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细胞腺瘤36例临床分析

潘金锋;陈伶俐;樊嘉;周俭;钦伦秀;谭云山;纪元;黄晓武

关键词:肝细胞腺瘤, 临床资料, 肿瘤鉴别, 治疗方案, 破裂出血, 临床表现, 复旦大学, 病理特点, 误诊率, 特异性, 中山, 诊断, 医院, 患者, 肝脏, 附属, 风险, 发病
摘要:肝细胞腺瘤( 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发病隐匿,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有破裂出血和恶变的风险,与其他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困难,误诊率高.本文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6例HCA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便秘的非药物治疗

    随着社会老龄化、饮食结构改变、精神心理压力、社会因素等影响,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CC)的患病率逐年增加.CC可继发痔疮、肛裂等肛肠疾病,增加结肠癌、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的发生风险,增加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目前的主流治疗是药物为主的经验治疗,长期药物排便导致的不良反应、疗效减退、医疗资源浪费等,使便秘的非药物治疗得以重视,本文就CC的非药物治疗方式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叶必星;李苗苗;李学良;林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中药方剂半夏泻心汤在消化系疾病中的应用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乃多气多血之腑,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皆可伤及胃腑,致胃气失和,气机郁滞,胃脘作痛.半夏泻心汤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方剂,由辛开温散的姜、夏,苦寒清热的芩、连和甘补调中的参、草、枣3组共7味药物组成,其主要功效是“泻心”,其中“心”指上腹部,相应的腹腔内器官是指胃、十二指肠、肝、胆、胰腺等消化系器官.按张仲景的论述,半夏泻心汤的主治症为心下痞满,多伴呕吐、下利,病在脾胃,为寒热之气交错,壅<英作者单位一>=塞心下,脾胃升降失常所致.

    作者:倪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慢传输型功能性便秘间质细胞改变与c-kit基因的关系

    慢传输型功能性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一类胃肠道传输功能障碍的顽固性便秘,以结肠传输减慢为特点.这类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无便意及排便困难,是功能性便秘中常见的类型.随着便秘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该病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

    作者:徐国萍;范一宏;吕宾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13C-苯丙氨酸呼气试验在肝脏储备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肝脏储备功能是反映肝脏在受到各种致病因子损伤或部分切除后的代偿能力,即肝细胞线粒体的产能能力.正常肝细胞有巨大的储备功能和再生能力,而在病理情况下,肝脏功能多有一定程度受损,肝细胞的储备功能亦有所下降.因此,正确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对临床实践意义重大.

    作者:刘方;胡晓娜;保志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肝细胞腺瘤36例临床分析

    肝细胞腺瘤( 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发病隐匿,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有破裂出血和恶变的风险,与其他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困难,误诊率高.本文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6例HCA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案.

    作者:潘金锋;陈伶俐;樊嘉;周俭;钦伦秀;谭云山;纪元;黄晓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嗜酸性胰腺炎

    患者女,因腹部不适伴黄疸2周入院.入院前2周开始出现上腹部隐痛,向后背放射,伴有反酸、烧心、嗳气,后逐渐出现身黄、目黄,伴尿色加深,偶有皮肤瘙痒.近期体质量下降2 kg.体检:慢性病面容,皮肤、巩膜黄染.腹软,剑突下压有不适.肝脾肋下未触及.影像学检查:腹部彩色超声示胰腺弥漫性肿大,CT示胰腺体积增大伴胰周渗出,胰管中后段扩张,肝内胆管扩张,胆囊增大.

    作者:郭晓钟;胡志刚;崔忠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云南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毒基因型、变异与肝细胞癌的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HBV感染所致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tar carcinoma,HCC)占全球HCC的75%~85%,但HBV导致HCC的具体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1].目前普遍认为HBVC基因型引起的炎性坏死及纤维化程度比B型更严重,且C型与肝硬化和HCC有关;B基因型的累积生存率要明显高于C型.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HBV基因型、变异位点与HCC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云南地区近年也有关于HBV基因型分布的研究报道,但是关于HBV基因型、变异与HCC关系的研究尚鲜见报道.本研究旨在了解云南地区慢性HBV感染者病毒基因型及变异情况,探讨慢性HBV感染者病毒基因型、常见位点变异与HCC的关系.

