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多武;许国铭;李兆申;尹宁
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高,其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有密切关系,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原.目前常规治疗多采用抗生素三联疗法,但因Hp易耐药而导致治疗失败.鸡卵黄免疫球蛋白G抗体,又称IgY,是卵黄中惟一的免疫球蛋白,具有与血清IgG一样的抗体活性[1].特异性鸡卵黄抗体IgY对病原体感染的防御无动物种属的差异,这为IgY防治人类疾病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抗Hp-IgY是治疗Hp的一个新研究方向,近年日益受到关注.因此,我们检测抗Hp-IgY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为抗Hp-IgY的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
作者:刘灏;张永宏;周力;左丽;陈阿英;李永念;郭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前炎症性肠病(IBID)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认为是包括感染在内的环境因素作用于具有遗传易感倾向的个体,诱发异常免疫反应而导致疾病.由于IBD的发病与肠黏膜免疫反应过度有关以及HLA在免疫抗原递呈和处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LA与IBD的相关性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欧美及日本研究资料显示,HLA分型与IBD的发病关系密切,但结果不一致,可能与种族背景、疾病异质性及研究样本大小有关[1-3].本研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了本地区IBD患者HLA-Ⅱ分子DRB1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以了解与IBD易感有关的某些特殊DRB1位点的等位基因型.
作者:王丽英;王江滨;陈永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小肠疾病在临床上相对少见,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仅占1%~4%[1],但确诊小肠疾病却比较困难.我们通过对309例小肠疾病的临床分析,以期对小肠疾病的症状、病因构成及目前所采用的诊断方法作一探讨,从而提高对小肠疾病的认识,降低其漏诊率及误诊率.
作者:夏忠胜;詹俊;钟英强;张世能;王凌云;苏红;朱兆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应用四氯化碳(CCl4)制备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再给予激活素(ACT)A中和抗体,观察ACTA中和抗体对小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对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昆明种小白鼠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橄榄油对照组、CCl4模型组、ACTA中和抗体组及对照抗体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法分析肝组织内ACT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结果与CCl4模型组和对照抗体组相比,ACTA中和抗体组肝纤维化病理学变化减轻,肝组织内ACTA、TGF-β1、TIMP-1及PDGF的mRNA表达减少(P<0.01).结论ACTA中和抗体中和ACTA的作用,可能通过减轻对肝实质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诱导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从而使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细胞-肝星状细胞的细胞外基质成分表达减少,进而使与之有关的细胞因子网络系统发生改变,肝纤维化程度减轻.
作者:李娜;陈颖伟;胡良凯;陆汉明;李定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1902年Bayliss和Startling发现了第一个人类的胃肠肽类激素-促胰液素(secretin),此后的一个世纪,胃肠激素的研究经历了从生理-生化-基因,以及从基础到临床的不同时期.胃肠激素的概念也已由传统的分布于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和肠神经系统神经元所分泌的起激素样作用的生物活性多肽,扩展至广义的具有类生长因子作用的生物活性多肽.它们不仅存在于消化道,而且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体内其他器官.他们除了对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外,对肿瘤、免疫与炎症以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景南;钱家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已有研究发现,肝容积的大小与肝细胞数目及肝硬化严重程度有关[1],但单纯的肝容积测量很难精确反映肝细胞数目的减少程度.本研究试图通过肝硬化计算机断层成像(CT)的形态学变化结合肝脾容积测量,探讨该方法对肝硬化诊断的价值.
作者:涂蓉;曹觉;王山;刘惠;伍保忠;黄海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肥胖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肥胖密切相关.脂联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脂联素基因仅在白色脂肪组织中表达,其基因转录产物在脂肪组织中为丰富,血中的浓度也是脂肪分泌蛋白中高的,约占血浆蛋白的0.01%.
作者:姜玲玲;洪小飞;厉有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30岁,因吞咽困难10 d来院就诊,自述半年来咳嗽时伴随咽部一过性异物阻塞感,顷刻消失,门诊行食管钡餐造影及仿真CT食管检查,均提示食管肿物或重复食管.电子内镜检查通过食管入口后见食管腔扩张不良,只可见光照区域内局部黏膜,经大量注气后视野增大,缓慢进镜见食管左半周范围黏膜清楚,而右半周所见为无血管分布非黏膜外观的肉红色纤维被膜,内镜头端抵达贲门上方约3.0cm时才清楚观察到腔内肿物的头部.
