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刚;张亚历;田克立;张卫民;黄文;赖卓胜;张振书
目的了解内镜超声(EUS)引导细针穿刺(FNA)对胰腺癌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临床诊断或临床及影像学疑诊胰腺癌患者共21例,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59.8±15.3)岁.EUS发现病变后,在实时超声引导下用超声穿刺针行FNA,对3例无法手术的胰腺癌患者行FNA同时,以无水乙醇阻滞腹腔神经丛治疗癌痛.结果B超共检出胰腺占位16例(16/21),未检出的5例中3例经CT检出,CT共检出胰腺占位19例;EUS检出全部21例胰腺占位,5例位于胰体尾,16例位于胰头.18例患者EUS-FNA获满意标本,17例诊断为胰腺癌,1例诊断为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诊断敏感性为85.0%、特异性为100.0%、准确度为85.7%.3例行无水乙醇阻滞后疼痛减轻.术后发生轻度胰腺炎1例、发热1例.结论EUS能有效检出胰腺占位,结合FNA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及准确性.
作者:杨秀疆;谢渭芬;任大宾;刘苏;陈伟忠;胡志前;蔡洪培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结节型十二指肠炎内镜下表现与其组织学特征的关系及其发病机制.方法观察内镜下136例结节型十二指肠炎的表现,对其活检标本均行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Giemsa染色及快速尿素酶试验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黏膜兼作AB/PAS染色,观察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结果136例结节型十二指肠炎内镜下表现为直径0.2~1.0 cm大小不等的结节,伴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其中伴糜烂21例,出血点及(或)瘀斑30例.检出率占同期15 820例内镜检查的0.9%,十二指肠炎的3.8%.病理诊断为十二指肠炎107例,其中慢性十二指肠炎53例,表现为间质内可见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肠绒毛缩短或萎缩、变平,肠腺不同程度减少;活动性十二指肠炎54例,除慢性炎性细胞外,黏膜层及固有层内还有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伴Brunner腺增生51例,胃型上皮化生59例.136例中检出胃黏膜异位增生7例以及血吸虫虫卵所致的炎性病变4例,107例结节型十二指肠炎中,幽门螺杆阳性(Hp+)者为45.8%(49/107).其中,53例慢性十二指肠炎患者中Hp+者为32.1%(17/53),54例活动性十二指肠炎中Hp+检出率为59.3%(32/54),后者的Hp+检出率显著高于前者(P<0.01).结论结节型十二指肠炎是一类特殊的非特异性十二指肠炎,内镜下表现与组织学改变存在不一致性.其发生可能与Hp感染及胃上皮化生、Brunner腺增生有关.
作者:滕小军;沈志祥;沈磊;罗和生;郭洁;王晓玲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胃癌发生各阶段组织中增殖诱导配体(APRIL)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在APRIL及其受体基因的高保守区设计相应引物和荧光探针,实时检测PCR产物的荧光强度,根据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由软件自动计算出待测样本中靶基因mRNA的准确含量,并以靶基因和内参β2微球蛋白(β2M)mRNA含量比值作为评价靶基因表达水平的指标.结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FQ-PCR)检测靶基因mRNA含量的线性范围为101~109pg/ml,批内和批间重复性测定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6.52%~12.02%和8.76%~14.16%.APRIL在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P<0.0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又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P<0.05),而其受体B细胞成熟抗原(BCMA)和穿膜蛋白活化物(TACI)在各种胃黏膜病变之间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Q-PCR检测APRIL及其受体mRNA含量,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重复性.APRIL在胃癌病变演进过程中呈现累积和渐进趋势,可能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和抗癌治疗的靶分子.肿瘤组织可能还表达APRIL未知受体.
作者:毛振彪;张冬雷;施健;黄介飞;王唯一;孟宪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患者女,42岁.因上腹痛20 d,加重3 d入院.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阵发性隐痛,餐后加重,无放射痛,无其他胃肠道症状,无发热.体重下降5 kg.20年前患肺结核,经抗结核治疗后已愈.
作者:吴婧;刘改芳;邢志书;赵丽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儿童、老年人、孕妇及哺乳期病人等一些特殊人群,由于生理上的特点,在内镜检查中会出现一些风险,或药物影响胎儿的发育.本文就这些特殊人群的内镜检查应注意的问题作一介绍.
