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临床研究

李冀;廖伟雄;张浩;杨以萌;王克涛;李众利

关键词:肩关节, 肩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 关节镜
摘要:目的:观察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9月至2013年1月行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技术治疗的19例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46.8岁(24~69岁);右肩11例,左肩8例;损伤机制包括交通事故伤10例,运动损伤6例,摔伤3例.从受伤到手术的平均时间为34.9 d(3~72 d).术后3周内将患肢悬吊固定.术后第2天开始肩关节的摆动练习,3周后取下吊带继续锻炼,6周时进行无痛的主动练习.术后6、12和24周,以及之后的每6个月均在门诊进行复查随访.每次随访时均拍摄肩关节正侧位X线片,在末次随访中,使用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度,并进行VAS疼痛评分、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功能评分和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结果:术后19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5.2个月(24~4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术后立即以及每次随访时均进行X线检查,所有患者在12周内达到了骨愈合.截止后1次随访,所有患者未出现继发性肩峰撞击,未发生并发症导致的二次手术,未出现其他的并发症,患者前屈、外展、外旋、内旋的关节活动度提升明显(P值均<0.05),UCLA评分由术前的15.2±5.3提高到术后的35.6±6.1(P<0.05),ASES评分由术前的31.2±5.4提高到术后的91.2±6.8(P<0.05).结论:关节镜双排缝合锚钉固定可以为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治疗提供令人满意的临床结果,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小的或粉碎性的撕脱骨折效果更佳.应用关节镜双排缝合锚钉固定大结节撕脱骨折对外科医生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术后定期复查,遵循康复方案积极训练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观察

    目的:采用关节镜下清创和微骨折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的42例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平均年龄35.9岁,其中男28例,女14例,34例有明确受伤史,MRI显示距骨骨软骨损伤≥3级,采用关节镜下清创和微骨折进行治疗.术前、 术后1年和术后2年采用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关节功能,术后2年采用MRI检查评估距骨骨软骨恢复情况.结果:术前MRI诊断3期23例,4期9例,5期10例.按照9宫格分区法,则骨软骨损伤位于4区25例,6区11例,1区4例,3区2例.伴有软骨下骨囊性变8例,均位于4区.采用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术后1年73.3±3.9,较术前50.4±7.8明显提高(t=17.018,P=0.00);术后2年81.1±4.8,较术后1年明显提高(t=8.173,P=0.00).术后2年复查MRI显示骨髓水肿消失.结论:采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可以较好地改善踝关节功能.

    作者:魏民;刘洋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肩关节镜技术临床应用的进展与思考

    由于肩关节损伤疾病的复杂性,肩关节外科相对于骨科其它亚专业的发展仍相对滞后.随着国外肩关节各种理念和技术的迅速发展,欧美等发达地区已形成了成熟的肩关节外科专业.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内肩关节诊治水平日益提高,发展迅猛,尤其掌握肩关节镜技术的医生大量增加,肩关节镜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总体上来说,与国外的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1].

    作者:向明;胡晓川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大转子滑移截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髋时的应用

    目的:探讨大转子滑移截骨技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髋时的作用,以及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4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强直髋12例,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49.9岁(37~62岁).临床效果评估采用Harris评分,影像学评估包括大转子截骨愈合情况、假体松动情况和异位骨化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5~22个月,平均17.3个月.Harris评分术前43.96±8.46,术后88.00±6.11,术后评分明显改善(t=-18.34,P=0.00).所有大转子截骨均骨性愈合,未见假体松动、异位骨化、假体脱位发生.术后感染1例,大转子区域疼痛1例.结论:大转子滑移截骨技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髋时是一种有效的增加手术暴露的方式,未发现严重的截骨相关性并发症,截骨愈合率可靠.

    作者:胡文林;张占丰;施利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Blumensaat角对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参考价值

    目的:用ROC曲线确定Blumensaat角对于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的佳临界值,以期对Blumensaat角应用于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的价值进行客观评价.方法:筛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做过膝关节镜检的患者167例,对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患肢左右情况分别记录.调取MRI图像,分别测得各对象Blumensaat角,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A组为Blumensaat角≤0°的研究对象,B组为Blumensaat角>0°的研究对象.将B组的统计数据绘制ROC曲线,得出当Blumensaat角>0°时,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佳临界值.而后根据ROC曲线所得佳临界值,求得总样本的符合率.结果: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患肢左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A组51例,其中金标准下(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金标准:关节镜检)确诊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研究对象49例,前交叉韧带未损伤的研究对象2例.所以本研究中当Blumensaat角≤0°时,指示损伤的符合率达96.07%.B组116例,ROC曲线下面积为0.910,对应的佳诊断界点值为15°,敏感性达70.0%,特异性达95.8%.即Blumensaat角≥15°时指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概率较大,当0°

