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软组织带线铆钉治疗大块髌骨软骨骨折的临床观察

徐向峰;刘鹏鹤;岳龙;康乐;代志鹏

关键词:髌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
摘要:目的:观察软组织带线铆钉治疗大块髌骨软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25例(25膝)大块髌骨软骨骨折的患者,其中男19例,女6例;左膝11例,右膝14例;车祸伤2例,运动时扭伤23例;年龄(25.12±6.02)岁;体重(62.48±7.91)kg;体重指数(23.25±1.51)kg/m2;发病至入院时间(1.96±1.51)d.临床表现为膝关节肿胀,浮髌试验阳性,疼痛剧烈,偶有关节绞索、屈伸活动受限,髌骨外侧缘压痛明显,髌骨外推试验阳性,外推恐惧试验阳性.术前均行X线及CT检查,X线示髌骨骨质连续性存在,关节腔内有一游离体.CT加三维重建显示髌骨软骨面骨缺损.25例均采用软组织带线铆钉固定游离的骨块.临床疗效观察包括手术前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术后Insall疗效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3~15(9.72±4.07)个月.术前Lysholm评分60.32±5.08,末次随访88.24±4.37,术后评分优于术前(t=-22.926,P<0.05).根据Insall标准评价,优21例,良4例,未出现骨折块分离及患膝关节粘连.术后6周X线及CT显示骨折块位置良好,软骨面平滑无明显台阶,髌骨形态良好.术后6个月MRI显示髌骨软骨关节面平整.结论:软组织带线铆钉治疗大块髌骨软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术后恢复较快、无须二次手术、并发症较少、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行C3-C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开门角度、颈椎生理曲度、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及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探讨与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的可能机制及影响因素,为预测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提供相关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6年7月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多节段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32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4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脊髓病8例,后纵韧带骨化症10例.在颈椎CT上测量开门角度,颈椎X线片上测量颈椎生理曲度,在MRI上测量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按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5 mm,B组<2.5 mm).A组男11例,女6例;年龄(56.58±9.80)岁,病程(23.52±7.86)个月.B组男6例,女9例;年龄(58.46±12.53)岁,病程(21.13±7.75)个月.将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与开门角度、颈椎生理曲度及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有相关性的参数进行多元线性分析.结果:A组开门角度(40.47±9.45)°,B组(27.84±5.67)°,A组开门角度大于B组(P<0.01),开门角度与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之间中度相关(r=0.794,P=0.000).A组颈椎生理曲度(11.56±4.99)°,B组(6.64±3.28)°,A组颈椎生理曲度大于B组(P<0.01),颈椎生理曲度与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之间中度相关(r=0.632,P=0.000).A组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27.70±2.92)%,B组(24.59±2.80)%,A组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大于B组(P<0.01),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与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之间中度相关(r=0.667,P=0.000).颈椎生理曲度因变量被踢除(P>0.1),开门角度与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的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113、0.059.结论: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是开门角度、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及颈椎生理曲度多种因素的作用结果,其中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影响大,开门角度次之,颈椎生理曲度影响小.术后脊髓平均漂移程度可以用0.059×开门角度+0.113×术前脊髓平均受压程度-2.266方程进行预测,为术前评估术后脊髓减压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朱小龙;徐卫星;丁伟国;盛红枫;刘杰;胡颖;童振楠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肩袖撕裂修补术后腱骨愈合的研究进展

