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歧杆菌纯化粘附素对艰难梭菌粘附肠上皮细胞的竞争抑制作用

钟世顺;张振书;王继德;杨玉捷;赖卓胜;王群英;杨晓强

关键词:双歧杆菌, 纯化, 粘附素, 艰难梭菌, 上皮细胞, 竞争, 肠道正常菌群, 肠道致病菌, 制造, 应用, 拮抗, 活菌, 感染, 定植, 程度, 保存
摘要:艰难梭菌对肠上皮细胞的粘附是其定植和感染的前提.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肠道正常菌群如双歧杆菌拮抗肠道致病菌粘附肠上皮细胞的研究[1,2],但由于活菌的制造和保存难度较大而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十二指肠乳头癌二例

    例1女,60岁,反复发作上腹痛2个月,外院B超检查示胆总管扩张,予抗感染等治疗效果欠佳,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胆总管下端狭窄,考虑炎性狭窄合并胆总管下端结石,肝脏未见异常.既往6年前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体检:无发热,一般情况好,未见黄疸,血常规、肝功能、血淀粉酶、AKP、γ-GT、AFP、CEA、CA199等检查均正常.

    作者:许永春;李兆申;孙振兴;邹晓平;宛新建;宋尚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上海地区幽门螺杆菌菌株iceA、babA2基因型与临床的关系

    目的检测上海地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中Hp菌株iceA、babA2的分布特征,探讨与Hp临床感染结局相关的菌株基因型.方法141株Hp菌株分离自43例慢性胃炎(CG)、4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30例胃溃疡(GU)和21例非贲门部胃癌患者的胃镜活检标本.采用PCR方法检测Hp菌株的iceA、babA2、cagA和vacA基因型.结果141株Hp菌株中,iceA1、iceA2和babA2的总检出率分别为74.5%(105/141)、15.6%(22/141)和63.8%(90/141),其中2例(1.4%)为iceA1、iceA2均阳性,16例(11.3%)为iceA1、iceA2均阴性.DU组的babA2检出率显著高于GU组(74.5%比50.0%,P=0.028),DU组的cagA+/babA2+检出率亦显著高于GU组(70.2%比46.7%,P=0.039).其余疾病组之间的babA2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未发现不同临床疾病与iceA基因型的相关性.结论上海地区Hp感染者的菌株基因型主要是iceA1+/babA2+,babA2在DU和GU的发病机制中起不同作用.未发现iceA亚型与Hp临床感染结局有相关性.

    作者:韩跃华;刘文忠;朱红音;萧树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肝脏干细胞移植

    难治性肝病的治疗一直是全球性难题,原位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佳选择,但由于供体器官紧缺,许多病人在等待肝移植时死亡,同时移植后并发症如免疫排斥反应等因素也限制了其应用.肝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肝病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由于肝细胞在体外不能大量繁殖且传代后不能保持其原有特性而难以推广应用.

    作者:张国新;赵志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环氧合酶-2的信使核糖核酸在人类食管鳞癌中的表达

    食管癌是世界第三大恶性肿瘤,该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每年全世界新增加的30万食管癌患者中,约有一半发生在中国,且多为食管鳞癌(ESCC).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检测环氧合酶-2(COX-2)的mRNA在人类食管鳞癌和正常食管鳞状上皮中的表达差异,探讨COX-2与食管鳞癌发病机制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作者:刘萱;张澍田;于中麟;许彩民;贾继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介入治疗结合大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合大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肝细胞癌(HCC)的疗效.方法1998年5月至1999年12月,81例不能手术切除的HCC患者,采用非随机分组方法,综合治疗组41例采用TACE结合大分割3-DCRT,对照组40例单独行TACE治疗,观察近期疗效,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两组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综合治疗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肿瘤缓解率分别为85.4%和65.0%(P<0.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2%、75.6%、44.6%和89.7%、58.7%、24.0%,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439).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6和27个月.综合治疗组中,Child分级、临床分期及肿瘤直径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综合治疗组较对照组有较好的疗效.综合治疗组中Child分级、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

    作者:吴德华;智发朝;陈龙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多态、饮食暴露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

    结直肠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hransferases,GST)是体内重要的Ⅱ相解毒酶家系,参与如多环芳烃、杂环胺等致癌物质的解毒过程,GST Mu(GSTM1)和GST Theta(GSTT1)基因缺失会导致相应酶活性的降低[1].本研究对象来自浙江省嘉善县,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结直肠癌随访队列,进行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饮食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陈坤;蒋沁婷;俞维萍;马新源;姚开颜;李其龙;郑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临床肝脏病学》出版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胃癌/乳腺癌先证者家族性癌症综合征家系CDH1突变分析及病理学特征

    目的探讨CDH1基因种系突变与中国人家族性胃癌/乳腺癌综合征的关系.方法收集弥漫型胃癌/乳腺癌先证者及其一、二级亲属外周血,应用CDH1基因第1~16外显子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对电泳条带异常外显子的PCR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对先证者胃癌/乳腺癌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CDH1编码蛋白E-cadherin表达检测.结果CDH1基因第13外显子在mRNA水平2200位点(序号:NM-004360)存在核苷酸C→T置换,导致编码序列GCC→GCT改变(Ala154Ala).先证者胃癌呈典型的弥漫型印戒细胞癌,左乳腺肿瘤为浸润性导管癌,两种肿瘤细胞均不同程度保留E-cadherin/β-catenin蛋白表达.结论以弥漫型胃癌/乳腺癌为先证者的中国人多发性癌症综合征家系发病年龄较轻,部分家系成员第13外显子存在的单核苷酸置换可能增加了对某些肿瘤的易感性.该家系中1例未患病的变异携带者已纳入定期随访范围.

