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进;何青平
目的 探讨血脂康对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血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60例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维持原糖尿病治疗方案的同时治疗组30例加服血脂康1.2g/d,对照组30例加服复合维生素B,4片/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血脂六项、空腹血糖(FPG)变化、肝肾功能等,并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3个月后TC、TG、LDL-C均有下降,6个月后TC、TG、LDL-C、 apoB、FPG 下降,HDL-C、apoA1 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6个月血脂、血糖各项指标无显著改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TC、TG、LDL及治疗后6个月血脂六项、血糖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血脂康治疗伴有高脂血症的糖尿病患者不仅能改善脂质代谢,还能改善糖代谢.
作者:王礼文;梁社生;冯学山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以往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高血糖时,患者预后差且病死率高,胰岛素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我们收集了2001年6月~2005年7月在本院住院的有完整资料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例84例,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并发应激性高血糖时死亡或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相对危险度,根据早期血糖变化预测其预后.
作者:孙巨笔 刊期: 2006年第07期
1 病例简介患者,男,64岁,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于2006年2月入院,入院前1d早晨突发胸骨后疼痛,向肩背部放射,伴出汗.当时就诊于社区医院,做心电图大致正常.第2d转入我院,心电图提示ST段抬高型下壁心肌梗死.
作者:黎玉荣;薛英玲;贾淑敏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加强对支气管内膜结核早期征象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收集了经活检和(或)刷检和(或)痰查结核分枝杆菌检查证实的19例支气管内膜结核病例,分析螺旋CT和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结果、诊断准确率,比较两者的符合率.结果 螺旋CT检查支气管异常发现率89.4%(17/19),确诊率为21.1%(4/19);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异常发现率100.0%,活检阳性率47.4%(9/19),刷检阳性率36.8%(7/19),纤维支气管镜总阳性率84.2%(16/19).结论 CT对支气管内膜结核有重要诊断价值,但缺乏诊断特异性;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目前支气管内膜结核临床诊断有效、敏感的方法.
作者:曹进;何青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对乙肝常见的大三阳和小三阳患者进行抗HBc-IgM、前S1抗原及HBV-DNA检测,找出三项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取大三阳和小三阳患者各100例进行抗HBc-IgM、前S1抗原及HBV-DNA荧光定量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S1抗原与HBV-DNA荧光定量检测对乙肝复制检测有相关性.抗HBc-IgM与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存在密切关系.结论 大三阳和小三阳的抗HBc-IgM、前S1抗原及HBV-DNA,三项指标阳性率不同,反映的临床意义也不同,对乙肝患者不能只是诊断了大三阳或小三阳,还应进行抗HBc-IgM与前S1抗原检测尤其进行HBV-DNA荧光定量检测,并进行长期随访研究.
作者:张健;庞新华;李秀青;董海新;窦翠云;山锋;刘晓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在卒中早期配合高压氧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14例在应用基础药物后仍进展的卒中患者配合高压氧治疗:11例轻瘫起病患者中9例给予常规药物后其中6例在1~2d内开始高压氧治疗,此时肌力仍在Ⅲ级~Ⅴ级之间,另外3例有多种原因分别在进展至第5、6d开始,此时肢体瘫痪已至Ⅰ~Ⅱ级;2例轻瘫患者中因有抗凝禁忌证未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药,均在2d内开始高压氧治疗;3例入院时重症瘫痪者均在2d内开始高压氧治疗.结果 7例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渐恢复,生活不受限制,3例进展后期、1例起病轻但未联用抗凝药和3例入院重症瘫痪者高压氧治疗后疗效较差,恢复较慢.结论 在进展早期、瘫痪不完全时应用抗凝药物配合高压氧治疗能明显缓解进展过程,改善患者预后.而在进展后期、肢体严重瘫痪后高压氧疗效不明显.
作者:邓桂玲;崔燕;魏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氨氯地平、依那普利治疗老年1、2级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0例老年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氨氯地平组(n=35)给予氨氯地平5mg/d;依那普利组(n=35)给予依那普利10mg/d.8周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疗效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可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降压幅度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对心率影响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氨氯地平和依那普利治疗老年1、2级高血压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作者:孙立群;宁桂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机械通气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的主要措施,然而机械通气本身具有一些严重的副作用,尤其是呼吸机所致肺损伤,甚至成为造成ARDS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人们对ARDS病理解剖、病理生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机械通气模式做了较多改进,在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使ARDS病死率明显降低.本文对近10年来机械通气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姜亦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缺血性脑卒中(ICVD)的传统危险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除了已知因素(高血压、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高盐饮食、药物滥用、血液病及血液流变学异常等)导致的血栓前状态或血黏度增加外,近几年又逐步认识到一些新的ICVD危险因素,现就其研究进行简要回顾.
