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置管引流治疗假性胰腺囊肿

俞世安;彭承宏;张家敏;许龙堂;郑樟栋

关键词:经皮置管, 引流治疗
摘要: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胰腺炎时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庭赞;孙丹莉;孙士其;刘子君;樊克武;王书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口服三联活菌和二联活菌前后肠道菌群、粪便pH、粪氨、血氨及血浆内毒素的变化.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7种进行培养和计数.5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予三联活菌及二联活菌治疗14 d.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粪便pH值,粪氨、血氨(干片法),血浆内毒素(改良鲎试验法).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减少(10.04±0.78比9.48±1.13,P<0.05).治疗后,三联活菌组双歧杆菌由9.46±1.09增至10.30±1.11;二联活菌组由9.81±0.62增至10.44±1.08,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均<0.05).且血氨、粪氨和粪便pH值降低(P<0.05).二联活菌可降低合并内毒素血症的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0.087 6±0.011 7 Eu/ml比(0.068 5±0.024 6)Eu/ml,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制剂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并降低血氨、粪氨和粪便pH值.

    作者:赵海英;王惠吉;吕治;许淑珍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开展肝活检,促进临床医学发展

    近年来,人们对肝脏疾病的无创伤检查手段明显增多,诊断水平普遍提高.但仍有许多临床问题不能用上述方法解决,例如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炎或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分级或分期,血清病原学系列检查阴性而肝酶水平正常或异常的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累及肝脏的系统性疾病的诊断(如Wilson病、血色病、结节病、艾滋病、淋巴瘤和淀粉样变等).

    作者:李定国;范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大蒜素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研究

    作者:朱兰香;陈卫昌;刘世增;顾振纶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肠易激综合征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结肠丝状炎性息肉病二例

    男女患者各1例,分别为67和63岁,均以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伴左下腹隐痛1~3个月就诊,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均位于距肛门20~40 cm的乙状结肠管腔内,呈多发性散在或密集分布,形态不一.

    作者:侯维忠;李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重视消化疾病治疗的合理用药

    在目前临床疾病的研究中,致病机制的阐明及新药的开发应用使消化系疾病的药物治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作者:张亚历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重组减毒沙门菌尿素酶B亚单位和过氧化氢酶疫苗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目的利用人类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小鼠模型研究重组减毒沙门菌尿素酶B亚单位和过氧化氢酶疫苗在治疗Hp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二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3组,通过灌胃方法每只小鼠均用活力良好的Hp菌株隔日攻击2次.在第二次Hp攻击后4周,分别给予重组减毒沙门菌尿素酶B亚单位疫苗(A组)、过氧化氢酶疫苗(B组)和生理盐水(C组)灌胃1次,4周后处死动物,取胃组织分别行尿素酶试验、改良Giemsa染色及定量细菌培养,观察Hp定植情况.行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炎症情况.取脾组织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C组小鼠Hp定植密度为1.92×106CFU/g胃组织,A组和B组小鼠分别为1.58×105 CFU/g和4.88×105CFU/g胃组织,两个治疗组的定植密度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胃黏膜均无明显炎症反应.治疗组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阳性.结论重组减毒沙门菌尿素酶B亚单位疫苗和过氧化氢酶疫苗对Hp感染有治疗作用.

    作者:李国庆;陈旻湖;朱森林;陈洁;焦志勇;陈为;胡品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胃上皮8-羟-2-脱氧鸟苷增加

    作者:沈建根;张松照;王建;朱永良;鲍建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多巴胺受体亚型D4和D5在人胃、十二指肠的定位及表达

    目的探讨人体胃、十二指肠是否有多巴胺受体亚型D4和D5的表达及表达的部位.方法人体胃、十二指肠标本液氮保存,低温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块连续切片;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行原位杂交;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并积分.结果D4和D5在人体胃、十二指肠均有表达.在胃相对集中于腺体间质细胞及近黏膜肌层的黏膜固有层间质细胞上;而在十二指肠则较为弥散,除表达于十二指肠腺体间质细胞外,在黏膜肌层及布氏腺内亦有表达.D4和D5在胃和十二指肠的分布形态相似.D4在胃内的表达水平高于D5,阳性目标个数为41.29±5.06比26.25±5.82;数密度为4.68±0.59比 2.97±0 65,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均<0.01);在十二指肠黏膜内阳性目标个数为30.71±10.06比22.18±4.96,数密度为3.48±1.13比2.52±0.57,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均<0.01).D4在胃内的表达高于十二指肠,D5表达无差异.结论D4和D5在人体胃、十二指肠均有分布,主要位于腺体间质细胞上,十二指肠黏膜肌层及布氏腺亦有少量分布:D4的含量高于D5,日以胃内表达高.

    作者:周俊;段丽萍;叶嗣懋;韩亚京;白若韵;林三仁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猝死型胰腺炎一例

    患者男,53岁,因发热,咳嗽半个月入院.半个月前感冒后发热,体温37~37.5℃,咳嗽,有黄痰,胸痛,无咯血、腹痛或腹泻.自服消炎止咳药(药名及剂量不详)后体温有所下降,但咳嗽未见减轻.

