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塞来昔布对二甲基肼诱导的大鼠畸变隐窝灶的预防作用

李军;吕愈敏;金珠;董秀云

关键词:畸变隐窝灶, 肿瘤预防, 非甾体类消炎药, 选择性Cox-2抑制剂
摘要:目的明确塞来昔布(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二甲基肼(DMH)诱导的大鼠畸变隐窝灶(ACF)的化学预防作用,并与舒林酸(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比较.方法32只8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第1组单次腹腔注射DMH(每千克体重120 mg);第2组单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只);第3组先舒林酸(每千克饲料320 mg)喂养7 d,然后注射DMH;第4组先塞来昔布(每千克饲料1500mg)喂养7 d,然后注射DMH.注射DMH 5周后处死大鼠,美蓝染色后计数每只大鼠大肠中ACF和畸变隐窝(AC)个数.结果第1组平均每只大鼠结肠中ACF和AC分别为(182.40±93.43)和(262.80±197.80)个.第2组没有发现ACF.第3组ACF和AC分别为(91.25±48.98)和(139.60±68.52)个,与第1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4组ACF和AC分别为(65.83±38.54)和(106.00±61.03)个,与第1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第3组与第4组相比,ACF及AC个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实验诱导的大鼠ACF具有预防作用,其作用与舒林酸相当.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176例综合性加强监护病房内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常见的危重病症之一,也是多种危重病引起的常见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其诊治结果直接影响原发病的预后,及时诊断和有效防治上消化道出血对降低ICU患者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我院综合性加强监护病房(GICU)救治的17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作者:杨兴易;李文放;严鸣;陈德昌;赵良;林兆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塞来昔布对二甲基肼诱导的大鼠畸变隐窝灶的预防作用

    目的明确塞来昔布(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二甲基肼(DMH)诱导的大鼠畸变隐窝灶(ACF)的化学预防作用,并与舒林酸(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比较.方法32只8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第1组单次腹腔注射DMH(每千克体重120 mg);第2组单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只);第3组先舒林酸(每千克饲料320 mg)喂养7 d,然后注射DMH;第4组先塞来昔布(每千克饲料1500mg)喂养7 d,然后注射DMH.注射DMH 5周后处死大鼠,美蓝染色后计数每只大鼠大肠中ACF和畸变隐窝(AC)个数.结果第1组平均每只大鼠结肠中ACF和AC分别为(182.40±93.43)和(262.80±197.80)个.第2组没有发现ACF.第3组ACF和AC分别为(91.25±48.98)和(139.60±68.52)个,与第1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4组ACF和AC分别为(65.83±38.54)和(106.00±61.03)个,与第1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第3组与第4组相比,ACF及AC个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实验诱导的大鼠ACF具有预防作用,其作用与舒林酸相当.

    作者:李军;吕愈敏;金珠;董秀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人核糖体蛋白S13与胃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人核糖体蛋白S13(RPS13)在胃癌多药耐药(MDR)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法扩增RPS13 cDNA片段编码区序列全长,DNA重组技术构建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经脂质体介导转染胃癌细胞SGC7901及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VCR,斑点杂交检测转染细胞mRNA水平的变化;MTT法测定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RT-PCR法成功扩增出RPS13 cDNA片段编码区序列全长,并构建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斑点杂交试验证实:正义转染细胞RPS13 mRNA水平上调,反义转染细胞其mRNA水平下调.RPS13正义核酸转染SGC7901细胞后,细胞对阿霉素、5-氟尿嘧啶和长春新碱的敏感性降低;转染反义核酸后,耐药细胞对丝裂霉素和长春新碱的敏感性增加.细胞周期测定表明高表达RPS13后,G1期、S期和G2期细胞的比例分别为47.0%、33.2%和19.8%;低表达RPS13后,G1期、S期和G2期细胞的比例分别为62.9%、1.0%和36.1%.结论RPS13参与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VCR的多药耐药.

