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节阻滞术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王洛伟;金震东;李兆申;邹多武;湛先保;陈洁;吴仁培

关键词:腹痛, 腹腔肿瘤, 超声内镜, 腹腔神经节阻滞术
摘要: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节阻滞(EUS-CPN)术治疗胰腺癌以及腹腔转移肿瘤引起顽固性疼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胰腺癌及腹腔转移肿瘤患者33例,15例术前行全身化学治疗.术前采用国际通用的疼痛数字分级法(NSR)对所有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然后在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节注射布比卡因和无水乙醇.术后12、24、72 h和1周时分别对疼痛进行评分,观察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操作成功率100%.术后未发生急性胰腺炎、胰瘘、出血、穿孔及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2 h疼痛评分显著降低,疼痛缓解率100%;术后24 h疼痛缓解率98%,术后72 h疼痛缓解率90%,术后1周疼痛缓解率88%.按术前有无进行全身化学治疗分成两组,化学治疗组术后12、24、72 h和1周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100%、100%、98%和98%,未化学治疗组分别为100%、98%、95%和90%.化学治疗组术后72 h和1周的疼痛缓解率与未化学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化学治疗组疼痛完全缓解率为75%(12/15),未化学治疗组为56%(10/1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US-CPN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有效缓解胰腺癌及腹腔转移肿瘤引起的顽固性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术前进行全身化学治疗可提高EUS-CPN的疼痛缓解率.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胃肠道浆细胞瘤

    患者女,41岁,因上腹部不适、间歇黑便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胃体后壁肿块,病理示:低分化腺癌.实验室检查示:贫血,癌胚抗原(CEA)正常,于2006年3月15日行胃癌根治术,术中见胃体后壁直径8 cm肿块,质韧,腔内生长,边界清晰、游离.

    作者:明含昕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纳米材料碘油混悬液栓塞对肝肿瘤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

    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对肝肿瘤细胞有促凋亡作用,与碘油混合栓塞治疗肝肿瘤可提高其靶向性,抑制肿瘤生长[1,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可降解细胞外基质的纤维骨架结构,在肿瘤转移和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应用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超液化碘油混悬液栓塞治疗兔VX2肝肿瘤,观察肿瘤组织中MMP-2表达,探讨纳米材料栓塞后肝肿瘤转移的可能趋势.

    作者:徐涛;陈孝平;郭永宪;李丹;卢凌;黄志勇;张万广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Ets-1基因在不同胃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胃癌在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居第二位[1].人类Ets-1(E-twenty-six-1)基因是一种原癌基因[1],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均有表达,参与以细胞生长和细胞外基质侵袭为特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2].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ts-1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管状腺瘤、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殷世忠;刘希双;肖桂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克罗恩病合并IgA肾病

    患者男,40岁,因发热、腹胀、腹痛、腹泻14 d,排酱油色尿7 d于2004年4月17日人院.患者2004年4月3日出现发热、腹胀、腹痛、腹泻,黏液样便,无里急后重.拟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经抗生素治疗无效,体温持续39℃.

    作者:汪建国;周柱亮;徐轶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肝癌相关基因DLK1转基因小鼠的构建与鉴定

    目的 构建并鉴定肝脏特异性表达的DLKl转基因小鼠.方法 通过基因重组方法,将小鼠DLK1 cDNA片段置于小鼠白蛋白基因增强子和启动子序列下游,构建肝脏特异性表达的DLKl重组质粒,酶切重组质粒得到转基因片段,转基因在体外进行表达鉴定后,显微注射获得DLK1转基因首建小鼠,对首建小鼠进行传代,利用F1代小鼠进行DLK1转基因表达的鉴定.结果 逆转录(RT)-PCR和细胞免疫荧光显示,转基因DLK1片段可在小鼠肝癌细胞系Hep1-6中表达.RT-PCR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LK1在F1代成年转基因小鼠肝脏中特异性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肝脏特异性表达的DLK1转基因小鼠.

    作者:黄丽钰;王克生;韩泽广;张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黏膜保护剂对实验性胃黏膜损伤及胃黏膜超微结构改变的作用

