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5全国大肠镜学习班举办通知

关键词:大肠镜, 学习班
摘要: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特点及其在消化系统疾病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人类基因组计划已进入功能基因组时代[1],作为基因功能的直接体现者-蛋白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引起基础和临床科学家们的关注.正因为如此,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研究成了生命科学重要的焦点之一[2].

    作者:张苏展;陈益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双歧杆菌抑制小鼠实验性结肠炎肠道炎症反应的研究

    目的观察补充益生菌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影响,探讨益生菌对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将小鼠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DSS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和双歧杆菌组.建立小鼠急性DSS结肠炎模型.SASP组在饮DSS水同时予SASP灌胃.双歧杆菌组在实验开始前7 d予双歧杆菌灌胃至实验结束.每天观察各组疾病活动指数(DAI),并在实验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炎症肠段肿瘤坏死因子(TNF)-α、核因子(NF)-κB P65、髓过氧化物酶(MPO)等的表达.结果自实验第4天开始,SASP组和双歧杆菌组DAI明显低于DSS组.实验结束时,SASP组和双歧杆菌组炎症肠段TNF-α[(10.01士1.11)和(10.45±0.98)pg·mg-1·ml-1]、MPO[(3.21±0.20)和(3.24士0.16)U/g组织]等的水平较DSS组[(13.35士1.01)pg·mg-1·ml-1和(3.63±0.23)U/g组织]均明显降低,NF-κB P65阳性的炎症细胞数减少.结论给小鼠预服双歧杆菌能有效抑制炎症肠段炎症细胞NF-κB的活化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减轻肠道炎症反应.

    作者:白爱平;欧阳钦;胡仁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在恶唑酮结肠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信号传导通路异常在结肠炎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第0、1天,Balb/c小鼠皮肤涂搽0.2 ml 3%的恶唑酮,第7天以0.15 ml 1%的恶唑酮灌肠,第10天处死小鼠,取制模成功的6只小鼠(实验组)及6只未经处理的小鼠(对照组)的结肠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定性和定量检测TGFβ受体(TGFβR)Ⅰ、TGFβRⅡ、Smad7(TGFβ信号传导的抑制性介质)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小鼠均于灌肠后24 h内出现厌食,懒动,稀便,便血或大便隐血(+),体重减轻.TGFβRⅠ、TGFβRⅡ、Smad7在对照组主要都表达于结肠腺体上部,在实验组都表达于整个结肠腺体及固有层、黏膜下层.TGFβRⅠ、TGFβRⅡ、Smad7在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表达量分别为3.40±1.25、21.71±6.97、8.95±2.12和6.49±2.18、4.40±3.34、17.92±6.80.结论恶唑酮结肠炎中TGFβRⅠ表达无改变,TGFβRⅡ表达减少,Smad7表达增高,故该结肠炎中存在TGFβ信号传导通路异常.该模型的病理表现及免疫学特征类似人类溃疡性结肠炎.

    作者:杨雪;欧阳钦;胡仁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癌患病率及胃黏膜组织学变化的八年随访研究

    目的观察胃癌高发区中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根除Hp后8年的胃癌患病率及胃黏膜组织学变化,探讨Hp感染与胃黏膜组织学变化的关系.方法1996年在胃癌高发区山东烟台市自然人群中整群抽样选择1006例成年人(年龄35~75岁,入组时无胃癌患者).将Hp阳性患者5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T组,276例)和安慰剂组(P组,276例),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试验方法,T组给予奥美拉唑、羟氨苄青霉素和克拉霉素口服治疗1周,P组给予安慰剂对照.停药1个月后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T组Hp根除率为89%.再按Hp状况重新分为Hp根除组(246例)和Hp阳性组(306例),分别于1、5、8年后进行内镜复查.将8年后复查胃镜及相同部位胃黏膜组织病理检查与8年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8年随访共发现7例胃癌患者,Hp根除组1例,Hp阳性组6例,两组胃癌患病率按人年计算:Hp根除组为1/1968人年、Hp阳性组为6/2448人年.用泊松分布比较,两组胃癌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5年随访时两组胃癌患病率及死亡共6例,Hp根除组1例,Hp阳性组5例,两组胃癌患病率按人年计算:Hp根除组为1/1230人年,Hp阳性组为5/1530人年.用泊松分布比较,两组胃癌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Hp根除8年后,患者胃体部萎缩进展缓慢,而Hp阳性组患者胃体部萎缩发生率明显增加,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除Hp8年后胃窦部萎缩肠化改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可增加胃癌发病率,根除Hp有利于减少胃癌发生,并可使胃体部萎缩进展缓慢.持续Hp感染可使萎缩及肠化呈进行性加重.

