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伴急性乙状结肠扭转合并急性重型溃疡性结肠炎一例

丁一娟;姚永刚

关键词:妊娠, 乙状结肠扭转, 呕吐, 双下肢浮肿, 妇幼保健院, 胃内容物, 突发, 体检, 术中发现, 剖宫产术, 剖腹探查, 患者, 腹胀, 腹痛, 腹腔引流, 阵发性, 四季豆, 复位术, 腌鱼, 血压
摘要:患者女,22岁,因突发腹痛、腹胀伴呕吐1 d入院.患者妊娠32周,起病前进食稀饭、四季豆和腌鱼,突发下腹阵发性绞痛,并感腹胀,随即呕吐胃内容物,急送当地妇幼保健院.体检:宫口开二指.12 h后胎心停止,腹痛,呕吐加剧,即转我院.入院体检:血压为0,皮肤湿冷、紫绀,心律150次/min,律齐,腹部高度隆起,全腹压痛明显,双下肢浮肿(+),B超示肠腔扩张,大量积气,死胎.疑诊肠扭转,急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乙状结肠扭转,但血运情况尚可,探查小肠未发现异常,遂行乙状结肠复位术、剖宫产术及腹腔引流.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生长激素联合低热量肠外营养在消化道肿瘤术后的应用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术后重组人生长激素(r hGH)联合低热量肠外营养(HPN)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消化道肿瘤患者100例双盲、随机分为受试组和对照组,受试组术后给予HPN 6 d,同时皮下注射r-hGH 7 d,对照组接受传统全胃肠外营养治疗6 d;对比观察术后两组血浆蛋白水平、氮平衡、免疫功能状况、感染有关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生存率和复发率.结果在进行6 d的HPN以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和全身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受试组蛋白水平恢复至术前水平,IgG、IgA、IgM和CD3、CD4下降不明显(P>0.05);对照组术后第10天蛋白水平才恢复至术前水平,IgG、IgM、CD3和CD4下降明显(P<0.05);术后第7、10天,对照组前清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接蛋白浓度、IgG、IgM、CD3和CD4均显著低于受试组;受试组氮平衡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受试组恢复为正氮平衡,而对照组直到术后第10天仍为负氮平衡;术后住院时间,受试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和3年生存率、复发率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能手术切除的消化道肿瘤,术后短期合理剂量使用r-hGH联合HPN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作者:刘权焰;刘志苏;殴新元;陈纪伟;何跃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核因子-κB信号通道介导褪黑素对大鼠应激性溃疡的保护作用

    褪黑素(MT)是目前已知作用强的内源性抗氧化剂,可显著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研究表明脂质过氧化反应参与介导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提示MT对应激性溃疡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为此,本实验将观察MT对大鼠应激性溃疡的保护作用,同时研究MT对胃黏膜核因子(NF)-κB活化的影响,以进一步阐明MT的作用机制.

    作者:吴建胜;吴金明;王旦;黄庆科;陈向荣;黄智铭;林向飞;陈民新;韩清锡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环孢素A抑制胃癌细胞株生长及其机制探讨

    孢素A(CsA)目前广泛用于治疗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对白血病的研究显示,CsA是P糖蛋白竞争性拮抗剂,在传统化疗方案中加用CsA可明显降低白血病细胞的抗药性,延长化疗缓解时间及患者生存期[1].另外,CsA还通过非竞争性抑制蛋白酶活性实现对核因子(NF)-κB的抑制作用[2].我们以往研究显示,胃癌存在不同程度的NF-κB组成性激活,且胃癌NF-κB激活组预后明显差于非激活组[3].现进一步探讨不同胃癌细胞株NFκB含量及活性差异以及CsA对胃癌细胞增殖活性与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于颖彦;李琦;朱正纲;刘炳亚;林言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基质溶素-1及其抑制剂在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的过表达

    近有报道提示溃疡性结肠炎(UC)活检组织有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过表达.特别是基质溶素-1(MMP-3)在UC溃疡性病变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而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所以MMP-3和TIMP-1的比值增加可能是基质降解的原因,由此推断其在肠道黏膜损害中起关键作用,导致黏膜基质的降解[1].为进一步了解MMP-3在国人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本研究拟采用RT-PCR和Western杂交研究UC患者肠黏膜的MMP-3及其抑制剂TIMP-1的表达.

    作者:缪应雷;欧阳钦;段丽萍;李晓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获得性弓形虫病二例

    肝占位性病变多见于各种良恶性肿瘤及脓肿,而弓形虫感染所致肝内占位性病变少见,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与肝癌或细菌性肝脓肿有相似之处,容易误诊,应引起重视.现将我科近3年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桂萍;李敏丽;李晓燕;段丽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消化性溃疡的愈合质量

    近半个世纪以来,临床工作者通过不懈努力,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了深刻地认识,也研制出大量的抗溃疡病新药,根除幽门螺杆菌(Hp)使溃疡病的愈合率达95%以上,但仍存在溃疡病复发问题.据报道Hp根除后溃疡病的年复发率为6.45%,Hp阳性的溃疡病年复发率可达23.33%[1].