作者:侯维忠;李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小鼠对脂多糖(LPS)的耐受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10只C57BL/6J小鼠分为生理盐水(NS)+LPS组(n=105)和AP+LPS组(n=105),两组均以不同LPS剂量分为7个亚组.AP模型制备采用间隔1 h腹腔内注射雨蛙肽(50μg/kg),共7次,于第1次雨蛙肽注射后6 h腹腔内注射LPS;NS+LPS组以NS代替雨蛙肽.每个亚组随机分出10只观察7 d死亡率,其余5只于第1次雨蛙肽注射后12 h处死,留取血清及肝、肺、肾、胰腺等组织,检测血清淀粉酶(AMS)、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各脏器病理学改变.应用含12 489条小鼠全长基因的寡核苷酸芯片分别检测NS+LPS(15 mg/kg)亚组和AP+LPS(15 mg/kg)亚组小鼠血白细胞基因表达谱并重复3次,筛选两组间的表达差异基因.结果NS+LPS组和AP+LPS组死亡率均随LPS剂量增加逐步升高,AP+LPS组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同等LPS剂量的NS+LPS组(P<0.05).AP+LPS组LDH水平明显低于相同LPS剂量的NS+LPS组(P<0.05),而AMS水平显著高于相同LPS剂量的NS+LPS组(P<0.05).AP+LPS组肝、肺、肾组织损伤较相同LPS剂量的NS+LPS组明显减轻.基因芯片筛选结果显示,AP+LPS(15 mg/kg)亚组与NS+LPS(15 mg/kg)亚组相比炎症反应基因、细胞内信号传导基因、转录调节基因表达下调.结论AP可增强小鼠对LPS耐受性,其可能机制与AP削弱LPS诱导的炎症信号转导,进而下调炎性介质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磊;王兴鹏;吴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早在1902年Bayliss和Starling就发现第一个激素--促胰泌素,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激素才不断被发现,对它的作用也有进一步认识.与此同时,胃肠肽类激素也作为胃肠学中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脱颖而出.今天,胃肠激素的研究已可作为单独的学科分支,和其他学科不同,它已渗入到其他分支学科中.因此,胃肠肽类激素的研究不仅加深了对于生理以及胃肠疾病的认识,而且成为多学科交汇的纽带,新药研发的摇篮.
作者:钱家鸣;李景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门脉高压性肠病主要包括门脉高压性小肠病变(PHE)和门脉高压性结肠病变(PHC).PHC所致下消化道大出血极为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继发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PHC导致的下消化道大出血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德荣;赵幼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75岁,因腹痛10余年,发现腹部包块1年,于2004年6月29日入院.自述10多年来,无明显诱因经常出现腹痛,腹痛的性质及部位均不明确,呈间歇性发作,无畏寒发热及腹泻.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上腹有一鹅蛋大小包块,质地中等,压痛明显,无明显呕吐、便血等症状,未予以重视.近半年来腹部包块变大,腹痛加剧,发作频繁,但自服止痛药可缓解腹痛症状.近10 d来腹痛难忍,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腹部肿块待查收住院.
作者:黄修海;夏洪志;曹振凯;张一帆;刘祥;毕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994年至2003年浙江省邵逸夫医院确诊的IBD患者相关资料共379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379例患者中,有317例为溃疡性结肠炎(UC),62例为克罗恩病(CD),男女之比分别为1.1:1和1.7:1,平均诊断年龄分别是44与33岁.1994年IBD入院患者构成比为31/106,而2003年为152/106.在UC患者中,11.4%为直肠炎,25.2%为直乙状结肠炎,18.6%为左半结肠炎,全结肠炎为44.8%.22.4%的患者入院治疗,其中仅39.4%患者诊断为重症UC,9例UC患者伴有关节炎,3例出现葡萄膜炎及巩膜炎.CD患者中有25.8%病变局限于末端回肠,24.2%为结肠,32.3%为回结肠,而17.7%病变累及回肠以上部位.33例患者(53.2%)入院治疗,16例有手术史.结论本院近9年来IBD发病数明显增多,以UC患者为主,但症状的严重程度低,肠外表现少.