    作者:金华;郭兮钧;郭兮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低分子量肝素对三硝基苯磺酸诱发大鼠结肠炎肿瘤坏死因子α、CD62P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低分子量肝素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发的大鼠结肠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8,及CD-62P表达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阐明肝素抗炎的分子机制.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用TNBS/乙醇灌肠制作大鼠结肠炎模型.甲组分别在灌肠前1 h及灌肠后每天1次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法安明)150 U/kg,共6 d,至第7天减半量注射,第14天停用.乙组方法同甲组,但注射剂量加倍为300U/kg.丙组为对照组,用等容量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每天1次,共15 d.分别在制模后第24小时、第7天及第14天,随机抽取每组大鼠各5只,心脏取血,放射免疫法检测血中血小板膜表面CD62P分子数的变化.ELISA法测定血清IL-8含量.同时取结肠病变部位组织,免疫组化法分析TNFα的组织表达及镜下评定结肠黏膜损伤Fedorak积分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无论低剂量还是高剂量治疗组,低分子量肝素在制模后第24小时、第7天及第¨天对CD62P的分子表达均无影响(P>0.05).对血清IL-8及TNFα的组织表达,高剂量治疗组至第7天开始下降(P<0.05),第14天显著下降(P<0.01).对结肠黏膜损伤Fedorak积分值的影响,高剂量治疗组治疗至第14天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TNBS诱发的大鼠结肠炎中,低分子量肝素可能通过下调炎症介质IL-8、TNFα的表达而起抗炎作用;在常规抗凝剂量下对粘附分子CD62P无明显影响.低分子量肝素的应用能减轻肠黏膜的损伤,促进TNBS诱发的大鼠结肠炎的愈合.

    作者:韩红;夏冰;刘君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法莫替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多中心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法莫替丁(商品名:高舒达)对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疗效.方法上海地区4家医院将89例经内镜证实的(洛杉矶分级A级和B级)R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6例予以法莫替丁20 mg,每日2次;B组43例予以双倍剂量,即40 mg,每日2次.分别于治疗后2、4、6、8及12周观察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疗效,并于12周后复查胃镜,观察镜下愈合率,A组中9例、B组中10例患者分别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食管24 h pH监测.结果法莫替丁治疗2周,即可见症状明显改善,症状记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继续用药至第12周,症状记分较第2周亦显著下降(P<0.01),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症状积分下降值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12周时,A组症状消失率为52.17%,总有效率为84.78%;B组症状消失率为48.83%,总有效率为88.37%.两组在症状消失率及有效率方面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食管炎内镜下愈合率为47.83%,有效率为82.61%;B组愈合率为46.51%,有效率为86.05%.两组在内镜下食管炎愈合率及有效率方面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食管24 h pH监测显示,法莫替丁40 mg,每日2次患者食管酸暴露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法莫替丁是治疗轻、中度RE患者的有效药物,增加剂量后其食管炎内镜下愈合率未见提高.

    作者:高舒达临床协作组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和内脏感知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联合应用粉防己碱与甘草酸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志荣;李定国;陈锡美;魏红山;黄新;展玉涛;徐芹芳;陆汉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荧光定量分析

    作者:宋怀宇;赵启韬;王万忠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胃食管反流病

    随着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病率的增加,GERD相关并发症亦有所增加,包括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过去1年提出的有关GERD病理生理学的新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反流性疾病发病和黏膜损伤症状之间的关系,并提供针对病人个体化病理生理缺陷的治疗.

    作者:钟捷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尼美舒利对乙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导大鼠胃癌的化学预防作用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对乙基硝基亚硝基胍(ENNG)诱发大鼠胃癌的化学预防作用.方法96只雄性Wistar大鼠分成6组分别饮用不同药物:阴性对照组(P组,纯净水)、胃癌模型组(M组)、尼美舒利小剂量干预组(MNL组)和大剂量干预组(MNH组)、尼美舒利小剂量对照组(NL组)和大剂量对照组(NH组).喂养(28±2)周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胃黏膜病变.结果89只(92.7%)大鼠完成实验.M组大鼠胃癌发生率为56.3%(9/16),显著高于MNL组的7.4%(1/14)和MNH组的6.3%(1/16,P<0.01),但MNL组和MNH组之间胃癌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P组、NL组和NH组均无胃癌发生.M组大鼠胃黏膜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发生率也显著高于MNL组和MNH组(P<0.05).M组、MNL组和MNH组胃黏膜COX-2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8.7%(11/16)、21.4%(3/14)和12.5%(2/16,P<0.01).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能有效抑制ENNG诱导的大鼠胃癌及癌前状态的发生,这为COX-2抑制剂对人类胃癌有潜在化学预防作用提供了证据.

    作者:张丽;陆红;刘文忠;陈晓宇;施尧;萧树东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青年人大肠癌临床分析

    作者:陈安海;李劲鸿;赵逵;赵廷智;闫鸿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利用γ-谷氨酰转移酶mRNA-H亚型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

    作者:韩国庆;秦成勇;赵婷;任万华;石军;王延军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