    作者:翟惠虹;郭新宁;时永全;胡建国;杨力;王新;兰梅;樊代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胃镜对胃间质瘤诊断价值的探讨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病理学诊断新概念,一直以来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我们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2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Ts 36例,以探讨胃镜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

    作者:冀子中;陈家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端粒酶逆转录酶和c-myc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

    目前有关大肠癌中端粒酶激活的机制尚不清楚.新近有资料表明,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可能在端粒酶活性调节中起重要作用[1].c-myc是由myc原癌基因编码的一种转录因子,参与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其表达异常与肿瘤形成关系密切,但它是否参与端粒酶活性调节仍未明确.

    作者:方向明;于皆平;熊碧芳;胡继军;罗和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胰腺恶性胃泌素瘤并肝转移一例

    患者男,64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1年余,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剑突下隐痛,多于饥饿时发生,进食后缓解.入院体检:心肺无异常,右上腹膨隆,右上腹及剑突下压痛,肝肋下约6 cm、剑突下4 cm,质地较硬,边缘较锐利,表面有结节感,肝区叩痛(+),移动性浊音(-).

    作者:王凌云;朱兆华;钟英强;唐雨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当今胰腺疾病研究的热点

    胰腺疾病,包括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慢性胰腺炎(CP)和胰腺癌(PC),近几年在我国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已严重危及人民生命健康.2003年12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学组在上海组织召开了首次全国胰腺疾病学术会议,共有600余名医师前来参加了这次会议.

    作者:袁耀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胃癌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的预后意义

    胃癌病人术前营养不良或白蛋白水平低可致术后并发症增加,但与胃癌手术预后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确.我们分析了胃癌病人手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术后生存率的关系,探讨血清白蛋白是否可作为预测胃癌手术预后的可靠指标之一.

    作者:马煜;曹利平;宋益锋;张建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克罗恩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二例

    例1患者男,37岁,因间断腹痛、腹泻10余年,头晕、乏力伴面色苍白5年、加重1个月入院.该患者于入院前10年开始出现间断性右下腹痛及腹泻,大便每日1~5次不等,无黏液及脓血,无里急后重感,无发热.入院前5周患者渐感头晕、乏力及面色苍白,检查发现全血细胞减少,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型,口服维甲酸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

    作者:赵忠岩;王江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蛋白激酶B调节骨桥蛋白在肝癌HepG2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转移相关基因骨桥蛋白(OPN)在肝癌中的表达方式、途径尚不清楚,检测OPN在HepG2细胞中转染蛋白激酶B(Akt)前后的表达,旨在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途径中的关键基因Akt与OPN表达的关系.方法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将含有Akt基因的质粒转染HepG2细胞,并用Western blot鉴定;OPN的表达用Nor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Akt基因成功转染HepG2细胞,Western blot能检测到HepG2细胞中外源表达的Akt基因;Nor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Akt在核酸和蛋白水平调节OPN的表达;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OPN在HepG2中结构性表达量很少或无表达,转染活性型Akt后OPN表达升高;在有血清培养条件下,HepG2细胞转染缺陷型Akt基因后OPN表达下降.结论Akt调节转移相关基因OPN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提示可通过使Akt基因失活来阻断OPN产生,从而抑制肝癌转移.

    作者:张国新;赵志泉;王宏娣;郝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嗜酒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水平的关系

    有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促进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作用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嗜酒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TGF-β1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为两者协同作用加重肝脏损害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虞朝辉;陈卫星;陈韶华;厉有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脂多糖时间依从性肝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肝脏是接受肠源脂多糖(LPS)的第一个靶器官,在LPS刺激不同时段展示肝脏蛋白质组变化,有助于从蛋白质水平阐明LPS肝损伤的机制.

    作者:刘小伟;卢放根;张广森;游宇;吴小平;欧阳春晖;羊东晔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早期红细胞压积变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及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诊断标准众多,至今仍缺乏较敏感、便于临床应用的单项指标来评估急性胰腺炎(AP)的严重程度.本文回顾研究了红细胞压积(HCT)与SAP、并发症及死亡的相关关系,旨在了解HCT作为单项指标对SAP和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作者:张锦华;金安琴;缪连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吲哚美辛对胃黏膜细胞凋亡和增殖功能的影响

    临床及实验研究显示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可导致胃黏膜损伤,但其确切机制不明.有研究显示NSAIDs可抑制黏膜细胞DNA合成及增殖功能[1],同时可导致胃黏膜细胞凋亡[2].