    肩袖撕裂是导致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的常见疾病,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关节镜下修补成为主流方式.尽管如此,术后依旧有很高的再撕裂率,而腱骨界面的愈合不佳主要原因是腱骨界面未能形成正常组织结构反而形成瘢痕化,因腱骨界面的组织学改变导致其生物力学性能下降,易再次发生撕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生物学、生物力学的研究,希望能够加速腱骨愈合的进程,恢复腱骨界面的正常组织结构,本文就影响腱骨愈合常见4个因素(炎症反应、缓慢而有限的骨长入、不当的机械刺激、不足的干细胞)及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曹寅生;万云峰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软组织带线铆钉治疗大块髌骨软骨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软组织带线铆钉治疗大块髌骨软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25例(25膝)大块髌骨软骨骨折的患者,其中男19例,女6例;左膝11例,右膝14例;车祸伤2例,运动时扭伤23例;年龄(25.12±6.02)岁;体重(62.48±7.91)kg;体重指数(23.25±1.51)kg/m2;发病至入院时间(1.96±1.51)d.临床表现为膝关节肿胀,浮髌试验阳性,疼痛剧烈,偶有关节绞索、屈伸活动受限,髌骨外侧缘压痛明显,髌骨外推试验阳性,外推恐惧试验阳性.术前均行X线及CT检查,X线示髌骨骨质连续性存在,关节腔内有一游离体.CT加三维重建显示髌骨软骨面骨缺损.25例均采用软组织带线铆钉固定游离的骨块.临床疗效观察包括手术前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术后Insall疗效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3~15(9.72±4.07)个月.术前Lysholm评分60.32±5.08,末次随访88.24±4.37,术后评分优于术前(t=-22.926,P<0.05).根据Insall标准评价,优21例,良4例,未出现骨折块分离及患膝关节粘连.术后6周X线及CT显示骨折块位置良好,软骨面平滑无明显台阶,髌骨形态良好.术后6个月MRI显示髌骨软骨关节面平整.结论:软组织带线铆钉治疗大块髌骨软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术后恢复较快、无须二次手术、并发症较少、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向峰;刘鹏鹤;岳龙;康乐;代志鹏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单髁置换术与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Meta分析

    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已发表较高质量的有关比较胫骨高位截骨治疗(HTO)与单髁置换治疗(UKA)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综合定量分析,为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提供一种较好的外科选择方法.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7年6期)、PubMed、Ovid、ELSIVE、CNKI及万方等数据库.检索1970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有关胫骨高位截骨治疗(HTO)与单髁置换治疗(UKA)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包括并发症、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翻修率及优良率等文献,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并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3篇,总样本量1043例.其中HTO治疗组462例,UKA治疗组581例.HTO治疗组与UKA治疗组进行比较,两组在对侧间室关节退变率[WMD=3.21,95%CI(1.13,9.10)],膝关节活动度(ROM)[WMD=6.55,95%CI(1.44,11.66)],膝关节Lysholm评分[WMD=-3.15,95%CI(-4.77,-1.53)],并发症[WMD=2.78,95%CI(1.52,5.11)],翻修率[WMD=1.81,95%,CI(1.17,2.80)],优良率[WMD=0.49,95%CI(0.30,0.80)],胫股角度改变(FTA)[WMD=-2.37,95%CI(-3.63,-1.11)]有明显差异(P<0.05);HTO治疗组与UKA治疗组在髌股关节退变率[WMD=1.59,95%CI(0.65,3.84)]及膝关节运动速度[WMD=-0.02,95%CI(-0.09,0.04)]中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基于有限的资料,在中短期临床效果比较中,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方式,而长期临床效果可能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付有伟;刘丙根;罗坚;罗明星;庞清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微创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7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微创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2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干骨折患者,男10例,女16例;年龄61~81岁,平均70.3岁;平均骨密度值-2.74.26例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A型6例,B型7例,C型13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个月,统计术前及术后12个月Constant肩关评分和Mayo肘关节评分.结果:26例均获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3.2个月,骨折均在16周内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4.3周.Constant肩关节评分术前及术后12个月分别为54.61±2.09、88.50±2.47;Mayo肘关节评分术前及术后12个月分别为58.19±2.74、90.30±2.16.结论:微创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干骨折术后肩、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林;马一平;王庆丰;胡成挺;倪康裕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腘半月板纤维束损伤诊治的研究进展

    腘半月板纤维束损伤在临床上相对少见,可以是单纯损伤,也可以合并前交叉韧带断裂、外侧半月板破裂等损伤.单纯腘半月板纤维束损伤常引起外侧半月板不稳定,由于其损伤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改变细微,临床上容易漏诊与误诊,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膝关节慢性疼痛和不稳至关重要.本文从腘半月板纤维束损伤的解剖特征、生物力学、损伤机制、诊断要点及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指导临床工作中对腘半月板纤维束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戴祝;黎洲;雷运亮;符得红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分期治疗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根据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分期治疗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至2017年5月,采用分期治疗方法治疗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22~56岁,平均39岁;左侧15例,右侧7例;开放性骨折2例,闭合性骨折20例.所有患者严密进行临床病情观察,根据其特点,依次分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窗口期(窗口期)、切开减压期(减压期)、软组织评估期(评估期)及骨折终末固定恢复期(恢复期).所有患者切开减压.结果: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6个月.按照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8例,良3例,可1例.结论:分期治疗能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筋膜间室综合征,并且能够全程观察患肢软组织情况,避免了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误诊、漏诊及误治、失治,是一种便捷、有效、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魏杰;陈志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经结节间沟入路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观察经结节间沟入路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钢板治疗肱骨近端Neer 2、3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1月采用经结节间沟入路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钢板治疗肱骨近端Neer 2、3部分骨折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23~67岁,平均46岁;左侧5例,右侧10例;Neer 2部分骨折7例,Neer 3部分骨折8例.术前和术后随访均拍摄X线片及CT以评估骨折的位置和骨折愈合的情况.临床评价包括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手术并发症的分析.15例均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钢板治疗,术后均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结果:15例均获随访,时间14~3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4~26周,平均19.1周.术后均无肱骨头坏死、腋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72~94分,平均81分,优2例,良13例.结论:采用经结节间沟入路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快.

