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伟;石瑞春
目的采用血管内皮抑素转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制剂(ETB-2)对裸鼠结肠癌模型进行治疗,并探讨其抑瘤机制.方法人结肠癌细胞LoVo接种于BALB/C裸鼠皮下建立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6只)以生理盐水灌胃、ETB-2 A组(9只)、ETB-2 B组(9只)、ETB-2 C组(9只),分别给予ETB-2 3.0、4.5、6.0 g@kg-1@d.接种后24 h灌胃给药,持续21 d,第28天处死动物,计算抑瘤率.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指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率,RT-PCR检测VEGF mRNA、TGF-β1 mRNA,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检测凋亡率.结果对照组抑瘤率为0,ETB-2 A、ETB-2 B、ETB-2 C分别为23.7%,59 2%,67.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ETB-2 C组与ETB-2 A组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ETB-2 A、ETB-2 B、ETB-2 C组MV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ETB-2 B、ETB-2 C组VEGF阳性率、VEGF mRNA、TGF-β1mRN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CNA指数治疗组有降低趋势,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ETB-2 A、ETB-2 B、ETB-2 C组凋亡率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ETB-2可显著抑制裸鼠人结肠癌的生长,并呈量效关系;其治疗机制可能为抑制肿瘤内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VEGF、TGF-β1表达,使肿瘤细胞增殖能力降低.
作者:陈卫昌;刘强;陈桂林;李锐;康苏娅;马文雄;阮长耿;萧树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赵勇;邓长生;朱尤庆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利用AdEasy系统构建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HGF),并观察其对人胎肝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将质粒pUCHGF扩增、酶切获得人HGF cDNA片段,插入腺病毒穿梭载体质粒pAdTrack巨细胞病毒(CMV)启动子下游,构建重组穿梭载体pAdTrack-CMV-HGF,线性化后与骨架载体AdEasy-1在细菌BJ5183内同源重组得到腺病毒质粒pAdHGF,经293细胞包装后得到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HGF;将AdHGF体外感染人胎肝细胞,以RT-PCR检测HGF在胎肝细胞的表达;同时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AdHGF对胎肝细胞细胞周期的作用.结果连接、重组后通过酶切和测序法筛选出pAdHGF;经293细胞包装,3 d后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GFP)明显表达,氯化铯梯度离心纯化终获得约4×1010efu/ml滴度的重组病毒;AdHGF体外感染人胎肝细胞3d后,HGF表达明显增加,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的胎肝细胞由G0/G1期向S期和G2/M期转化.结论利用新型腺病毒载体AdEasy系统可在短期内制备同时表达GFP和HGF的重组腺病毒Ad-HGF;AdHGF体外感染胎肝细胞可显著提高HGF的表达并促进肝细胞增殖,这将为肝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肝纤维化提供新的手段.
作者:林勇;谢渭芬;张忠兵;张新;陈伟忠;陈岳祥;张兴荣;程志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徐俊荣;张沥;张玲霞;崔大祥;贾长河;江梅;张宁霞;曹广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能促进上皮细胞增生、运动、变形,是肝再生的起始因子之,近来发现其在肝硬化和肝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有重要作用.现主要探讨血清HGF水平在慢性肝病中的意义.方法检测197例个体血清HGF水平,包括肝细胞癌(HCC)80例,肝硬化(LC)57例,慢性肝炎(CH)22例,正常对照38例.ELISA法检测血清HGF水平,并描绘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确定HCC和LC患者HGF水平的佳临界点.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HGF水平和ALT、AST、GGT、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时间、肝癌大小、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HCC、LC、CH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清HGF中位值分别是6.767、151.200、7.017和3.476pg/ml.其中HCC组(P<0.05)和LC组(P<0.01)的血清HG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LC组根据Child分级分层发现,Child C级患者的HGF水平明显高于Child A、B级.肝硬化ROC曲线显示,14pg/ml为临界值时效率高.血清HGF水平仅发现与凝血时间有相关性(r=0.45,P<0.01).在HCC组中,未发现血清HGF水平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有任何相关.结论血清中HGF水平增高与LC程度有关.
作者:谢倩;魏文芸;刘红春;张顺财;周康;刘康达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16岁.因间断乏力、食欲不振1年,呕血4h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时有腹胀,无低热、盗汗,无反酸、嗳气,未予诊治.
作者:高沿航;王英凯;孙丽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女,68岁.自1982年起手、足、口腔、颜面出现鲜红色斑点,反复有牙龈、上腭出血及鼻出血.因呕血1次收入院.家族中无同类疾病患者.
