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管黏膜管型撕脱症一例

张花莲;李新艳

关键词:食管黏膜, 管型, 胃内容物, 呕吐物, 血腥味, 胸骨后, 鲜血, 口腔, 进食, 患者, 恶心
摘要:患者女,25岁,进食后感胸骨后隐痛,自觉口腔中有血腥味,随即恶心、呕吐,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继之为鲜血,量约30ml.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Barrett食管的分类与分型

    自从Barrett于1950年报道首例Barrett食管(BE)以来,已过去近半个世纪,但围绕BE的确切定义及临床诊断标准仍存在不少争议.

    作者:张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肠道去污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晚期肝硬化的临床研究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过度增殖明显,成为肠道细菌易位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重要原因,进而产生多种合并症.肠道去污又称选择性清洁肠道措施(selective decontaminationof digestive tract,SDD),与微生态制剂均为常见的生态疗法.

    作者:周伏喜;卢放根;吴小平;霍继荣;凌奇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大鼠成体干细胞食管下段移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成体干细胞注射至食管下段的可行性,探索利用成体干细胞[骨骼肌卫星细胞(S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新方法.方法选取体质量160~240 g的Wistar大鼠,雌雄各半,不同实验组分别于体外培养并扩增骨骼肌SC或MSC,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后,经腹腔将大鼠自体骨骼肌SC悬液植入食管下段肌层;MSC悬液植入同种异体大鼠食管下段肌层.1周和4周后分批处死动物,取食管下段组织并使用组织学方法评价植入细胞生长分化情况.结果 BrdU的细胞标记率接近100%.接受干细胞移植的大鼠生长良好.干细胞移植后第1周和第4周,SC组和MSC组大鼠食管下段均可见大量分化为骨骼肌细胞的BrdU阳性细胞,SC组第4周较第1周BrdU阳性细胞核数显著增多(P<0.01).MSC组第4周较第1周BrdU阳性细胞核计数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组与MSC组比较,第1周BrdU阳性细胞核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SC组较MSC组显著增多(P<0.05).注射局部未见炎症反应,与对照组病理学分析无差异.结论成体干细胞移植至大鼠食管下段安全、可行,能在食管下段长期存活并分化为骨骼肌.骨骼肌SC或MSC移植可能成为治疗GERD的新方法.

    作者:陈鑫;王邦茂;曹晓沧;张文治;苏心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基因的组织差异性表达及多态调节

    目的从mRNA、蛋白质及细胞水平分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基因的组织差异性表达及多态调节.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结直肠癌组40例、正常人群肠道黏膜20例、正常肝组织10例的UGT 1A mRNA表达;免疫印迹检测各组UGT 1A蛋白表达;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UGT 1A酶的催化活性.结果①结直肠癌组织中UGT 1A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其周围正常黏膜,而后者低于正常人群肠黏膜组织,正常人群结直肠黏膜中UGT 1A mRNA表达量总体低于肝组织,P<0.01.结直肠癌组、正常人群结直肠黏膜组织呈现个体差异表达,而肝组织的表达较均质.②癌组织、癌周正常黏膜及正常人群肠道黏膜中UGT1A各同工酶的表达例数均不相同.③UGT 1A蛋白表达在癌组织显著低于癌周正常组织,后者又低于正常人肠黏膜(P<0.01),各组蛋白表达量亦各不相同.而肝组织呈均质表达.④癌组织的UGT 1 A酶活性低于癌周正常黏膜,而后者的微粒体酶活性低于正常人群肠黏膜微粒体蛋白,P<0.01.结论①UGT1A基因位点呈组织差异性表达.②结直肠黏膜上皮UGT1A基因位点在转录水平及功能水平均存在多态调节,不同个体对致癌物的易感性不同可能是这种差异表达的结果.

    作者:王敏;李延青;陈建;刘福国;刘焕涛;许晓群;袁孟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抑酸对Barrett食管的治疗价值

    目前认为Barrett食管(BE)属于癌前病变,其腺癌年患病率为0.5%[1],虽其绝对值看似不高,但该患病率为正常人群的30倍以上.因此,积极诊治BE防止其癌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邹多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基因不稳在Barrett食管癌变过程中的意义