    作者:姒健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人骨髓组织相容性抗原DR阴性C盒细胞阴性细胞体外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

    骨髓中含有大量可分化为各种细胞类型的干细胞,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两大类型.这两类细胞均有向肝细胞样细胞分化的潜能[1,2].本实验在体外扩增并特异性诱导人骨髓组织相容性抗原DR阴性C盒细胞阴性(HLA-DR- C-Kit-)细胞向肝细胞样细胞分化,旨在寻找一种适合人骨髓HLA-DR- C-Kit-细胞向肝细胞样细胞大量转化的体外环境,从而为其在肝脏疾病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作者:孙嫣;段芳龄;陈香宇;马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胃结核致上消化道出血一例

    患者男,52岁,因体检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个月,上腹隐痛不适、黑便3 d,呕血2 h于2004年5月17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常规体检时B超检查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并先后到多家医院诊治,多次复查B超,均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未行腹部CT扫描,偶有午后低热(体温不详)及轻度盗汗,无明显消瘦及食欲不振等.3 d前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疼痛无规律,解柏油样便,每日2~4次不等,每次100~150 g,入院当日16时左右呕血2次,呈咖啡色,混有少量血凝块,总量500~600 ml,伴心悸、头昏、乏力、出汗等.

    作者:崔忠敏;郭晓钟;程广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三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原发性肝癌(PHC)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较高.甲胎蛋白(AFP)作为诊断PHC的首选肿瘤标志物,自应用于临床以来使PHC诊断的准确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仍有30%~40%的PHC患者血清AFP呈阴性[1].因此,对于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的患者,通过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以明确其病变性质是必要的.以往研究结果已证实AFP、a-L-岩藻糖苷酶(AFU)及谷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在PHC诊断中的价值[1-4].本研究选取PHC、转移性肝癌、肝良性肿瘤和肝炎肝硬化4种常见的肝脏病变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步检测其AFU、AFP及GPDA,探讨3种肿瘤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单独和联合检测诊断PHC的价值.

    作者:劳明;朱波;黄玲莎;黄文成;李佩章;赵惠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蛙皮缩胆囊肽诱致大鼠胰腺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慢性胰腺炎以胰腺纤维化为主要病理组织学特征.由于慢性胰腺炎症状隐匿,诊断方法滞后,长期以来临床研究进展甚微.建立可靠的胰纤维化动物模型,对于胰纤维化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蛙皮缩胆囊肽(caerulein)反复腹腔注射建立大鼠胰纤维化模型,观察不同时期大鼠胰腺的病理变化、VG胶原染色结果及α1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来评估造模效果及可靠性.

    作者:万远太;王天才;赵秋;王波;李德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胃冠状、胃短静脉栓塞术对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栓塞术对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治疗的价值.方法32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经内镜下套扎、硬化治疗后仍有出血的患者,经皮经肝穿刺行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栓塞治疗.栓塞剂主要为无水乙醇、钢圈和明胶海绵.均行1次栓塞治疗,并经3~11个月随访,胃镜复查.结果29例复查胃镜,其中21例(72.4%)胃底曲张静脉完全消失,8例(27.6%)胃底曲张静脉明显减轻,无红色征及糜烂.随访期内有1例(3.1%)因门脉高压性胃炎致黏膜糜烂出血.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经皮经肝穿刺行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栓塞治疗具有消除胃底静脉曲张,并可预防出血的作用.

    作者:权启镇;谢宗贵;齐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应用肿瘤基因解剖工程数据库检测大肠癌基因表达谱

    目的进一步了解大肠癌与正常组织间基因表达谱差异,寻找可能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因标志.方法应用肿瘤基因解剖工程(CGAP)数据库中基因表达短序列分析(SAGE)数据筛查大肠癌和正常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并用RT-PCR方法进一步在大肠癌细胞株(SW1116、Lovo、HCT-8、Hce-8693)和20例组织标本中验证.结果在SAGE数据库中共分析大肠癌和正常组织短序列195 160个,发现差异基因216个.对其中17个基因进行RT-PCR验证分析,在细胞株中基因检出阳性率为35.3%~76.5%,组织标本中阳性率为88.2%.对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酶体26S亚单位、热休克蛋白1进行半定量RT-PCR,基因差异表达率分别为60%、50%、35%.结论利用CGAP数据库中SAGE数据能快捷、可靠地筛查大肠癌差异基因表达谱,对这些差异基因进一步分析可能为临床诊治大肠癌提供基因标志.

