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型脑钠肽在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倪卫兵;高想;葛芳清;陶志强;唐艳芬

关键词:B型脑钠肽, 心室功能障碍, 左, 美托洛尔
摘要:目的 探讨B型脑钠肽(BNP)在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符合标准的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36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28例,分别测定并比较其血浆BNP水平.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BNP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血浆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血浆BNP平均水平高于对照组,BNP升高反映出早期心功能的受损,对心衰的早期诊断,心衰疗效的监测有重要意义.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卒中后肩痛

    肩痛是一种众所周知的卒中后并发症,但关于卒中后肩痛的研究较少.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8 例,分为脑梗死组(CI组 )43例和短暂性脑缺血组(TIA组)25例,另选同期门诊及病房非脑血管病患者32 例(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对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比较.结果 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48例(70.6%)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照组5例(15.6%)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两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无症状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症状侧斑块检出率.CI、TIA两组患者无症状侧斑块检出率与症状侧斑块检出率间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除常规检查颅脑影像学外,还应重视检查颈部血管.

    作者:宋晓;魏明辉;肖丽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与白介素-6(IL-6)的变化,评价其意义,评价其意义.方法 将132例UA患者按标准划分危险度,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同时加用辛伐他汀20mg/d或普伐他汀10mg/d,检测其治疗前、后CRP、IL-6的变化,并与1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CRP、IL-6的值进行比较.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UA组患者治疗前、后CRP、IL-6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UA组患者治疗前、后CRP、IL-6与对照组间差异亦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不同危险度UA患者治疗前、后CRP水平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CRP水平下降的89例患者与CRP无变化或反而升高的43例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发生心脏事件与未发生心脏事件患者IL-6水平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RP、IL-6对UA患者评估病情、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席晋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老年矽肺并发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60例临床分析

    矽肺并发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合并症多.为了解此类患者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现对我院2004~2005年收治的60例老年矽肺并发肺源性心脏病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雷仲新;何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ET)、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42 例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 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和(或) 钙拮抗剂、他汀类降脂药等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40ml 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缓慢静脉滴注,1 次/d,疗程均为14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ET、Fg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ET、Fg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间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短期干预治疗能降低UA患者血清hs-CRP、ET浓度与Fg水平.

    作者:梅发光;张义勤;王忠良;赵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心肺复苏60分钟电复律14次救治心脏骤停一例

    1 病例简介患者,男,35岁,7min前与人谈话时,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意识丧失、跌倒,于2006-05-07 17:00被急送至我科.既往体健.查体:深昏迷,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双侧瞳孔散大(直径5mm),对光反射消失,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未触及.

    作者:曾向前;关爱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流行病学及诊断和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年发生率(包括首次发病和复发)范围为2.0/10万(北京)~22.5/10万(芬兰)[1];性别、种族和地区对SAH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影响.本文对SAH的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综述如下.

    作者:舒英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缺血半暗带较大卒中患者溶栓时间窗可延长至6小时

    德国Thomalla等报道,对急性卒中患者如能及时行MRI检查,利用MRI特殊序列灌注加权成像(P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可筛选出具有较大范围缺血半暗带的患者,将这部分患者溶栓时间窗延长至6h,可提高溶栓有效率,且安全性未降低.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1亿.现有的降压药能使9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但在高血压人群中,血压控制正常率并不高,美国1988 ~1991年的调查为27.0%,英国近的调查为6.0%[1],北京方庄的调查为18.5%[2],可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是影响高血压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作者就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患者不能遵医嘱服药的因素,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取针对性措施,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凌云;李彩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阵发性心房纤颤32例临床分析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为常见的心律失常.阵发性AF为持续性AF的前驱表现,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甚至数周.此类AF对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病死率无影响,但可增加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瓣膜病患者的病死率.急性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存在24h节律变化已被确认,但对阵发性AF的发生、持续和结束是否存在节律性变化很少报道.如果能发现阵发性AF的发生规律,对其药物预防和复律治疗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现就32例孤立性阵发性AF住院患者进行的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陈瑶;刘培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管饲膳食的护理体会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胃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的优越性在临床治疗中日渐显著,由于伤后患者呈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急增,尤其是蛋白质高分解代谢,使患者处于负氮平衡,增加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病残率.胃肠外营养往往不能满足颅脑损伤后患者的高能量消耗,所以我科主张以EN为主的营养方式.在临床应用多的是鼻胃管插管,适用于要素饮食,匀浆饮食,混合奶的EN支持.现将我科总结的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管饲膳食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李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肺功能和肺外疾病的关系

    肺功能的检测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但有关肺功能的改变与肺外疾病关系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阐述的肺外疾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尿毒症、肝病、外科疾病以及影响肺功能的一些重要因素.研究这些疾病和因素对肺功能的损伤、肺功能和各个系统病症之间的关系及可能机制,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曹佃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八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我院确诊8例TOBS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颅脑CT、磁共振成像(MRI)所见.结果 主要表现为昏迷、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四肢瘫痪、双Babinski's征(+).颅脑CT和MRI特征同时有中脑、丘脑、小脑、枕叶2个或以上梗死病灶.结论 TOBS预后不良,临床及早期颅脑CT或MRI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储新娟;邹志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健康教育卡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得到护理人员全方位的服务,因此健康教育的内容成为当今护理的一大主题.当前健康教育的形式很多,如:口头语言表达式,问答式,讲课式,卡片式等,其中卡片式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应用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侯伟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B型脑钠肽在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B型脑钠肽(BNP)在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符合标准的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36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28例,分别测定并比较其血浆BNP水平.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BNP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血浆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血浆BNP平均水平高于对照组,BNP升高反映出早期心功能的受损,对心衰的早期诊断,心衰疗效的监测有重要意义.

    作者:倪卫兵;高想;葛芳清;陶志强;唐艳芬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肝性脊髓病三例

    1 病例简介患者1,男,52岁,6年前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1个月前出现四肢无力并进行性加重,以双下肢为著,行走困难,抬足无力,四肢感觉无异常于2005年9月20日来我院.

    作者:王洁蕊;王强庆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脑血管病患者的血压优化管理策略

    脑血管病是我国人口致残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目前导致死亡的头号杀手.据报道,中国的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几乎相当于全部发达国家的脑血管病的死亡总数,这其中既包括高血压脑出血,又包括脑梗死患者.众所周知,无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其发病和预后都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的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的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3亿,3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超过13%,而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患病率高达30%以上,有70%以上的脑血管病患者是由于高血压造成的,因此,对于高血压的科学管理对预防脑血管病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赵性泉;王春雪;杨中华;王拥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

    脑卒中是全球人口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我国脑卒中(其中约75%为脑梗死)每年新发病例150万,患病人数高达500~600万,每年死亡者近100万,存活者中约75%致残,其中40%重残[1].因此,对脑卒中特别是脑梗死的防治研究是当今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作者:黄坚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呼吸衰竭患者行无创机械通气的护理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S/T-D30系统是由电力驱动,并由电子控制的正压力通气系统,它采取双水平气道正压经面(鼻)罩辅助通气,操作简便,能迅速、有效地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并可避免及减少因气管切开而带来的诸多问题.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为临床治疗赢得了时间[1].我院呼吸内科采用以无创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方法救治呼吸衰竭患者3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杨文平;孙明英;刘秀芹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一氧化碳中毒后致精神异常一例

    1 病例简介患者,男,62岁,因昏迷不醒30min于2006年1月27日入院.半小时前被家人发现时屋内炉火熄灭,患者昏迷不醒、呼之不应,小便失禁,急送我院.

    作者:禚丽梅;代文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