    基因不稳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这种基因不稳可分为两种不同形式,即染色体不稳和微卫星不稳(MSI).在前者,由于染色体不稳,使染色体大片段丢失、易位和重排,导致大量异倍体细胞;而在后者,由于错配修复基因突变,使单核苷酸水平突变率增加,导致广泛的MSI.近年,线粒体基因组不稳(mtMSI)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开始受到关注,细胞核微卫星不稳(nMSI)和mtMSI共同构成了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作者:房殿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多司马酯片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多司马酯片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阳性药对照研究,235例消化性溃疡(116例胃溃疡和119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配进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服用多司马酯1500 mg,每天2次,硫糖铝空白片2片,每天4次;对照组服用多司马酯空白片3片,每天2次,硫糖铝片1000 mg,每天4次,疗程4周.结果共有213例可供疗效分析,232例可供评价不良反应.胃溃疡试验组4周有效率和愈合率分别为92.5%和62.3%,与对照组(分别为82.0%和5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溃疡试验组4周有效率和愈合率分别为88.9%和80.4%,与对照组(分别为61.1%和5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1%,与对照组的2.5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司马酯片是安全有效的消化性溃疡治疗药物.

    作者:多司马酯研究协作组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食管黏膜管型撕脱症一例

    患者女,25岁,进食后感胸骨后隐痛,自觉口腔中有血腥味,随即恶心、呕吐,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继之为鲜血,量约30ml.

    作者:张花莲;李新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嗜酸细胞性胃炎一例

    患者女,27岁.主诉上腹痛1个月,加重15 d伴黑便入院.患者因进食腌制食品后上腹痛1个月余,伴反酸、呃逆,15 d前上腹痛加剧,解黑便1次,外院胃镜检查示:胃体息肉样隆起,黏膜僵硬.既往有过敏体质.血常规:白细胞6.23×109 g/L,血红蛋白73.3 g/L,红细胞4.47×1012/L,血小板233×109/L,嗜酸粒细胞0.13,绝对值:0.8×109/L.

    作者:朱元民;许红梅;刘玉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益生菌治疗的实验性结肠炎中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益生菌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疗效,研究治疗后全身及肠道局部调节性T细胞(Tr)的变化情况,探讨益生菌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三硝基苯磺酸(TNBS)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所用益生菌为双歧三联活菌(商品名:培菲康).设阴性对照组、泼尼松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益生菌小、大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50和300 mg·kg-1·d-1)、益生菌+泼尼松或SASP(益生菌剂量为150 mg·kg-1·d-1)组.治疗2周后组织学积分评定疗效;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脾脏和结肠上皮内CD4+CD25+及CD8+CD28-两种Tr比例变化.采用t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组织学评分显示大剂量益生菌对实验性结肠炎有效(2.2±0.8比3.5±0.7,P<0.05),而小剂量益生菌单独作用无明显疗效,联合泼尼松或SASP治疗比单独应用疗效更强;大剂量益生菌治疗后CD4+CD25+Tr比例在外周血(3.4±0.6比11.7±4.7,P<0.05)及脾脏(2.1±1.9比10.3±3.1,P<0.05)中下降,在结肠内上升(36.6±15.0比7.9±4.7,P<0.05);CD8+CD28-Tr则相反,在外周血及脾脏中上升(91.7±4.5比59.0±4.2,97.3±0.1比88.2±6.9,P<0.05),在结肠内下降(42.2±6.0比68.5±8.6,P<0.05).Tr的这种变化与泼尼松或SASP治疗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益生菌单独大剂量或小剂量联合泼尼松或SASP治疗TNBS诱导的结肠炎有效,CD4+CD25+和CD8+CD28-Tr在发挥疗效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陈宁;尤鹏;刘安楠;刘玉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门脉高压性胃病内镜下改变与血清黏附分子水平的关系

    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临床较为常见,是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PHG分级与患者的治疗与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献报道其发病机制与门脉压力及食管静脉曲张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1].

    作者:贾道全;胡仁伟;黄丽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伴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病理组织形态学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早期胃癌发展过程中组织形态学的变迁,预测其淋巴结转移的难易程度.方法以伴淋巴结转移的81例早期胃癌作为转移组,抽取81例不伴淋巴结转移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含11例黏膜内癌,70例黏膜下癌,组织学分类及肿瘤部位相似,具可比性.将各组的肿瘤灶亚分类为表层部、浸润部,各病灶的病理组织形态学依据规范分为分化型、混合型、未分化型.对各病例相关因子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浸润部较表层部组织分化程度低下者,转移组为40.7%,较对照组的11.9%为高.转移组表层部的分化型胃癌和未分化型胃癌,其浸润部同一组织学分化程度较对照组为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和P<0.05).转移组的表层部与浸润部的分化程度合致率为6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7.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的男女比率为1.9:1,较对照组的3.3:1为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癌中,癌灶水平方向和浸润先端部的垂直方向组织学分化程度的变化更易出现.浸润部与黏膜固有层癌组织学分化程度不同者,尤其是组织学分化程度趋低下者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女性较男性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

    作者:潘文胜;曹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提高国内Barrett食管的诊疗水平

    近年来,食管及食管-胃连接部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尤其在西方国家,食管腺癌发病的增长速度远超过其他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Barrett食管(BE)为食管腺癌重要的癌前病变,其患食管腺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30~50倍,食管腺癌的增多与BE发生率的增高有明确关系[1].