    作者:程相允;冯江峰;路雁惠;赵永亮;杨自权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关节镜下3种方式修补肩袖损伤的疗效分析

    目的:回顾性研究关节镜下肩袖修补的疗效及不同修补方法,不同肩袖损伤之间的区别.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的方法治疗并获得有效随访的353例肩袖损伤患者根据就诊时间分成3组,第1阶段(第1组)采用单排铆钉缝合(115例),男51例,女64例,平均年龄(57.46±9.08)岁;第2阶段(第2组)采用双排铆钉缝合(163例),男76例,女87例,平均年龄(56.93±9.92)岁;后阶段(第3组)采用缝线桥式固定(75例),男32例,女43例,平均年龄(55.90±9.15)岁.分别采用3种方式进行修补,其中巨大肩袖损伤29例,全部为单排缝合修复.术后外展枕保护6~8周,6周内进行被动肩关节活动,6~10周后开始主动上举锻炼,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进行UCLA、Constant Murley及VAS评分比较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62个月,平均30个月,无感染和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UCLA评分术前10.71±2.45,术后32.07±3.16;Constant Murley评分术前43.33±11.55,术后78.15±12.64;VAS术前5.81±1.27,术后0.52±0.71;术后评分均优于术前.组间UCLA、Constant Murley评分及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7例对治疗结果满意,16例对结果不满意.16例中3例为巨大肩袖手术,13例术前无关节僵硬;导致患者不满意的主要抱怨为术后肌力弱,不能恢复劳动(11例).结论: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对于肩袖损伤患者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不同修补方法及不同的肩袖损伤之间均能获得稳定可靠的临床效果.术前无关节僵硬,过早活动,术前肩袖萎缩严重可能是术后不满意的危险因素.

    作者:周晓波;梁军波;陈忠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Masquelet技术治疗第1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

    目的:探讨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第1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自2012年2月至2016年5月,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7例第1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42~58岁,平均50岁.术后定期复查,通过影像学评估骨质愈合情况,并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足踝功能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8个月,平均7个月.所有患者伤口达到Ⅰ期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皮瓣坏死等软组织并发症.影像学检查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4个月,平均3.6个月.AOFAS评分由术前的42.5±4.6提高至术后的85.0±10.5.结论: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第1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具有症状缓解明显、并发症少的优势,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全新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王成林;杨俊忠;张俊;曹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膝关节前外侧韧带损伤的诊治进展

    尽管在前交叉韧带损伤中,前外侧稳定结构的稳定作用许多年前就已被认识到.但大多术者在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时并没有将前外侧结构考虑进去.虽然对前交韧带进行解剖单束或解剖双束重建可明显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但仍有部分患者残留前后和旋转不稳.由此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前外侧结构,特别是前外侧韧带.目前对在何种情况下需要进行前交叉韧带联合前外侧韧带重建术缺少统一标准,运用何种技术重建也缺乏循证医学支持,期待以后更多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

    作者:曾宇晴;胡劲涛;万俊明;钟甫华;江彬峰;张建方;陆建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股骨髁上截骨治疗中青年外翻性膝骨关节炎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外侧开放性楔形截骨治疗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15年6月,对21例(23膝)符合纳入标准的外翻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采取股骨外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后自体髂骨植骨并股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男8例(8膝),女13例(15膝),年龄30~54岁,平均41.2岁,所有患者伴有膝关节外侧间室疼痛及外翻畸形,术前通过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测量出胫股角平均为(162.0±2.6)°.通过观察术后骨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炎进展情况、HSS评分及胫股角等,综合评价该手术方法治疗外翻性膝关节炎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矫正,骨愈合时间(3.9±1.5)个月,未发现明显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HSS膝关节总评分从术前的57.3±3.1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8.6±2.7.胫股角提高到术后的(176.0±1.4)°.结论:股骨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解剖入路清晰,术中容易控制截骨量,能够有效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同时改善膝关节功能,是治疗中青年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肖仕辉;刘丁玮;杨福成;张向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中药促进骨折愈合在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

    中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骨折和骨质疏松等骨科相关疾病,已有许多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明中药,如淫羊藿、骨碎补等可刺激骨再生和抑制骨再吸收,终促进骨折愈合.许多细胞实验证明这些中药成分可上调胞内成骨性转录因子和成骨相关基因产物表达,诱导前成骨细胞成骨分化和刺激成骨细胞增殖,促进骨结节形成和基质矿化.同时也可上调胞内破骨性转录因子和破骨相关基因产物表达,抑制前破骨细胞破骨分化和破骨细胞骨再吸收活性.此外这些中药成分还可影响胞内信号通路发挥以上相同的作用.由此发现前成骨细胞和前破骨细胞中的成骨性和破骨性转录因子、转录因子调节的基因表达和信号通路是中药促进骨折愈合的主要分子机制,也是目前中药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热点.