    作者:周丽雅;林三仁;丁士刚;黄雪彪;郭长吉;张莉;崔荣丽;金珠;孟灵梅;张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食管裂孔疝合并食管下段腔内桥状息肉形成一例

    食管裂孔疝合并食管下段腔内疤痕组织增生,息肉交联形成立交桥状结构及食管黏膜桥者罕见,本文报道1例.患者男,63岁.因反复剑突下疼痛1年,加重伴吞咽困难7 d入院.发病后体重下降10 kg.5年前诊断食管裂孔疝并行内镜下食管下段息肉高频电摘除术.体检:体温36.2℃,血压14/9 kPa(1 mm Hg=0.133 kPa).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心肺听诊无特殊.

    作者:林海;马莉莉;李淑德;邹晓平;李兆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热休克蛋白在肠黏膜上皮的表达

    迄今,热休克蛋白(HSP)在肠黏膜上皮的表达分布特点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动物实验和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组织标本对HSP在肠黏膜上皮的表达分布进行了研究,以了解正常和炎性肠黏膜上皮HSP的表达类型、不同肠段的分布状况,为HSP在肠黏膜保护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作者:任宏宇;刘俊;宋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中等剂量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长期应用中等剂量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全世界关于中等剂量(13~15 mg·kg-1·g-1)熊去氧胆酸与安慰剂对照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累计1038例患者.熊去氧胆酸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生化检测指标,但不能改善疲劳和瘙痒等症状.病程Ⅰ至Ⅱ期的患者治疗2年后肝脏组织学显著好于对照组(P=0.03),但分析所有患者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荟萃分析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死亡率(OR 0.99,95%可信区间0.62~1.58)、肝病相关死亡率(1.05,0.53~2.05)、肝移植率(0.87,0.53~1.41)、死亡和(或)肝移植率(0.92,0.64~1.31)和肝功能失代偿率(0.94,0.60~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熊去氧胆酸能有效改善肝功能,但不能改善症状,也无足够证据支持熊去氧胆酸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早期患者及早并长期应用熊去氧胆酸可能延缓肝脏组织学进展.

    作者:施健;刘苏;陈伟忠;曾欣;陈岳祥;杨秀疆;谢渭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道去污对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N)联合肠道去污(SDD)对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内毒素移位及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在麻醉状态下,经腹向胰管内注入5%牛磺胆酸钠混合液(1ml/kg)诱导ANP.造模后,20条杂种犬分为生理盐水(NS)组(n=5)、EN组(n=5)、SDD组(n=5)和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道去污(ESDD)组(n=5).在造模后第1、2、3、4、5天测定外周血淀粉酶、乳酸脱氢酶、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内毒素的含量.实验第7天处死动物并收集标本.取胰腺组织置于中性甲醛和液氮中保存,行H-E染色观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检测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各组中淀粉酶、乳酸脱氢酶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腺病理无明显差异,胰腺组织内的MPO虽然在NS组高于其他各组,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毒素在第2天后NS组明显高于SDD、EN、ESDD组(P<0.05),TNF-α、IL-1β在前3天各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第4、5天时NS组明显高于SDD、EN、ESDD组(P<0.05),ESDD组TNF-α、IL-1β水平均低于SDD、EN组,但SDD、EN、ESDD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DD、EN或ESDD均不能改善犬ANP胰腺组织自身的炎症,但SDD、EN、ESDD能明显减少犬ANP后期血液中的内毒素、TNF-α、IL-1β水平,改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中ESDD治疗效果佳.