    作者:沈诚纯;连霄;孙洪军;曾云记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膝关节滑膜血管瘤1例

    患者,男,22岁,因发现左髌骨下方肿物2 年,局部疼痛伴膝关节活动受限1个月于2018年1月9日入院. 查体:左髌骨下方发现一软组织肿物,大小约5 cm×2 cm,局部皮肤皮温、皮色正常,无浅静脉怒张,无瘢痕及窦道形成,肿块触之质韧、活动度差,边界较清楚,压痛阳性;左膝关节浮髌试验、侧方应力试验、抽屉试验均为阴性,膝关节屈曲>90°时可诱发疼痛.左下肢小腿内侧可见浅静脉曲张畸形,局部未触及硬结,无明显色素沉着,无明显肿胀,Trender-lanberg试验(-),Perthes试验(-),Pratt试验(-). 余肢体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红细胞沉降率、凝血常规和风湿三项均在正常范围内. 膝关节侧位X线片显示:髌骨下方可见结节样软组织密度影 (图1a). 体表肿物彩超:左髌骨下方皮下可见一低回声,大小约5.4 cm× 2.6 cm,边界欠清,内回声不均匀,其内见细条状血流信号.左下肢动静脉彩超提示:左大隐静脉主干走行变异,左下肢静脉曲张,左髂总静脉近段中度狭窄,左髂动脉及左下肢各动脉未见异常回声. 左下肢静脉造影:左足及小腿下段静脉畸形明显,未见动静脉瘘. 小腿以上深静脉通畅, 左侧髂静脉血流形态良好,无侧支循环建立.

    作者:宋亚;李超峰;史晓通;李长胜;刘建国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Lapidus手术结合正骨手法治疗老年足拇外翻

    目的:探讨Lapidus手术结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老年足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17年10月采用Lapidus手术结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老年足拇外翻患者53例(87足),男12例(18足),女41例(69足);年龄65~92(76.3±4.8)岁.观察手术截骨固定时间,术前及术后26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足部疼痛缓解程度评分,并采用AOFAS评分进行功能评定,比较负重位X线片测量拇外翻角(HVA角),第1、2跖间角(IMA角),跖楔角(MCA角)变化情况.结果:53例(87足)获得随访,时间12~42(26.0±2.7)个月.所有患者第1跖楔关节于6~8个月达到骨性融合,平均4.7个月.术前VAS评分8.06±1.44,与术后26个月2.14±1.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OFAS评分53.90±7.89,与术后26个月92.80±2.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VA(38.60±2.72)°、IMA(21.90±1.91)°、MCA(20.90±2.20)°,与术后26个月的(17.80±1.94)°、(9.70±2.56)°、(11.70±0.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AOFAS评分,优74足,良11足,可2足.结论:Lapidus手术结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老年足拇外翻临床疗效满意,缩短了术中截骨固定时间,保护了截骨端周围的软组织和将骨端融合在为满意的位置.