    作者:张坤;牛良晨;袁福杰;柳申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中国骨伤》杂志2017年第8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淫羊藿总黄酮对去势大鼠骨折原始骨痂发生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淫羊藿总黄酮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骨痂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6~8周龄,体重209~246 g的雌性SD大鼠,采用钢锯截断加克氏针髓内固定法,建立去势大鼠股骨中段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淫羊藿总黄酮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淫羊藿总黄酮组给予淫羊藿总黄酮150 mg·kg-1·d-1,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口服.在干预6周后,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股骨BMD,使用Micro CT系统测量骨痂的骨体积、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及骨小梁分离度等参数.采用HE染色技术观察两组骨痂愈合进程中的骨痂组织形态学差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骨痂处酪蛋白激酶2相互作用蛋白1(casein kinase 2 in-teracting protein 1,CKIP 1)的表达量.采用RT PCR技术检测两组骨痂样本中骨特异性转录因子2(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表达量,采用3点弯曲力学方法测量骨痂处大载荷值.结果:干预6周后,淫羊藿总黄酮组骨密度为(129.4±3.1)mg/cm2,与对照组的(117.3±3.3)mg/c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88,P<0.001);Micro CT扫描结果显示,淫羊藿总黄酮组和对照组在骨痂骨小梁数量、骨痂体积、骨痂体积/总体积、骨小梁分离度和骨小梁厚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倍和400倍光镜下骨痂HE染色切片,见骨小梁微结构参数与骨痂Micro CT扫描结果趋势一致,同时发现淫羊藿总黄酮组软骨细胞骨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骨痂中Runx2因子RT PCR检测结果显示,两组的Runx2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00倍镜下观察骨痂中CKIP 1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淫羊藿总黄酮组和对照组CKIP-1蛋白阳性表达数分别为9.30±1.16,40.50±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26,P<0.001).骨痂生物力学结果显示,淫羊藿总黄酮组和对照组大载荷分别为(98.37±9.64)、(68.45±6.07)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334,P<0.001).结论:淫羊藿总黄酮可以促进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成骨细胞骨形成能力和软骨骨化能力,促进原始骨痂的形成,增强骨折愈合强度,而其促进骨愈合和增强骨折愈合强度可能是通过调节CKIP-1蛋白来实现的.

    作者:史晓林;梁博程;吴鹏;王博;施振宇;孔令成;姚建亮;黄俊俊;李春雯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外侧闭合楔形截骨并交叉穿针皮外张力带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

    目的:探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并交叉穿针外张力带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手术治疗肘内翻畸形儿童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4~13岁,平均7.8岁;术前内翻角度11°~24°,平均(17.50±6.73)°,其中3例较健侧屈曲受限角度>10°.均采用肘外侧切口,行肱骨远端髁上外侧闭合楔形截骨,保留内侧3~4 mm宽度的连续皮质,截骨对合后采用交叉克氏针穿针并皮外张力带(交叉针皮外部分在外侧反向折弯并针尾再返折相互钩绕)固定,截骨端外侧形成加压,术后随访比较治疗前后和健侧提携角,采用Laupattarakasem标准评价疗效.结果:26例均于术后2个月内骨性愈合,无感染和神经麻痹等并发症,随访时间13~29个月,平均18.8个月,提携角恢复为8°~14°,平均(11.50±3.17)°.Laupattarakasem标准评定术后优14例,良11例,可1例.结论:采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可以有效恢复肘内翻畸形,交叉穿针并皮外张力带固定可以满足术后早期活动要求.

    作者:张川;张作君;王蕾;昌中孝;杨林平;赵明;李星星;冯瑞萍;王国杰;段小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核心力量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核心力量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姿势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自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共纳入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80例,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和核心力量训练组,各40例.常规康复训练组接受常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2~42岁,平均(30.5±5.2)岁;体重指数(BMI)18.2~25.9 kg/m2,平均(23.8±2.4)kg/m2;优势侧30例,非优势侧10例.核心力量训练组接受常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加核心力量训练,其中男31例,女9例;年龄21~45岁,平均(31.1±4.8)岁;BMI:18.5~26.1 kg/m2,平均(24.1±2.7)kg/m2;优势侧27例,非优势侧13例.收集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Lysholm量表评分、KT-1000测量的胫骨前移度及治疗后星形偏移平衡测试结果,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常规康复训练组和核心力量训练组胫骨前移度分别为(3.4±1.0)mm和(3.3±1.2)mm,小于治疗前的(12.1±1.8)mm和(12.5±2.0)mm(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康复训练组和核心力量训练组治疗后Lysholm评分分别为91.8±4.3和92.1±3.9,高于治疗前的69.2±5.8和70.2±5.1(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星形偏移平衡测试显示核心力量训练组伤侧支撑和健侧支撑下肢所能到达远的距离在8个方向上均要大于常规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动态平衡稳定性.