    作者:刘丕;王兴鹏;吕农华;陈洁;吴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甘肃天祝与兰州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甘肃河西地区是我国的胃癌高发区.我们选择河西地区的天祝县及兰州市进行了历时2个多月的幽门螺杆菌(Hp)流行病学调查,旨在了解Hp感染的流行病学状况及相关流行因素,为建立有效的Hp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张岫兰;卢启明;姜瑞;张丽萍;李淑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推进消化学科科研成果转化

    2003年那场举国触目惊心的非典疫情如今已渐尘埃落定,而其带给整个社会尤其是医疗卫生系统的反思却沉重而深远.世界医学界为了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基础研究、临床治疗以及防治领域都付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迄今为止有效转化的科研成果尚为数不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研成果转化并进入实际应用的严谨性与艰巨性.

    作者:江石湖;马天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溶栓治疗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是一种少见的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起病隐匿,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很难早期诊断[1,2].近几年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和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提高,使MVT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也使该病能在早期阶段得到治疗,已有保守治疗成功的报道[3,4].我院在使用螺旋CT进行早期诊断基础上,对5例患者采用介入性溶栓治疗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如泉;刘光波;王志善;韩景智;何寿华;李景庆;李永禄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一例

    患者男,52岁.主诉:脐周疼痛4个月.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以夜间为甚,平卧加剧,坐起、弯腰、下蹲及热敷疼痛可缓解,无其他异常不适.体检无异常体征.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

    作者:郑世华;罗和生;沈志祥;孙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XAF1基因与p53基因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观察两个相邻位置的抑癌基因XIAP相关因子1(XAF1)与p53基因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方法选取结肠癌细胞株Colo 205、Colo 320、LoVo、SW1116为体外研究对象,另取41例结直肠癌、28例结直肠腺瘤/息肉以及31例正常人结肠黏膜为体内研究对象.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XAF1 mRNA与p53 mRNA在体内外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53蛋白在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结果4种细胞株中XAF1表达均较为低下,p53 mRNA表达均较高.结直肠肿瘤组织中的XAF1mRNA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1),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又显著低于良性肿瘤(P<0.05).结直肠肿瘤组织中的p53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1),但在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在正常组织中未见表达,良、恶性肿瘤组的组织P53蛋白表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AF1基因在结直肠肿瘤中表达降低,且结直肠癌XAF1 mRNA表达显著低于良性肿瘤,可作为判断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指标.

    作者:马天乐;金承荣;刘晓天;蒋慧;江石湖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迪瓦拉富瓦医师与迪瓦拉富瓦病

    作者:郑家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线粒体DNA变异在大肠癌发病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目前认为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不仅取决于核内遗传物质,而且与核外线粒体DNA的改变也可能有重要的关系.为研究线粒体DNA的变异在大肠癌发病中的作用与机制,本文对4株大肠癌细胞系和1株原代培养的正常肠上皮细胞的线粒体DNA的D-环区进行了对比研究.

    作者:阎丽;肖冰;赖卓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抗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小分子干扰RNA防治大鼠肝纤维化研究

