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宇;潘文胜
患者女,44岁.间断性大便中带有毛发3个月,伴有间断性便秘及下腹隐痛2年,无黏液和脓血便.体检:肛门会阴部未见异常.肛门指诊直肠黏膜光滑,未触及新生物.结肠镜检查:距肛缘10 cm处,胸膝位可见一肿物突入肠腔5 cm× 4 cm×4 cm,表面光滑,有毛发.诊断:直肠畸胎瘤.
作者:蔡少雨;刘雪凌;林美芳;徐小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男,18岁,肝脾肿大10年、呕血黑便12 d入院.体检:无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腹壁见静脉显露,肝肋下3 cm,脾甲乙线6 cm,甲丙线6.5 cm,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
作者:朱磊;诸葛宇征;赵钢;孙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不完全结扎Wistar大鼠胆总管造成胆道不完全梗阻,观察胰腺的病理学变化,为建立胆源性慢性胰腺炎(BCP)的动物模型做初步可行性探讨.方法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10只)、实验对照组(10只)及模型组(30只).模型组大鼠暴露出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的根部,游离后用1号可溶性肠线将1枚6号针头连同胆总管一起结扎,然后将针头抽出,关闭腹腔.实验对照组打开腹腔游离出胆总管末端即可.空白对照组不作干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第3天、第14天以后血胆红素、淀粉酶分别升高,21 d后逐渐出现胰腺腺泡细胞萎缩,纤维组织增生;30 d后腺体萎缩、纤维组织增生更明显;23%模型组大鼠并发胰腺假性囊肿.随着时间的延长,胶原纤维含量逐渐增加.结论不完全结扎Wistar大鼠的胆总管,30 d即可引起慢性胰腺炎,导致胰腺纤维化.胆总管的不全梗阻在BCP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
作者:寇毅;李延青;孟敏;马丽丽;石焕;任洪波;傅廷亮;阎明先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B(PKB)、Caspase-9信号通路活化对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与胃癌细胞对足叶乙甙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分别用足叶乙甙、足叶乙甙和PKB通路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在不同时间段处理胃癌肿瘤细胞SGC7901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非放射性免疫沉淀法检测PKB活性,Western-blot法检测Caspase-9磷酸化程度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足叶乙甙对SGC7901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能明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但在12 h时,其增殖抑制作用和凋亡诱导作用较6 h时均明显降低,细胞对足叶乙甙敏感性降低,24 h时有所上升.足叶乙甙作用SGC7901后PKB活性逐渐增强,Caspase-9活性和Caspase-3表达12 h时明显降低.加用Wortmannin预处理后,PKB活性明显降低,Caspase-9活性和Caspase3表达呈上升趋势,12 h时上升明显;足叶乙甙对SGC7901的增殖抑制作用和凋亡诱导作用持续增强,肿瘤细胞对足叶乙甙持续较高敏感性.结论蛋白激酶B、Caspase-9信号通路活化可促进胃癌细胞生存,降低其化疗敏感性,特异性的PKB通路抑制剂可增强胃癌细胞的化疗效果.
作者:李军华;于皆平;于红刚;刘晋;罗和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为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其病程迁延,治疗困难.近研究提示,IBD炎症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表达增高,且MMP抑制剂(MMPI)治疗一些胃肠道疾病有一定疗效[1],但对慢性肠道黏膜炎症的治疗尚鲜见报道.本研究拟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二次致炎法,建立急、慢性结肠炎共存的动物模型,检测MMPI--二氮杂菲防治TNBS肠炎的作用,并与传统的柳氮磺胺吡啶(SASP)比较,希望能为IB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作者:缪应雷;欧阳钦;段丽平;李晓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急性和慢性部分束缚应激对大鼠内脏敏感性以及神经内分泌反应的影响特点和持续时间.方法成年SD大鼠分为对照组(无束缚应激)、急性组和慢性组,通过腹壁回撤反射(AWR)评分评估应激前后大鼠内脏对结直肠扩张(CRD)的敏感性;并通过放免法检测应激前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以及皮质酮(CORT)水平.结果①20和40 mm Hg压力扩张时,急、慢性组的AWR评分均显著高于基础水平(0 d),P<0.05;但在应激后第7天AWR评分显著下降,P<0.05.②急性组血浆ACTH和COR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5.35±6.03)ng/ml比(7.24±2.97)ng/ml,(312.47±50.76)pg/ml比(97.00±23.33)pg/ml],但束缚应激7 d后,激素浓度[(11.81±5.03)ng/ml和(113.73±24.58)pg/ml]下降至基础水平.③慢性组血浆ACTH和CORT水平[(20.84±2.19)ng/ml和(200.41±78.10)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激素水平在束缚7 d后[(19.95±5.31)ng/ml和(1 62.51±47.08)pg/ml)]仍维持在高水平.结论急性和慢性束缚应激都可导致大鼠内脏敏感性增高,但作用可能是短暂的.急性束缚应激短暂显著提高血浆ACTH和CORT水平,而慢性束缚应激可能长期提高激素水平.
