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钠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叶萍;李红;李成江;童钟杭

关键词:心钠素, 基因多态性, 糖尿病肾病, 易感性, 型糖尿病, 微量白蛋白尿, 遗传学基础, 晚期并发症, 发生和发展, 早期发现, 频率差异, 高危人群, 发病机制, 可预防, 对照组, 治疗, 评估, 临床, 关联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晚期并发症之一,其确切发病机制及遗传学基础尚未完全阐明.在遗传学水平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高危人群,并对其进行积极合理的治疗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通过对2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临床肾病组(包括微量白蛋白尿及大量白蛋白尿)及正常对照组之间心钠素(ANF)基因C/T多态性频率差异的研究,旨在观察ANP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之间的关联,进而评估该基因多态性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蛋白酶活性检测的初步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蛋白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正常人、临产时孕妇、肢端肥大症及生长激素缺乏症(GHD)病人血清中IGFBP-3蛋白酶的活性.结果临产时孕妇、活动性肢端肥大症病人、正常人及治疗前GHD病人的血清IGFBP-3蛋白酶活性分别为(75.2±2.2)%、(68.6±3.9)%、(22.7±3.1)%及(13.4±4.2)%.用重组人GH(rhGH)治疗6个月后,GHD患者的血清IGFBP-3蛋白酶活性上升至(29.0±6.8)%.结论血清IGFBP-3蛋白酶活性既受GH的调节,又对GH-IGF-Ⅰ轴中各成员的血清水平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覃舒文;史轶蘩;邓洁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对新型口服降糖药-瑞格列奈(Repaglinide,商品名诺和龙 )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6个临床中心共对29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12周应用瑞格列奈的观察.试验为单组、开放临床试验,由清洗期、剂量调整期和剂量维持期组成.结果与基础值比较,瑞格列奈治疗12周后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有显著下降,分别下降1.75 mmol/L、3.08 mmol/L、0.80%.瑞格列奈降低FBG、PBG、HbA1c的有效率分别为77.0%、77.4%、48.8%.药物疗效相关分析表明:药物疗效与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药物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和消化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4%和6.1%.治疗后体重略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无关.结论瑞格列奈有明确的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效果,副反应发生率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和安全的口服降糖药物.

    作者:瑞格列奈临床试验协作组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围绝经期妇女血清瘦素水平

    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它由肥胖(ob)基因编码,能通过调节食欲和能量消耗而控制体重[1].围绝经期妇女体内常见内分泌紊乱,并出现身体超重等现象.因此,研究围绝经期妇女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异,无疑有其特定的重要意义.

    作者:胡守杰;沈立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其慢性合并症的关联研究

    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患者病情虽缓慢进展,仍然发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本研究试图探讨LADA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其慢性合并症关系.一、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LADA组:共50例(男36,女14),所有患者选择谷氨酸脱羧酶(GAD)和(或)胰岛细胞抗体(ICA)阳性者(3个月复查仍为阳性),初次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的时间均为6个月以上,排除速发1型糖尿病.mtRNAA3243G检查排除线粒体糖尿病.根据ACE基因型不同分3组,一般资料(表1).糖尿病肾病根据连续2次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30 mg.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根据眼底照相或眼底造影检查.

    作者:王颜刚;王伟;孙明殊;闫胜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心钠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晚期并发症之一,其确切发病机制及遗传学基础尚未完全阐明.在遗传学水平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高危人群,并对其进行积极合理的治疗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通过对2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临床肾病组(包括微量白蛋白尿及大量白蛋白尿)及正常对照组之间心钠素(ANF)基因C/T多态性频率差异的研究,旨在观察ANP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之间的关联,进而评估该基因多态性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

    作者:叶萍;李红;李成江;童钟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Albright综合征合并糖尿病一例

    患者男,12岁,因多饮多尿多食半年,自发性右股骨骨折一天,于1996年3月入院.患者出生时前胸右上部,颈项部和左肩部及大腿皮肤有片状褐色色素沉着.8岁时因跑步引起左股骨骨折,经治疗好转.有时感下肢疼痛.9岁时阴毛、腋毛生长,近一年易性兴奋,有时遗精.半年前曾因多饮多食多尿,检查为糖尿病,平时不规则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未出现过酮症和酮症酸中毒.父母为非近亲婚配,其祖母、父亲患2型糖尿病.体检:脉膊86次/分,血压110/70mm Hg(1 mm Hg=0.133 kPa),身高168 cm,体型较肥胖,发育较同龄人高大,神清、语畅、智力正常,前胸右上部、颈项部和左背部及大腿皮肤有片状边缘不整齐褐色色素沉着,2 cm×2cm或3cm×5cm.面部双侧不对称,左侧颧骨和上颌骨隆起明显,无突眼,甲状腺不肿大,心肺腹未见异常,阴毛5期,右股骨病理性骨折.