作者:于克文;魏婷婷;刘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紧张性头痛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其病生理基础是头部与颈部肌肉持久的收缩[1].按国际头痛分类法可分为发作型紧张性头痛与慢性紧张性头痛[2].本文用乙哌立松治疗紧张性头痛患者3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储新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美国Feller-Kopman等报道,胸腔穿刺引流胸腔积液时,患者出现的症状与胸腔压力相关,胸部不适表明胸腔压力过低,应停止引流.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脑卒中已经成为人类第二大致死原因和首要的致残原因.我国脑血管病的死因排位在城市居第一位,农村居第二位,幸存的卒中患者约600万~700万人,其中75%有不同程度的残疾,40%中度致残,是老年人致残和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达百亿元之多,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发病年轻化趋势的发展,脑血管病的疾病负担将进一步加重.专家预测,未来中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下降的主要措施有赖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国内外预防医学实践也证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卒中预防的有效措施.因此,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在卒中的防治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郭吉平;黄久仪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生理剂量雌二醇对合并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绝经后高血压妇女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名绝经后高血压的妇女合并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分成观察组(n=17,口服雌二醇)及对照组(n=13,安慰剂),治疗前与治疗20周后检查性激素浓度(E2、FSH、LH)及左室舒张功能(E峰、A峰、E/A、Ea峰、Aa峰、Ea/Aa).结果 观察组妇女20周后性激素浓度显著改变,E2显著升高,而FSH、LH显著下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左室舒张功能E/A、Ea峰、Ea/Aa较治疗前提高,与对照组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对照组无变化.结论 经20周雌激素替代治疗,绝经后高血压妇女左室舒张功能有显著提高.
作者:王大冰;张晓媛;韩玉娟;李鲤;刘安民;曹东明;王世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1 病例简介患者1,男,15岁.晨起后觉胸闷、轻度咳嗽,伴左胸疼痛,疼痛随呼吸运动而加剧,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于发病36h后入住我院.既往体健,无外伤史;查体:T 37.6℃,P 84次/min,R 24次/min,Bp 115/85mmHg(1mmHg=0.133kPa);精神可,呼吸略快;左侧(L)肋间隙宽,左侧(L)呼吸动度、语颤均减弱,叩诊呈鼓音;左侧呼吸音消失;心脏、腹部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3.5×109/L,中性:0.80,淋巴:0.20.胸片显示:左侧气胸,左肺萎缩.诊断:(1)自发性气胸;(2)肺部感染.给予抗感染及胸腔闭式引流排气治疗.患者渐感胸闷减轻,住院第2d胸闷症状消失,胸片显示:左肺复张,仅肺尖部残余少量气体,关闭引流管10h,症状无反复,气胸无复发.继续抗感染治疗8d,痊愈出院.
作者:周平;郭志刚;王银茹;邢洁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心律的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简称窦缓)、心动过速、窦房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等,并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治疗.本文就我科收治的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窦缓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作一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淑珍;杜喜英 刊期: 2006年第07期
高血压是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从老年高血压的特点、用药护理、生活方式指导及家庭血压测量等4个方面就近年来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护理进展作了综述.
作者:杨希芳;王姝君;陈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旨在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于2002年4月~2004年4月期间在河南省南阳市4所医院,采用多中心、前瞻性方法调查4437例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住院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437例患者中有143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2%(143/4437),轻度居多,占58.04%,并归纳总结了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结论 本次调查中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程度较轻.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用药剂量与疗程、过敏史、合并用药等因素有关.
作者:袁晓勇;温昌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有溶栓禁忌证的急性心梗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78例有溶栓禁忌证AMI患者行急诊PCI后,对冠脉造影结果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患者行PCI术后胸痛及心功能明显改善,2例1个月后出现心绞痛,给予常规治疗后缓解,随访10个月无异常,其他患者随访期间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急诊PCI治疗有溶栓禁忌证的急性心梗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璐;韩丽英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拮抗剂(AT1RA)--氯沙坦对链脲佐菌素(STZ)大鼠肾小管间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Wistar大鼠建立STZ诱导的糖尿病(DM)大鼠模型,设正常对照组(A),糖尿病组(B)和糖尿病+氯沙坦治疗组(C).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小管间质TGF-β1和α-SMA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TGF-β1mRNA.结果 TGF-β1和α-SMA在DM大鼠肾小管间质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C组与同期B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 氯沙坦能降低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TGF-β1和α-SMA的表达,缓解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
作者:王岚;李英;张建林;李春林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发生率和发病机制.方法 分析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发生脑心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心电图、心肌酶谱改变.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为36.9%,心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心电图ST-T改变(67.6%)、心律失常(61.8%)、心肌酶谱增高(47.1%).结论 急性脑血管患者心电图的异常改变与预后呈正相关.早期诊断,加强心电监测对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克瑞;陈胜玲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