    作者:崔忠敏;李兆申;湛先保;范群铭;许国铭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在筛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大肠癌患者66例,分为HNPCC患者(A组,n=19)、高度可疑HNPCC患者(B组,n=20)、符合Bethesda指导标准的可疑HNPCC患者(C组,n=14)及散发性大肠癌患者(D组,n=13)四组,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的蛋白表达.结果A组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减低或缺失达72.8%;B组为60.0%;C组为28.4%;D组为7.7%.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减低或缺失与HNPCC显著相关(P=0.0008).此外,hMLH1蛋白表达减低或缺失率显著高于hMSH2(P<0.01).结论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减低或缺失与HNPCC的可能性显著相关,免疫组化检测此二种蛋白表达能快速、有效地帮助临床医生评估患者HNPCC的可能性,同时提示相应错配修复基因存在突变.中国HNPCC患者中hMLH1基因发生突变的机会可能高于hMSH2基因.

    作者:蔡三军;徐烨;陆洪芬;蔡琦;莫善兢;孙孟红;管祖庆;施达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称重法计算胃溃疡面积的研究

    对胃溃疡造模成形的胃黏膜不同程度的溃疡出血灶和肉眼可见的胃溃疡出血灶,传统多采用记分法或分级法[1]计算结果,但这两种方法只是对溃疡面积进行粗略统计,无法将溃疡面积量化,无法计算溃疡面积与胃总面积的比值.本实验应用小鼠乙醇性胃溃疡模型,利用数码相机、电脑、打印机,采用一种新的测算方法(称重法),计算溃疡面积与胃总面积比值,并与传统记分及分级法进行比较.

    作者:王晓洁;杨立红;梁建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磁共振成像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小肠疾病常无特殊临床症状,且目前又缺乏有效检查方法.常规胃肠钡餐检查,由于肠腔相互重叠,使小肠疾病检出率低;小肠钡灌能使检出率提高,但它在肠外病变上检出率很低;CT只能证明肠壁和腔外结构改变;小肠镜检查只能到达空肠上段,且操作困难,也有局限性,很难常规开展[1].

    作者:邓燕勇;戴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特异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预防胃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特异性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Celecoxib)对化学致癌剂(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的胃癌发生的影响.方法86只二级雄性Wistar大鼠分为A、B、C、D、E、F共6组.A组(5只):自由饮用蒸馏水不作特殊处理;B组(16只):仅饮用含MNNG100μg/ml的蒸馏水;C组(16只):每天给予吲哚美辛3 mg/kg;D组(17只):每天给予塞来昔布5 mg/kg;E组(16只):每天给予塞来昔布10 mg/kg;F组(16只):每天给予塞来昔布20 mg/kg.B~F组动物给予10%氯化钠(实验初6周)和饮水中加用MNNG(100μg/ml),以诱导胃癌,持续40周,第48周时处死动物.观察、比较各组动物大体及组织学变化.结果86只大鼠实验期间自然死亡26只(30%),余60只完成实验研究.A、B、C、D、E、F组动物胃癌发生率分别为0%(0/5)、75.0%(12/16)、68.8%(11/16)、70.6%(12/17)、18.8%(3/16)和31.3%(5/16).各组动物胃癌发生率(P=0.002)、多发数目(P=0.001)、肿瘤体积(P=0.009)差异有显著性.与B组相比,E组胃癌发生率(P=0.004)、多发数目(P=0.006)和肿瘤体积(P=0.02)显著降低.C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本研究提示塞来昔布对MNNG诱导的大鼠胃癌有预防作用,而吲哚美辛未见此效果.

    作者:唐保东;胡品津;曾志荣;林汉良;何瑶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2003年全国胰腺疾病学术大会纪要

    2003年全国胰腺疾病学术大会于2003年12月13~15日在上海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病学组主办,上海市医学会承办.参加会议代表达670余人,既有全国知名的消化学界前辈,也有目前活跃在消化学科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内科医师,也有众多的外科医师和影像、病理医师.

    作者:王兴鹏;徐敏;许国铭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