    作者:吴斌;郑松;蔡震海;王月丽;曾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基于从筋治骨理论的康复锻炼对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基于从筋治骨的中医理论,观察自主康复锻炼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门诊收治9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试验组男11例,女34例;年龄45~70岁,平均(55.47±8.66)岁;病程1周~5年,平均(6.66±7.96)周;对照组男11例,女34例;年龄48~67岁,平均(54.07±5.36)岁;病程1周~7年,平均(4.82±3.95)周.在股四头肌等长训练的基础上,试验组采用自主功能锻炼的干预方法,对照组则采用器械训练方法,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VAS、Lysholm评分和愈显率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经过2周治疗,试验组的愈显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1.11%).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其中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自主功能锻炼联合股四头肌等长训练的康复方案对KOA临床疗效确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闫安;张宽;秦伟凯;郭江舟;李玲慧;陈明;王尚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与全关节镜下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与全关节镜下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治疗的肩袖损伤8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即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组(A组)和全关节镜下修补组(B组).A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8±7.8)岁;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B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3.2±9.5)岁;采用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肌力情况以及ASES、UCLA、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8~35个月,平均20.8个月.A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外展活动度(131.4±18.8)°,外旋(64.9±8.8)°,内旋(63.7±7.3)°;B组患者术后外展活动度(132.3±16.9)°,外旋(65.1±9.4)°,内旋(64.4±8.1)°;两组术后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但术后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ASES评分88.4±8.9,UCLA评分29.6±3.6,VAS评分1.4±0.3;B组患者ASES评分89.5±9.6,UCLA评分30.8±4.1,VAS评分1.3±0.4;治疗后两组ASES、UCLA评分较治疗前增加,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与全关节镜下修补对于肩袖损伤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以提升手术治疗安全性及可靠性.

    作者:魏海清;陆金荣;金文孝;申世源;吴成;谢国庆;薛军;杜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膝骨关节炎周围血供变化的影像学观察

