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海;孙媛媛;张薇;纪义梅;胡冰;王书智;陆蕊
患者女,46岁,以腹胀、纳差2个月入院.患者曾就诊于当地医院,B超示:大量腹水,卵巢占位性病变可能.行开腹探查和双侧卵巢等附件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双卵巢及输卵管组织慢性炎症,右卵巢黄体出血,腹水为渗出液.未见好转,遂转我院.
作者:苏帅;刘文天;王邦茂;章明放;罗宇东;郑忠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以组织胶为主要栓塞材料,采用经皮经肝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治疗和预防门奇静脉断流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1月至2008年9月,对22例曾行断流术再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行PTVE组织胶栓塞(n=10)或内镜下硬化剂(EIS,n=12)治疗,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后再出血率、死亡率、治疗前后静脉曲张和肝功能以及PTVE治疗组患者在曲张侧支静脉栓塞前后门静脉压力的变化.结果 ①在平均12.5个月的随访期内,PTVE治疗组患者再出血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0和0;EIS治疗组随访13.4个月,患者再出血率和死亡率分别为7/12和3/12,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TVE和EIS治疗均可显著减轻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程度.③对有门静脉血栓患者,PTVE联合门静脉球囊成形术,可以改善肝脏门静脉血供.④PTVE和EIS治疗均未加重肝功能损伤.结论 对门奇静脉断流术后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患者,采用以组织胶为主要栓塞材料的PTVE治疗的疗效优于EIS治疗.
作者:诸葛宇征;邹晓平;吴毓麟;张建武;谢敏;吴敏;徐肇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治疗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至对数生长期,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二甲基亚砜)和不同浓度(10、20、40、60、80、100μg/ml)沙利度胺组,根据加或不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10 ng/ml),共分为16组.刺激72 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结果 加或不加bFGF刺激,中、高浓度(≥40/μg/ml)沙利度胺均能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未加bFGF刺激时.20μg/ml沙利度胺能明显抑制VEGF表达.加bFGF刺激时,10 μg/ml沙利度胺即能明显抑制VEGF表达.未检出TNF-α表达.结论 体外实验中,沙利度胺能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VEGF表达,从而抑制血管生成,达到治疗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目的 .
作者:徐春红;戈之铮;刘文忠;陈慧敏;胡运彪;萧树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者男,60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7个月余入院.体检:上腹可触及大小约15 cm×10 cm一包块,质硬,活动度差,表面欠光滑,无压痛.实验室检查:糖链抗原19-9和甲胎蛋白(AFP)均正常.B超示:腹腔巨大占位,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匀.
作者:王嵇;朱炯;池嘉昌;殷焱;许建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病历摘要患者女,77岁,因问断性心慌、胸闷伴胸骨后不适13年加重1年于2008年07月20日收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患者间断性胸闷、心慌,可自行缓解.不伴头晕、胸骨后疼痛症状,近1年来胸闷症状频发,在当地医院拟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遂来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轻度狭窄.
作者:梁成柏;陈明锴;罗和生;周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与乳头状、管状腺癌临床病理的差异和预后.方法 收集1994年8月至2007年3月结直肠手术患者2089例,其中黏液腺癌144例,印戒细胞癌25例,乳头状腺癌和管状腺癌1837例,剔除其他类型肠道肿瘤83例.比较三组的临床病理特点.对影响结直肠预后的部分临床病理指标,如年龄、肿瘤部位、分期、腹膜、病理分型进行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三组进行总体生存分析.结果 黏液腺癌患者发病的中位年龄为(54.20±16.25)岁,印戒细胞癌患者为(40.43±12.88)岁,乳头状腺癌和管状腺癌患者为(58.73±13.62)岁,印戒细胞癌发病年龄低(P<0.001).三组男女比例、肿瘤直径、肿瘤部位、TNM分期、腹膜转移、淋巴结转移和脏器侵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黏液癌和印戒细胞癌是预示结直肠癌预后的危险因素,而印戒细胞癌是预示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三组总体生存时间和生存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结直肠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预后较乳头状、管状腺癌差.黏液癌和印戒细胞癌是预示结直肠癌预后的危险因素.
