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进展

王以炳;张天民

关键词: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大环内酯, 诊断治疗
摘要: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近10年尤其是近3年的进展情况综述介绍4个方面:①本病在我国属一罕见病;②小剂量长期服用14-15碳大环内酯类药有效,而16碳大环内酯无效;③对本病的病理学改变作了简介;④讨论介绍了诊断与治疗问题.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6例病人的护理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专科护理对策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6例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术后即刻进入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记录心脏事件发生次数.结果6例冠心病患者有5例完成6个月随访,1例还在随访期,心脏事件发生次数均为零,6例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加强专科护理使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更加安全有效.

    作者:黄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慢性肺心病的康复指导

    肺心病患者的死亡率与呼吸衰竭发作次数与就诊是否及时,治疗及给氧是否合理有直接关系.因此对病人实行早期康复指导[1]和护理,以养活肺心病复发次数,延缓其发展,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李宝玲;张培芳;樊学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256例内科住院老年患者临床死亡原因分析

    为了了解我院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疾病类型、病因构成、病死率,将我院2000年1月到2005年5月间老年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为今后老年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李慧;刘海淑;高清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肺血栓栓塞症13例诊断分析

    肺血栓栓塞症(PET)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在美国其发病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1],在我国随着人们对PET认识的提高和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PET的检出率有明显提高,现就我院2001年6月至2004年6月确诊的13例病例做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孙昌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2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特殊部位疼痛的临床表现,提高对AMI的诊治水平.方法依据27例AMI患者特殊部位疼痛的临床表现与转归,分析其发病的机理,并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MI特殊部位疼痛患者占AMI疼痛部位患者的29.6%.19例一般治疗好转出院,5例抗凝剂溶栓治疗:2例好转,1例未愈转院,1例治愈,1例慢性发展,症状有所好转,3例行PTCA后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重视AMI的临床表现是明确诊断、治疗及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刘道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健康教育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随机将病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健康教育方案,对照组维持原有的护理模式,开展对照观察.结果教育前后,健康知识测验得分明显不同,观察组实施教育前第一次测验平均得分为38分(以100分为满分),实施教育后再次测验,平均得分85分,教育前后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对照组两次测验得分,分别为39.5分和42分,差异不大.结论说明健康教育使病人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识.

    作者:熊祖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中央型肺癌的螺旋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央型肺癌是指发生在肺段以上支气管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和治疗对病人的预后甚为重要.螺旋CT的高分辨率CT扫描和三维重建在早期发现病灶、鉴别诊断和肿瘤分期方面有重要价值.本文就中央型肺癌的螺旋CT(SCT)检查方法、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面进行论述和讨论,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江志勇;田维泽;于卫中;林新杰;李占堂;张胜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机械通气治疗危重有机磷中毒的疗效观察

    我院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186例,其中应用呼吸机抢救并发呼吸衰竭者28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赵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多巴胺在休克中的应用

    于2003年3月至2005年5月,我们采用多巴胺抢救休克患者7例,取得成功,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7例患者均系住院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24岁~75岁,平均47.7岁.冠心病、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2例,药物致过敏性休克3例,农药中毒并多器官衰竭低血压休克1例,扩张性心病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并低血压休克1例.

    作者:刘承鸾;张浩;柳永华;赵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56例

    我院自1998年1月-2004年6月应用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心力衰竭56例,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病例选择:我院1998年1月-2004年6月住院的资料完整的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110例,均符合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心功能分级按NYHA 1994年修订标准,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男30例,女26例,平均年龄59.6岁±8.16岁,NYHA分级Ⅲ级21例,Ⅳ级35例.

    作者:郑崇杰;王刘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超声对心房粘液瘤的诊断价值

    本文报告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心房粘液瘤的超声表现,旨在探讨超声对心房粘液瘤的诊断价值.一、资料和方法:1996年2月-2005年3月我院超声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心房粘液瘤9例,男4例,女5例,年龄7岁~72岁,平均53岁.2例有胸闷气短,心功能不全症状;1例反复出现脑梗塞;3例临床疑诊风心病;3例无明显症状,经超声检查时发现.

    作者:王从光;张宁;杨黎红;程松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一例

    病例:患者,男,60岁,因发现枕后淋巴结肿大5个月,发热3个月于2004年10月19日入院.体检:体温37.5℃,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枕后、颈部及双腋下、腹股沟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大者约2cm×3cm大小,质中等,活动度差,触癌明显、心肺腹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5.73×109/L、HGB 117g/L、N 52.7%、L 29.1%、M14.7%,血沉6mm;C-反应蛋白43g/L,胸部CT:双肺多发小结节,考虑淋巴瘤浸润,纵隔、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

    作者:张志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主动脉夹层的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探讨

    主动脉夹层的特点是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急性期死亡率高,未经治疗者24小时内病死率达21%[1],且该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症状不典型者多见,临床极易误诊.所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至关重要.本文就主动脉夹层的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探讨如下.

    作者:孙桂芳;王文英;孙灵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神经外科新护士观察力的培养及其意义

    观察能力是护理学生进入临床必须首先具备的基本技能,因为护士通过观察收集到的病人资料,即可以作为护士本人制定整体护理计划的依据,也可以作为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从这个角度讲应当重视护理专业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者:车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进展

    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近10年尤其是近3年的进展情况综述介绍4个方面:①本病在我国属一罕见病;②小剂量长期服用14-15碳大环内酯类药有效,而16碳大环内酯无效;③对本病的病理学改变作了简介;④讨论介绍了诊断与治疗问题.

    作者:王以炳;张天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慢支康复散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

    近几年采用自拟慢支康复散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大年龄70岁、小年龄18岁,病程长20年,短者3年,均为我院门诊病人.

    作者:林学山;李清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16例小儿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

    小儿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中的常见的损伤类型,因为小儿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生理特点,在护理中也应当区别于成人,以下根据16例小儿的颅脑损伤介绍情况我们对小儿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

    作者:张晖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18例的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以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常见.随着介入治疗的进展,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已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它具有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我院自2003年3月-2004年10月完成了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18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先将其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殷彩玲;熊丽艳;宋瑞芳;郑祥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60例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

    本文回顾分析60例农村老年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并对其临床特点及有关治疗进行了讨论.

    作者:符宝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CT表现、疗效观察以评估预后.方法收集我院经CT证实的62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好发年龄以56岁以上为多,好发部位为基底节区和丘脑区;当高血压性脑出血量超过50ml以上,破入脑室系统,特别是脑室系统呈铸型高密度改变、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或形成脑疝的、有弥漫性脑肿胀的均提示预后不良,死亡率高.结论CT检查能迅速、准确、直观地诊断本病,并能动态观察其转归,是临床治疗、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克克;田维泽;江志勇;林兴茂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