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p75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诸琦;姚玮艳;袁耀宗;翟祖康;乔敏敏;章永平;姚季生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 肿瘤坏死因子-α,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75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p75(TNFR-p55/TNFR-p75)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均分为对照组与SAP组.SAP组采用5%牛黄胆酸钠1 ml/kg胰胆管逆行穿刺注射建立模型,对照组仅给予剖腹假手术.两组大鼠分别在造模后3、6和12 h处死,收集外周血与胰腺标本.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胰腺组织中TNFR-p55/TNFR-p75 mRNA表达,采用血清淀粉酶与病理组织学评分作为SAP严重程度的指标.结果 SAP组不同时间点血清淀粉酶、TNF-α水平及胰腺组织炎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PBMC中TNFR-p55/TNFR-p75 mRNA的表达在各时间点均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值均<0.01),且在6 h达峰值,分别为1.32±0.07和0.95±0.04;而对照组在6 h点为0.84±0.01和0.68±0.04.胰腺组织中TNFR-p55/TNFR-p75 mRNA的表达在各时间点也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 TNF-α是SAP病程中重要的细胞因子并可能通过结合胰腺组织中TNFR-p55/TNFR-p75参与胰腺组织损伤;同时,TNF-α又可能通过与PBMC中TNFR-p55/TNFR-p75相互作用导致外周血中白细胞活化,从而加重胰腺炎的严重程度.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瘦素(leptin)是由肥胖基因(ob基因)编码的肽类激素,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瘦素在肝硬化患者中表现异常,但结果报道不一.现将我们对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测定结果及分析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陈凤媛;钱湘绮;徐火根;包剑浩;潘勤聪;袁胜忠;徐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染色体缺失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对胰腺癌细胞系细胞周期和增殖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对胰腺癌细胞质(ASPC-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细胞周期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将质粒pEAK8-PTEN和pEAK8分别转染指数生长期的胰腺癌细胞株(ASPC-1),挑选阳性细胞克隆,扩增培养,用RT-PCR、Western印迹、流式细胞术、生长速率等方法分别检测PTEN对ASPC-1细胞VEGF蛋白、细胞周期及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ASPC-1细胞转染后,PTEN mRNA表达量是转染前的3倍;ASPC-1、ASPC-1-pEAK8、ASPC-1-pEAK8-PTEN细胞PTEN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3.2、12.6和21.6,VEGF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7.2、16.5和13.1,转染后较转染前降低.细胞周期显示,ASPC-1-pEAK8-PTEN细胞较ASPC-1、ASPC-1-pEAK8细胞G2/M、S期细胞增多,Gl期细胞减少,并出现少量凋亡细胞(P<0.01).ASPC-1-pEAK8-PTEN细胞生长曲线平缓,生长速度较另两种细胞明显降低.结论 PTEN可使ASPC-1细胞VEGF蛋白表达下降,细胞阻滞在G2/M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作者:李宏宇;于皆平;郭晓钟;李建军;徐建华;任丽楠;夏玉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上海地区消化不良症状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消化不良症状特点,以提高消化不良的处理水平.方法连续调查782例消化不良患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器质性消化不良患者(OD)的症状特点,患者填写调查表(包括12项消化不良症状),并根据症状程度进行评分,分析症状与进餐等因素的关系.结果782例消化不良患者中,FD 543例(69.4%),OD 239例(30.6%),OD组男性比例高于FD组.两组患者平均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5比20.4,P>0.05),但OD组上腹痛和饥饿痛的积分高于FD组(2.65±1.11比2.16±0.92,2.26±1.26比1.79±0.92,P值均<0.05).OD和FD组中分别有45.2%和47.7%的患者症状与进餐无关;FD组溃疡样型、动力障碍样型和非特异型中分别有59.6%、50.9%和35.2%的患者症状与进餐无关.2.5%(6/239)的OD患者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2.8%(15/543)的FD患者出现间歇性吞咽困难.8.8%(21/239)的OD患者出现体重显著减轻,同时伴有其他报警症状;而5.9%(32/543)的FD患者发生此症状,但均不伴有其他报警症状.13.8%的FD患者在随访1年中出现FD亚型间的转换.此外,OD患者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53.1%)显著高于FD(42.2%,P<0.01),FD亚型组间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和FD患者中Hp阳性者口臭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Hp阴性者(44.9%比17.0%,47.3%比25.4%,P值均<0.01).结论出现上腹痛及饥饿痛等消化不良症状时应警惕OD的发生.间歇性吞咽困难、不伴其他报警症状的体重显著减轻及口臭(多见于Hp阳性患者)可能是部分FD相对特殊的症状.半数FD患者的症状与进餐无关,FD症状亚型可随时间而发生改变,由此增加了FD治疗的困难.