    目的 评价铝碳酸镁等常用黏膜保护剂对乙醇、阿司匹林、盐酸、泼尼松龙诱发的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观察铝碳酸镁的黏膜保护作用与胃黏膜上皮细胞间隙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四种方法造模.①乙醇造模:采用雄性Wistar大鼠84只,分为7组,每组12只,分别给予铝碳酸镁、麦滋林、替普瑞酮、吉法酯、硫糖铝、瑞巴派特、0.9%氯化钠溶液3 d,第4天动物在给药后再经口给予无水乙醇l ml造模.之后处死动物观察药物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作用.计算各组胃黏膜损伤长度(mm)作为损伤指数.②阿司匹林造模:经口给予阿司匹林(300 mg/kg)及0.1 mol/L盐酸0.5 ml/100 g造模,余实验方法同①.③盐酸造模:经口给予0.7 mol/L盐酸1 ml造模,余实验方法同①.④泼尼松龙造模:动物分组及给药剂量同其他模型,给药或0.9%氯化钠溶液5 d,第2~5天每天皮下注射泼尼松龙(250 mg/kg),第5天处死动物,用Guth法计算损伤指数.取每种动物模型对照组及铝碳酸镁组的第1、5和10号动物胃黏膜组织,用透射电镜检测细胞间隙的变化.结果 四种胃黏膜损伤模型中,各黏膜保护剂用药组胃黏膜损伤指数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值均<0.05),其中铝碳酸镁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铝碳酸镁组胃黏膜上皮细胞间隙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六种常用黏膜保护剂对乙醇、盐酸、阿司匹林、泼尼松龙诱发的胃黏膜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其中铝碳酸镁的保护作用更显著.观察胃黏膜上皮细胞间隙可从细胞学水平进一步证实铝碳酸镁的黏膜保护作用.

    作者:张冬红;董秀云;周丽雅;林三仁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CD40 mRNA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的探讨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超家族成员CD40及其配体CD40L是特异性免疫反应系统中重要的一对共刺激分子,能介导细胞凋亡,在抗肿瘤细胞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D40分子在某些肿瘤组织中异常表达,且与肿瘤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64例胃癌组织和16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D40 mRNA的表达,探讨CD40 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作者:范开席;申洪明;杨锡贵;汪卢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基因表达谱分析

    目的 比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方法 SD大鼠12只,根据体重分层,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基础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4周,观察各组肝脏病理学改变,并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两组大鼠肝脏基因表达谱差异.结果 模型组大鼠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出现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伴小灶性炎性细胞浸润.根据基因芯片上目标基因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取均值的比值后筛选出2倍以上的差异基因51条(P<0.01),其中上调基因20条,包括固醇凋节元件结合因子1、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和Bcl-2修饰因子等;下调基因31条,如过氧化酶体烯酰辅酶A水合酶1、热休克蛋白1A和ATP酶抑制因子1等.上调基因主要参与脂质合成和细胞凋亡,而下调基因主要参与脂肪酸氧化、蛋白质修饰和能量代谢等过程.结论 NAFLD的发病涉及多种基因表达改变.

    作者:张雪群;虞朝辉;陈韶华;陈卫星;厉有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小肠脉管瘤

    患者男,73岁,2005年8月出现柏油样黑便或暗红色血便,伴头晕、乏力,无腹痛、呕血、发热、消瘦.当地医院胃镜诊断浅表性胃炎,肠镜见结肠多发小息肉,予保护胃黏膜和结肠息肉摘除治疗后仍有黑便,粪隐血阳性.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出现,每2~3个月1次.

    作者:袁湘庭;王雯;刘建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活动性炎症性肠病患者蛋白质和脂代谢的变化

    目的 比较炎症性肠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之间蛋白质和脂代谢的差异,研究这些差异与疾病活动性及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5至2007年溃疡性结肠炎(UC)195例、克罗恩病(CD)76例及正常对照者97名的蛋白质和脂代谢资料.同时评价临床疾病活动指数,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性别分层分析蛋白质和脂代谢指标的改变,同时分析蛋白质和脂代谢的改变与疾病活动性及病变部位的关系.结果 UC患者的ESR与血清白球比呈负线性相关(β=-0.521,P<0.01),与α2-球蛋白呈正线性相关(β=0.319,P<0.01);CD患者血清球蛋白与ESR(β=0.558,P<0.01)以及cRP(β=0.424,=P0.01)呈正线性相关.UC患者间因病变部位不同,血清白球比、白蛋白和总胆固醇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直乙结肠炎患者该三项显著高予其他类型的UC患者(P值分别=0.003、0.005、0.038).CD患者间亦因病变部位不同,血清球蛋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仅累及结肠者的血清球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单纯小肠受累者(P=0.029).结论 UC患者血清白球比和α2-球蛋白的异常程度可作为炎症活动性的预测因素;CD患者血清球蛋白增高预示疾病严重程度活动性增加,累及小肠的CD患者相对仅累及结肠的CD患者而言存在更为严重的营养缺失.

    作者:沈骏;蔡青;冉志华;张尧;周笑甜;殷洪敏;萧树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Good综合征并文献复习

    1954年,由Robert Good报道了1例成人胸腺瘤合并低丙种球蛋白血症,首次提出胸腺瘤和免疫缺陷间存在联系[1].迄今为止,虽然该病症还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但国际免疫学会联盟专家委员会已将其归类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的一个特殊病症,称(300d综合征(GS).该病临床罕见,以胸腺瘤、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低外周血B淋巴细胞为特点,造成病毒和真菌等条件致病的易感性增加,并常伴有严重的迁延性腹泻.现将我院诊断的1例报道如下并进行文献复习.

