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慧春
目的 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原发性脑出血血肿吸收的影响.方法 将64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一般性支持疗法;治疗组在一般性支持疗法的基础上,每日静脉滴注舒血宁注射液(1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次,连续用药3周.于治疗第 7、14、21d时分别用CT检查测量血肿体积.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结束后治疗组血肿体积显著缩小(P<0.01).结论 舒血宁注射液能促进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吸收和神经功能改善.
作者:兰心强;金林;张冬子;张明;杨震;陈斌;陈伟;行治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脑室出血分为原发性脑室出血和继发性脑室出血.临床上见到的脑室出血绝大多数是继发性脑室出血,占全部的81.1%~92.6%.继发性脑室出血是指脑室周围组织出血破入脑室所致,其中多数是因为高血压脑出血引起的,还有脑血管畸形、动脉瘤、创伤等因素.
作者:曾令先;杨广亮;杨赛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糖尿病家庭护理的需求现状,探讨糖尿病家庭护理的干预方向,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提供指导.方法 通过对住院患者的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内容为患者家庭自我护理、对糖尿病基本知识掌握及患病后的心理感受情况.结果 糖尿病患者家庭护理能力较低、心理压力很大、缺乏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掌握.结论 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家庭自我管理指导、建立医院社区糖尿病健康干预一体化,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罗翠花;张海珍;邓伟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地高辛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的效果.方法 选择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纤颤患者7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5例采用地高辛+倍他乐克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地高辛治疗.12周后观察心室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的情况.结果 地高辛+倍他乐克治疗组改善心室率和LVEF的疗效明显强于地高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地高辛与倍他乐克联用治疗慢性心力心房纤颤伴快速心房纤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吸入噻托溴胺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中度COPD(Ⅱ~Ⅲ级)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噻托溴铵组)(n=20,思力华,Boehinger Ingelheim,18 ug,1次/d,早晨给药)和对照组(n=20,按需使用短效抗胆碱能支气管扩张剂),整个观察期为1年,观察2组用药3个月、6个月和1年后肺功能的变化以及St George′s 呼吸问卷(SGRQ)等情况,通过6min步行试验(6MWT)观察运动耐力的变化以及随访3~12个月急性加重的例次及住院例次.结果 用药3个月后治疗组FEV1、FVC、FEV1/FVC及FEV1 占预计值(%)比对照组明显改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运动耐力(6MWT)增加,SGRQ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下降,随访3~12个月治疗组急性加重例次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用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后肺功能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吸入噻托溴胺可以改善稳定期(Ⅱ~Ⅲ级)COPD患者肺功能与运动耐力,减少急性加重的发作,改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陈弘群;余荣环;黄莺;彭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高脂血症患者降脂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 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我科诊断为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71例,年龄60~70岁,随机分为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联合治疗组及单用辛伐他汀治疗组,进行12周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参数的变化率、血脂达标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服用辛伐他汀治疗后患者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均有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有明显上升(P<0.05).联用依折麦布后,TC、LDL-C、TG有进一步的下降,其中TC、LDL-C的变化率,达标率显著高于辛伐他汀组(P<0.01),HDL-C虽有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可以有效安全地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优于单用辛伐他汀组.
作者:赵美丽;刘大钧;刘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观察眩晕宁颗粒剂(桂林同济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手法治疗;治疗组35例在手法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口服眩晕宁颗粒剂治疗.观察两组治疗15d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眩晕宁颗粒剂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传;程常福;王嵘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价值.方法 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SMARTAIR-ST双水平无创呼吸机治疗,对照组接受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治疗,两组同时使用抗感染化痰解痉支持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病情,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作者:王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100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片,3片/次,3次/d;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加用步长稳心颗粒,1袋/次,3次/d,疗程均为6周.结果 治疗组患者心律失常消失或减少为92%,对照组为6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步长稳心颗粒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作者:杨书慧;姜鹏;李东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之一,其中室间隔缺损(VSD)约占先心病的20%,嵴内型VSD又占室间隔缺损的5%~15%.随着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很多先心病患者可以不通过外科手术而达到治愈目的,但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由于位置较高,距肺动脉瓣、主动脉瓣较近,介入封堵易失败,长期以来大多数人认为不适合介入治疗.
作者:梁勤;刘晓桥;杨天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阿法骨化醇对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尿酸(BUA)、补体C3 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122例老年高血压合并CAS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 65例患者口服阿法骨化醇加常规药物治疗3月.对照组:57例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3月.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肾功能、CRP、C3和BUA水平的变化. 结果阿法骨化醇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RP、C3和BUA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CRP、C3和BUA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法骨化醇能够降低老年高血压病合并CAS患者的CRP、C3和BUA水平,可能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爱学;王小娟;吴颖;于常英;梁晓慧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小儿贫血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临床上比较常见.一般认为,中度以上贫血(血红蛋白<70 g/L)才会引起心血管改变,而且贫血性心脏病多由长期严重慢性贫血所致.我院儿科2000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贫血性心脏病患儿25例,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叶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我科于2004年-2009年收治室性心动过速患者40例,其中5例符合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现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任永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提高对老年自发性气胸的认识,减少误诊及漏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老年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青年自发性气胸60例对照.结果 老年自发性气胸大多有肺部疾病基础,临床表现不典型,胸痛少,呼吸困难多,体格检查双肺无明显差异.结论 老年自发性气胸易误诊、漏诊,应提高认识.
作者:钟小理;王延红;陈秀香;罗菊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是指每晚7h睡眠中出现持续10s以上的呼吸暂停>30次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即平均每小时呼吸暂停次数+低通气指数)≥5,60岁以上老人AHI≥10.SAS按病因可分为三型:阻塞型、中枢型和混合型.
作者:徐爱妮;曲海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机制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2007年我院消化道出血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2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心电图改变、血清心肌酶学及肌钙蛋白的测定结果.结果 消化道出血与急性心肌梗死均为临床危重症,消化道出血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时,病死率明显升高,其发病机制与冠状动脉灌流量减少、血管平滑肌收缩、冠状动脉痉挛、狭窄有关,消化道出血时其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易被认为由消化道原发病所致,从而被忽视.结论 应注意动态观察其心电图、血清心肌酶学、肌钙蛋白的变化.
作者:赵然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提高对肺血栓栓塞(PTE)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PTE患者临床病例资料. 结果临床病例改善 18例,不明显改善 2 例,死亡2例.结论 PTE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及时规范的抗凝和(或)溶栓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
作者:徐艳玲;徐桂军;于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输液时发生输液反应的防范对策.方法 对静脉留置输液发生12起输液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一系列的干预措施.结果 实施干预后,输液反应的发生率为零.结论 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范实施护理行为,增强护理安全管理是防范输液反应的关键.
作者:黎玉荣;王艳芬;刘晋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具有进行性恶化趋势,极易恶化为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性猝死.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关键.临床上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有时难以奏效.且西药特别是硝酸酯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如头痛、血压下降、反射性心动过速等.
作者:汪立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2009年10月10日,记者从第二十届长城国际心脏学会议上了解到,作为本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主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伍贵富教授、杜志民教授以及美国专家John CK Hui教授一起,就进一步合理化应用体外反搏治疗技术展开研讨.专家们对体外反搏治疗或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并积极呼吁将其作为冠心病早期干预、提高心血管疾病社区管理及康复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