作者:宋武;何裕隆;蔡世荣;张常华;陈创奇;张信华;彭建军;詹文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合酶(HO)阻滞剂锌原卟啉(ZnPP)对糖尿病(DM)大鼠结肠动力和Cajal间质细胞(ICC)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 d后选取成功造模大鼠24只作为DM组,另取正常大鼠16只作为对照组.饲养6周时,选取DM组大鼠和对照组大鼠各8只,行碳末推进实验,确认有无胃肠动力障碍.剩余DM组大鼠第6周起予以干预,DM未干预组(8只)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腹腔注射,隔日1次,连续3周;DM+ZnPP组(8只),ZnPP 10 μmol/kg腹腔注射,隔日1次,连续3周.对照组(8只)予以膜腔注射0.1 mmol/L磷酸盐缓冲液.Western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HO-1、HO-2和c-kit表达.免疫组化法测定结肠组织HO-1、HO-2和c-kit阳性细胞面积.结果 DM未干预组胃肠推进指数为(63.0±1.2)%,较对照组显著减低[(71.85:2.0)%,P<0.05];而DM+ZnPP组胃肠推进指数为(72.5±2.6)%,较DM未干预组明显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ZnPP组近、远端结肠HO-1表达明显下降(P<0.05).DM未干预组和DM+ZnPP组近端结肠HO-2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DM未干预组近、远端结肠组织c-kit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DM+ZnPP组c-kit的表达较DM未干预组明显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ZnPP可能通过阻滞HO-1对DM大鼠结肠Cajal间质细胞有保护作用,并改善其结肠动力障碍.
作者:吴高珏;林琳;罗云;张红杰;李学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及AIH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生化特征和组织学变化,以提高对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08年6月肝穿刺病理学检查确诊的AILD患者共109例,其中AIH 27例、PBC 67例、PSC 4例、AIH-PSC重叠综合征1例和AIH-PBC重叠综合征10例,对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ILD患者多发于中年女性(73.3%,80/109),常见症状为黄疸、乏力、纳差和皮肤瘙痒.AIH患者的发病年龄高峰在50岁左右,肝功能检查结果显示为肝炎样异常,丙种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G均明显高于正常值,62.9%的患者(17/27)抗核抗体(ANA)阳性.肝组织病理变化以界面性肝炎为主(77.7%),在重度患者则出现重度界面件肝炎、桥样坏死等.PBC患者主要表现为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胆红素明显升高,伴免疫球蛋白M升高,74.6%的患者(50/67)线粒体抗体(AMA)和(或)AMA-M2亚型阳性.所有PBC患者行肝脏病理学检查,早期(Ⅰ、Ⅱ)占28.3%,晚期(Ⅲ、Ⅳ)占71.7%,肝组织病理变化以小胆管减少甚至消失为主(62.6 0A).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肝组织病理学具有AlH和PBC的双重特征,其中有3例患者同时检测到ANA和AMA/AMA-M2阳性.结论 AILD在中国人中并非少见,其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生化、免疫指标和组织学变化.