    作者:陈兆军;潘旭月;马占华;吴俊德;祁印泽;马玉峰;李昕宇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快速康复疗效

    目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快速康复理念进行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分析并评价其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股骨颈骨折患者46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高龄患者154例,年龄80~96(83.9±3.2)岁,女127例,男27例,GardenⅢ型68例,GardenⅣ型86例,应用快速康复理念优化围手术治疗策略,进行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记录手术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输血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等,统计并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54例患者中,12例失访,随访率为92.2%,平均随访时间24.6个月(14~38个月),32例(20.8%)在入院48 h内完成手术,67例(43.5%)在入院72 h内完成手术,76例(49.4%)术后48 h内出院,术后输血率15.9%.1例因假体脱位再次入院,再入院率为0.6%,其余患者无因浅表或深部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再次入院.末次随访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90.2±7.1,优106例,良23例,可9例.结论:应用快速康复理念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降低输血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率,同时不增加患者的再入院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曾智敏;黄哲宇;陶崑;凌晶;狄正林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后炎症因子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后炎症因子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ASA分级Ⅰ-Ⅱ级)60例分为3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接受注射咪达唑仑、芬太尼、依托咪酯、顺阿曲库铵麻醉诱导及吸入七氟醚麻醉维持.术中静吸复合维持先给予1.0μg/kg右美托咪定的负荷量10 min,维持量根据分组分别为右美托咪定0.3μg·kg-1·h-1(B组)和0.6μg·kg-1·h-1(C组)泵注,A组以相同方式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3组拔管、清醒、恢复时间,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分(MMSE)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及S100β蛋白水平等.结果:3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及气管拔管时间、丙泊酚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7天,B、C组MMSE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高于B组(P<0.05).C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0.0%(0/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6/20),A组分别为25.0%(5/20)、0.0%(0/20),B组分别为5.0%(1/20)、10.0%(2/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前,3组IL-6、IL-10及S100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B、C组IL-6、IL-10及S100β蛋白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IL-6、S100β蛋白显著低于B组(P<0.05),IL-10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对于股骨头置换术老年患者,右美托咪定能够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及丙泊酚使用量,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且呈现剂量依赖性,但是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剂量.

    作者:黎贤泰;江晓敏;郑志远;黄焕森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12例(24髋),其中男11例,女1例,年龄27~62岁,病程5~32年.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髋关节活动度及Harris功能评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0~96个月,平均7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髋关节活动度提高;优3例,良6例,中3例.异位骨化1例,为BrookerⅠ级,无临床症状未处理.1例术前严重屈曲畸形患者术后出现股神经牵拉损伤,随访1年后恢复.末次随访均未出现假体下沉及臼杯松动,无关节脱位、急性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骨性强直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小刚;曾斌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氨甲环酸不同用药途径对女性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氨甲环酸不同应用方式治疗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2月至2018年1月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7例分成4组:A组(静脉用药组)21例,年龄(77.10±7.02)岁,于手术切皮前5 min使用15 mg/k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并且术中生理盐水灌注关节腔;B组(局部用药组)18例,年龄(73.83±6.56)岁,于手术切皮前5 min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并且术中使用总剂量为3 g的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C组(联合用药组)19例,年龄(74.26±6.04)岁,术前使用15 mg/kg氨甲环酸静滴并且术中使用总剂量为1.5 g的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D组(对照研究组)19例,年龄(76.69±9.27)岁,于手术切皮前5 min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并且术中生理盐水灌注关节腔.记录术后伤口引流量、血红蛋白变化,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计算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等.结果:A组术后引流量为(111.91±35.02)ml,血红蛋白改变量为(26.86±12.99)g/L,总失血量为(628.6±306.78)ml;B组术后引流量为(108.89±36.61)ml,血红蛋白改变量为(26.28±8.59)g/L,总失血量为(584.41±250.86)ml;C组术后引流量为(102.63±47.36)ml,血红蛋白改变量为(26.89±12.47)g/L,总失血量为(634.78±384.89)ml;D组术后引流量为(107.37±40.53)ml,血红蛋白改变量为(40.95±12.48)g/L,总失血量为(1005.24±483.37)ml.4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术后血红蛋白改变量、总失血量少于对照组D组(P<0.05),但是3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但是佳给药方式及给药剂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骆国钢;林忠勤;谢海风;姚剑川;张鸿振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中国骨伤》杂志2018年第12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CT辅助腰椎终板形态学研究

