者:姬广臣;张玉秋;马飞;吴根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PAG内微量注射OFQ并同时电针对脊髓背角单胺类和氨基酸类递质释放的影响

    我们以往的工作表明,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微量注射孤啡肽(OFQ)对抗针刺镇痛;并使脊髓背角谷氨酸(Glu)释放增加,ν-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释放减少;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DR)神经元的C-纤维反应和后放电增多.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核团内注射、微透析加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的方法,观察PAG内微量注射OFQ并同时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单胺类和氨基酸类递质释放的影响.

    作者:杨芝兰;张玉秋;吴根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电针对神经痛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初探

    本研究采用行为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电针对神经痛大鼠痛敏分数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作者:杨向红;王彦青;高秀;吴根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刺配合药物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地塞米松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疗效.方法:68例住院及门诊患者,男31例,女3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及对照组(33例).治疗组选用阳明经穴位:肩、手五里、手三里、外关、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关元、腰阳关、心俞、中脘,针刺得气后施以电针30 min,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同时服用地塞米松片,每次15 mg,3次/日,1周后用量递减,在20天内递减至0.对照组只服用地塞米松,用量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35例,治愈25例(71.43%),显效5例(14.29%),有效4例(11.43%),无效1例(2.86%),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33例,治愈14例(42.42%),显效13例(39.39%),有效3例(9.09%),无效3例(9.09%),总有效率90.90%.治疗组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针刺配合地塞米松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其治愈率高于单纯使用地塞米松.

    作者:刘累耕;刘岚;吕鸣;王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药并用治疗带状疱疹28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应用围针及外敷、内服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采用局部围针法,留针1 hr,1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同时辅以聚肌胞针剂外敷加TDP灯照射(1 h/次,1日1次),然后外涂以雄黄1g、冰硼散2支加适量奶液混匀的中药制剂(8 hr/次,1日1次),并内服中药(银花、连翘、薄荷、地肤子、土茯苓、鱼腥草、丹皮、薄公英).结果:28例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治愈18例,占64.3%,显效5例,占17.9%,好转4例,占14.3%,无效1例,占3.5%.总有效率为96.5%.结论:本法针药并用,内服外治,双管齐下,可达到调和气血,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止痒之功,应用于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古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药结合麻醉下行新声门再造术

    自1996~2000年在针药结合麻醉下作新声门再造术30例,其针麻成功率为97%,新声门再造手术成功率达93%.选用30例曾于全麻下行喉再造的病人,其声门较窄,使呼吸道不够通畅,术后长期戴用气管套管,未能及时去管,故收治作新声门再造术.针麻方法采用两侧扶突、合谷穴.使用电针刺激,刺激频率为600次/min,强度以病人产生酸、胀、重、麻并以能耐受为度.针刺诱导时间为20 min.

    作者:黄鹤年;周爱菊;邵秋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孤啡肽对创伤应激大鼠下丘脑组织中IL-1β mRNA水平的影响

    孤啡肽(Orphanin FQ,OFQ)是1995年底新发现的神经肽,是阿片受体样受体的内源性配体.本室已往的研究结果表明侧脑室注射(icv)OFQ可阻断创伤应激介导的免疫抑制效应,本实验采用以单碱基突变模板作为内标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观察icv OFQ对创伤应激大鼠下丘脑组织IL-1β mRNA水平的影响.

    作者:汪军;陆利民;吴根诚;曹小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丘脑中央下核和腹外侧眶皮层在针刺镇痛和痛觉调制中的整合作用

    近年来,我们根据以往解剖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提出并证明了一个假设,即:丘脑中央下核(Sm)和腹外侧眶皮层(VLO)在整合伤害性信息的过程中,不仅参与痛觉感受,也参与痛觉调制.Sm-VLO-PAG构成一个痛觉调制通路,通过激活脑干下行抑制系统在脊髓和三叉水平抑制伤害感受性传递.该通路在针刺兴奋细纤维产生的镇痛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如下:①电解损毁双侧Sm易化辐射热诱发的大鼠甩尾(TF)反射,TF反射潜伏期(TFL)明显缩短.如果Sm是一个单纯的痛觉感受中枢,损毁它应当得到相反的结果.

    作者:杨智杰;唐敬师;袁斌;贾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电针对创伤诱导免疫抑制的调节及脑内孤啡肽的参与

    本实验室多年来的研究表明,电针对手术创伤诱导的大鼠免疫抑制具有保护作用.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IL-2活性在手术创伤1、3、5、7天后显著下降,第三天降到低.而外周血中β-内啡肽和皮质酮水平增高.给予电针后上述这些内分泌及免疫指标均得到恢复.进一步研究显示,侧脑室注射纳络酮可拮抗手术创伤诱导的脾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抑制,而电针也能改善创伤诱导的免疫抑制,提示中枢阿片肽参与免疫抑制及电针的调节.而孤啡肽作为一种新发现的阿片肽,它在免疫抑制及针刺调节中的作用是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作者:曹小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超极化激活阳离子电流的电生理特性及其在DRG神经元中的分布

