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联合;章士正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肥胖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肥胖密切相关.脂联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脂联素基因仅在白色脂肪组织中表达,其基因转录产物在脂肪组织中为丰富,血中的浓度也是脂肪分泌蛋白中高的,约占血浆蛋白的0.01%.
作者:姜玲玲;洪小飞;厉有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高,其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有密切关系,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原.目前常规治疗多采用抗生素三联疗法,但因Hp易耐药而导致治疗失败.鸡卵黄免疫球蛋白G抗体,又称IgY,是卵黄中惟一的免疫球蛋白,具有与血清IgG一样的抗体活性[1].特异性鸡卵黄抗体IgY对病原体感染的防御无动物种属的差异,这为IgY防治人类疾病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抗Hp-IgY是治疗Hp的一个新研究方向,近年日益受到关注.因此,我们检测抗Hp-IgY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为抗Hp-IgY的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
作者:刘灏;张永宏;周力;左丽;陈阿英;李永念;郭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小鼠对脂多糖(LPS)的耐受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10只C57BL/6J小鼠分为生理盐水(NS)+LPS组(n=105)和AP+LPS组(n=105),两组均以不同LPS剂量分为7个亚组.AP模型制备采用间隔1 h腹腔内注射雨蛙肽(50μg/kg),共7次,于第1次雨蛙肽注射后6 h腹腔内注射LPS;NS+LPS组以NS代替雨蛙肽.每个亚组随机分出10只观察7 d死亡率,其余5只于第1次雨蛙肽注射后12 h处死,留取血清及肝、肺、肾、胰腺等组织,检测血清淀粉酶(AMS)、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各脏器病理学改变.应用含12 489条小鼠全长基因的寡核苷酸芯片分别检测NS+LPS(15 mg/kg)亚组和AP+LPS(15 mg/kg)亚组小鼠血白细胞基因表达谱并重复3次,筛选两组间的表达差异基因.结果NS+LPS组和AP+LPS组死亡率均随LPS剂量增加逐步升高,AP+LPS组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同等LPS剂量的NS+LPS组(P<0.05).AP+LPS组LDH水平明显低于相同LPS剂量的NS+LPS组(P<0.05),而AMS水平显著高于相同LPS剂量的NS+LPS组(P<0.05).AP+LPS组肝、肺、肾组织损伤较相同LPS剂量的NS+LPS组明显减轻.基因芯片筛选结果显示,AP+LPS(15 mg/kg)亚组与NS+LPS(15 mg/kg)亚组相比炎症反应基因、细胞内信号传导基因、转录调节基因表达下调.结论AP可增强小鼠对LPS耐受性,其可能机制与AP削弱LPS诱导的炎症信号转导,进而下调炎性介质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磊;王兴鹏;吴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1].肝硬化肝性胸水患者中自发性细菌性脓胸(SBEM)临床上并非罕见,本文对我院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近6年来住院的肝硬化肝性胸水患者合并SBEM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达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提高肝硬化生存率的目的.
作者:辛崇尚;代兆举;孙丽霞;马立宪;王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30岁,因吞咽困难10 d来院就诊,自述半年来咳嗽时伴随咽部一过性异物阻塞感,顷刻消失,门诊行食管钡餐造影及仿真CT食管检查,均提示食管肿物或重复食管.电子内镜检查通过食管入口后见食管腔扩张不良,只可见光照区域内局部黏膜,经大量注气后视野增大,缓慢进镜见食管左半周范围黏膜清楚,而右半周所见为无血管分布非黏膜外观的肉红色纤维被膜,内镜头端抵达贲门上方约3.0cm时才清楚观察到腔内肿物的头部.
作者:侯维忠;李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外显子1的49位点A/G和启动子-318位点C/T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检测82例中国湖北汉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UC)以及204例健康对照者CTLA-4基因外显子1的49位点A/G和启动子-318位点C/T的基因型和单倍型.结果UC患者CTLA-4 A+49G和C-318T基因型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性别无关.在单倍型分析中,UC患者CTLA-4单倍型2,3(C-318-G49/T-318-A49)显著低于正常人群(26%比41%,P<0.05,OR=0.4918,95%CI:0.2784~0.8688).结论UC患者CTLA-4基因A+49G和C-318T单倍型2,3与UC呈负相关.
作者:侯炜;夏冰;毛琳;袁岸龙;杨占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早在1902年Bayliss和Starling就发现第一个激素--促胰泌素,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激素才不断被发现,对它的作用也有进一步认识.与此同时,胃肠肽类激素也作为胃肠学中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脱颖而出.今天,胃肠激素的研究已可作为单独的学科分支,和其他学科不同,它已渗入到其他分支学科中.因此,胃肠肽类激素的研究不仅加深了对于生理以及胃肠疾病的认识,而且成为多学科交汇的纽带,新药研发的摇篮.
