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强;詹文华;何裕隆;蔡世荣;陆云飞
目的研究苦参碱和5-氟尿嘧啶(5-FU)联用对人胃腺癌SGC-7901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骨髓毒性作用.方法将42只Balb/c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12只)、5-FU组(6只)、苦参碱A组(50 mg/kg,6只)、苦参碱B组(100 mg/kg,6只)、联合用药A组(苦参碱50 mg/kg+5-FU,6只)和联合用药B组(苦参碱100 mg/kg+5-FU,6只).观察苦参碱和5-FU联合用药对胃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计算出相对肿瘤体积(RTV)和肿瘤抑制率(IR);取裸鼠骨髓,计数有核细胞数并进行骨髓集落培养.结果联合用药B组抑瘤作用为70.4%,与其他各组相比疗效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联合用药A组相比,联合用药B组抑瘤作用亦显著增强(P<0.05).联合用药组对骨髓的抑制作用与5-FU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集落培养后,与对照组相比,用药组骨髓集落明显生长旺盛.结论苦参碱和5-FU联用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两者单独应用;联合用药对裸鼠骨髓增殖期造血细胞抑制作用有所加重,但不损伤静止期骨髓干细胞.
作者:胡梅洁;曾晖;章永平;张曙;乔敏敏;付华;吴云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小鼠对脂多糖(LPS)的耐受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10只C57BL/6J小鼠分为生理盐水(NS)+LPS组(n=105)和AP+LPS组(n=105),两组均以不同LPS剂量分为7个亚组.AP模型制备采用间隔1 h腹腔内注射雨蛙肽(50μg/kg),共7次,于第1次雨蛙肽注射后6 h腹腔内注射LPS;NS+LPS组以NS代替雨蛙肽.每个亚组随机分出10只观察7 d死亡率,其余5只于第1次雨蛙肽注射后12 h处死,留取血清及肝、肺、肾、胰腺等组织,检测血清淀粉酶(AMS)、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各脏器病理学改变.应用含12 489条小鼠全长基因的寡核苷酸芯片分别检测NS+LPS(15 mg/kg)亚组和AP+LPS(15 mg/kg)亚组小鼠血白细胞基因表达谱并重复3次,筛选两组间的表达差异基因.结果NS+LPS组和AP+LPS组死亡率均随LPS剂量增加逐步升高,AP+LPS组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同等LPS剂量的NS+LPS组(P<0.05).AP+LPS组LDH水平明显低于相同LPS剂量的NS+LPS组(P<0.05),而AMS水平显著高于相同LPS剂量的NS+LPS组(P<0.05).AP+LPS组肝、肺、肾组织损伤较相同LPS剂量的NS+LPS组明显减轻.基因芯片筛选结果显示,AP+LPS(15 mg/kg)亚组与NS+LPS(15 mg/kg)亚组相比炎症反应基因、细胞内信号传导基因、转录调节基因表达下调.结论AP可增强小鼠对LPS耐受性,其可能机制与AP削弱LPS诱导的炎症信号转导,进而下调炎性介质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磊;王兴鹏;吴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明确我国汉族人群中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基因多态性,探讨IBD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技术对131例IBD患者的TNFα和TNFβ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TNFα-308位点基因型频率(15.5%)及等位基因频率(8.7%)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的4.1%和2.0%(P<0.01),克罗恩病(CD)患者TNFα-308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和CD患者TNFβ+252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308与TNFβ+25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IBD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的活动性及发病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NFα-308等位基因与UC发病的易感性相关,TNFα-308的基因多态性与CD的发病无关;TNFβ+252的基因多态性与IBD的发病无关.
作者:宋瑛;吴开春;张沥;郝志明;李红涛;张玲霞;乔泰东;李彩宁;樊代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高,其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有密切关系,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原.目前常规治疗多采用抗生素三联疗法,但因Hp易耐药而导致治疗失败.鸡卵黄免疫球蛋白G抗体,又称IgY,是卵黄中惟一的免疫球蛋白,具有与血清IgG一样的抗体活性[1].特异性鸡卵黄抗体IgY对病原体感染的防御无动物种属的差异,这为IgY防治人类疾病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抗Hp-IgY是治疗Hp的一个新研究方向,近年日益受到关注.因此,我们检测抗Hp-IgY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为抗Hp-IgY的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
作者:刘灏;张永宏;周力;左丽;陈阿英;李永念;郭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常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由于患者血中多种细胞因子如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一氧化氮(NO)等升高[1,2],可减弱食管下括约肌收缩和食管清除功能,引起食管反流和炎症.本研究用液体灌注测压法和内镜检查评价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食管动力学和炎症改变.