作者:郭昱;郭霞;崔东来;张振科;姚希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姒健敏;吴加国;曹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近年来,干扰素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许多研究表明,作为干扰素家族中的重要成员,γ-干扰素(IFN-γ)具有较强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本文就其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唐洁婷;房静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杨瑜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蛙皮素对人永生细胞系(GES-1)生长的调节和作用机制.方法①分子水平观察GES-1细胞胃泌素释放肽(GRP)受体mRNA的表达.②利用受体化学交联和细胞膜组织化学法观察GRP受体蛋白表达.③观察不同浓度的蛙皮素及其受体拮抗剂对GES-1细胞生长的影响.④观察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对蛙皮素促进GES-1细胞作用的影响.⑤观察蛙皮素作用GES-1细胞后,细胞内三磷酸肌醇(IP3)和PKC活性以及观察蛙皮素对此细胞系作用后GRP受体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①GFS-1细胞表达GRP受体mRNA,Southern杂交进一步证明表达特异性mRNA.②GRP受体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75×103,该受体位于细胞膜.③蛙皮素可促进此细胞生长,而蛙皮素特异性受体拈抗剂可抑制此促生长作用.④蛙皮素对该细胞的促生长作用可被PKC抑制剂所抑制.⑤蛙皮素可引起细胞内IP3含量显著增加以及引起细胞内PKC活性自细胞质向细胞膜转移.⑥蛙皮素作用GES-1细胞后可引起GRP受体mRNA表达增加.结论此研究证明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系GES-1表达GRP受体mRNA和蛋白.蛙皮素对GES-1细胞的促生长作用是通过特异性受体介导,引起细胞内IP3增加和PKC活性转移来实现的.蛙皮素作用后引起该细胞GRP受体mRNA表达量增加,说明蛙皮素对其自身受体有上调作用.
作者:孙涛;陈原稼;柯杨;侯敏;钱家鸣;陈元方;李晓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近来,螺杆菌属细菌与胆道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并在胆固醇结石中检测到细菌DNA.为进一步研究胆囊结石病与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对胆囊结石患者的胆石、胆汁,胆囊黏膜行螺杆菌16S rRNA基因检测.方法研究对象为29例胆囊结石病患者.胆汁和胆囊黏膜标本接种于需氧、厌氧和非选择性微需氧培养基培养.利用两对特异性的螺杆菌16S rRNA基因引物对患者的胆石、胆汁、胆囊黏膜标本行nested-PCR扩增,利用特异的螺杆菌DNA探针,对PCR产物行Southern杂交检测,并对1例胆囊黏膜PCR产物直接测序,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的标准螺杆菌株序列作比较,采用Neighbor-joining法绘制种系发生树.氧化酶法测定胆石胆固醇含量.结果胆汁和胆囊黏膜标本经需氧、厌氧、微需氧培养,未发现螺杆菌生长.29例胆石标本nested-PCR分析,2例阳性(6.9%),23例胆汁中9例阳性(39.1%),29例胆囊黏膜中22例阳性(75.9%).PCR阳性的标本Southern杂交均为阳性.1例胆囊黏膜标本的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证实为螺杆菌属细菌.29例胆囊结石的平均胆固醇含量为(62.2±3.8)%,PCR结果阳性的2例胆石为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结论螺杆菌DNA存在于胆囊结石、胆汁及胆囊黏膜中,胆道系统螺杆菌感染可能和胆囊结石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作者:田志杰;韩天权;胡厚佳;姜志宏;张奕;蒋兆彦;洪秀华;张圣道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M)在肝肺综合征(HP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istar大鼠行胆总管结扎术(CBDL)制备HPS动物模型,进行血气分析,使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浆和肺组织匀浆中ADM水平;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ADM mRNA及其特异性受体L1mRNA的表达.结果(1)从术后第3周至第5周,CBDL组大鼠血浆和肺组织中ADM水平动态升高;(2)CBDL5周组大鼠肺组织中ADM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问L1mRNA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3)相关分析表明,各阶段血浆和肺组织ADM水平均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门静脉压力、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呈正相关,出现腹水者血浆和肺组织ADM水平高于未出现腹水者.结论在HPS形成过程中,血浆和肺组织中扩血管物质ADM水平持续升高,与肝功能受损状态、门脉压力升高程度、腹水形成及PaO2降低有关,提示ADM增多可能参与HPS时肺内血管扩张(IPVD)的发生.
作者:刘梅;梁扩寰;王天才;唐望先;李德民;张文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江月萍;田字彬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姜小华;仲人前;安峰;胡寅;孔宪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陈胜良;曹芝君;莫剑忠;戈之铮;萧树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女,48岁,因反复中上腹疼痛5年余,加重10余天入院.患者于1997年因中上腹疼痛住本院,胃镜示胃角及胃窦小弯畸形明显,黏膜隆起约2 cm,质硬,有2个深凹陷伴出血,苔污秽,约1cm×1cm和0.5cm×0.6cm.诊断:胃窦前壁溃疡,恶变待排.
作者:冀子中;詹利永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38岁,2001年8月20日因上腹胀痛、黑便1周入院.1周前饮酒100 ml后出现间断上腹胀痛,放射到腰背部,以餐后、夜间明显,次日开始解黑便,量不多.
作者:杨志伟;石瑞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耿长新;曾昭冲;王吉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郝玲;李智;吴丽娟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