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小分子干扰RNA防治大鼠肝纤维化研究

李光明;谢青;史毅;李定国;张明均;徐芹芳;姜山;周惠娟;金由辛

关键词: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小分子干扰RNA, 肝纤维化
摘要:目的探讨经门静脉注射抗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小分子干扰RNA(siRNA)是否能在体内抑制大鼠肝CTGF基因表达及防治大鼠肝纤维化.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均分成4组,模型组皮下注射40%CCl4(3 ml/kg)及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每3 d 1次,连续6周;预防组皮下注射CCl4及门静脉注射抗CTGF siRNA(0.1 mg/kg),每3 d 1次,连续6周;治疗组皮下注射CCl4 2周,随后再给予抗CTGF siRNA及CCl44周;对照组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6周.于后1次CCl4注射后3 d行门静脉测压,并取血及组织标本,检测血清转氨酶、透明质酸(HA)及Ⅲ型前胶原(PⅢNP)浓度,应用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CTGF mRNA及蛋白质在大鼠肝组织表达,应用H-E及Sirius red胶原染色检测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应用偏光扫描对肝组织胶原染色面积进行定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预防组及治疗组大鼠肝组织CTGF mRNA及蛋白质表达显著下调,肝组织炎症、坏死及纤维化明显减轻,血清转氨酶、HA及PⅢNP浓度显著降低;预防组、模型组和治疗组的肝组织胶原染色面积分别为5.8%±0.8%、12.3%±0.8%和7.2%±0.9%(P<0.01);门静脉压力分别为(14.2±2.3)cm H2O、(20.6士5.8)cm H2O和(15.1±3.6)cm H2O(P<0.05),明显降低.结论经门静脉注射抗CTGF siRNA能在体内显著抑制大鼠肝CTGF基因表达并能有效防治大鼠肝纤维化,提示抗CTGF siRNA有潜力成为防治肝纤维化的一种新策略.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左锁骨下动脉化疗药盒植入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左锁骨下动脉植入化疗药盒对不能手术切除胰腺癌的治疗价值,方法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145例,随机分为2组.介入化疗组:73例,经皮左锁骨下动脉植入化疗药盒,将导管前端置于肝总动脉,经药盒介入化疗.全身化疗组:72例,静脉给药全身化疗.采用FAM方案,7d为一疗程,间隔1~2个月重复下一疗程.结果介入化疗组行2~10次化疗,平均7.6次.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49例,有效率(CR+PR)为60.2%;生存期3~3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3.5个月.全身化疗组行1~7次化疗,平均3.8次.无CR病例,PR 25例,有效率为34.7%;生存期1~13个月,中位生存期6.2个月,2组有效率和生存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症状方面,介入化疗组中56例患者有顽固性疼痛,化疗2~3周后27例疼痛完全消失,22例不同程度缓解,占87.5%.全身化疗组有疼痛54例,化疗后疼痛完全消失11例,缓解14例,占46.3%.介入化疗组治疗过程中无严重的肝、肾、心脏和骨髓损害,25例出现轻微的胃肠道反应和白细胞降低,占34.3%,均不影响继续化疗.全身化疗组3例出现严重骨髓抑制,1例死亡,肝、肾功能也有不同程度损害,发生胃肠道反应和白细胞降低67例,占90.3%,2组不良反应无论在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化疗药盒行局部规律性介入化疗治疗胰腺癌可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是值得选择的较好疗法