    作者:迟晓伟;游晶;张艳梅;陈红英;范晶华;张禄;张宏丽;杨微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浙江省嘉兴地区相隔9年上消化道疾病检出率的变化

    胃镜检查是确诊上消化道疾病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受检人数迅速增加,受检人群结构、检查目的及上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发生了变化.本研究回顾分析2组相隔9年的受检者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探讨社会经济发展及胃镜普及后对上消化道疾病检出率的影响.

    作者:阮水良;陆其明;杨志宏;毕军;康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慢性便秘的药物治疗

    慢性便秘( chronic constipation,CC)非常多见[1],可因不同病因引起,见于各个年龄段,尽管CC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不断进展,但调查表明患者对治疗效果尚不满意[2].对病理生理和病因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预防和合理治疗CC,而CC的新药开发,正确和合理选药治疗亦非常重要.

    作者:柯美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慢性便秘的诊断及检查方法

    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CC)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其诊断首先需检查有无引起便秘的器质性疾病及药物因素,在CC中约一半为功能性疾病引起.与CC相关的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及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作者:邹多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血清CA19-9水平在良、恶性疾病中的变化与意义

    近年来,人们逐渐了解某些恶性肿瘤常伴有CA19-9轻度异常(正常值<37 U/ml),且随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升高,因此为求早期诊断而就诊.血清CA19-9的异常多不伴有临床症状,且很多良性疾病也可伴有CA19-9的增高,为此笔者复习了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作一介绍,以期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作者:巫协宁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克罗恩病长期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人群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和中长期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2003年至2010年178例克罗恩病患者的相关临床特征数据及诊断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泼尼松和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治疗.每2周进行临床随访,每4周复查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每3~6个月行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结果 克罗恩病的发病高峰在18~30岁,从出现症状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为(8.3±3.7)个月,确诊时有34.8%(62/178例)的患者已因病情进展而出现相应的并发症.硫唑嘌呤平均剂量为(1.24±0.16)mg/kg,不良反应的总停药率为15%(25/167).长期随访中的手术干预率为15.1%(22/146).治疗后3个月,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并趋于正常,6个月后CDAI评分也明显降低.结论 大部分中国克罗恩病患者对免疫抑制剂有良好的耐受性,且在低于欧美推荐剂量的情况下,仍能获得较好的中长期临床疗效.

    作者:周洁;钟捷;王正廷;袁洁璐;俞骁珺;范嵘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脂肪变与肝脏HBsAg和HBcAg的关系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细胞脂肪变与肝脏HBsAg和HBcAg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间天津市传染病医院经肝活组织检查确诊的CHB合并肝脂肪变患者147例,另选取与其血清HBV DNA接近的无肝脂肪变的CHB患者149例,比较2组肝脏HBsAg、HBc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肝脏损伤的差异.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与无肝脂肪变组相比,肝脂肪变组平均年龄和体质指数较高(t值分别=-3.31和-6.57,P值均<0.01),肝组织中重度炎性反应、明显纤维化及HBsAg强阳性染色的比例则较低(分别为30.6%比15.4%、26.5%比12.8%、23.1%比6.7%,x2值分别=9.63、8.92、15.76,P值均<0.01),HBcAg强阳性染色比例亦呈下降趋势.与肝脂肪变程度F1至F2级者比较,F3至F4级者肝脏HBsAg、HBcAg强阳性染色比例呈下降趋势.结论 肝脂肪变影响CHB患者肝组织内HBsAg、HBcAg的表达,随肝脂肪变的出现及加重,HBsAg、HBcAg表达及肝组织损伤程度均呈下降趋势.