    作者:赵长华;杨志英;王波;孙彩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2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通过应用重组逆转录病毒介导小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2(mPPARγ2)基因整合入MH3T3细胞基因组中并进行表达.方法从经测序证实含正确序列mPPARγ2的重组质粒pcDNA3/mPPARγ2中,双酶切下约1.5 Kb的mPPARγ2全长cDNA编码序列,亚克隆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GCEN中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GCEN/mPPARγ2.pGCEN/mPPARγ2及pGCEN经LipofectAMINE感染病毒包装细胞系PA317细胞,通过筛选PA317细胞G418抗性克隆,收集病毒上清,然后用其感染靶细胞NIH3T3细胞,用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m印迹方法鉴定mPPARγ2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构建了含mPPARγ2全长cDNA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获得了滴度分别为5×104CFU/ml和6×105 CFU/ml的pGCEN/mPPARγ2及pGCEN的病毒上清.经鉴定pGCEN/mPPARγ2能有效地感染靶细胞NIH3T3细胞并表达mPPARγ2.结论本研究结果为在体外建立脂肪细胞分化模型及为进一步研究PPARγ2在诱导脂肪细胞分化中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果;左祥生;骆天红;李纪平;刘谮;孙卫华;罗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IGF-Ⅰ,胰岛素和雌二醇对雌性大鼠垂体细胞分泌LH的影响

    LH分泌受到性激素正、负反馈调节的控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可能也参与LH分泌的调节[1].本实验观察在有或无血清的培养条件下,IGF-Ⅰ和E2对雌性大鼠垂体细胞LH分泌的影响.

    作者:夏雅仙;黄荷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线粒体DNA的ND-1基因nt3316G→A突变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代谢紊乱综合征.80年代以来,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家族性糖尿病遗传学研究,发现中国人与糖尿病关联的单基因有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等基因.本研究检测我院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DNA(mtDNA)的NADH亚单位-1(ND-1)nt3316G→A点突变发生率,分析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重点探讨肥胖和年龄等因素对此类糖尿病患者发病的影响.

    作者:赵青;张丽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2基因克隆及其真核细胞表达产物鉴定

    目的克隆小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γ2基因并经真核细胞短暂表达系统表达,然后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中国昆明小鼠附睾脂肪垫总RNA中扩增出PPARγ2 cDNA全长基因,亚克隆入载体pcDNA3中,形成重组载体pcDNA3/小鼠PPARγ2,对其进行测序后,在真核细胞COS-7中进行短暂表达,并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及Western印迹法对其表达产物进行鉴定.结果克隆出中国昆明小鼠PPARγ2基因,其cDNA序列与Genbank的小鼠PPARγ2基因序列基本相同,仅在383位氨基酸由Asn(AAC)变成了Ser(AGC).经鉴定小鼠PPARγ2基因有效地在真核细胞COS-7中获得了表达.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PPARγ2的功能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左祥生;李果;罗敏;骆天红;蔡东升;李纪平;刘谮;孙卫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控释格列吡嗪与格列齐特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比较

    目的评价每日1次服用控释格列吡嗪(商品名瑞易宁 )是否与一日2~3次服用格列齐特(达美康 )具有相同的降血糖效果.方法从4个临床中心征集符合WHO(1985年)诊断标准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共151例,分至控释格列吡嗪组(78例)或格列齐特组(73例)进行治疗和比较.结果经过1周清洗期,6周剂量调整期,6周剂量维持期后的结果显示:与基线期相比较,控释格列吡嗪组与格列齐特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空腹血糖水平(FPG)及全天血糖谱水平均有显著下降,控释格列吡嗪组HbA1c下降0.55%,FPG下降2.05 mmol/L(P均<0.001);格列齐特组HbA1c下降0.47%,FPG下降2.13 mmol/L(P均<0.0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未见实验室检查证实的低血糖(≤2.78 mmol/L),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及肝肾功能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对于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每日一次服用控释格列吡嗪即可有效控制全天血糖水平,与每日多次服药的格列齐特疗效相同,且耐受性良好.

    作者:潘长玉;田慧;杜锦;陆菊明;高妍;姚军;马晓伟;李光伟;杨文英;王姮;付勇;邢小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恶性淋巴瘤一例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恶性淋巴瘤非常少见,国内偶见个例报道[1,2].我们诊治了一例甲状腺恶性淋巴瘤,手术后病理学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证实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恶性淋巴瘤,报道如下.

    作者:周湘兰;桂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血清中的含量及其意义

    糖尿病肾病(DN)早期的病理特点是肾脏肥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以肾小球系膜区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CM)进行性积聚.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其发病机制,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DN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近年来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DM)状态下肾脏TGFβ1基因和蛋白表达增多[1],但DN早期TGFβ1在血清中的改变报道不多,为此本实验采用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大鼠早期DN的动物模型来观察其在血清中的含量,旨在阐明其对早期DN的影响,为尽早防治DN寻求治疗措施.