作者:林向飞;吴康为;黄庆科;吴建胜;吴金明;朱启槐;陈民新;韩清锡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早在1902年Bayliss和Starling就发现第一个激素--促胰泌素,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激素才不断被发现,对它的作用也有进一步认识.与此同时,胃肠肽类激素也作为胃肠学中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脱颖而出.今天,胃肠激素的研究已可作为单独的学科分支,和其他学科不同,它已渗入到其他分支学科中.因此,胃肠肽类激素的研究不仅加深了对于生理以及胃肠疾病的认识,而且成为多学科交汇的纽带,新药研发的摇篮.
作者:钱家鸣;李景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已有研究发现,肝容积的大小与肝细胞数目及肝硬化严重程度有关[1],但单纯的肝容积测量很难精确反映肝细胞数目的减少程度.本研究试图通过肝硬化计算机断层成像(CT)的形态学变化结合肝脾容积测量,探讨该方法对肝硬化诊断的价值.
作者:涂蓉;曹觉;王山;刘惠;伍保忠;黄海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潘妥拉唑是一种新型胃酸分泌抑制剂,临床已广泛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及胃泌素瘤等酸相关性疾病.本研究采用胃内24 h pH监测观察潘妥拉唑(商品名卫可安,大连美罗药业有限公司产品)静脉滴注对健康人胃内pH影响,以明确潘妥拉唑的药效学基础.
作者:邹多武;许国铭;李兆申;尹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脂肪肝是糖尿病患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确切发病 机制不清,一氧化氮(NO)是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L-精氨酸生成的一种小分子物质,参与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积,抑制白细胞粘附,改善微循环[1].NO水平的高低反映了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程度,及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我们对2型糖尿病伴脂肪肝患者血清NO及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光海;薛霞;杨玉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门脉高压性肠病主要包括门脉高压性小肠病变(PHE)和门脉高压性结肠病变(PHC).PHC所致下消化道大出血极为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继发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PHC导致的下消化道大出血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德荣;赵幼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1].肝硬化肝性胸水患者中自发性细菌性脓胸(SBEM)临床上并非罕见,本文对我院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近6年来住院的肝硬化肝性胸水患者合并SBEM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达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提高肝硬化生存率的目的.
作者:辛崇尚;代兆举;孙丽霞;马立宪;王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小肠迂曲冗长、管径细小、互相重叠,现仍是消化道影像检查中具有挑战性的部分.多排螺旋计算计断层成像技术(CT)小肠造影(MSCTE)就是使用大剂量造影剂充盈小肠腔,并经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将图像进行后处理,使小肠腔、壁、壁外系膜、腹腔内血管、后腹膜及腹内实质脏器全景式多方位显示出来,有利于多种小肠疾病的诊断.本文对有关MSCTE的技术要点和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张联合;章士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994年至2003年浙江省邵逸夫医院确诊的IBD患者相关资料共379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379例患者中,有317例为溃疡性结肠炎(UC),62例为克罗恩病(CD),男女之比分别为1.1:1和1.7:1,平均诊断年龄分别是44与33岁.1994年IBD入院患者构成比为31/106,而2003年为152/106.在UC患者中,11.4%为直肠炎,25.2%为直乙状结肠炎,18.6%为左半结肠炎,全结肠炎为44.8%.22.4%的患者入院治疗,其中仅39.4%患者诊断为重症UC,9例UC患者伴有关节炎,3例出现葡萄膜炎及巩膜炎.CD患者中有25.8%病变局限于末端回肠,24.2%为结肠,32.3%为回结肠,而17.7%病变累及回肠以上部位.33例患者(53.2%)入院治疗,16例有手术史.结论本院近9年来IBD发病数明显增多,以UC患者为主,但症状的严重程度低,肠外表现少.