作者:许国铭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肝原发性鳞状细胞癌(PSCCL)是一种罕见的肝脏异源性恶性肿瘤,迄今国外文献仅20余例[1],国内文献约有15例报道.我们报道1例,结合文献重点阐述其组织发生、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廖谦和 刊期: 2005年第08期
随着抗生素种类的不断增多以及在临床的广泛使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日渐增多,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日益受到关注.5%~30%的患者在抗生素治疗早期或治疗结束后2个月内会发生AAD[1-3].
作者:白文元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近年研究发现,瘦素在肝纤维化病理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促进实验性动物肝脏炎症与纤维化病理发展[1].但是瘦素是否直接促进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细胞--肝星状细胞(HSC)活化尚不清楚.本实验采用大鼠HSG-T6细胞株,观察不同浓度的瘦素对HSC-T6增殖、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与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作用,及其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的影响,探讨瘦素对HSC活化的影响与部分作用机制.
作者:潘传芳;刘成海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患者女,45岁.右上腹痛数月,加重10 d,伴有发热、寒颤.体检:肝区有压痛、扣击痛.实验室检查:天冬氨酸转氨酶60 U/L,白细胞总数:15×109/L,甲胎蛋白阴性.B超:肝右叶胆管呈囊性扩张,肝左叶及肝右叶各见一个约5.5cm×6.5 cm,6 cmX 7.5 cm低回声区,内部回声欠均匀,边界欠清.诊断:肝右叶胆管囊状扩张,肝左叶及右叶实质占位可能.
作者:查广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内镜检查是有效的诊断方法.以往由于对反流性食管炎重视不够,反流性食管炎内镜诊断标准不统一,其内镜下检出率的报道不多.现将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和华东医院2001年至2002年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赵子仪;何伟;陈星;徐富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比较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与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2C19(CYP 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69例因消化不良症状接受常规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且Hp阳性的连续患者分入两组:雷贝拉唑三联疗法组(RAC组85例)和奥美拉唑三联疗法组(OAC组84例).Hp诊断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参考快速尿素酶试验、血清Hp抗体检测结果.RAC组、OAC组均给予三联治疗:RAC组:雷贝拉唑10 mg,OAC组:奥美拉唑20 mg,两组均联用羟氨苄青霉素1000 mg和克拉霉素500 mg,全部药物每日2次,疗程7 d.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技术(PCR-RFLP),进行CYP 2C19基因型分析,治疗结束后第28天用14C尿素呼气实验检测Hp根除疗效.结果160例完成治疗方案,RAC组及OAC组的Hp根除率按PP分析及ITT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CYP 2C19基因型分析,160例中,弱代谢型(PM)、中间代谢型(IM)及强代谢型(EM)的Hp根除率分别为95.5%(21/22)、85.9%(73/85)和67.9%(36/53),PM型及IM型的Hp根除率均显著高于EM型(P<0.05),而PM型与IM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C组中,各基因型的Hp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C组中,IM型与EM型间(P<0.01)及EM型与PM型间(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两种三联疗法均能有效根除Hp,总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雷贝拉唑三联疗法疗效较稳定,个体间差异小.PM型及IM型的Hp根除率均较EM型为高.
作者:姜英杰;李瑜元;聂玉强;王红;沙卫红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第二位,是肝硬化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已被广泛用于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并已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1,2].为此,我们将国产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与进口奥曲肽(善宁)进行对照,评价注射用国产奥曲肽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奥曲肽协作组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疣状胃炎是一种内镜下具有特征性改变的胃黏膜病变,是慢性胃炎悉尼分类的一种,根据对本院9年来的资料分析,探索其病理及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
作者:金海;於云燕 刊期: 2005年第08期
Barrett食管(BE)的新定义是食管远端组织活检有肠上皮化生(IM)存在[1].我们根据新的BE诊断标准,初步探讨了BE的临床病理特征.一、材料和方法1.检查对象:1998年1月至2004年10月间来我院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黏膜橘红色改变并除外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及胃食管手术史患者,共231例.