    作者:宓余强;刘勇钢;徐亮;范建高;张弘;平蕾;董红筠;石瑞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5-羟色胺转运体表达与肠易激综合征躯体及心理症状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5-羟色胺转运体(SER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躯体和心理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消化科门诊IBS患者254例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及志愿者120名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SERT mRNA,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SERT的蛋白表达量,应用精神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测研究对象,探讨SERT蛋白表达与心理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95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116例,交替型肠易激综合征(A-IBS)43例.C-IBS组SERT mRNA及蛋白表达(0.58±0.24;0.99±0.51)显著高于A-IBS组(0.37±0.22;0.67±0.34)、D-IBS组(0.41±0.26;0.71±0.41)和对照组(0.42±0.29;0.78±0.47)(均数差异=0.21、0.17、0.16,均P<0.01;均数差异=0.31、0.27、0.21,均P<0.05),A-IBS组与D-IB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RT蛋白表达量与躯体化症状(r=-0.67,P<0.01)、抑郁因子(r=-0.81,P<0.01)、焦虑因子(r=-0.72,P<0.01)和敌对因子呈负相关(r=-0.66,P<0.01),与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恐惧、偏执和精神病因子均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结肠黏膜SERT mRNA及蛋白的水平与IBS患者的躯体及心理症状相关,患者SERT mRNA及蛋白表达越多越容易出现便秘症状,而SERT蛋白含量越少越容易出现躯体化、焦虑、抑郁和敌对的情绪表现.

    作者:常颖;王玉明;王邦茂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美沙拉嗪缓释剂诱发急性胰腺炎

    患者男,21岁,因间断黏液血便3月余于2011年5月31日入院,血便约3次/d.体检有左腹压痛,无其他阳性症状及体征.入院后实验室检查:WBC 12.4×109/L,红细胞沉降率14 mm/1h,C反应蛋白23.8 mg/L,粪便常规隐血试验阳性.肠镜检查提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全结肠型,中重度、活动期(图1).肠黏膜组织病理检查显示:黏膜组织呈明显慢性炎性反应(图2).于住院期间给予灌肠、保护肠黏膜治疗后,患者血便及腹痛消失,血常规WBC,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降为正常而出院.

    作者:易烽明;肖军;黄梅芳;夏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熊去氧胆酸对α-萘异硫氰酸酯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大鼠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取SD大鼠48只,其中42只以ANIT 100 mg/kg灌胃造成急性肝损伤,在肝损伤后24 h处死6只,其余均分为对照组和UDCA组各18只.对照组予0.9%NaCl溶液灌胃,UDCA组予20 mg/kg UDCA灌胃,分别在造模后48、72、96 h各处死6只,另6只不予处理为空白对照组.所有大鼠处死留取血清和肝组织,检测血清ALT、AST、Tbil、总胆汁酸(TBA),ELISA法检测血清IL-10、IL-6、TNF-α,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 mRNA,HE染色观察肝组织炎性反应活动度.结果 肝损伤造模后48 h,UDCA组和对照组血清Tbil[(143.80±12.08) μmol/L比(178.50±15.19)μmol/L]、TBA[( 13.15±3.81) μmol/L比(21.68±7.93)μmol/L]、IL-10[(44.13±3.68)ng/L比(37.15±6.25)ng/L]、IL-6[(50.80±2.09) ng/L比(57.32±4.63)ng/L]、TNF-α[(17.53±0.84)ng/L比(19.10±1.64) 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肝损伤造模后72 h,UDCA组和对照组血清ALT[(721.67±97.54)U/L比(929.50±148.29)U/L]、IL-10[(54.68±6.79)ng/L比(43.85±4.08)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肝损伤造模后96 h,UDCA组和对照组血清ALT[(156.83±14.99)U/L比(250.67±42.29)U/L]、AST[(143.67±27.45) U/L比(206.00±63.94)U/L]、Tbil[(23.53±5.08)μmol/L比(34.02±9.98)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肝损伤造模后UDCA组和对照组肝组织Mrp2 mRNA表达在48 h(0.77±0.21、0.46±0.25)、72 h(2.27±0.84、1.10±0.38)、96 h(3.64±0.54、2.75±0.69)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UDCA对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保护作用机制可能和调控血清细胞因子及肝脏Mrp2表达有关.

