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为眼科的急症,能引起瞬间失明,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疾病.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争分夺秒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及护理.我科自2003年以来,共救治视网膜动脉栓塞患者2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潘林艳;杜安芳;荆晓玲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在卒中早期配合高压氧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14例在应用基础药物后仍进展的卒中患者配合高压氧治疗:11例轻瘫起病患者中9例给予常规药物后其中6例在1~2d内开始高压氧治疗,此时肌力仍在Ⅲ级~Ⅴ级之间,另外3例有多种原因分别在进展至第5、6d开始,此时肢体瘫痪已至Ⅰ~Ⅱ级;2例轻瘫患者中因有抗凝禁忌证未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药,均在2d内开始高压氧治疗;3例入院时重症瘫痪者均在2d内开始高压氧治疗.结果 7例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渐恢复,生活不受限制,3例进展后期、1例起病轻但未联用抗凝药和3例入院重症瘫痪者高压氧治疗后疗效较差,恢复较慢.结论 在进展早期、瘫痪不完全时应用抗凝药物配合高压氧治疗能明显缓解进展过程,改善患者预后.而在进展后期、肢体严重瘫痪后高压氧疗效不明显.
作者:邓桂玲;崔燕;魏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慢性咳嗽的定义:(1)咳嗽至少3周;(2)咳嗽是现有的惟一症状;(3)不伴咯血;(4)否认咳嗽相关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5)近期胸部X线检查难以确诊;(6)有痰或无痰[1].
作者:金德海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倍他乐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心力衰竭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常规给予强心、利尿、ACEI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治疗4周后,评估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倍他乐克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陈智丽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旨在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于2002年4月~2004年4月期间在河南省南阳市4所医院,采用多中心、前瞻性方法调查4437例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住院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437例患者中有143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2%(143/4437),轻度居多,占58.04%,并归纳总结了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结论 本次调查中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程度较轻.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用药剂量与疗程、过敏史、合并用药等因素有关.
作者:袁晓勇;温昌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脑卒中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肺部感染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往往使病情加重,直接影响患者的病程与预后[1].针对这一难题,如何控制肺部感染,缩短病程,减少患者痛苦,我科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以加强对呼吸道的系统管理,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永花 刊期: 2006年第07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迅速增长,老年人口及其比例也不断增加,我国现在`已进入老年型社会.各种慢性病已占疾病谱和死亡谱的主流地位,短期住院治疗已无法解决患者的问题,因此连续性医疗保健对慢性病具有重要意义.我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对社区内的心绞痛急性发作期患者采取连续性治疗措施并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武爱军;沈海强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对乙肝常见的大三阳和小三阳患者进行抗HBc-IgM、前S1抗原及HBV-DNA检测,找出三项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取大三阳和小三阳患者各100例进行抗HBc-IgM、前S1抗原及HBV-DNA荧光定量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S1抗原与HBV-DNA荧光定量检测对乙肝复制检测有相关性.抗HBc-IgM与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存在密切关系.结论 大三阳和小三阳的抗HBc-IgM、前S1抗原及HBV-DNA,三项指标阳性率不同,反映的临床意义也不同,对乙肝患者不能只是诊断了大三阳或小三阳,还应进行抗HBc-IgM与前S1抗原检测尤其进行HBV-DNA荧光定量检测,并进行长期随访研究.
作者:张健;庞新华;李秀青;董海新;窦翠云;山锋;刘晓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近年研究发现,一些个体规律服用适当剂量的阿司匹林,仍不能免除缺血性事件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环氧化酶-2、单核苷酸多态性或变异等有关.
作者:俞志刚;张代民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透患者主要的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效果和患者长期生存率有着重要影响,大限度地延长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的使用寿命是医护人员应尽的责任.我院自2000年以来共为42例尿毒症患者进行了内瘘吻合术,采用精心护理配合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MRI对髓外硬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髓外硬膜下肿瘤共19例,包括神经鞘瘤8例,脊膜瘤11例,MRI检查采用SE序列,所有病例均做Gd-DTPA增强检查.结果 TSE序列为椎管病变检查的首选序列.神经鞘瘤的特征:形态呈圆形、卵圆形,大多为哑铃状,信号欠均匀.脊膜瘤的特征:硬膜尾征,信号均匀.结论 MRI可清楚显示脊髓外硬膜下肿瘤的全貌及周围情况,从而帮助做出诊断.
作者:龙华;杜朝晖;袁武;袁明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高血压是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从老年高血压的特点、用药护理、生活方式指导及家庭血压测量等4个方面就近年来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护理进展作了综述.
作者:杨希芳;王姝君;陈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有溶栓禁忌证的急性心梗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78例有溶栓禁忌证AMI患者行急诊PCI后,对冠脉造影结果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患者行PCI术后胸痛及心功能明显改善,2例1个月后出现心绞痛,给予常规治疗后缓解,随访10个月无异常,其他患者随访期间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急诊PCI治疗有溶栓禁忌证的急性心梗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璐;韩丽英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美国Huggins等进行的前瞻性研究显示,门诊肺结节病患者合并胸腔积液的发病率只有2.8%,总蛋白和乳酸脱氢酶水平不一致可能是肺结节病胸腔积液的特点.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1 病例简介患者,男,64岁,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于2006年2月入院,入院前1d早晨突发胸骨后疼痛,向肩背部放射,伴出汗.当时就诊于社区医院,做心电图大致正常.第2d转入我院,心电图提示ST段抬高型下壁心肌梗死.
作者:黎玉荣;薛英玲;贾淑敏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作者:《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6年第07期
随着医药科学的快速发展,临床上新的药物不断出现,一些药物配伍在<280种注射液配伍变化快捷检索表>中不能查到,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欣诺邦盛和诺佳存在配伍禁忌.
作者:郭颖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加强对支气管内膜结核早期征象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收集了经活检和(或)刷检和(或)痰查结核分枝杆菌检查证实的19例支气管内膜结核病例,分析螺旋CT和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结果、诊断准确率,比较两者的符合率.结果 螺旋CT检查支气管异常发现率89.4%(17/19),确诊率为21.1%(4/19);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异常发现率100.0%,活检阳性率47.4%(9/19),刷检阳性率36.8%(7/19),纤维支气管镜总阳性率84.2%(16/19).结论 CT对支气管内膜结核有重要诊断价值,但缺乏诊断特异性;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目前支气管内膜结核临床诊断有效、敏感的方法.
作者:曹进;何青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缺血性脑卒中(ICVD)的传统危险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除了已知因素(高血压、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高盐饮食、药物滥用、血液病及血液流变学异常等)导致的血栓前状态或血黏度增加外,近几年又逐步认识到一些新的ICVD危险因素,现就其研究进行简要回顾.
作者:于克文;魏婷婷;刘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8例陈旧脑梗死患者检查颈动脉血流及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情况,并与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观察两组研究对象血管狭窄和附壁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 48例脑梗死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40例,占83.3%;对照组颈动脉管壁增厚及斑块形成10例,占33.3%,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结论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着密切关系,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检出有助于对脑梗死的预测和防治.
作者:王平;叶颂刚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