    作者:李晓波;刘文忠;戈之铮;张达荣;赵蕴嘉;薛寒冰;戴军;萧树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多潘立酮对慢性胃炎病人餐后近端胃容受性舒张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目前认为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症状的病理生理机制除动力功能障碍相关外,还可能与近端胃感觉和容受性舒张功能障碍密切相[1].国外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测胃运动功能,随呼吸控制的三维软件问世,MRI能准确地反应胃的容积[2].多潘立酮作为一种周围多巴胺(D2)受体的拮抗剂,能增加胃排空和胃十二指肠的协调运动功能,但尚缺乏它对近端胃容受舒张功能影响的观察.本研究拟通过MRI测定,经多潘立酮治疗前后慢性胃炎病人餐后不同时间段的近端胃体积和消化不良症状的变化,探讨近端胃的容受性变化与消化不良症状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多潘立酮对近端胃的影响.

    作者:郭建强;李轶忻;刘斌;邵广瑞;高庆岭;朱孔锡;许伟华;栗华;王洪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5-羟色胺在胃机械感觉过敏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5-羟色胺(5-HT)在胃感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运用RT-PCR半定量方法分别测定2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感觉正常组8例,感觉过敏组15例)和15名正常人近端胃黏膜组织中的5-羟色胺酸脱羧酶(5-HTPDC)、5-HT转运体及5-HT1A受体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感觉过敏FD患者近端胃黏膜中5-HTPDC和5-HT1A受体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感觉正常组和对照组(1.275士0.136比0.730±0.106比0.710±0.142,P<0.05;1.402±0.140比0.834±0.094比0.816±0.047,P<0.01),感觉正常FD患者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HT转运体mRNA表达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95±0.160比0.833±0.184比0.886±0.257,P>0.05).结论胃感觉过敏可能与近端胃黏膜中5-HT合成增加及5-HT1A受体表达增高有关.

    作者:朱良如;谢小平;钱伟;侯晓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Caspase 3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中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随着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肝细胞的凋亡增多,但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Caspase 3是一种促进细胞凋亡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凋亡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是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酶[1,2].本研究通过观察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中Caspase 3活性和蛋白表达变化,为脂肪肝的发生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史洪涛;陈东风;李陶;熊仁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两种抑癌基因编码产物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意义

    FHIT是1996年Ohta等[1]于染色体3P14.2上克隆出的一种候选抑癌基因,FHIT蛋白的功能类似于Ap4A不对称水解酶,推测其基因失活导致Ap4A水平增高,DNA合成增加,细胞增殖.PTEN是一个具有磷酸酯酶活性的抑癌基因,是继p53基因之后发现的人类肿瘤中常发生突变的抑癌基因[2].我们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大肠癌、癌前病变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PTEN基因蛋白、FHIT基因蛋白进行检测,旨在观察其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的表达与肿瘤演变及细胞恶性行为的关系,评价是否可作为肿瘤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新标记物.

    作者:周秀彦;卫建平;朱月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的现代理念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各有不同,然而其临床表现大体相似.通常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因胃黏膜的损害因素与防御因素之间失衡.损害因素系指:①胃酸、胃蛋白酶;②幽门螺杆菌(Hp)感染;③药物因素:如阿司匹林/非甾体类药物(NSAID);④乙醇;⑤胆盐.胃黏膜防御因素系指:①胃黏膜黏液屏障;②碳酸氢盐;③细胞再生;④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⑤黏膜血流等.当对胃黏膜的损害因素大于防御因素时,溃疡病就可能形成,另外还有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参与,构成了溃疡病发生的复杂致病机制.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在发病机制上有不同之处,前者主要是防御因素或修复因素的削弱,后者则是损害因素的增强,也可能两者兼有之.