    作者:曾皓;廖凌云;吕农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Ⅱ、Ⅲ期直肠癌微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研究

    直肠癌常通过血管和淋巴管转移,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而肿瘤微血管和淋巴管生成是肿瘤转移的必要前提.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和淋巴管密度(LVD)是检测肿瘤微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Ⅱ、Ⅲ期直肠癌组织中MVD和I,VD值,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探讨MVD和LVD与Ⅱ、Ⅲ期直肠癌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王铭河;莫善兢;蔡三军;陆洪芬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小分子核糖核酸在消化道肿瘤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自1993年Lee等[1]在线虫(C.elegans)体内首次发现小分子非编码RNAlin-4后,人们相继在烟草、果蝇、斑马鱼、哺乳动物体内发现此类小分子RNA.科学家们将这类非编码的小分子RNA命名为mlcroRNA(miRNA),其与人类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潜在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价值已成为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

    作者:杨霁;张小燕;黄智铭;郜恒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内镜直视下经肛肠梗阻减压管灌洗术的临床应用

    结直肠癌急性完全性肠梗阻导致梗阻近端肠管扩张、肠壁水肿、腹压增大、局部淋巴结清扫困难、术后关腹困难、吻合口瘘发生率增加.临床常采取姑息性切除肿瘤、近端结肠造瘘、Ⅱ期或Ⅲ期肠吻合的手术方式.近年来随着内镜介入技术的发展、术前置人肠梗阻减压管灌洗引流术的应用,使急性完全性结直肠梗阻Ⅰ期肠吻合术成为可能.

    作者:李俊峰;杨见权;黄卫;李海蔚;李淑珍;杨冬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糖尿病患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分析

    糖尿病患者并发细菌性肝脓肿是比较少见的威胁生命的重症感染,本研究总结糖尿病患者并发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资料,以增加对糖尿病患者细菌性肝脓肿的认识.

    作者:邵智方;石道中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5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家系调查及其与遗传易感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我国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遗传易感倾向.方法 在广泛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系谱分析方法,对5例具有家族聚集现象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家系进行病史、临床表现、X线、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治疗状况、家族成员死亡原因、有无近亲结婚史等的详细调查.结果 2个克罗恩病家族分别有兄弟、母子患病;3个溃疡性结肠炎家族分别有姐弟、母子和祖孙三人患病.患者的一级亲属更易受累,同胞受累多见,其特点是发病年龄较早、后代发病年龄早且病情重.男女均可发病,患病类型相同,病变部位相似.结论 该调查中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存在着遗传易感倾向,发病人数少,推测可能为多基因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作者:王丽英;王江滨;王哲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不同胃疾病患者胃黏膜幽门螺杆菌CagA蛋白及其与酪氨酸磷酸酶-2复合物的测定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诱因之一,且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1].CagA蛋白是I型Hp的主要致病因子.本研究检测不同胃疾病患者胃黏膜中的CagA蛋白及其与酪氨酸磷酸酶(SHP)-2的复合物,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邵伟;刘成国;方富昌;王伟;黄海东;周燕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胶囊内镜诊断小肠间质瘤二例及文献复习

    小肠间质瘤发生于小肠肌层问质,是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要成分的间叶性肿瘤.该病的发病率极低,既往大多被误诊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现报道2例胶囊内镜参与诊断过程的小肠问质瘤病例,并作相关文献复习.

    作者:陈佳敏;蔡建庭;杜勤;陈妙研;邵黎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胃窦血管扩张症致上消化道出血

    患者女,70岁,因头晕、乏力、间断黑便7年,加重伴双下肢浮肿3 d人院.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排黑色球形便,每日约4~5次.

    作者:贺庆娟;刘东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节阻滞术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节阻滞(EUS-CPN)术治疗胰腺癌以及腹腔转移肿瘤引起顽固性疼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胰腺癌及腹腔转移肿瘤患者33例,15例术前行全身化学治疗.术前采用国际通用的疼痛数字分级法(NSR)对所有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然后在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节注射布比卡因和无水乙醇.术后12、24、72 h和1周时分别对疼痛进行评分,观察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操作成功率100%.术后未发生急性胰腺炎、胰瘘、出血、穿孔及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2 h疼痛评分显著降低,疼痛缓解率100%;术后24 h疼痛缓解率98%,术后72 h疼痛缓解率90%,术后1周疼痛缓解率88%.按术前有无进行全身化学治疗分成两组,化学治疗组术后12、24、72 h和1周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100%、100%、98%和98%,未化学治疗组分别为100%、98%、95%和90%.化学治疗组术后72 h和1周的疼痛缓解率与未化学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化学治疗组疼痛完全缓解率为75%(12/15),未化学治疗组为56%(10/1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US-CPN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有效缓解胰腺癌及腹腔转移肿瘤引起的顽固性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术前进行全身化学治疗可提高EUS-CPN的疼痛缓解率.

    作者:王洛伟;金震东;李兆申;邹多武;湛先保;陈洁;吴仁培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