作者:曹倩;胡伟玲;高敏;周刚;姒健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胃癌的侵袭和转移涉及多个步骤,其中穿越由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组成的屏障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该屏障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一是结构蛋白,二是糖氨聚糖,后者的主要成分是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SPG).乙酰肝素酶(HPA)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惟一降解HSPG硫酸肝素(HS)侧链的核苷内切酶[1].我们先前的研究显示,HPA mRNA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且可能通过与CD44v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的协同作用参与胃癌的侵袭转移[1].
作者:陈俊强;詹文华;何裕隆;蔡世荣;陆云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常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由于患者血中多种细胞因子如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一氧化氮(NO)等升高[1,2],可减弱食管下括约肌收缩和食管清除功能,引起食管反流和炎症.本研究用液体灌注测压法和内镜检查评价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食管动力学和炎症改变.
作者:林向飞;吴康为;黄庆科;吴建胜;吴金明;朱启槐;陈民新;韩清锡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潘妥拉唑钠注射液对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上海地区6家医院133例经内镜证实的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潘妥拉唑治疗组100例,奥美拉唑治疗组33例.分别予以潘妥拉唑及奥美拉唑8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5 d.结果潘妥拉唑组96例(96%)患者于3 d内止血,疗效判断为显效;4例(4%)患者于4~5 d内止血,疗效判断为有效;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奥美拉唑组32例(96.97%)患者于3 d内止血,疗效判断为显效;1例(3.03%)患者于4~5 d内止血,疗效判断为有效;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两组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显效率及有效率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潘妥拉唑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药物.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应激性溃疡是临床常见急症,多见于危重患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故一直倍受重视.但是关于应激时胃内胆汁反流与应激性溃疡的关系却研究甚少.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应激性溃疡时有无胆汁反流的存在以及检测各时段胃内胆汁酸浓度,pH值及溃疡指数(UI),进而探讨应激性溃疡时铝碳酸镁(商品名:达喜)灌胃对于胃内胆汁酸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保护作用机制并为临床预防及治疗应激性溃疡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陈敏;罗和生;陈继红;仝巧云;李贤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ISMN)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从Medline(1968年-2003年)、EMBASE(1986年-2003年)、Cochrane图书馆(2003年第3版)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2003年)中检索有关ISMN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再出血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各项研究出血率的比数比(OR)行荟萃分析,异质性检验固定效应模型采用Mantel-Haeszel方法,随机效应模型采用Der Simonian和Laird方法.结果共有7项研究符合入选标准.荟萃结果表明,ISMN并不能有效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OR(95%CI):0.63(0.37,1.08)].敏感度分析,ISMN不能有效预防初次出血[OR(95%CI):0.63(0.37,1.08)],但可预防再次出血[OR(95%CI):0.39(0.24,0.65)].ISMN联合β受体阻滞剂与单用β受体阻滞剂相比,预防初次出血两者疗效相当,但前者预防再出血疗效优于后者[OR(95%CI):0.44(0.23,0.85).结论ISMN与其他方案联用可有效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预防再出血优于单用β受体阻滞剂.
作者:刘天舒;赵耐青;陈世耀;王吉耀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42岁,2002年7月因下肢浮肿而首次被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此后又因腹水多次住院治疗.2003年10月因呕血、黑便、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住院.2004年3月7日因视物模糊、头胀、行为异常、自言自语而以肝性脑病再次住院治疗.否认乙型肝炎史,血吸虫病史,无烟酒嗜好.入院时体检:血压122/72 mm Hg,慢性肝病面容,对答正确,巩膜黄染,可见肝掌及较多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肝上界第五肋间,肋下未及,脾肋下2.0 cm,质中,偏硬,无压痛,移动性浊音(一),双下肢不肿,扑翼样震颤(+),十位数加减错误,1~25数字连结试验126s.
作者:费迎明;王华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5年全国胃肠动力学学术会议于2005年3月25-27日在杭州举行,来自国内外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共有14个专题报告,收到论文89篇,其中12篇进行大会发言交流.
作者:姒健敏;王良静;吕宾;唐承薇;钱家鸣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