    作者:黄志刚;冉志华;陈锦先;陆玮;萧树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N-乙酰半胱氨酸对肝星状细胞核因子κB的影响

    目的阐明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肝星状细胞(HSC)核因子κB(NF-κB)结合活性和环氧合酶2(COX 2)表达的影响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HSC T6细胞株,MTT法检测NAC对HSC增殖的抑制作用.分别予NAC(1 mmol/L)处理1 h;NAC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联合干预(先予NAC处理1 h,再予TNFα干预1 h);TNFα 100 ng/ml处理1 h.凝胶电泳移动抑制实验检测NF-κB的结合活性.免疫蛋白质印迹检测相应的胞质内NF-κB抑制蛋白(IκBα)表达.免疫组化观察HSC-T6 NF-κB表达的核转移.激光共聚焦检测NAC对HSC-T6中COX-2表达的影响.结果NAC对HSC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TNFα可诱导NF-κB结合活性,而NAC可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NF-κB结合活性.TNFα处理后IκBα表达减弱,NAC处理后IκBα表达增强.TNFα刺激1 h后,NF-κB表达从细胞质转移至细胞核内.NAC预处理后再予TNFα刺激,NF-κB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质,很少发生核转移.HSC-T6经TNFα处理后细胞内COX-2表达明显高于NAC和TNFα联合处理组以及正常对照组(P<0.05);NAC和TNFα联合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可抑制HSC增殖,抑制HSC NF-κB结合活性和COX-2表达.

    作者:李旭;孟莹;杨希山;何敬东;张振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检测及其意义

    恶性浆膜腔积液已成为恶性肿瘤转移的一个突出表现[1],本研究采用核酸原位杂交技术对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进行分析,旨在明确积液中各种脱落细胞hTERT mRNA的表达状况,探讨其在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焜和;付曲波;操风;祝金泉;陈江;吕农华;朱萱;王崇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多药耐药基因敲除小鼠结肠炎的免疫病理改变

    目的用FVB野生型及FVB多药耐药基因敲除(mdrla-/-)小鼠观察P-糖蛋白(P-GP)在结肠炎中的作用.方法观察FVB野生型及mdrla-/-小鼠肠炎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表现,测定FVB野生型及mdrla-/-小鼠肠炎组与非肠炎组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124只mdrla-/-小鼠中26只(21%)出现腹泻、体重下降等肠炎的临床表现,病理上类似人类的溃疡性结肠炎;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结肠黏膜固有层有CD4+T淋巴细胞及成簇的B淋巴细胞浸润.有肠炎表现的mdrla-/-小鼠血清抗体IgG1、IgG2a、IgG2b、IgG3、IgA和IgM水平分别为7568、1876、823、234、897和189 μg/ml,野生型FVB小鼠分别为623、102、54、43、32和58μg/ml(P<0.01);无肠炎表现的mdr1a-/-小鼠其血清抗体水平及杀伤性T淋巴细胞功能与野生型FVB小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缺乏mdrla型小鼠可出现结肠炎的表现,其发病机制与全身免疫反应无关,可能与肠黏膜上皮细胞局部的屏障功能紊乱有关.

    作者:许冬梅;张源潮;杨清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热水致大鼠萎缩性胃炎胃黏膜扫描电镜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WHO)将CAG定为癌前状态[1],患有CAG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本研究以热水为单一因素,通过对胃黏膜进行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证实热水可致黏膜损伤并形成CAG.

    作者:张沥;张玲霞;王春梅;陶梅;杨骥远;宋瑛;江梅;曹广周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丁酸对人结肠癌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丁酸对人结肠癌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 PA)及其受体(u-PA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人传代结肠癌细胞株SW1116接种于不含或含不同浓度丁酸(2、3、4、7、10 mmol/L)的培养基中,培养6、24、48、72 h后,收集细胞用ELISA法测定胞质中u-PA和u-PAR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培养基中丁酸浓度的增加和培养时间的延长,经丁酸处理的SW1116细胞表达的u-PA和u-PAR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当丁酸浓度≥4 mmol/L和培养时间≥48 h时,两者表达不再增加,反而呈逐步下降趋势.结论丁酸可抑制SW1116细胞u-PA和u-PAR表达.

    作者:陈尔真;燕敏;曹伟新;费旭峰;陈雪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便秘患者结肠镜检查结果分析

    便秘是常见消化道症状,病因可为肠功能紊乱,也可为肠道器质性病变,甚至肿瘤.结肠镜检查是鉴别大肠有无器质性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对1189例便秘患者的结肠镜检查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黎庆宁;聂玉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核糖体S6激酶与大鼠肝纤维化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核糖体S6激酶(RSK)在大鼠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硝胺的方法构建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以免疫荧光双标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技术检测RSK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Ⅰ型胶原.进一步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SK与Ⅰ、Ⅲ型胶原在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结果在纤维化肝组织中,RSK的定位与α-SMA完全一致,Ⅰ型胶原伴随RSK周围分布.RSK与Ⅰ、Ⅲ型胶原的表达量之间亦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肝纤维化发生中,RSK定位于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内,并参与胶原的表达调控.RSK可能成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新靶点.

    作者:杨妙芳;张新;强晖;孙田美;谢渭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人胃癌细胞株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研究表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可降低结直肠癌、肝癌、卵巢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很可能和该类药物抑制环氧合酶-2(COX-2)有关,而COX-2具有促肿瘤血管形成作用[2].本研究拟考察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对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株SGC7901及裸鼠移植瘤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作用,初步探讨NS398对胃癌血管形成的影响.

    作者:李建生;张金平;刘升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