    作者:韩国宏;殷占新;孟祥杰;何创业;张宏博;孙安华;吴开春;丁杰;樊代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血管紧张素Ⅱ调控大鼠肝星状细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表达及其功能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在心、肾、肺等脏器纤维化实验研究中发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能刺激这些脏器组织间质成纤维细胞胶原分泌,证实AngⅡ参与组织纤维化的形成.现已证实AngⅡ调节血压、水电解质平衡和细胞生长都是通过AngⅡⅠ型受体(AT1R)发挥作用.在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肝星状细胞(HSC)是否也表达AT1R和AT2R,为此我们观察了AngⅡ对大鼠HSC表达AngⅡ受体(ATR)及前胶原基因的调控情况,旨在探讨AngⅡ对HSC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汪余勤;李定国;吴建新;董国芳;瞿春莹;陆汉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溶栓治疗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是一种少见的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起病隐匿,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很难早期诊断[1,2].近几年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和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提高,使MVT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也使该病能在早期阶段得到治疗,已有保守治疗成功的报道[3,4].我院在使用螺旋CT进行早期诊断基础上,对5例患者采用介入性溶栓治疗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如泉;刘光波;王志善;韩景智;何寿华;李景庆;李永禄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在恶唑酮结肠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信号传导通路异常在结肠炎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第0、1天,Balb/c小鼠皮肤涂搽0.2 ml 3%的恶唑酮,第7天以0.15 ml 1%的恶唑酮灌肠,第10天处死小鼠,取制模成功的6只小鼠(实验组)及6只未经处理的小鼠(对照组)的结肠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定性和定量检测TGFβ受体(TGFβR)Ⅰ、TGFβRⅡ、Smad7(TGFβ信号传导的抑制性介质)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小鼠均于灌肠后24 h内出现厌食,懒动,稀便,便血或大便隐血(+),体重减轻.TGFβRⅠ、TGFβRⅡ、Smad7在对照组主要都表达于结肠腺体上部,在实验组都表达于整个结肠腺体及固有层、黏膜下层.TGFβRⅠ、TGFβRⅡ、Smad7在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表达量分别为3.40±1.25、21.71±6.97、8.95±2.12和6.49±2.18、4.40±3.34、17.92±6.80.结论恶唑酮结肠炎中TGFβRⅠ表达无改变,TGFβRⅡ表达减少,Smad7表达增高,故该结肠炎中存在TGFβ信号传导通路异常.该模型的病理表现及免疫学特征类似人类溃疡性结肠炎.

    作者:杨雪;欧阳钦;胡仁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症状特征及雷贝拉唑治疗疗效的多中心评估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反流性食管炎(RE)的反流症状特点和对雷贝拉唑8周治疗的疗效.方法多中心、随机、开放研究.78例经内镜确诊的RE患者,按洛杉矶分级标准(LA)分为A、B、C、D组.患者口服雷贝拉唑10 mg,每天2次,共8周.观察不同程度RE患者的反流症状特征以及雷贝拉唑治疗后症状变化和8周后RE治愈率.结果74例RE患者完成8周疗程.91.9%患者有烧心和反酸,68.9%有胸骨后疼痛.反酸、烧心和胸骨后疼痛发作程度和频率并不随RE程度或频度加重而增加.A+B组和C+D组RE患者的反酸和烧心程度和频度均以中、重度为著,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骨后疼痛在不同程度RE患者中发作程度和频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第1天,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症状的消失率和缓解率分别为26.5%、42.6%、47.6%和51.5%、64.7%、68.7%,用药1周后各反流症状消失率和缓解率可高达50%以上和80%以上.8周治疗后复查RE愈合率为94.6%(70/74).结论RE患者的症状不因RE程度加重而增加,雷贝拉唑对RE患者的反流症状和RE显示有效和疗效迅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XAF1基因与p53基因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观察两个相邻位置的抑癌基因XIAP相关因子1(XAF1)与p53基因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方法选取结肠癌细胞株Colo 205、Colo 320、LoVo、SW1116为体外研究对象,另取41例结直肠癌、28例结直肠腺瘤/息肉以及31例正常人结肠黏膜为体内研究对象.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XAF1 mRNA与p53 mRNA在体内外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53蛋白在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结果4种细胞株中XAF1表达均较为低下,p53 mRNA表达均较高.结直肠肿瘤组织中的XAF1mRNA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1),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又显著低于良性肿瘤(P<0.05).结直肠肿瘤组织中的p53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1),但在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在正常组织中未见表达,良、恶性肿瘤组的组织P53蛋白表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AF1基因在结直肠肿瘤中表达降低,且结直肠癌XAF1 mRNA表达显著低于良性肿瘤,可作为判断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指标.

    作者:马天乐;金承荣;刘晓天;蒋慧;江石湖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推进消化学科科研成果转化

    2003年那场举国触目惊心的非典疫情如今已渐尘埃落定,而其带给整个社会尤其是医疗卫生系统的反思却沉重而深远.世界医学界为了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基础研究、临床治疗以及防治领域都付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迄今为止有效转化的科研成果尚为数不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研成果转化并进入实际应用的严谨性与艰巨性.

    作者:江石湖;马天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迪瓦拉富瓦医师与迪瓦拉富瓦病

    作者:郑家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特点及其在消化系统疾病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人类基因组计划已进入功能基因组时代[1],作为基因功能的直接体现者-蛋白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引起基础和临床科学家们的关注.正因为如此,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研究成了生命科学重要的焦点之一[2].