作者:钱家鸣;李景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75岁,因腹痛10余年,发现腹部包块1年,于2004年6月29日入院.自述10多年来,无明显诱因经常出现腹痛,腹痛的性质及部位均不明确,呈间歇性发作,无畏寒发热及腹泻.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上腹有一鹅蛋大小包块,质地中等,压痛明显,无明显呕吐、便血等症状,未予以重视.近半年来腹部包块变大,腹痛加剧,发作频繁,但自服止痛药可缓解腹痛症状.近10 d来腹痛难忍,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腹部肿块待查收住院.
作者:黄修海;夏洪志;曹振凯;张一帆;刘祥;毕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常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由于患者血中多种细胞因子如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一氧化氮(NO)等升高[1,2],可减弱食管下括约肌收缩和食管清除功能,引起食管反流和炎症.本研究用液体灌注测压法和内镜检查评价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食管动力学和炎症改变.
作者:林向飞;吴康为;黄庆科;吴建胜;吴金明;朱启槐;陈民新;韩清锡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明确我国汉族人群中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基因多态性,探讨IBD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技术对131例IBD患者的TNFα和TNFβ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TNFα-308位点基因型频率(15.5%)及等位基因频率(8.7%)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的4.1%和2.0%(P<0.01),克罗恩病(CD)患者TNFα-308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和CD患者TNFβ+252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308与TNFβ+25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IBD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的活动性及发病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NFα-308等位基因与UC发病的易感性相关,TNFα-308的基因多态性与CD的发病无关;TNFβ+252的基因多态性与IBD的发病无关.
作者:宋瑛;吴开春;张沥;郝志明;李红涛;张玲霞;乔泰东;李彩宁;樊代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42岁,2002年7月因下肢浮肿而首次被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此后又因腹水多次住院治疗.2003年10月因呕血、黑便、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住院.2004年3月7日因视物模糊、头胀、行为异常、自言自语而以肝性脑病再次住院治疗.否认乙型肝炎史,血吸虫病史,无烟酒嗜好.入院时体检:血压122/72 mm Hg,慢性肝病面容,对答正确,巩膜黄染,可见肝掌及较多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肝上界第五肋间,肋下未及,脾肋下2.0 cm,质中,偏硬,无压痛,移动性浊音(一),双下肢不肿,扑翼样震颤(+),十位数加减错误,1~25数字连结试验126s.
作者:费迎明;王华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小肠迂曲冗长、管径细小、互相重叠,现仍是消化道影像检查中具有挑战性的部分.多排螺旋计算计断层成像技术(CT)小肠造影(MSCTE)就是使用大剂量造影剂充盈小肠腔,并经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将图像进行后处理,使小肠腔、壁、壁外系膜、腹腔内血管、后腹膜及腹内实质脏器全景式多方位显示出来,有利于多种小肠疾病的诊断.本文对有关MSCTE的技术要点和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张联合;章士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苦参碱和5-氟尿嘧啶(5-FU)联用对人胃腺癌SGC-7901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骨髓毒性作用.方法将42只Balb/c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12只)、5-FU组(6只)、苦参碱A组(50 mg/kg,6只)、苦参碱B组(100 mg/kg,6只)、联合用药A组(苦参碱50 mg/kg+5-FU,6只)和联合用药B组(苦参碱100 mg/kg+5-FU,6只).观察苦参碱和5-FU联合用药对胃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计算出相对肿瘤体积(RTV)和肿瘤抑制率(IR);取裸鼠骨髓,计数有核细胞数并进行骨髓集落培养.结果联合用药B组抑瘤作用为70.4%,与其他各组相比疗效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联合用药A组相比,联合用药B组抑瘤作用亦显著增强(P<0.05).联合用药组对骨髓的抑制作用与5-FU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集落培养后,与对照组相比,用药组骨髓集落明显生长旺盛.结论苦参碱和5-FU联用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两者单独应用;联合用药对裸鼠骨髓增殖期造血细胞抑制作用有所加重,但不损伤静止期骨髓干细胞.
作者:胡梅洁;曾晖;章永平;张曙;乔敏敏;付华;吴云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应用四氯化碳(CCl4)制备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再给予激活素(ACT)A中和抗体,观察ACTA中和抗体对小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对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昆明种小白鼠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橄榄油对照组、CCl4模型组、ACTA中和抗体组及对照抗体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法分析肝组织内ACT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结果与CCl4模型组和对照抗体组相比,ACTA中和抗体组肝纤维化病理学变化减轻,肝组织内ACTA、TGF-β1、TIMP-1及PDGF的mRNA表达减少(P<0.01).结论ACTA中和抗体中和ACTA的作用,可能通过减轻对肝实质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诱导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从而使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细胞-肝星状细胞的细胞外基质成分表达减少,进而使与之有关的细胞因子网络系统发生改变,肝纤维化程度减轻.