作者:孙燕;柳锋霖;宋耿青;汪步海;钱伟;侯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蛋白激酶B(PKB)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60×103,因PKB参与由生长因子激活的经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调节着细胞的代谢、增殖和凋亡而受到日益关注[1].本研究首先观察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PKB活性的表达情况,然后分别用阿霉素和阿霉素联合PKB抑制剂Wortmannin作用胃癌细胞不同时间后,检测细胞生存率和凋亡率的改变,探讨PKB与肿瘤细胞药物耐受的关系,为Wortmannin联合化疗药应用于胃癌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徐细明;于皆平;戈伟;罗和生;于红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结肠癌原发灶中胸苷酸合酶(TS)启动基因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68例结肠癌原发灶TS启动基因,S-P免疫组化检测TS蛋白表达.结果结肠癌TS启动基因存在多态性,表现为纯合子2R/2R、3R/3R及两者的杂合子2R/3R,68例中分别为6例、40例和22例.其中3R/3R所占的比例随Dukes分期而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ukes A:16%,Dukes B:30%,Dukes C:93%,x2=28.56,P<0.05);但与Broders分级无相关性(高分化44%,中分化53%,低分化68%,x2=2.04,P>0.05).3R/3R的TS蛋白表达是2R/3R及2R/2R的1.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P<0.01).结论TS启动基因的串联重复序列数目与结肠癌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是判断结肠癌侵袭性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余开焕;王卫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的慢性肝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虽然疫苗、干扰素(IFN)和抗病毒核苷类药物正在不断发现和应用,但其治疗效果仍有不尽人意之处.近年来基因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尤其是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为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将RNAi的发展及其对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霞;房静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肠瘘是腹部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病死率至今仍在15%~20%[1].我院自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腹部手术后肠瘘患者3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厉学民;张家敏;毛根军;许龙堂;郑樟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男,66岁,因上腹部不适17个月,胃镜检查示胃癌入院.发病初期为上腹部隐痛,饥饿或饱餐后明显,打嗝后稍缓解,伴头晕、乏力、呕吐胃内容物,量中,呕吐后腹痛稍缓解,无呕血.
作者:王兆宇;潘文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表现为咽喉炎患者24 h食管pH变化,并评价质子泵抑制剂(PPI)及选择性5-HT4受体部分激动剂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6例经内镜检查无食管糜烂等表现的顽固性慢性咽喉炎患者行食管测压及双通道24 h食管pH检测后,随机予PPI(奥美拉唑)或选择性5-HT4受体部分激动剂(替加色罗)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食管pH改变及临床症状评分改变.结果76例患者中,38例食管pH异常(占50%),其中18例经奥美拉唑治疗后,食管pH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亦有显著改善(P<0.01).19例经替加色罗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P<0.01),但食管pH无显著改变.38例食管pH正常,其中18例予奥美拉唑治疗,17例予替加色罗治疗,经2周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pH异常或正常患者食管测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胃食管反流病可表现为难治性慢性咽喉炎,予PPI(奥美拉唑)或选择性5-HT4受体部分激动剂(替加色罗)治疗后,可显著改善症状.
作者:汪菁峰;袁耀宗;许斌;孙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和未定型结肠炎.UC以局限于结肠的弥漫性黏膜炎症为特征,CD以斑片状、透壁性炎症为特征并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
作者:蔡瑜;沈锡中;王吉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上消化道和结肠疾病的诊断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小肠疾病的诊断滞后许多.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诊断小肠疾病的一些传统方法进行了改进,并逐渐推广了小肠镜、胶囊内镜和影像检查技术,为提高小肠疾病的诊断水平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现将小肠疾病的诊断方法作一介绍.