    作者:张苏展;陈益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不同基因型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三联疗法根除治疗关系探讨

    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是目前常用的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治疗方案,但并不是所有的三联疗法均能达到满意的疗效[1].近有证据表明,Hp不同根除率与其含有的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及空泡形成细胞毒素基因(vacA)亚型有关.为证实这一理论,我们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进行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三联根除治疗,探讨Hp不同基因型及细菌诱导胃黏膜组织学改变时根除率的影响,为今后提高Hp根除率及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赵建军;王江滨;杨蕾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一例

    患者男,52岁.主诉:脐周疼痛4个月.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以夜间为甚,平卧加剧,坐起、弯腰、下蹲及热敷疼痛可缓解,无其他异常不适.体检无异常体征.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

    作者:郑世华;罗和生;沈志祥;孙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中等剂量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长期应用中等剂量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全世界关于中等剂量(13~15 mg·kg-1·g-1)熊去氧胆酸与安慰剂对照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累计1038例患者.熊去氧胆酸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生化检测指标,但不能改善疲劳和瘙痒等症状.病程Ⅰ至Ⅱ期的患者治疗2年后肝脏组织学显著好于对照组(P=0.03),但分析所有患者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荟萃分析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死亡率(OR 0.99,95%可信区间0.62~1.58)、肝病相关死亡率(1.05,0.53~2.05)、肝移植率(0.87,0.53~1.41)、死亡和(或)肝移植率(0.92,0.64~1.31)和肝功能失代偿率(0.94,0.60~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熊去氧胆酸能有效改善肝功能,但不能改善症状,也无足够证据支持熊去氧胆酸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早期患者及早并长期应用熊去氧胆酸可能延缓肝脏组织学进展.

    作者:施健;刘苏;陈伟忠;曾欣;陈岳祥;杨秀疆;谢渭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癌患病率及胃黏膜组织学变化的八年随访研究

    目的观察胃癌高发区中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根除Hp后8年的胃癌患病率及胃黏膜组织学变化,探讨Hp感染与胃黏膜组织学变化的关系.方法1996年在胃癌高发区山东烟台市自然人群中整群抽样选择1006例成年人(年龄35~75岁,入组时无胃癌患者).将Hp阳性患者5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T组,276例)和安慰剂组(P组,276例),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试验方法,T组给予奥美拉唑、羟氨苄青霉素和克拉霉素口服治疗1周,P组给予安慰剂对照.停药1个月后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T组Hp根除率为89%.再按Hp状况重新分为Hp根除组(246例)和Hp阳性组(306例),分别于1、5、8年后进行内镜复查.将8年后复查胃镜及相同部位胃黏膜组织病理检查与8年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8年随访共发现7例胃癌患者,Hp根除组1例,Hp阳性组6例,两组胃癌患病率按人年计算:Hp根除组为1/1968人年、Hp阳性组为6/2448人年.用泊松分布比较,两组胃癌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5年随访时两组胃癌患病率及死亡共6例,Hp根除组1例,Hp阳性组5例,两组胃癌患病率按人年计算:Hp根除组为1/1230人年,Hp阳性组为5/1530人年.用泊松分布比较,两组胃癌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Hp根除8年后,患者胃体部萎缩进展缓慢,而Hp阳性组患者胃体部萎缩发生率明显增加,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除Hp8年后胃窦部萎缩肠化改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可增加胃癌发病率,根除Hp有利于减少胃癌发生,并可使胃体部萎缩进展缓慢.持续Hp感染可使萎缩及肠化呈进行性加重.

    作者:周丽雅;林三仁;丁士刚;黄雪彪;郭长吉;张莉;崔荣丽;金珠;孟灵梅;张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甘肃天祝与兰州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甘肃河西地区是我国的胃癌高发区.我们选择河西地区的天祝县及兰州市进行了历时2个多月的幽门螺杆菌(Hp)流行病学调查,旨在了解Hp感染的流行病学状况及相关流行因素,为建立有效的Hp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张岫兰;卢启明;姜瑞;张丽萍;李淑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热休克蛋白在肠黏膜上皮的表达

    迄今,热休克蛋白(HSP)在肠黏膜上皮的表达分布特点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动物实验和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组织标本对HSP在肠黏膜上皮的表达分布进行了研究,以了解正常和炎性肠黏膜上皮HSP的表达类型、不同肠段的分布状况,为HSP在肠黏膜保护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作者:任宏宇;刘俊;宋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抗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小分子干扰RNA防治大鼠肝纤维化研究

