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简易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三例

周平;郭志刚;王银茹;邢洁

关键词:气胸, 胸腔闭式引流术, 治疗
摘要:1 病例简介患者1,男,15岁.晨起后觉胸闷、轻度咳嗽,伴左胸疼痛,疼痛随呼吸运动而加剧,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于发病36h后入住我院.既往体健,无外伤史;查体:T 37.6℃,P 84次/min,R 24次/min,Bp 115/85mmHg(1mmHg=0.133kPa);精神可,呼吸略快;左侧(L)肋间隙宽,左侧(L)呼吸动度、语颤均减弱,叩诊呈鼓音;左侧呼吸音消失;心脏、腹部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3.5×109/L,中性:0.80,淋巴:0.20.胸片显示:左侧气胸,左肺萎缩.诊断:(1)自发性气胸;(2)肺部感染.给予抗感染及胸腔闭式引流排气治疗.患者渐感胸闷减轻,住院第2d胸闷症状消失,胸片显示:左肺复张,仅肺尖部残余少量气体,关闭引流管10h,症状无反复,气胸无复发.继续抗感染治疗8d,痊愈出院.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脑出血急性期应用胰岛素的临床观察

    近年来,实验与临床研究发现缺血性脑损伤与血糖的高低有密切关系,高血糖可加重缺血性脑损伤,而将血糖控制在正常低限水平可减轻脑缺血造成的损伤[1].为此,我们对于脑出血急性期出现的应激性高血糖应用胰岛素治疗,并动态监测血糖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探讨胰岛素对急性期脑出血的血糖变化及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计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倍他乐克联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5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倍他乐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心力衰竭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常规给予强心、利尿、ACEI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治疗4周后,评估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倍他乐克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陈智丽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糖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以往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高血糖时,患者预后差且病死率高,胰岛素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我们收集了2001年6月~2005年7月在本院住院的有完整资料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例84例,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并发应激性高血糖时死亡或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相对危险度,根据早期血糖变化预测其预后.

    作者:孙巨笔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肺不张的病因探讨

    目的 探讨肺不张的病因,提高肺不张的诊断率.方法 对272例经胸部X线片诊断为肺不张的患者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根据镜下所处的部位及形态不同,分别采用活检、刷检,有关细菌学、抗酸杆菌、细胞学、病理学的检查.结果 272例肺不张患者病因为肺癌138例(50.7%),病理检查结果鳞癌54例(39.1%),小细胞未分化癌30例(21.7%),腺癌44例(31.9%),大细胞未分化癌10例(7.3%);炎症居第2位,检出74例(27.2%),经病原学检查:急性细菌学炎症26例(35.1%),慢性细菌学炎症16例(21.6%),肺炎支原体感染20例(27.0%),肺炎衣原体感染8例(10.8%),病菌感染4例(5.4%);结核居第3位,检出50例(18.4%),其中肺结核14例(28.0%),气管内膜结核10例(20.0%),支气管内膜结核26例(52.0%).结论 肺不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病因复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肺不张病因的一项重要技术.

    作者:李银杰;李建秀;王婕敏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纤维支气管镜和CT诊断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分析探讨

    目的 加强对支气管内膜结核早期征象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收集了经活检和(或)刷检和(或)痰查结核分枝杆菌检查证实的19例支气管内膜结核病例,分析螺旋CT和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结果、诊断准确率,比较两者的符合率.结果 螺旋CT检查支气管异常发现率89.4%(17/19),确诊率为21.1%(4/19);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异常发现率100.0%,活检阳性率47.4%(9/19),刷检阳性率36.8%(7/19),纤维支气管镜总阳性率84.2%(16/19).结论 CT对支气管内膜结核有重要诊断价值,但缺乏诊断特异性;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目前支气管内膜结核临床诊断有效、敏感的方法.

    作者:曹进;何青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血脂康对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血糖代谢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脂康对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血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60例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维持原糖尿病治疗方案的同时治疗组30例加服血脂康1.2g/d,对照组30例加服复合维生素B,4片/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血脂六项、空腹血糖(FPG)变化、肝肾功能等,并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3个月后TC、TG、LDL-C均有下降,6个月后TC、TG、LDL-C、 apoB、FPG 下降,HDL-C、apoA1 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6个月血脂、血糖各项指标无显著改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TC、TG、LDL及治疗后6个月血脂六项、血糖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血脂康治疗伴有高脂血症的糖尿病患者不仅能改善脂质代谢,还能改善糖代谢.

    作者:王礼文;梁社生;冯学山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高压氧治疗进展性脑梗死1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在卒中早期配合高压氧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14例在应用基础药物后仍进展的卒中患者配合高压氧治疗:11例轻瘫起病患者中9例给予常规药物后其中6例在1~2d内开始高压氧治疗,此时肌力仍在Ⅲ级~Ⅴ级之间,另外3例有多种原因分别在进展至第5、6d开始,此时肢体瘫痪已至Ⅰ~Ⅱ级;2例轻瘫患者中因有抗凝禁忌证未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药,均在2d内开始高压氧治疗;3例入院时重症瘫痪者均在2d内开始高压氧治疗.结果 7例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渐恢复,生活不受限制,3例进展后期、1例起病轻但未联用抗凝药和3例入院重症瘫痪者高压氧治疗后疗效较差,恢复较慢.结论 在进展早期、瘫痪不完全时应用抗凝药物配合高压氧治疗能明显缓解进展过程,改善患者预后.而在进展后期、肢体严重瘫痪后高压氧疗效不明显.