作者:王崇文;黄缘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随着结直肠肿瘤和炎症性肠病的逐渐增多,结肠镜已成为诊治结直肠疾病常用的方法,是一种相对较安全的检查.但仍有肠穿孔危险,尤其是治疗性结肠镜.我们对2000年1月-2003年12月结肠镜检查和治疗中出现的9例肠穿孔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作者:毛伟芳;顾秀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大鼠急性期结肠炎模型,观察甘草酸二铵(DG)对大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抗炎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分为实验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模型组大鼠用冰乙酸灌肠建立急性期结肠炎模型,实验组给予40 mg·kg-1·d-1 DG干预治疗.观察疾病活动指数(DAI)、组织学变化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结果实验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DAI评分分别为3.5±0.6,7.1±0.8和0.5±0.4;组织学评分为3.5±0.9,6.1±1.0和1.0±0.5;MPO活性为0.72±0.08,2.02±0.10和0.22±0.04;TNF-α阳性率分别为(35.2±8.2)%,(62.5±10.1)%和(7.9±5.7)%;ICAM-1阳性率为(34.3±8.2)%,(60.2±8.3)%和(9.1±3.4)%;NF-κB阳性率为(23.3±9.2)%,(44.5±8.9)%和(9.6±4.4)%.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的DAI、组织学及MPO活性显著改善,实验组的TNF-α、ICAM-1和NF-κB的表达显著降低,经one-way ANOVA及SNK-q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DG可显著改善大鼠结肠炎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炎症反应的信号通路NF-κB活化及ICAM-1、TNF-α的产生和表达来抑制炎症反应.
作者:原皓;林三仁;吴克香;顾芳;张红梅;高志星;焦建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死亡率也呈增长趋势.研究显示,大肠癌发生过程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涉及到多种基因及产物的相互作用.但至今尚未发现与大肠癌发生发展有关的特异性基因.本课题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构建大肠癌与癌旁组织的消减cDNA文库,系统分离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这些基因的功能,以期筛选到新大肠癌相关基因,为进一步明确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及临床大肠癌的诊治提供研究基础.
作者:叶方鹏;肖冰;李荣洲;南清振;吴保平;宋卫兵;阎丽;张万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华消化杂志已整整走过25个年头,在这四分之一世纪中,我们从艰难的季刊起步发展到内容丰硕的月刊,从数百订户的小杂志增到近万户的中大型医学学术刊物,目前她已成为国内有影响的消化界学术讨论平台,消化医师的良师益友.回忆25年所走的历程,我们认为以下的经验是值得永远借鉴与发扬的.
作者:中华消化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恶性肿瘤患者糖代谢障碍涉及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但导致恶性肿瘤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的详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2型糖尿病及创伤糖代谢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1,2].但恶性肿瘤患者血中TNFα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及糖代谢障碍之间的关系,国内外报道不多.我们以恶性消化道肿瘤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血中TNFα与糖代谢相关指标及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指数的相关性,旨在探讨TNFα在恶性消化道肿瘤晚期患者糖代谢障碍中的作用,为临床改善恶性消化道肿瘤晚期患者糖代谢障碍及其危害,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冯青青;王占科;吕小林;刘亚诚;余文;涂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估六味安消胶囊(邦消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安全性以及耐受性,并与莫沙比利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阳性药物对照方法进行研究.入选99例符合罗马Ⅱ标准的FD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50例,对照组49例,试验为期4周,包括1周基线期,2周试验组六味安消(3次/d,3粒/次,餐后服用)或对照组莫沙比利(3次/d,5 mg/次,餐前15~30 min服用)治疗期及治疗结束1周随访期.评估标准:对患者全部FD症状进行总体评估,对患者每个FD参数的改善程度以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间人口统计学特征、体格检查和疾病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2周和随访期1周,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症状总积分及5 h胃排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后14 d与随访后28 d症状总积分自身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价在日常活动方面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指标试验组亦较对照组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分析结果示,两组间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安消能有效治疗FD各症状,疗效稳定,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作者:六味安消临床研究协作组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