    目的:对比观察膝骨关节炎患者和正常人群膝关节周围血供变化.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纳入诊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30例,健康成年人30例.膝骨关节炎组男9例,女21例,年龄53~82岁,平均(65.967±7.132)岁,平均动脉压(93.462±7.633)mmHg;对照组男9例,女21例,年龄50~75岁,平均(62.867±6.356)岁,平均动脉压(92.122±9.675)mmHg.检查方法包括彩超和下肢CTA;观察指标包括侧支循环,动脉迂曲,动脉畸形,管腔狭窄和动脉壁斑块形成情况.根据动脉的狭窄程度不同分为5级:1级为无狭窄,2级为轻度狭窄(1%~49%),3级为中度狭窄(50%~70%),4级为重度狭窄(70%~99%),5级为完全闭塞.测量两组的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内径的大小以及血流动力情况,并将膝骨关节炎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无剔除或脱落病例.膝骨关节炎组3例形成侧支循环,对照组4例;膝骨关节炎组0例动脉迂曲,对照组2例;两组均无动脉畸形.膝骨关节炎组动脉无狭窄0例,轻度14例,中度7例,重度9例,闭塞0例;对照组动脉无狭窄9例,轻度10例,中度6例,重度4例,闭塞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骨关节炎组动脉狭窄比对照组严重.膝骨关节炎组30例动脉形成斑块,对照组20例形成斑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骨关节炎组动脉斑块形成比例高于对照组.膝骨关节炎组斑块钙化率100%,对照组63%.胫前动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骨关节炎组胫前动脉直径较大.两组腘动脉流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骨关节炎组流速更快.胫后动脉流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骨关节炎组流速更快.动脉流量方面,3条动脉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骨关节炎局部血管主要病理改变为狭窄和斑块形成,而局部动脉血流总量大致不变.临床治疗中改善局部血管病变的方法可能优于加速血流速度的方法,进一步针对局部血管异常改变的介入治疗也将为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刘劲松;李智尧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半月板成形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半月板成形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接受符合纳入标准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64例,分为对照组和成形组.对照组30例,为半月板完整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男24例,女6例;年龄22~43岁;左侧17例,右侧13例;随访时间12~19个月.成形组34例,为接受半月板成形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男27例,女7例;年龄23~42岁;左侧22例,右侧12例;随访时间12~20个月.观测术前患侧胫骨前移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末次随访时健侧和患侧胫骨前移度、主动本体感觉和膝关节功能评分.胫骨前移度采用KT 1000测量,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评分量表和KOOS量表评估,主动本体感觉测量膝关节重复30°、45°、60°的3个角度的误差.结果:对照组术后患侧胫骨前移度(1.4±0.2)mm,低于成形组的(2.2±0.4)mm(P<0.05).对照组和成形组术后膝关节Lysholm总分分别为93.7±2.7和92.3±3.0,均较术前的52.8±3.9和51.6±5.1提高(P<0.05),但术后对照组Lysholm总分与成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KOOS量表的评分中,对照组术后症状、 疼痛、 日常生活、 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分别为90.7±5.5、93.2±4.3、96.8±2.2、90.9±5.3和91.8±4.5,高于术前的72.7±6.0、70.6±7.3、72.5±7.4、52.8±5.4和36.2±6.5(P<0.05);成形组术后症状、疼痛、日常生活、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分别为88.9±5.8、92.6±3.5、96.5±2.1、89.3±7.2和90.6±4.1,高于治疗前的71.9±5.1、71.2±7.1、71.3±6.2、53.1±6.1和35.6±4.7(P<0.05),对照组术后KOOS量表各项评分与成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健侧主动本体感觉误差为(12.2±3.4)°,与成形组健侧的(12.8±3.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侧主动本体感觉误差为(13.5±3.7)°,小于成形组患侧的(17.1±4.2)°(P<0.05);对照组患侧主动本体感觉误差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成形组患侧主动本体感觉误差明显大于健侧(P<0.05).结论:半月板成形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中短期内膝关节功能无显著影响,但膝关节本体感觉及稳定性减弱.

    作者:傅利锋;胡劲涛;王政;陈鑫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腓骨高位截骨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应用

    目的:探讨腓骨高位截骨术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短中期疗效.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7月,采用腓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76例,男22例,女54例;年龄47~82岁,平均61.62岁.术前查体膝关节内侧压痛,内侧麦氏征阳性,摄膝关节负重正侧位X线片显示内侧间隙变窄,术后行膝内侧间隙、股骨胫骨角、VAS疼痛评分及AK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10~18个月,平均8.9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膝内侧间隙明显变宽,股骨胫骨角度变大.术前VAS疼痛评分5.70±1.56,术后1周3.70±1.03,1个月3.20±0.95,3个月2.35±0.99,1年2.10±0.97.膝关节功能AKS评分术前疼痛14.45±1.76,活动度12.60±1.98,稳定性12.15±1.72;末次随访疼痛42.60±2.28,活动度21.80±2.14,稳定性20.85±2.16.VAS评分术前与术后各时间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KS评分术前与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腓骨高位截骨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能有效减轻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任昆明;张培良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9月至2013年1月行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技术治疗的19例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46.8岁(24~69岁);右肩11例,左肩8例;损伤机制包括交通事故伤10例,运动损伤6例,摔伤3例.从受伤到手术的平均时间为34.9 d(3~72 d).术后3周内将患肢悬吊固定.术后第2天开始肩关节的摆动练习,3周后取下吊带继续锻炼,6周时进行无痛的主动练习.术后6、12和24周,以及之后的每6个月均在门诊进行复查随访.每次随访时均拍摄肩关节正侧位X线片,在末次随访中,使用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度,并进行VAS疼痛评分、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功能评分和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结果:术后19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5.2个月(24~4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术后立即以及每次随访时均进行X线检查,所有患者在12周内达到了骨愈合.截止后1次随访,所有患者未出现继发性肩峰撞击,未发生并发症导致的二次手术,未出现其他的并发症,患者前屈、外展、外旋、内旋的关节活动度提升明显(P值均<0.05),UCLA评分由术前的15.2±5.3提高到术后的35.6±6.1(P<0.05),ASES评分由术前的31.2±5.4提高到术后的91.2±6.8(P<0.05).结论:关节镜双排缝合锚钉固定可以为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治疗提供令人满意的临床结果,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小的或粉碎性的撕脱骨折效果更佳.应用关节镜双排缝合锚钉固定大结节撕脱骨折对外科医生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术后定期复查,遵循康复方案积极训练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作者:李冀;廖伟雄;张浩;杨以萌;王克涛;李众利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