作者:尧颖;徐智媛;申丽娟;高建鹏;尤丽英;杨晋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核因子(NF)-κBp65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肝星状细胞(HSC)NF-κB活性和白细胞介素(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HSC,用锥虫蓝染色法和电泳迁移位移试验(EMSA)分别检测NF-κBp65 ASODN对HSC毒性和NF-leB活性的影响,RT-PCR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对IL-6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ASODN在0.001~1.0μmol/L浓度时,对体外培养的HSC无明显毒性.HSC经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刺激后,NF-κB活性增强,在0.001~1.0μmol/L的ASODN作用后,NF-κB活性明显减弱.且呈剂量依赖性.同时转染ASODN(0.001~1.0μmol/L)后,TNF-α诱导HSC的IL-6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亦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ASODN能特异性降低NF-κB活性,同时减少HSC的IL-6表达,为其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周宇;陈科全;叶石才;王壮;梁坚;刘荣火;唐志凌;王皓;冯晓;叶文桃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3例受检者接受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检查,其中11例为无明显肝脏疾病的志愿者(对照组),22例经肝脏穿刺活检证实为肝纤维化患者,根据Ishak评分系统再分为轻度肝纤维化组(10例)和显著肝纤维化组(12例).计算各组的各项灌注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对照组、轻度肝纤维化组和显著肝纤维化组的肝动脉分数(HAF)晕升高趋势,均值分别为(18.49±9.69)%、(19.92±6.01)%、(21.31±7.47)%;平均通过时间(MTT)则呈降低趋势.三组的均值分别为(13.80±2.60)s、(12.35±1.31)s和(12.19±3.33)s.对照组、轻度肝纤维化组和显著肝纤维化组的平均血流量(BF)值分为(107.77±37.80)ml·100 g-1·min-1、(114.54±25.81)ml·100 g-1·min-1和(111.98±19.81)ml·100 g-1·min-1;平均血容量(BV)值分别为(16.61±5.78)ml·100 g-1、(17.07±2.94)ml·100 g-1和(16.42±5.53)ml·100 g-1.统计结果显示各组平均HAF、MTT、BF及BV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肝脏灌注可定量测量各项肝脏血流灌注参数,一些灌注值的变化对肝纤维化分期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但尚不能有效地进行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作者:李卫侠;柴维敏;杜联军;朱乃懿;黄蔚;赵香田;刘玉;乔中伟;徐学勤;杨艳华;谢青;陈克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功能性便秘(faRctional constipation)属功能性肠病的一种,表现为持续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少或排便不尽感,经各种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小麦纤维素颗粒(商品名:非比麸,瑞典Recip AB公司)为目前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惟一用于便秘的小麦纤维素制剂.世界胃肠病学组织推荐将膳食纤维制剂列为便秘防治的一线治疗选择.
作者:袁耀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N-乙酰氨基葡萄糖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入选受试者共430例,试验组323例、对照组107例.经2周基线期后,试验组连续4周三餐前予N-乙酰氨基葡萄糖100 mg口服,对照组则给予安慰剂,停药后随访2周.主要疗效指标为总体感觉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总体症状感觉评分,次要疗效指标包括腹部不适/疼痛、腹泻严重程度,胃肠胀气程度、排便次数、粪便性状、排便急迫感、紧急用药情况.同时记录试验期间的不良事件.结果 治疗4周后,试验组主要疗效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有效率分别为65.16%、34.29%.在治疗第1周后,两组除使用止泻药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1.00),其他次要疗效指标的改善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96%,对照组为0.9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 N-乙酰氨基葡萄糖通过改善肠黏膜局部的生态环境、避免肥大细胞激活等机制,治疗D-IBS有效而安全.
作者:李兆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新生血管形成是实体肿瘤侵袭性生长的必要条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个主要的肿瘤血管生长调节因子[1],我们观察VEGF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的表达状况,并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及微淋巴管密度(MLD),分析它们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的关系,探讨VEGF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李高忠;周永宁;张志镒;吴正奇;郝天军;张煦;蒋敏;张富花;李强;陆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直肠类癌的l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寻找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有参考价值的指标.方法 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06例直肠类癌患者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按肿瘤直径和肌层是否有浸润分别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手术治疗效果及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患者平均肿瘤直径1.5 cm(0.2~8.0 cm),29.2%(31/106)的患者肿瘤浸润达到或超过肌层,10.4%(11/106)的患者就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和肌层浸润相关(P=0.01),肿瘤直径1.5 cm作为临界值具有佳的敏感度(80%)和特异度(89.3%).中位随访时间67个月(4~320个月).共14例患者死亡,5年生存率87.0%.死于类癌者肿瘤均浸润肌层、肿瘤直径均≥1.5 cm.Kaplan-Meier分析显示,肿瘤浸润肌层和肿瘤直径≥1.5 cm与总生存时间相关.结论 直肠类癌的肿瘤直径和肌层浸润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是选择治疗方式时需参考的重要依据.肿瘤直径<1.5 cm、未浸润肌层者预后较好,局部切除可能是合适的治疗方式.