    作者:朱正纲;于颖彦;张奕;计骏;张俊;刘炳亚;陈雪华;林言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胃肠电生理起搏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胃肠电生理起搏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疗效,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82例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低频和高频起搏组分别为50和32例,分别采用1.1~1.2倍内源性胃慢波频率(IGF)叠加10 Hz的双极脉冲方波和4.0倍IGF叠加30 Hz双极脉冲方波进行起搏.胃起搏1次/d,每次45 min,共15 d.采用8导联胃电图仪(EGG)记录患者空腹状态和进食试餐后的胃电活动各1 h.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5 d后对胃电图和各种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5 d后,除高频起搏组反酸外,患者各症状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4).高频起搏组治疗后恶心、呕吐的改善较低频起搏组更为明显(P<0.05),而低频起搏组早饱、嗳气的缓解则较高频起搏组更显著(P<0.05),但两组间症状总积分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低频起搏组餐后过速频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3.43±0.25)次/min比(3.01±0.20)次/min,P<0.05],餐后过缓频率则显著增加[(2.41±0.43)次/min比(2.67±0.26)次/min,P<0.05].但无论在空腹状态或餐后,高频起搏组治疗前后其胃电主频率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显著增加(P<0.003),但低频起搏组对胃电节律的改善较高频起搏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胃肠电生理起搏可明显改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症状和胃电图参数,双相调节异常胃电节律;胃肠电生理起搏的疗效与起搏参数有关;低频胃起搏对异常胃电节律的调节作用优于高频胃起搏.

    作者:杨敏;房殿春;隋建峰;龙庆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核因子-κB及其抑制因子在肝细胞癌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核因子κB(NF-κB)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胞中的具有多向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分子,参与调节细胞激酶、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细胞粘附因子的转录,其活性受到其抑制因子(I出)的抑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NF-κB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NF-κB、IκB在肝细胞癌血管形成中的作用目前报道较少,本研究将在这一方面作一探索.

    作者:缪林;季国忠;刘政;张平;杨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乙酰胆碱酯酶基因治疗猫贲门失弛缓症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乙酰胆碱酯酶基因转导对贲门失弛缓症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6只家猫均分为4组,第1组为正常对照组;其他3组采用胃镜下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处环形注射氯苄烷铵(BAC)的方法建立猫贲门失弛缓症模型,在注射BAC 8周后胃镜下LES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模型对照组)、空载病毒AdGFP(AdGFP组)和表达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腺病毒AdAChET(AdAChET组).10 d后通过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ChE在LES中的表达,并观察食管压力(LESP)的变化.结果RT-PCR证实AdAChET组可扩增出针对目的基因的AChET片段,免疫组化显示AdAChET组在平滑肌组织中有AChE阳性表达,AdGFP组和模型对照组无AChE阳性表达.AdAChFT组平滑肌组织的AChE活力较模型对照组和AdGFP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食管测压显示治疗后AdAChET组LESP下降较AdGFP组和模型对照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编码AChET基因腺病毒AdAChET能松弛LES,降低LESP,说明AChE减少在贲门失弛缓症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徐恩斌;张忠兵;张雷;宋森涛;林勇;宁守斌;谢渭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以肝脏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45例临床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以铜代谢异常为表现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肝脏症状为首发的病人,常出现误诊,而HLD早期诊断与治疗对预后非常重要.为减少误诊率,现将以肝脏为首发症状的HLD 45例报道如下.

    作者:胡学强;陈涓涓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肝糖原累积病13例误诊分析

    肝糖原累积病(HGSD)为先天性糖代谢异常性疾病.过多的糖原在肝内沉积,致使肝功能代谢异常.其临床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1].本院自1981年~2003年共收治经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HGSD 13例,长期误诊为病毒性肝炎、淤胆型肝炎,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申德林;焦栓林;朱晓红;孙青;张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结肠镜检查对回盲部溃疡的诊断意义

    回盲部溃疡是指末端回肠和盲肠处溃疡,可由多种疾病所致,本文回顾分析结肠镜对回盲部溃疡病因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凡;丁一娟;陈明锴;蔡佳;李曦;罗和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联合应用环孢菌素A治疗炎症性肠病七例分析