    作者:李世波;徐方明;薛川;丁贤君;黎运呈;钱立勇;张国梁;曾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核因子-κB激酶2抑制剂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保护作用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1],“二次打击”假说已被广泛接受,胰岛素抵抗始终贯穿其中,炎性反应、脂质过氧化和氧应激发挥重要作用[2-3].核因子-κB(NF-κB)是早被研究的氧化应激调节靶因子之一,NF-κB激酶(IKK)是一个很大的蛋白复合体,包含2个激酶亚单位[IKKα(IKK1)和IKKβ( IKK2)]以及1个调节亚单位NEMO(NF-κBessential modifier)或IKKγ.IKK经活化磷酸化,可激活NF-κB,进而释放多种炎性反应因子.本研究拟通过建立动物NASH模型,研究IKK2-NF-κB信号途径中各炎性反应因子的表达,探讨IKK2抑制剂对NASH的保护作用.

    作者:徐辉;魏珏;刘渊;卞兆连;马雄;王玉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培哚普利和苯那普利对食管鳞癌荷瘤裸鼠的干预研究

    目的 探索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ACEI)在食管鳞癌细胞株中是否存在抑瘤作用.方法 应用RT-PCR法在食管鳞癌细胞株KYSE30、TE-1、EC109、EC9706中筛选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表达水平高者,并将其用于接种和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成瘤后将裸鼠均分为对照组、培哚普利组、苯那普利组(n=6),分别予0.9% NaCl溶液、培哚普利(4 mg/kg)、苯那普利(6 mg/kg)干预.测定各组裸鼠移植瘤的体积,计算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瘤体组织内CD31的表达,并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EC9706细胞株中VEGFmRNA表达水平高.在第2和第3周时,各组移植瘤体积无明显差异.在第4和第5周时,培哚普利组移植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抑瘤率分别为24.6%和21.1%,苯那普利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0和-3.120,P=0.035和0.008),抑瘤率分别为33.1%和45.4%.经培哚普利和苯那普利干预后裸鼠移植瘤组织内CD31表达水平有所降低.苯那普利组MVD明显低于对照组(10.98±1.18比13.98±1.76,t=-3.732,P=0.002),培哚普利组(12.41±1.15)则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53,P=0.07).结论 苯那普利(6 mg/kg)能明显抑制EC9706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可能是其抑瘤机制之一.培哚普利(4 mg/kg)可能存在类似作用.

    作者:雷晓毅;张澍田;朱圣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组织中S100A6mRNA水平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对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胰腺癌(PDA)组织进行S100A6基因mRNA表达水平检测的可行性和其对PDA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8份PDA患者手术切除胰腺标本及22份相对正常胰腺标本,抽提标本RNA进行逆转录,行荧光定量PCR测定S100A6基因表达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立S100A6 mRNA表达水平用于检测PDA的诊断界值.选取28例因胰头占位行EUS-FNA的患者,前瞻性评价EUS-FNA标本中S100A6 mRNA表达水平对PDA的术前诊断价值.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S100A6蛋白在PDA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PDA患者EUS-FNA标本和手术标本中S100A6 mRNA表达水平(0.05023±0.10120,0.02083±0.02848)显著高于相对正常胰腺组织(0.00164±0.00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2例PDA患者EUS-FNA标本的S100A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6例胰腺良性疾病穿刺标本(0.00193±0.00278,P=0.0009),6例胰腺良性疾病穿刺标本与相对正常胰腺手术标本中S100A6表达水平无差异(P=0.6143).以EUS-FNA标本中S100A6 mRNA表达水平>0.00525为阳性诊断标准,前瞻性检测PDA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0.01%、100%和92.85%.结论 EUS-FNA标本中S100A6基因mRNA在PDA中高水平表达,具有良好的术前诊断价值.

    作者:张杰;郭子皓;梁燕;李雪;陈婧;张景;朱静;高茹;周卫真;郝建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慢性便秘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CC)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是临床常见的胃肠道症状之一.近年来便秘患病率越来越高,对C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了解,有助于我们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排便.

    作者:楚慧款;侯晓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