    作者:胡伏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重视消化系统肿瘤的化学预防

    肿瘤化学预防由Sporn[1]于1976年首先提出.目前公认的肿瘤化学预防概念是指应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来阻断、逆转或预防侵袭性肿瘤的发生.研究消化系统肿瘤的化学预防,并通过预防来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是消化病学研究者及临床工作者所面临的任务之一.肿瘤的化学预防可分为三级[2]:Ⅰ级预防是指对具有高危因素(如有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酗酒或家族中有癌症患者)的健康人进行预防;Ⅱ级预防是指对癌前病变患者(如结肠腺瘤、萎缩性胃炎等)的预防;Ⅲ级预防则是指预防肿瘤复发或转移.

    作者:罗和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p75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p75(TNFR-p55/TNFR-p75)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均分为对照组与SAP组.SAP组采用5%牛黄胆酸钠1 ml/kg胰胆管逆行穿刺注射建立模型,对照组仅给予剖腹假手术.两组大鼠分别在造模后3、6和12 h处死,收集外周血与胰腺标本.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胰腺组织中TNFR-p55/TNFR-p75 mRNA表达,采用血清淀粉酶与病理组织学评分作为SAP严重程度的指标.结果 SAP组不同时间点血清淀粉酶、TNF-α水平及胰腺组织炎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PBMC中TNFR-p55/TNFR-p75 mRNA的表达在各时间点均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值均<0.01),且在6 h达峰值,分别为1.32±0.07和0.95±0.04;而对照组在6 h点为0.84±0.01和0.68±0.04.胰腺组织中TNFR-p55/TNFR-p75 mRNA的表达在各时间点也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 TNF-α是SAP病程中重要的细胞因子并可能通过结合胰腺组织中TNFR-p55/TNFR-p75参与胰腺组织损伤;同时,TNF-α又可能通过与PBMC中TNFR-p55/TNFR-p75相互作用导致外周血中白细胞活化,从而加重胰腺炎的严重程度.

    作者:诸琦;姚玮艳;袁耀宗;翟祖康;乔敏敏;章永平;姚季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联合血液滤过和腹膜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病情变化与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有着密切关系[1],本研究联合腹膜透析和血液滤过治疗早期SAP,报道如下.

    作者:蔡阳;封光华;贾鹏辉;杨祺俊;贾忠;张健;张喜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Balb/c 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对N-甲基-N-亚硝基脲诱发胃癌的影响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造模周期短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模型,观察Hp对小鼠胃黏膜的损害程度,同时研究Hp感染是否促进亚硝基类化合物的致癌作用.方法 94只Balb/c小鼠分为4组.第1组单用N-甲基-N-亚硝基脲(MNU);第2、3组小鼠用灌胃法定植Hp,第3组小鼠加用MNU灌胃;第4组为正常对照.36周后处死全部小鼠,分别用尿素酶、Giemsa染色和微需氧细菌培养检测Hp定植;H-E染色进行鼠胃黏膜病理诊断.结果 Balb/c小鼠Hp定植率达93.9%.Hp单一处理组中度以上炎症占100.0%,其中萎缩性胃炎占20.0%;而Hp和MNU联合处理组中度以上炎症占100.0%,其中萎缩性胃炎占23.1%,不典型增生占42.3%和57.7%(胃体和胃窦),并发现2只小鼠有低分化腺癌,占7.1%.Hp处理组和Hp+MNU联合处理组在炎症程度上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Hp感染小鼠模型,验证了Hp和胃癌的发生有高度相关性,证实Hp在协同MNU致癌性中的作用,提示胃癌的发生并非Hp感染单一因素的结果,而和多因素共同作用有关.

    作者:王剑;王吉耀;沈锡中;戚卫栋;高虹;王逸青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犬胆管内放射与Fas基因表达及胆管狭窄的关系

    目的探讨γ射线对犬胆管壁增殖性平滑肌细胞Fas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分别将103钯(103Pd)放射性支架和普通支架植入两组犬的肝外胆管内,术后30 d取胆管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犬胆管壁增殖性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情况及其中Fas基因的表达情况,并用计算机图像检测系统检测胆管腔面积.结果放射性支架组犬胆管组织中Fas基因表达水平较普通支架组高.Fas基因高表达的犬胆管增殖性平滑肌细胞凋亡明显,且肝外胆管无明显狭窄.Fas基因低表达的犬胆管增殖性平滑肌细胞无明显凋亡,且肝外胆管有明显狭窄.结论Fas基因表达水平与细胞凋亡的发生和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有关,103Pd放射性支架通过增强Fas基因表达,促进犬胆管增殖性平滑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犬肝外胆管狭窄.