作者:王铭河;彭俊杰;莫善兢;杨文涛;蔡三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冷冻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局部进展性胰腺癌的价值.方法 49例无法手术切除的进展性胰腺癌患者,予以术中或经皮冷冻治疗;同时或术后植入125I粒子.部分患者术后接受腹腔动脉灌注化学治疗.对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患者存活期进行分析.结果 分别有13、36例患者行术中和经皮冷冻治疗.35例患者同时植入125I粒子,另14例则在冷冻术后实施.20例患者接受局部化学治疗.治疗3个月后,CT检查多数患者肿瘤不同程度坏死,其中完全缓解(CR)占20.4%、部分缓解(PR)38.8%、病情稳定(SD)30.6%、病情进展(PD)10.2%.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上腹痛、血清淀粉酶升高;6例并发急性胰腺炎,其中1例属重症.经相关处理,均得到有效控制.无一例因治疗而死亡.随访中位时间18个月(5~40个月),中位存活期为16.21个月,有26例(53.1%)存活期≥12个月,8例存活期≥24个月.6、12,24和36个月时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94.1%、53.1%、22.8%和9.5%.长的1例存活>46个月,无肿瘤复发征象.结论 冷冻治疗的创伤性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作为局部进展性胰腺癌患者的首选疗法.联合应用125I粒子植入能获得更佳效果.
作者:徐克成;牛立志;胡以则;穆峰;周亮;李鹰飞;杨大明;左建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老年胆胰疾病患者(≥60岁)常因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手术治疗,因此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此类患者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但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且合并疾病较多,ERCP术后发生并发症时,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危害更为严重,需特别重视处理,以策安全[1,2].
作者:于凤海;孙媛媛;张薇;纪义梅;胡冰;王书智;陆蕊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尽管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在诊断、治疗、康复上取得一定进展,但死亡率仍高达5%~28%[1].在SAP早期,胰酶的活化、炎性介质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的诱牛以及机体高凝状态引发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症(SIRS)是造成人体器官损害和患者死亡的第一个高峰.而来自肠道细菌
作者:林敏;陈卫昌;王磊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也日趋增高,已跃居消化道肿瘤第二位.近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原癌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已为肿瘤侵袭及转移的早期预测开辟了新途径.近年来人们对原癌基因丝/苏氨酸激酶Pim家族(Pim家族)的分子生物学功能研究越来越深入.
作者:简捷;胡志方;黄缘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血小板活化和功能变化与疾病活动性关系.方法 检测并分析2007年1月-2008年5月住院UC患者51例和CD患者24例以及18名体检(对照)者的血小板数量、活化率(P-选择素)以及在二磷酸腺苷、花生四稀酸和肾上腺素致聚剂作用下各组的血小板聚集力.结果 UC和CD中、重度活动组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02.8±162.7)、(331.0±60.1)和(346.6±97.7)×109/L比(222.9±50.8)×109/L,P<0.05)];表达P-选择素的血小板活化率在UC组为(15.1%±9.2%),CD组为(18.6%±9.8%),均高于对照组(9.1%±3.7%,P<0.05).UC和CD组的血小板聚集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UC和CD患者血小板功能表达异常,甚至部分缓解期患者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表明血小板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可能起有一定作用.
作者:戎兰;蒋晓芸;乔健;蒋义斌;钟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胰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居我国肿瘤发病率的第6位[1],被发现时通常处于晚期.国内外报道5年生存率均在5%以下.国外报道胰腺癌完全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可升至20%以上[2].因此,对胰腺癌进行正确的分期,对患者的术前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国外常用腹腔镜进行胰腺癌的术前评估,然而由于其有创性和费用较高,在我国难以广泛开展.
作者:丁震;黄其军;胡耿诚;刘俊;侯晓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