    目的总结联合应用环孢菌素A(CysA)治疗7例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点、CysA用法、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应用CysA治疗的7例IBD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①临床特点:均为难治性病例或合并并发症,4例为重症溃疡性结肠炎(UC),均为常规药物治疗复发且再治疗疗效不佳者,3例为克罗恩病(CD),均因合并内瘘、肠梗阻或消化道出血而行手术,术后病情活动.②CysA用法:2~4 mg·kg-1·d-1静脉滴注7~11d,之后换为6~8 mg·kg-1·d-1口服,或直接口服CysA,起效1个月后逐渐减量,总疗程4~7个月.③CysA对重症UC有显著疗效,平均起效时间5.25 d(3~12 d),随诊5个月至2年11个月,病情稳定.④静脉应用CysA和大剂量CysA口服(>5 mg·kg-1·d-1)可控制CD病情活动,平均起效时间5.67 d(3~7 d),随诊7个月至1年5个月,2例复发.⑤CysA的不良反应:3例有肝功能损害,1例有骨髓抑制,1例有血尿酸升高,均在1个月内恢复.结论CysA对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重症UC有效;CysA可作为活动期CD,特别是手术后患者的过渡用药.监测CysA血药浓度,使之小于250 ng/ml,可取得较好疗效,避免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姚方;陆星华;钱家鸣;刘晓红;邓瑞雪;方秀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反义基因对肝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抑制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生长很大程度上依赖新生血管的形成.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特别是肿瘤血管形成调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基因治疗是近年HCC治疗研究的新方向.本文通过实验方法探讨不同序列的反义寡核苷酸(ODN)对VEGF表达的抑制效应,为今后肝癌VEGF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刘亮明;龚邦东;张吉翔;邬柏林;朱水山;文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LC)门静脉血栓(PVT)形成对LC病程发展的影响.方法检索我院自1995至2002年肝硬化PVT形成患者,血栓诊断依据彩色多普勒和(或)CT.48例肝硬化PVT形成患者入选血栓组;同阶段LC门脉高压症的非血栓病例中选择5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凝血功能、门静脉、脾静脉宽度及脾脏面积、厚度进行比较.行t检验,x2检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肝硬化PVT形成除继发于脾切除等手术后,75.0%隐匿发病,85.4%的血栓发生于门静脉主干,脾脏增大与门静脉增宽是PV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03、0.010).血栓组门静脉及脾静脉宽度分别为(1.48±0.26)cm,(1.23±0.38)c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1.37±0.22)cm,(1.05±0.30)cm,P=0.037,0.031].血栓组脾面积平均值为(96 64±33.4)cm2,脾厚径为(6.07±1.20)cm,分别大于对照组的(80.81±28.9)cm2,(5.23±1.08)cm(P=0.036,0.001).血栓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重于非血栓组,大出血、大量腹水比例高(P<0.05).血栓形成后1年内死亡率为16.6%,较非血栓组增高(P=0.023).两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脾肿大和MPV增宽是PVT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PVT形成又加重门静脉高压的程度,增加死亡率.

    作者:蒋绚;刘玉兰;金鹏华;董玉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双歧杆菌纯化粘附素对艰难梭菌粘附肠上皮细胞的竞争抑制作用

    艰难梭菌对肠上皮细胞的粘附是其定植和感染的前提.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肠道正常菌群如双歧杆菌拮抗肠道致病菌粘附肠上皮细胞的研究[1,2],但由于活菌的制造和保存难度较大而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作者:钟世顺;张振书;王继德;杨玉捷;赖卓胜;王群英;杨晓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对阻塞性黄疸行胆道活检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索一条胆道活检新途径,依据病理指导临床治疗阻塞性黄疸.方法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过程中,82例阻塞性黄疸经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TC)途径向胆道内送入8F鞘管,引入活检钳和毛刷对梗阻段胆道钳夹活检和毛刷刷取获得标本,行组织学和细胞学检查.并进行x2检验.结果82例胆道钳夹组织块的技术成功率为97.6%,活检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82例钳夹活检中72例获得组织学诊断,钳夹病理学敏感率为87.8%.胆管癌钳夹活检敏感率较非胆管恶性肿瘤高(x2=4.067,P=0.044).74例毛刷刷取中56例获得细胞学诊断,诊断敏感率为75 7%;钳夹病理学敏感率较毛刷高,差异有显著性(x2=3.886,P=0.049),毛刷活检可作为钳夹活检的一种补充.结论PTC下胆道钳夹活检操作简单,技术成功率高,创伤小且并发症少,病理学诊断敏感性高,是值得推广的胆道病理学诊断新途径.

    作者:韩新巍;李永东;马波;邢古生;吴刚;马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生存素在塞来昔布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研究

    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多种肿瘤中呈过表达状态,正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焦点.特异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引起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其他COX-2抑制剂,而对肿瘤细胞诱导凋亡作用却明显强于其他COX-2抑制剂,有望用于临床治疗.IAP家族中新近克隆的同族体生存素(survivin),可能是迄今发现的强的凋亡抑制因子,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鉴于此,于体外对塞来昔布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进行相关研究,探讨其中生存素可能作用机制.

    作者:杨震;朱菊人;秦成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