    作者:李红;徐蓉娟;唐红;姜维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骨龄变化的观察

    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对促进身高增长的效果已被公认.在增长身高的同时是否也有骨龄成熟的加速,是GH治疗过程中引为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对确诊为原发性GHD伴促性腺激素缺乏的男性患者,用rhGH进行治疗,观察分析用药前后,身高生长速率与骨龄的变化,藉以了解GH在促进生长的同时对骨龄的影响.

    作者:熊丰;谢吉;陈凤生;王德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人生长激素拮抗剂对糖尿病小鼠肾病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人生长激素拮抗剂(GHA,又称生长激素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小鼠肾病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C57BL小鼠共39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DM)对照组、GHA1组、GHA2组和人生长激素(hGH)组,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后三组分别注射GHA1、GHA2和人生长激素(hGH)为期11周.观察各组小鼠体重、肾脏形态和尿蛋白排泄情况.结果 DM对照组、hGH组和二种GHA组小鼠体重增长差异无显著性.hGH组肾小球面积(4 289±798)μm2和小球内细胞数(37.4±5.5)显著高于其他各组,二种GHA组肾小球面积和GHA2组小球内细胞数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各糖尿病组系膜区PAS阳性物质沉积差异无显著性.hGH和DM组尿蛋白排泄与GHA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hGH可加重DM小鼠肾小球的肥大和小球内细胞增生,皮下注射GHA对预防糖尿病小鼠肾小球肥大、小球内细胞增殖及保持肾小球形态的完整性有一定作用.

    作者:罗飞宏;李伟;沈水仙;郭礼和;刘豫阳;方昕;刘希红;朱丽华;汪思璧;叶增灿;林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在大鼠糖尿病性心肌病发生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活性及其受体(ATR)的变化,探讨其在糖尿病性心肌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Wistar大鼠被分为3个月对照组(8只)和糖尿病组(8只);6个月对照组(10只)、糖尿病组(10只)和Losartan治疗组(10只),分别于造模后3个月、6个月检测心功能、ATⅡ及其受体的相关参数.结果糖尿病组动物3个月时首先出现-dp/dtmax减低,血浆ATⅡ增高,6个月时+dp/dtmax、-dp/dtmax均减低,心脏重量指数持续增加,心肌和血浆ATⅡ明显增高;心肌细胞膜ATⅡ受体亲和力明显增高;治疗组+dp/dtmax、-dp/dtmax及心脏重量指数较糖尿病组均有所改善,心肌和血浆ATⅡ变化不明显.结论 ATⅡ及ATR的变化在糖尿病性心肌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国宏;袁申元;边延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胰岛素抵抗与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目的对中国汉族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胰岛素抵抗与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 179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胰岛素敏感指数[IAI=-ln(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岛素)]50百分位点将此人群划分为胰岛素相对抵抗组(IAI≤-4.88)及胰岛素相对敏感组(IAI>-4.88),并以42名正常人作为对照.测定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岛素、血脂、尿酸等指标,并提取DNA进行β3-AR基因64位T/A多态性的分析.结果β3-AR基因64位Trp→Arg突变携带者的频率在抵抗组较敏感组高(28.0% vs 15.7%,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β3-AR基因型与IAI呈负相关,与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尿酸水平正相关(P<0.05).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总人群中β3-AR基因突变型与胰岛素抵抗显著相关,相对危险度为2.36(95%可信限1.10~5.06,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β3-AR基因64Arg突变携带者易发生胰岛素抵抗,此突变与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高尿酸血症相关.β3-AR基因64位Trp→Arg突变可能是部分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遗传基础.

    作者:王瑶;萧建中;李光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和口服葡萄糖负荷后血清真胰岛素、胰岛素原水平初探

    本研究应用特异、灵敏的ELISA法分别测定肥胖和非肥胖糖耐量正常者(NGT)、IGT者和2型糖尿病(DM)患者基础状态和糖负荷状态下的真胰岛素(True Insulin, TI)、胰岛素原的释放水平,并与传统RIA法所测的免疫反应性胰岛素(Immunoreactive insulin, IRI)比较,以更确切地探讨其β细胞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状态.

    作者:刘小芬;林丽香;陈刚;陈鸣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糖尿病患者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水平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与胰岛素分子序列具高度同源性,其受体在结构与功能上也类似于胰岛素受体.IGF-Ⅰ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分化,并对毛细血管基底膜有溶蛋白作用[1].本研究检测糖尿病患者总IGF-Ⅰ水平,探讨IGF-Ⅰ与糖尿病及其微血管病变的关系,胰岛素的应用及血糖的控制对IGF-Ⅰ的影响.

    作者:高萍;张巾超;李强;孙予倩;关太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必须按国家药品临床试验规范进行内分泌药物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内分泌药物的多中心临床药理试验是由多个研究单位按同一个科学的试验方案同时进行的临床试验,其目的是评价此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医药领导部门作决策提供资料依据,为各级医师用药提供指导性意见.进行多中心试验在各方面的要求及其组织实施则更为复杂,必须严格遵照我国的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要做到科学性、符合伦理和合法性.

    作者:史轶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