    目的探讨经门静脉注射抗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小分子干扰RNA(siRNA)是否能在体内抑制大鼠肝CTGF基因表达及防治大鼠肝纤维化.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均分成4组,模型组皮下注射40%CCl4(3 ml/kg)及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每3 d 1次,连续6周;预防组皮下注射CCl4及门静脉注射抗CTGF siRNA(0.1 mg/kg),每3 d 1次,连续6周;治疗组皮下注射CCl4 2周,随后再给予抗CTGF siRNA及CCl44周;对照组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6周.于后1次CCl4注射后3 d行门静脉测压,并取血及组织标本,检测血清转氨酶、透明质酸(HA)及Ⅲ型前胶原(PⅢNP)浓度,应用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CTGF mRNA及蛋白质在大鼠肝组织表达,应用H-E及Sirius red胶原染色检测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应用偏光扫描对肝组织胶原染色面积进行定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预防组及治疗组大鼠肝组织CTGF mRNA及蛋白质表达显著下调,肝组织炎症、坏死及纤维化明显减轻,血清转氨酶、HA及PⅢNP浓度显著降低;预防组、模型组和治疗组的肝组织胶原染色面积分别为5.8%±0.8%、12.3%±0.8%和7.2%±0.9%(P<0.01);门静脉压力分别为(14.2±2.3)cm H2O、(20.6士5.8)cm H2O和(15.1±3.6)cm H2O(P<0.05),明显降低.结论经门静脉注射抗CTGF siRNA能在体内显著抑制大鼠肝CTGF基因表达并能有效防治大鼠肝纤维化,提示抗CTGF siRNA有潜力成为防治肝纤维化的一种新策略.

    作者:李光明;谢青;史毅;李定国;张明均;徐芹芳;姜山;周惠娟;金由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胃癌细胞粒酶B表达与树突状细胞和活化T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粒酶B(granzyme B,GrB)是活化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NK)细胞发挥细胞毒作用的主要效应分子,也是其特异标志物,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胃良/恶性上皮细胞是否表达GrB,同时检测组织中浸润S-100+树突状细胞(DC)和GrB+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探讨GrB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局部免疫状态的相互关系.

    作者:周业江;熊玉霞;易国平;李月春;范伟;伍晓汀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具有特殊病因的胃巨大溃疡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和总结特殊病因引起的胃巨大溃疡的临床特点,为正确诊治这类疾病积累经验.方法对本院1976年1月至2000年12月间发现的4986例患者的胃巨大溃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59例具有特殊病因的胃巨大溃疡病例,分析和总结其内镜形态、病理组织学、诊断方法、治疗和预后特点.结果59例中包括胃嗜酸性肉芽肿32例,胃类癌8例,胃血吸虫病8例,胃克罗恩病5例,胃淋巴瘤4例,胃型Behcet病2例.其中10例胃嗜酸性肉芽肿,3例胃类癌,3例胃血吸虫病,5例胃克罗恩病,3例胃淋巴瘤,1例胃Behcet病首次胃镜活检误诊为BorrmannⅡ型胃癌.结论特殊病因的胃巨大溃疡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3类:①胃非上皮来源肿瘤;②胃肉芽肿性病变;③胃血管病变.溃疡形态、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对明确病因有一定帮助.常规胃镜黏膜组织活检可能造成部分病例误诊.应根据病因采用适当辅助检查评估病情并制订综合治疗方案.

    作者:赵亮;沈志祥;沈磊;罗和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1032例大肠息肉治疗探讨

    近年来,由于结肠镜的广泛应用,各种医疗配套设备的不断完善,经结肠镜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已成为治疗大肠息肉的首选方法.本院内镜中心自1995年7月至2004年7月对1032例大肠息肉采用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武和平;李萍;郑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γ-干扰素加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抑制大肠癌细胞及其机制

    有研究发现,部分肿瘤细胞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诱导的凋亡作用并不敏感[1],这限制了TRAIL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有研究证实,γ-干扰素(IFN-γ)能增强TRAIL对肿瘤细胞的凋亡作用[2].我们以体外培养人大肠癌细胞株RKO为研究对象,探讨IFN-γ加强TRAIL的凋亡诱导作用,以及IFN-γ对TRAIL及其受体表达的调节作用.

    作者:何超;胡文献;胡晓彤;黄学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