    目的: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健康成人腰椎终板结构进行解剖测量与研究,为腰椎假体的优化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有益指导.方法:有偿征集60名健康成人(男女均等),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行全腰段CT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计算机辅助软件Mimics 16.0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采集指标包括正中矢状径、大冠状径,凹陷深度、正中矢状面凹陷角,冠状面凹陷角等共9项,后利用统计学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下终板的正中矢状径与大冠状径不但具有性别差异(P<0.05),而且随着腰椎序列的增加呈增大趋势.上下终板凹陷深度无性别差异(P>0.05),自L1至L5变化较小,分别在1.5~2.0 mm与2.2~3.9 mm波动;同一序列男性下终板凹陷深度大于上终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性上下终板凹陷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终板矢状面凹陷角与冠状面凹陷角随着椎体序数的增加整体变化较小而且绝大部分椎体序列上矢状面与冠状面凹陷角均无性别差异(P>0.05).统计学显示靠近尾侧腰椎终板大凹陷处位于终板平面偏背侧.结论:人体腰椎终板解剖结构比较复杂,熟悉掌握终板解剖参数以及术前充分利用CT辅助测量对于腰椎假体的研制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俭涛;韩华;高正超;贺财友;蔡璇;牛斌斌;顾梦超;李宇欢;梁辉;贺西京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预防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 是20世纪成熟的外科手术之一,国外起于 40 年代;50年代由我科范国声教授开展全国首例Judet股骨头置换术[1],开创了我国的髋关节置换术先河[2]. 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全髋关节置换术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有了长足的发展, 2015年据不完全资料统计我国全髋关节置换术45~55万,且以每年25%~30%的速度递增[3]. 目前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骨关节炎、 股骨头坏死、 髋臼发育不良、股骨颈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良性和恶性骨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均有涉及,能有效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4-5]. 全髋关节置换术尽管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和良好结果,但仍然存在诸多并发症,其近期并发症包括假体位置不当、术中骨折、伤口愈合不良甚至手术部位感染、脱位、双下肢不等长、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远期并发症包括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假体反复脱位等[6-8]. 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结合自身经验,对这些并发症的防治提出一些思考.

    作者:张雷;赵建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臼杯外展角的影像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双髋正位X线上相关参数的测量,分析各参数间关系,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安放髋臼的可靠解剖标志及参考标准,精确控制髋臼外展角.方法:收集整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的182例患者235髋,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157髋.其中男91例,女37例;左髋82例,右髋75例;年龄22~78岁,平均55.1岁.在术后双髋正位X线上测量:外展角(β),髂骨厚度(a),髋臼上缘臼杯置入深度(b),坐骨厚度(c),髋臼下缘臼杯置入深度(d),髋臼磨挫深度(e),并对测量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β与b呈正相关(r=0.424,P=0.000),β与d呈负相关(r=-0.407,P=0.000),β与b/a呈正相关(r=0.419,P=0.000),β与d/c呈负相关(r=-0.472,P=0.000),并且β与b/a呈线性相关(t=5.753,P=0.000),β与d/c呈线性相关(t=-6.671,P=0.000).结论:术中主要以臼杯外缘距坐骨外缘的距离d来控制外展角,而臼杯外缘距离正常髋臼上缘的距离b可作为参考.

    作者:崔瑞开;左建林;吴海贺;高建朋;高忠礼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对侧补充穿刺在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弥散不佳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单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中骨水泥弥散不佳时,行对侧补充穿刺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单侧穿刺PVP方法治疗285例(319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中,骨水泥弥散不佳时行对侧补充穿刺的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63~88岁;T111例,T124例,L13例,L22例,L31例,L5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6 d.观察该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残余腰痛、椎体两侧高度丢失等情况.结果:行对侧补充穿刺的13例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且均未出现术后残余腰背痛.随访期间内椎体两侧高度丢失(原穿刺侧0.35~3.69 mm;补充穿刺侧0.59~3.6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单侧PVP出现骨水泥弥散不佳时,采取对侧补充穿刺能减少术后残余痛的发生,同时可减小椎体两侧高度丢失差值,继而防止患椎侧方畸形的发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及思路.

    作者:邓晓强;吴永生;王慧敏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Kaplan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治疗成人肱骨小头-滑车骨折

    目的:探讨Kaplan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治疗成人肱骨小头-滑车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成人肱骨小头滑车骨折患者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21~69(42.0±10.5)岁;左侧8例,右侧7例.Dubberley分型:ⅡA型5例,ⅢA型4例,ⅢB型6例.均采用Kaplan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治疗,治疗结果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价.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6(13.0±4.7)个月.Mayo评分76~94(85.6±5.3)分.术后随访优4例,良7例,可4例.肘关节屈(129.2±12.1)°,伸(6.6±1.9)°.结论:成人肱骨小头-滑车骨折,Kaplan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能较好地显露骨折范围并完成手术操作,短期临床随访疗效较满意.

    作者:王伟斌;袁欣华;郑轶;扶青松;庞清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