    目的探讨经门静脉注射抗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小分子干扰RNA(siRNA)是否能在体内抑制大鼠肝CTGF基因表达及防治大鼠肝纤维化.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均分成4组,模型组皮下注射40%CCl4(3 ml/kg)及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每3 d 1次,连续6周;预防组皮下注射CCl4及门静脉注射抗CTGF siRNA(0.1 mg/kg),每3 d 1次,连续6周;治疗组皮下注射CCl4 2周,随后再给予抗CTGF siRNA及CCl44周;对照组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6周.于后1次CCl4注射后3 d行门静脉测压,并取血及组织标本,检测血清转氨酶、透明质酸(HA)及Ⅲ型前胶原(PⅢNP)浓度,应用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CTGF mRNA及蛋白质在大鼠肝组织表达,应用H-E及Sirius red胶原染色检测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应用偏光扫描对肝组织胶原染色面积进行定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预防组及治疗组大鼠肝组织CTGF mRNA及蛋白质表达显著下调,肝组织炎症、坏死及纤维化明显减轻,血清转氨酶、HA及PⅢNP浓度显著降低;预防组、模型组和治疗组的肝组织胶原染色面积分别为5.8%±0.8%、12.3%±0.8%和7.2%±0.9%(P<0.01);门静脉压力分别为(14.2±2.3)cm H2O、(20.6士5.8)cm H2O和(15.1±3.6)cm H2O(P<0.05),明显降低.结论经门静脉注射抗CTGF siRNA能在体内显著抑制大鼠肝CTGF基因表达并能有效防治大鼠肝纤维化,提示抗CTGF siRNA有潜力成为防治肝纤维化的一种新策略.

    作者:李光明;谢青;史毅;李定国;张明均;徐芹芳;姜山;周惠娟;金由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2005全国大肠镜学习班举办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库普弗细胞内毒素受体CD14在大鼠肝损伤中的变化

    目的动态观察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损伤过程中库普弗细胞膜上脂多糖(LPS)受体CD14表达变化及其在细胞因子分泌中的作用.方法以CCl4皮下注射诱导大鼠肝损伤.采用联合酶灌注消化、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不同时期大鼠肝脏库普弗细胞.将库普弗细胞与不同浓度内毒素孵育6 h,收集培养上清并抽提细胞RNA.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RT-PCR法检测库普弗细胞CD14 mRNA表达.偶氮基质显色法测定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经CCl4处理4周和6周,大鼠库普弗细胞在体外培养时TNF-α基础分泌量明显高于正常大鼠(P<0.05).在LPS刺激下,CCl4处理2、4和6周库普弗细胞的TNF-α分泌水平明显增加(P<0.05),呈浓度依赖方式.CCl4组大鼠库普弗细胞CD14 mRNA表达从2周开始增加,6周时明显,8周时恢复至正常水平.大鼠外周血内毒素浓度在肝损伤过程中升高.结论在CCl4诱导的大鼠慢性肝损伤早期过程中,库普弗细胞内毒素受体CD14表达上调,对内毒素敏感性增加.库普弗细胞是肝脏早期炎症反应中的一个重要效应细胞.

    作者:华静;邱德凯;李继强;李恩灵;朱红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胃癌细胞粒酶B表达与树突状细胞和活化T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粒酶B(granzyme B,GrB)是活化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NK)细胞发挥细胞毒作用的主要效应分子,也是其特异标志物,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胃良/恶性上皮细胞是否表达GrB,同时检测组织中浸润S-100+树突状细胞(DC)和GrB+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探讨GrB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局部免疫状态的相互关系.

    作者:周业江;熊玉霞;易国平;李月春;范伟;伍晓汀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血管紧张素Ⅱ调控大鼠肝星状细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表达及其功能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在心、肾、肺等脏器纤维化实验研究中发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能刺激这些脏器组织间质成纤维细胞胶原分泌,证实AngⅡ参与组织纤维化的形成.现已证实AngⅡ调节血压、水电解质平衡和细胞生长都是通过AngⅡⅠ型受体(AT1R)发挥作用.在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肝星状细胞(HSC)是否也表达AT1R和AT2R,为此我们观察了AngⅡ对大鼠HSC表达AngⅡ受体(ATR)及前胶原基因的调控情况,旨在探讨AngⅡ对HSC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汪余勤;李定国;吴建新;董国芳;瞿春莹;陆汉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