作者:曹倩;胡伟玲;高敏;周刚;姒健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30岁,因吞咽困难10 d来院就诊,自述半年来咳嗽时伴随咽部一过性异物阻塞感,顷刻消失,门诊行食管钡餐造影及仿真CT食管检查,均提示食管肿物或重复食管.电子内镜检查通过食管入口后见食管腔扩张不良,只可见光照区域内局部黏膜,经大量注气后视野增大,缓慢进镜见食管左半周范围黏膜清楚,而右半周所见为无血管分布非黏膜外观的肉红色纤维被膜,内镜头端抵达贲门上方约3.0cm时才清楚观察到腔内肿物的头部.
作者:侯维忠;李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硫糖铝联合治疗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疗效.方法取32只Sprage-Dawley雌性大鼠,平均分为4组.用bFGF 100 ng·100 g-1·d-1、硫糖铝40 mg·100g1·d-1、bFGF100ng+硫糖铝40 mg·100g-1·d-1、生理盐水1 ml·100g-1·d-1,分别等容灌胃治疗乙酸诱发的大鼠胃溃疡21 d,观测各组溃疡愈合情况及溃疡周围组织毛细血管增生情况,检测各组胃酸、胃蛋白酶含量.结果bFGF组对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的影响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无差异.bFGF组和硫糖铝组溃疡面积分别为(2.9±0.8)mm2、(3.2±1.1)mm2,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6.8±1.4)mm2(P<0.05),bFGF+硫糖铝组溃疡面积(2.0±1.1)mm2,小于bFGF组和硫糖铝组(P<0.05).bFGF组和bFGF+硫糖铝组溃疡边缘组织中毛细血管数分别为(19.7±3.0)、(21.9±4.5)条/每视野,明显多于硫糖铝组(12.2±2.2)条/每视野,生理盐水组(7.0±2.1)条/每视野(P<0.05).结论bFGF在不影响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情况下明显加速乙酸诱发大鼠胃溃疡的愈合,bFGF+硫糖铝效果更好.bFGF和bFGF+硫糖铝均能明显促进大鼠溃疡周围组织毛细血管增生.
作者:陈幼祥;胡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对于人结肠癌细胞株SW1116的杀伤作用及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PCR-ELISA和RT-PCR法检测OM对SW1116细胞的杀伤作用、细胞周期分布、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及其上游调控基因(c-myc、p53、mad1)表达的影响.结果OM对SW1116细胞具有剂量依赖性杀伤作用;可以引起G1/G0期细胞增加、S期细胞减少;OM可抑制SW1116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OM可引起SW1116细胞hTERT基因表达下调,p53和mad1基因的表达升高,对c-myc基因的表达无影响.结论OM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1116具有杀伤作用,可能通过影响hTERT及其上游调控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作者:邹健;冉志华;许琦;陈翔;萧树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胃癌的侵袭和转移涉及多个步骤,其中穿越由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组成的屏障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该屏障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一是结构蛋白,二是糖氨聚糖,后者的主要成分是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SPG).乙酰肝素酶(HPA)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惟一降解HSPG硫酸肝素(HS)侧链的核苷内切酶[1].我们先前的研究显示,HPA mRNA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且可能通过与CD44v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的协同作用参与胃癌的侵袭转移[1].
作者:陈俊强;詹文华;何裕隆;蔡世荣;陆云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肥胖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肥胖密切相关.脂联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脂联素基因仅在白色脂肪组织中表达,其基因转录产物在脂肪组织中为丰富,血中的浓度也是脂肪分泌蛋白中高的,约占血浆蛋白的0.01%.
作者:姜玲玲;洪小飞;厉有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1902年Bayliss和Startling发现了第一个人类的胃肠肽类激素-促胰液素(secretin),此后的一个世纪,胃肠激素的研究经历了从生理-生化-基因,以及从基础到临床的不同时期.胃肠激素的概念也已由传统的分布于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和肠神经系统神经元所分泌的起激素样作用的生物活性多肽,扩展至广义的具有类生长因子作用的生物活性多肽.它们不仅存在于消化道,而且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体内其他器官.他们除了对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外,对肿瘤、免疫与炎症以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景南;钱家鸣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