    作者:何贵金;吴荣;许书河;高红;姜维国;戴显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多脾综合征合并黄疸一例并文献复习

    多脾综合征非常罕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一、病历资料患者男,35岁,1年前无意中发现巩膜轻度黄染,未经诊治;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巩膜黄染加重,伴全身皮肤轻度黄染及腹胀,当地医院检查:丙氨酸转氨酶4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65 U/L,总胆红素50.5 μmol/L,直接胆红素34.1μmol/L,γ-谷氨酰转肽酶181 U/L,碱性磷酸酶214 U/L,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

    作者:王淑芳;杨云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

    目的总结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和疗效.结果16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中,合并胰腺疾病12例,未发现明确胰腺疾病4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脾肿大16例(100%)、腹痛10例(63%)、消化道出血7例(44%)、腹部肿块3例(19%).肝功能检查均正常.诊断方法主要为超声、CT和内镜.7例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均提示脾静脉主干栓塞(7/7).增强CT可明确脾门周围及胃短静脉、胃网膜静脉扩张、迂曲(16/16).胃镜检查示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4/5).脾脏切除对治疗消化道出血效果确切,发生门静脉栓塞1例.结论超声、CT和内镜检查联合特殊的临床特点,诊断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并不困难.治疗上提倡个体化原则,但对有消化道出血者,应行脾脏切除术.

    作者:刘全达;周宁新;张文智;王茂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梗死性缺血性肠病26例临床分析

    缺血性肠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肠道供血不足而发生的综合征.根据缺血的程度分为梗死性和非梗死性缺血性肠病.多发生于老年人,早期诊断困难,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逐渐增高,为减少误诊误治,现将我院手术确诊的26例患者进行分析.

    作者:张安忠;杨崇美;姜虹;刘吉勇;朱菊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乙酰肝素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降解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结构.硫酸乙酰肝素降解性糖苷内切酶的激活与肿瘤细胞转移有关,这在鼠B16-Fl0黑色素瘤细胞在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上的培养试验中被证实[1].Takaoka等[2]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在临床标本和细胞中证明乙酰肝素酶的表达与胃癌的侵袭性和预后不良有关.

    作者:曹厚军;方勇;张行;吴金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慢性肝病并发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慢性肝病患者,包括胆汁淤积性、酒精性、病毒性等均可并发肝性骨营养不良,主要为骨质疏松,骨软化不常见.现就慢性肝病并发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治和预防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保志军;马雄;邱德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六例临床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近几年来临床及病理医师逐渐认识到的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而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是与GIST相比较而言,指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与GIST相似,但起源于腹腔或腹膜后腔的软组织,且与肠壁或内脏浆膜面无关的一类肿瘤[1].其发生率比GIST低,占腹部软组织肿瘤的4%~7%.本院自2001年1月至2004年7月共收治6例腹内EGIST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占成;邱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舒林酸长期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长期服用舒林酸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结直肠腺瘤消退的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 FAP患者口服舒林酸400 mg/d,12个月内每3个月结肠镜复查一次,观察结直肠息肉的变化.对有效者,继续服用舒林酸维持治疗,维持剂量按300 mg/d到200 mg/d到150 mg/d依次减少.减药中如果腺瘤数目增加,则将药量增至上一剂量.结果18例FAP患者在治疗12个月后结直肠内息肉显著减少,平均维持治疗时间为(35.5±17.7)个月.后一次复查时息肉数目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从治疗前的(854±920)个降到(13±20)个](P<0.01).舒林酸的有效维持量为150~300mg/d,平均剂量为(262.5±56.9)mg/d.治疗期间肠道中出现微小扁平隆起和红斑.活检病理显示治疗后管状腺瘤比例增加,腺瘤异型程度下降(P<0.01).5例患者停药后腺瘤复发,2例再次服药后腺瘤再次消退.长期服用舒林酸的常见不良反应是结肠黏膜糜烂,没有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舒林酸长期维持治疗可使FAP患者结直肠腺瘤保持长期显著消退状态.小有效维持量150 mg/d~300mg/d不等,有个体差异.长期用药安全性好.初步提示停用舒林酸后腺瘤有复发倾向,但再次用药仍有效.

    作者:李军;吕愈敏;顾芳;安燕芳;钱跃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