    作者:房殿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Barrett食管组织病理学研究

    一、关于内镜下活检取材由于正常情况下食管远端鳞状上皮移行为柱状上皮,因此内镜下准确进行部位定位对确定鳞状上皮是否被柱状上皮所取代极为重要.

    作者:张亚历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炎症性肠病遗传学与临床关联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炎症性肠病(IBD)被认为是肠道菌群改变导致黏膜免疫系统异常激活的结果[1].初报道IBD有遗传因素作用的是流行病学研究,提示了IBD的家族聚集性.孪生子的研究显示:与双卵孪生子比较,单卵孪生子与IBD有更显著的相关性[2].

    作者:韩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原核表达活性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canstatin蛋白

    目的构建canstatin原核表达载体,表达重组人canstatin蛋白,并验证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利用BamHⅠ和HindⅢ从重组质粒pUCm-T/canstatin上切下canstatin基因,插入表达质粒pET-22b(+)相应位点,转化E.coli BL21.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蛋白表达情况.超声破碎菌体,Ni-NTA柱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PBS对其透析复性.鸡胚尿囊膜(CAM)实验验证目的蛋白抗血管生成活性.结果重组质粒pUCm-T/canstatin在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电泳证实切下目的基因canstatin cDNA,将其插入质粒pET-22b(+)相应位点,转化E.coli BL21后,琼脂板上生长出多个白色菌落.挑选7个白色菌落做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所有菌落均切出分别对应原质粒与目的基因的2条特异性条带,证实均为阳性克隆.IPTG诱导其中1个克隆表达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在相对分子质量24 000左右出现新的蛋白表达条带,诱导后1、2、3、4 h表达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百分比分别为18.2%、18.8%、23.0%和23.4%.Ni-NTA柱亲和层析后,在125、250 mmol/L洗脱液中纯化出目的蛋白.CAM实验显示重组人canstatin蛋白能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且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成功构建了canstatin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出有活性的重组人canstatin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作者:李兆申;何小平;屠振兴;高军;潘雪;龚燕芳;金晶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X染色体连锁的凋亡抑制蛋白在胰腺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及与化疗耐药的关系

    目的研究X染色体连锁的凋亡抑制蛋白(XIAP)在胰腺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XIAP表达与胰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法研究XIAP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用5-氟尿嘧啶(5-FU)间歇诱导SW1990提高其对药物的耐药性,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XIAP在胰腺癌细胞系中表达的改变,探讨与细胞耐药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胰腺癌(20/23,89.6%)、正常胰腺组织(4/12,33.3%)和SW1990细胞中均有XIAP的表达.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P<0.01)以及表达水平均强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P<0.05);5-FU可诱导SW1990的耐药性(P<0.01)和XIAP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XIAP的表达水平与细胞耐药性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XIAP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与胰腺癌的化疗耐药性、恶性转化以及增殖有关,可以作为胰腺癌基因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作者:菅志远;李宜雄;李小刚;吕新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Barrett食管的病因与流行病学

    Barrett食管(BE)是一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食管疾病.它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一种主要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欧美近年来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发生率明显升高,为所有恶性肿瘤中增长速度快的一种,食管的原发性腺癌中约50%来自BE.

    作者:侯晓华;郑丽端;王道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超声内镜对胃癌术前分期的意义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术前正确的TNM分期对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内镜超声(EUS)检查能清晰显示消化管管壁5层结构及其周围结构,能判断胃癌浸润深度及有无局部邻近脏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作者:孙明军;王轶淳;刘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细胞间黏附分子在对乙酰氨基酚所致肝损害中的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AAP)对于某些人群,如慢性乙醇中毒者和先天性细胞色素-450(P-450)2EI活性增高者,可造成严重肝损害,而过量使用AAP可造成任何实验动物和人的严重肝损害.

    作者:田丰;王颖;李岩;吴作艳;王学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