    运用全细胞膜片电压钳和电流钳技术研究超极化激活阳离子电流(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current,Ih)的电生理学特性及其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细胞上的分布,结果发现:①当膜电位超极化时可以记录到一种内向的电压依赖性电流--Ih,电流的反转电位为-32.34±2.56 mV(n=4),半激活电位(potential at half activation,V1/2)为-100.6(n=8);Ih可特异地被胞外Cs2+(2 mM)阻断,而不受胞外Ba2+(1.0 mM)的影响;cAMP是Ih的特效激动剂,胞内施加100μM的cAMP可使Ih激活曲线向左平移9.5 mV(-91.4 mV,n=5);Ih为Na+、K+混合阳离子流,Na+、K+通透比为0.25,改变胞外K+浓度能有效地改变Ih大小,但不影响其Na+、K+选择通透比.

    作者:邓伦斌;姚磊;万有;韩济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麻开胸手术超前镇痛作用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开胸手术切皮前针刺麻醉是否具有手术后超前镇痛作用.方法:54例ASA(美国麻醉医师学会病情分级标准)Ⅰ~Ⅱ级食管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8例,A组选择左右下翳风和三阳络透郄门穴位,经皮进针捻转至患者感觉酸胀为止,同侧针经同组导联连接韩氏刺激仪(LH202H型).先进行针麻诱导15~20 min,采用疏密波,2/15 Hz频率,刺激强度2~4 mA(以病人耐受为宜),其后静注维库溴铵0.12 mg/kg、芬太尼2ug/kg、异丙酚2 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吸入安氟醚,为了维持麻醉,间断静注芬太尼2ug/kg/hr、维库溴铵0.03 mg/kg/0.5 hr,术中连续使用韩氏刺激仪,参数同诱导时.B组除术中不用电针刺余同A组.C组(对照组)仅用药物麻醉.术后观察比较三组术后0 hr、4 hr、8 hr、12 hr、20 hr、24 hr各时点肌注杜冷丁人数和杜冷丁人均用量.结果:三组年龄、体重、手术和麻醉时间无显著差异.术后0~4 hr、4~8 hr、8~12 hr、12~16 hr各时段A、B、C三组肌注杜冷丁人数分别为2∶2∶9,1∶2∶7,1∶2∶6和1∶3∶6,C组显著多于A、B两组(P<0.01),但16~20 hr、20~24 hr两个时段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术后4 hr、8 hr、12 hr、16 hr各时点杜冷丁人均用量A、B两组均显著少于C组(P<0.01),但16 hr后差异逐渐变小,至20 hr和24 hr三组已无显著差异.结论:针麻可能具有超前镇痛作用.

    作者:唐育民;魏湘华;尹志礼;郝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刺内麻点超前镇痛在四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超前镇痛就是在病人没感觉疼痛之前所使用的镇痛方法.我们将针刺内麻点用于骨科手术后疼痛的超前镇痛,效果良好.

    作者:常庚申;马克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刺增效药在针刺镇痛复合麻醉肺切除中的作用

    自1995年1月至1997年6月,我院临床针麻研究室为了提高针麻肺切除效果,在用手法针刺加针刺增效药氟哌啶醇、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基础上,在麻醉诱导前5 min肌肉注射弱阿片类镇痛药曲马多100 mg和针刺增效药灭吐灵20 mg,以进一步减少术中静脉复合液的用量,增加针麻术中的镇痛作用.设针药麻组40例,并设全麻对照组40例进行观察.术前准备:病人术前都做模拟预测,做皮肤及耐痛阈的测试,在针刺诱导前后作比较,并观察针刺耐受力及针刺感应,并进行心理测试,用美国伊利诺州大学个性及能力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编制的16种个性因素(简称16PF),根据测得结果给予病员2次以上的心理疏导.取穴原则为循经取穴,上下肢同名经相配.

    作者:童稳圃;周红;刘圣灵;张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套筒制动及扎针对小鼠电针实验中镇痛的贡献

    目的:动物电针镇痛研究大都需要将动物制动和扎针,人们难以确定所观察到的镇痛作用中有无制动和扎针带来的应激性镇痛.本实验在观察到2 Hz电针对套筒制动的Swiss-Webster小鼠具有镇痛作用的基础上,试图分析小鼠电针镇痛实验中套筒制动和扎针对镇痛的贡献.方法:纸板/布兜制动的动物作为对照组(n=8),此法对动物的制动作用短暂而轻微.塑料套筒制动的实验组动物根据扎入针灸针有否又分为不扎针(n=8)和扎针(n=8)两组.以48℃热水甩尾潜伏期(TWL)作为测痛指标.结果:塑料套筒制动的实验组小鼠,无论是不扎针还是扎针,其TWL均较纸板/布兜制动组延长.结论:电针实验中观察到的镇痛,除了来源于电流刺激外,制动及扎针引起的痛阈升高也可能是重要因素.