作者:李娜;陈颖伟;胡良凯;陆汉明;李定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含CpG的寡脱氧核苷酸(ODN)单独及与5-氟尿嘧啶(5-FU)联用对小鼠移植性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Balb/c小鼠皮下接种肝癌H22细胞建立荷瘤鼠模型,肿瘤周围皮下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无CpG ODN、5-FU、CpG ODN和CpG ODN+5-FU后,定期测量肿瘤大小.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2和干扰素(IFN)-γ含量;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鼠脾脏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结果与对照组肿瘤体积[(6710±910)mm3]比较,CpG ODN、CpGODN+5-FU及单用5-FU治疗后,肿瘤体积分别为(3579±481)mm3、(1998±474)mm3及(2124±434)mm3(P值均<0.01).对照组鼠血清IL-12和IFN-γ的含量分别为(238±45)pg/ml和(57±8)pg/ml,与CpG ODN组[IL-12:(464±24)pg/ml;IFN-γ:(134±26)pg/ml]及CpG ODN+5-FU组[IL-12:(336±29)pg/ml;IFN-γ:(111±5)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pG ODN+5-FU组小鼠血清IL-12及IFN-γ水平显著高于5-FU组[IL-12:(167±53)pg/ml;IFN-γ:(53±17)pg/ml;P<0.05].与对照组NK细胞的杀伤活性[(19.2±1.0)%]相比,CpG ODN组[(44.0±1.4)%]及CpG ODN+5-FU组[(30.7±1.3)%]显著增强(P值均<0.05),且CpG ODN+5-FU组显著高于5-FU治疗组[(12.0±1.4)%,P<0.05].无CpG ODN对鼠肿瘤生长、血清IL-12和IFN-γ含量及NK细胞活性无影响.结论CpG ODN能激活荷瘤鼠抗肿瘤免疫反应以抑制小鼠移植性肝肿瘤生长并能增强5-FU化疗鼠的免疫功能.
作者:王先松;盛蓁;官阳;杨木兰;阮幼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应激性溃疡是临床常见急症,多见于危重患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故一直倍受重视.但是关于应激时胃内胆汁反流与应激性溃疡的关系却研究甚少.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应激性溃疡时有无胆汁反流的存在以及检测各时段胃内胆汁酸浓度,pH值及溃疡指数(UI),进而探讨应激性溃疡时铝碳酸镁(商品名:达喜)灌胃对于胃内胆汁酸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保护作用机制并为临床预防及治疗应激性溃疡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陈敏;罗和生;陈继红;仝巧云;李贤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脂肪肝是糖尿病患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确切发病 机制不清,一氧化氮(NO)是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L-精氨酸生成的一种小分子物质,参与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积,抑制白细胞粘附,改善微循环[1].NO水平的高低反映了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程度,及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我们对2型糖尿病伴脂肪肝患者血清NO及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光海;薛霞;杨玉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硫糖铝联合治疗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疗效.方法取32只Sprage-Dawley雌性大鼠,平均分为4组.用bFGF 100 ng·100 g-1·d-1、硫糖铝40 mg·100g1·d-1、bFGF100ng+硫糖铝40 mg·100g-1·d-1、生理盐水1 ml·100g-1·d-1,分别等容灌胃治疗乙酸诱发的大鼠胃溃疡21 d,观测各组溃疡愈合情况及溃疡周围组织毛细血管增生情况,检测各组胃酸、胃蛋白酶含量.结果bFGF组对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的影响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无差异.bFGF组和硫糖铝组溃疡面积分别为(2.9±0.8)mm2、(3.2±1.1)mm2,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6.8±1.4)mm2(P<0.05),bFGF+硫糖铝组溃疡面积(2.0±1.1)mm2,小于bFGF组和硫糖铝组(P<0.05).bFGF组和bFGF+硫糖铝组溃疡边缘组织中毛细血管数分别为(19.7±3.0)、(21.9±4.5)条/每视野,明显多于硫糖铝组(12.2±2.2)条/每视野,生理盐水组(7.0±2.1)条/每视野(P<0.05).结论bFGF在不影响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情况下明显加速乙酸诱发大鼠胃溃疡的愈合,bFGF+硫糖铝效果更好.bFGF和bFGF+硫糖铝均能明显促进大鼠溃疡周围组织毛细血管增生.
作者:陈幼祥;胡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胃癌的侵袭和转移涉及多个步骤,其中穿越由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组成的屏障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该屏障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一是结构蛋白,二是糖氨聚糖,后者的主要成分是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SPG).乙酰肝素酶(HPA)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惟一降解HSPG硫酸肝素(HS)侧链的核苷内切酶[1].我们先前的研究显示,HPA mRNA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且可能通过与CD44v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的协同作用参与胃癌的侵袭转移[1].
作者:陈俊强;詹文华;何裕隆;蔡世荣;陆云飞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