    作者:邓桂玲;崔燕;魏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旨在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于2002年4月~2004年4月期间在河南省南阳市4所医院,采用多中心、前瞻性方法调查4437例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住院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437例患者中有143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2%(143/4437),轻度居多,占58.04%,并归纳总结了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结论 本次调查中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程度较轻.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用药剂量与疗程、过敏史、合并用药等因素有关.

    作者:袁晓勇;温昌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氯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TGF-β1和α-SMA的影响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拮抗剂(AT1RA)--氯沙坦对链脲佐菌素(STZ)大鼠肾小管间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Wistar大鼠建立STZ诱导的糖尿病(DM)大鼠模型,设正常对照组(A),糖尿病组(B)和糖尿病+氯沙坦治疗组(C).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小管间质TGF-β1和α-SMA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TGF-β1mRNA.结果 TGF-β1和α-SMA在DM大鼠肾小管间质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C组与同期B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 氯沙坦能降低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TGF-β1和α-SMA的表达,缓解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

    作者:王岚;李英;张建林;李春林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老年高血压的特点与临床护理进展

    高血压是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从老年高血压的特点、用药护理、生活方式指导及家庭血压测量等4个方面就近年来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护理进展作了综述.

    作者:杨希芳;王姝君;陈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一例PCI术患者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 病例简介患者,男,64岁,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于2006年2月入院,入院前1d早晨突发胸骨后疼痛,向肩背部放射,伴出汗.当时就诊于社区医院,做心电图大致正常.第2d转入我院,心电图提示ST段抬高型下壁心肌梗死.

    作者:黎玉荣;薛英玲;贾淑敏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心律的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简称窦缓)、心动过速、窦房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等,并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治疗.本文就我科收治的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窦缓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作一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淑珍;杜喜英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4例临床观察

    曲美他嗪可通过抑制游离脂肪酸的氧化而增加葡萄糖的有氧代谢,改善心肌缺血时的异常代谢状况,优化心肌能量代谢途径.本文应用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34例,观察其对UAP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莉;孙胜;任晓红;肖润平;李福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胸腔积液穿刺引流时出现胸部不适需停止引流

    美国Feller-Kopman等报道,胸腔穿刺引流胸腔积液时,患者出现的症状与胸腔压力相关,胸部不适表明胸腔压力过低,应停止引流.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术后快速清除吸引器管内血迹

    手术中使用重复清洗、消毒的同一硅胶管,若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如剖宫产手术、开颅手术等),污血黏贴在管壁上,术后很难清洗.

    作者:潘庆华;李秀征;张春香;范玉红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冠脉介入术后护理现状

    自从1977年Gruntzig首次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冠心病以来,介入治疗已经成为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但介入治疗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措施,不可避免会发生各种类型的并发症,因此减少或消除术后并发症,医护人员进行了积极探索.

    作者:伍宏燕;张佳黎;李洁琼;王爱玲;郭燕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6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发生率和发病机制.方法 分析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发生脑心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心电图、心肌酶谱改变.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为36.9%,心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心电图ST-T改变(67.6%)、心律失常(61.8%)、心肌酶谱增高(47.1%).结论 急性脑血管患者心电图的异常改变与预后呈正相关.早期诊断,加强心电监测对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克瑞;陈胜玲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高血压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昼夜节律对左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昼夜节律对左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诊所血压控制水平将179例患者分为3组:Ⅰ组患者血压<140/90mmHg;Ⅱ组患者血压(140~159)/(90~99)mmHg,Ⅲ组患者血压≥160/100mmHg.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观察并比较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脏结构、功能的特点.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勺型组,≥10%为勺型组.结果 3组勺型和非勺型患者间的左室肥厚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治疗后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控制水平,血压昼夜节律均与心脏结构改变无相关性.

    作者:卞玲;吴士尧;许左隽;陈寒萼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乙哌立松治疗紧张性头痛38例

    紧张性头痛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其病生理基础是头部与颈部肌肉持久的收缩[1].按国际头痛分类法可分为发作型紧张性头痛与慢性紧张性头痛[2].本文用乙哌立松治疗紧张性头痛患者3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储新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探讨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8例陈旧脑梗死患者检查颈动脉血流及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情况,并与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观察两组研究对象血管狭窄和附壁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 48例脑梗死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40例,占83.3%;对照组颈动脉管壁增厚及斑块形成10例,占33.3%,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结论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着密切关系,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检出有助于对脑梗死的预测和防治.

    作者:王平;叶颂刚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