    作者:万有;Sonya G.Wilson;Jeffrey S.Mogi;张静川;姚磊;韩济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针药结合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应用韩氏神经电刺激镇痛仪(HANS),伍用安定、曲马多,观察对分娩疼痛的缓解效果和对母婴的影响,探讨有效、简便、可推广的分娩镇痛方法.方法:270例足月、单胎、正常初产妇在宫口开大2~3 cm时行胎心监护正常后,随机分为六组:HANS+安定(10 mg iv)、HANS、安定(10 mgiv)、HANS+曲马多(100 mg im)、曲马多(100mg im)和对照组.将HANS两对电极片分别对称贴于夹脊穴和次穴,频率2/100 Hz交替,呈双相对称波型,强度14~30 mA.采用目测模拟(VAS)疼痛评分法,疼痛程度分4级,分别在镇痛前、镇痛后1 hr、Ⅰ程末期及Ⅱ程进行评分,分娩后进行再评分,比较各组间VAS评分、产程、胎心监护、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产后出血等指标.结果:①HANS+安定组镇痛有效率(有效+显效)高为90.3%,其次,HANS+曲马多组为78.9%,HANS组59.8%.②两组针药结合组在镇痛后1 hr、Ⅰ程末期及Ⅱ程时VAS评分均较镇痛前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各期相比,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③两组药物组VAS只在镇痛后1 hr比镇痛前有显著降低(P<0.01).Ⅰ程末期及Ⅱ程时安定组与镇痛前相同,曲马多的VAS评分有明显升高.④HANS组VAS在镇痛后1 hr和Ⅱ程时比镇痛前有明显下降(P<0.01),Ⅰ程末也有下降(P<0.05).⑤各组比较,HANS+安定组VAS在镇痛后1 hr和Ⅱ程时均明显低于其余五组(P<0.01),Ⅰ程末曲马多组及HANS+曲马多组无统计学差异,但仍显著低于其余三组(P<0.01).⑥各组产程长短、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率、脐动脉血pH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分娩镇痛应用电刺激镇痛仪加少量镇静镇痛药物(安定或曲马多),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又不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对胎儿亦无不良影响,因此,HANS伍用安定、曲马多可作为有效、安全且适合我国国情、便于推广的分娩镇痛方法.

    作者:吴连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八肽胆囊收缩素对抗电针对大鼠尾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和甩尾痛阈的同时影响

    许多资料表明,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能对抗阿片物质的镇痛作用.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30只,用20%氨基甲酸乙酯(1.0 g/kg体重)麻醉下实施常规手术.以辐射热照射大鼠尾部作为伤害性刺激,用玻璃微电极引导尾核中痛反应神经元放电.本实验以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PEN)和痛抑制神经元(PIN)的电变化及甩尾反射潜伏期(TFL)三者为指标,研究了脑室注射15 ng CCK-8对抗电针对尾核痛反应神经元放电和甩尾痛阈的同时作用.

    作者:徐满英;杨春晓;杨薇;于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巨刺阿是穴为主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

    目的:应用巨刺阿是穴为主治疗肩周炎,观察其疗效.方法:巨刺组患者84例,用2寸毫针针刺健侧阳陵泉穴,待有针感后再用尺寸适宜的毫针针刺与患肩酸困明显处相对应的点(阿是穴),有针感后令患者做前举、外展、划圈等动作,施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40 min,其间行针1~2次.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嘱患者回家后自行功能锻炼.结果:84例患者中治愈28例,好转40例,未愈16例.结论:巨刺阿是穴对肩周炎症状较轻、痛点明显者效果明显,特别是有明显的即时效果,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蔡晓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电针对安氟醚低肺泡有效浓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对安氟醚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的影响.方法:选择ASA(美国麻醉医师学会病情分级标准)Ⅰ~Ⅱ级腹部手术患者50例,年龄24~60岁,男女不限,随机分为A组(单用安氟醚组,n=25)、B组(安氟醚加电针刺组,n=25)两组.两组病人予以口咽表面麻醉,清醒状态下气管插管,连接循环紧闭麻醉机吸入安氟醚,B组选择左右下翳风和三阳络穴位,经皮进针捻转致患者感觉酸胀为止,同侧针经同组导联连接韩氏刺激仪(LH202H型).先进行针麻诱导15~20 min,采用疏密波、2/15 Hz频率、刺激强度2~4 mA(以病人耐受为宜),根据Egger描述的MAC测定方法,测定两组MAC.结果:A组MAC值为1.67 V%,与以往报道基本一致.B组由于电针刺的介入,MAC值显著下降,MAC值为1.15 V%,大约下降31%,与A组比较P<0.01,与我们以往采用针刺复合安氟醚临床全麻结果相似.结论:电针刺镇痛作用肯定,与安氟醚复合应用能降低安氟醚低肺泡有效浓度.

    作者:唐育民;魏湘华;尹志礼;郝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针刺研究杂志

针刺研究杂志

主管:针刺麻醉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