作者:郑丽端;杨秀萍;刘劲松;侯晓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为明确全胃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作用,对有关比较TPN和EN在AP中作用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方法检索1966年到2004年6月间发表的有关TPN和EN治疗AP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入选标准,有8项临床试验纳入本研究,由2名评价者对入选研究中有关试验设计、研究对象的特征、研究结果等内容独立进行摘录,并用RevMan4.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EN与TPN比较,能显著降低感染发生率(RR=0.45,95%CI为0.29~0.68,P=0.0002)及感染以外并发症发生率(RR=0.67,95%CI为0.47~0.96,P=0.03),减少手术干预(RR=0.47,95%CI为0.24~0.94,P=0.03),并有缩短住院时间的趋势,但不能降低死亡率(RR=0.61,95%CJ为0.32~1.18,P=0.14).结论AP患者应首先考虑选用EN作为常规治疗,而不支持TPN.
作者:熊光苏;王震华;吴叔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外源性胃电刺激完全控制胃慢波的佳刺激方法和佳刺激参数.方法在8条比格犬的胃大弯浆膜层埋植4对电极,分4组:单导联刺激组、两导联刺激组、三导联刺激组和三导联延迟刺激组.多导联电刺激器与距胃窦上6、10和14 cm的浆膜电极相连并输入不同宽度和振幅的脉冲以控制胃慢波.运用多导联胃电记录仪记录胃肌电活动.观察实验中胃慢波、脉冲宽度和振幅.结果长脉冲胃电刺激能控制胃慢波.单导联刺激组所需的佳刺激能量小(51.25±12.46,P<0.01).三导联刺激组较其延迟刺激组所需的佳刺激能量值低(P<0.01).刺激前后胃肌电活动的主功和胃慢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脉冲胃电刺激能控制胃慢波,但对胃肌电活动的主功和传播速度无作用.单导联胃电刺激控制胃慢波所需的刺激能量小.导联之间的延迟时间能增加控制胃慢波所需的佳刺激能量.
作者:宋耿青;杨斌;钱伟;侯晓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主要原因,经皮经肝曲张血管栓塞术(percutaneoustranshepatic varices embolization,PTVE)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是近年来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新技术.本研究旨在探讨PTVE联合PSE对门静脉(PV)压力、PV血流量的影响,及对止血、延长出血间期、降低死亡率的价值.
作者:崔屹;李文欢;单士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可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瘦素(1eptin)是一种含146个氨基酸的激素,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其主要功能是调节机体脂肪沉积[1].近年来发现,胃黏膜中存在瘦素生成的细胞和瘦素的受体[2].
作者:阳惠湘;李点玲;张桂英;唐丽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在我国,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认为,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与免疫、肠道微环境改变、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其中免疫和肠道微环境的改变在发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在免疫因素中,目前研究较多且作用比较肯定的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NF-κB)及白细胞介素-10(IL 10).近来文献报道UC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参与UC的发病.因此,人们尝试用益生菌治疗UC.我们采用乙酸大鼠结肠炎模型,通过应用不同剂量的益生菌治疗,观察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学和细胞因子(TNF-α、NF-κB及IL-10)的变化,寻找其佳治疗剂量,同时进一步阐明益生菌治疗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作者:霍丽娟;赵和平;侯晓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评价10年间对11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诊断正确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和国际共识会议诊断标准,围绕用药与发生肝损伤的时间关系、停药后肝损伤恢复时间过程及排除非药物性相关因素,对11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临床关联性评价.结果在10年间住院的1127例急性肝损伤患者中,药物性肝损伤112例(10%).其中,60例(53.6%)不符合用药与发生肝损伤的时间关系,20例(17.9%)不符合停药后肝脏生化指标恢复的时间过程,有其他可疑病因者34例(37.5%).综合分析认为,药物相关性肝损伤26例(23.2%),药物不相关性肝损伤25例(22.3%),未能确定病因的肝损伤61例(54.5%).结论国际共识会议诊断标准有助于肯定或排除药物性肝损伤,但仍有半数以上病例为疑似状态,现行的临床诊断方法尚有待改进.
作者:许建明;徐张巍;胡祥鹏 刊期: 200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