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利用γ-谷氨酰转移酶mRNA-H亚型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

韩国庆;秦成勇;赵婷;任万华;石军;王延军

关键词:谷氨酰转移酶, 亚型, 检测, 原发性肝癌患者
摘要: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胃食管反流病

    随着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病率的增加,GERD相关并发症亦有所增加,包括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过去1年提出的有关GERD病理生理学的新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反流性疾病发病和黏膜损伤症状之间的关系,并提供针对病人个体化病理生理缺陷的治疗.

    作者:钟捷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联合应用粉防己碱与甘草酸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志荣;李定国;陈锡美;魏红山;黄新;展玉涛;徐芹芳;陆汉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荧光定量分析

    作者:宋怀宇;赵启韬;王万忠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重组减毒沙门菌尿素酶B亚单位和过氧化氢酶疫苗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目的利用人类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小鼠模型研究重组减毒沙门菌尿素酶B亚单位和过氧化氢酶疫苗在治疗Hp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二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3组,通过灌胃方法每只小鼠均用活力良好的Hp菌株隔日攻击2次.在第二次Hp攻击后4周,分别给予重组减毒沙门菌尿素酶B亚单位疫苗(A组)、过氧化氢酶疫苗(B组)和生理盐水(C组)灌胃1次,4周后处死动物,取胃组织分别行尿素酶试验、改良Giemsa染色及定量细菌培养,观察Hp定植情况.行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炎症情况.取脾组织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C组小鼠Hp定植密度为1.92×106CFU/g胃组织,A组和B组小鼠分别为1.58×105 CFU/g和4.88×105CFU/g胃组织,两个治疗组的定植密度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胃黏膜均无明显炎症反应.治疗组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阳性.结论重组减毒沙门菌尿素酶B亚单位疫苗和过氧化氢酶疫苗对Hp感染有治疗作用.

    作者:李国庆;陈旻湖;朱森林;陈洁;焦志勇;陈为;胡品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胃上皮8-羟-2-脱氧鸟苷增加

    作者:沈建根;张松照;王建;朱永良;鲍建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利用γ-谷氨酰转移酶mRNA-H亚型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

    作者:韩国庆;秦成勇;赵婷;任万华;石军;王延军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青年人大肠癌临床分析

    作者:陈安海;李劲鸿;赵逵;赵廷智;闫鸿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118例青年人胃癌分析

    作者:伍小青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老年人大肠癌结肠镜诊断评价和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癌的发病特点、内镜下表现、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上海华东医院1975~2001年间,总计23 569例结肠镜检查结果,经结肠镜及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有1 305例,其中老年组(≥65岁)699例,平均年龄(73±6)岁,复习内镜下表现,分析其临床特点,并与非老年组(<65岁)作对比分析.结果大肠癌的发病年龄逐渐升高,两组均以便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腹部肿块等为主要症状,老年组大便隐血、贫血发生率明显较高.内镜下老年人大肠癌以肿块型多见,右侧大肠癌的发生率从1975~1990年的19.12%上升到1991~2001年的26 56%,直肠癌的发生率则从30.28%下降至22.10%.早期癌预后好,同时癌预后差.5年生存率老年人高于非老年人.结论老年人是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对临床疑诊大肠癌者,应尽早行大肠镜检查.大肠镜检查是早期诊断老年人大肠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项平;保志军;徐富星;欧平安;岑戎;陈星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尼美舒利对乙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导大鼠胃癌的化学预防作用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对乙基硝基亚硝基胍(ENNG)诱发大鼠胃癌的化学预防作用.方法96只雄性Wistar大鼠分成6组分别饮用不同药物:阴性对照组(P组,纯净水)、胃癌模型组(M组)、尼美舒利小剂量干预组(MNL组)和大剂量干预组(MNH组)、尼美舒利小剂量对照组(NL组)和大剂量对照组(NH组).喂养(28±2)周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胃黏膜病变.结果89只(92.7%)大鼠完成实验.M组大鼠胃癌发生率为56.3%(9/16),显著高于MNL组的7.4%(1/14)和MNH组的6.3%(1/16,P<0.01),但MNL组和MNH组之间胃癌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P组、NL组和NH组均无胃癌发生.M组大鼠胃黏膜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发生率也显著高于MNL组和MNH组(P<0.05).M组、MNL组和MNH组胃黏膜COX-2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8.7%(11/16)、21.4%(3/14)和12.5%(2/16,P<0.01).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能有效抑制ENNG诱导的大鼠胃癌及癌前状态的发生,这为COX-2抑制剂对人类胃癌有潜在化学预防作用提供了证据.

    作者:张丽;陆红;刘文忠;陈晓宇;施尧;萧树东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法莫替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多中心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法莫替丁(商品名:高舒达)对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疗效.方法上海地区4家医院将89例经内镜证实的(洛杉矶分级A级和B级)R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6例予以法莫替丁20 mg,每日2次;B组43例予以双倍剂量,即40 mg,每日2次.分别于治疗后2、4、6、8及12周观察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疗效,并于12周后复查胃镜,观察镜下愈合率,A组中9例、B组中10例患者分别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食管24 h pH监测.结果法莫替丁治疗2周,即可见症状明显改善,症状记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继续用药至第12周,症状记分较第2周亦显著下降(P<0.01),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症状积分下降值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12周时,A组症状消失率为52.17%,总有效率为84.78%;B组症状消失率为48.83%,总有效率为88.37%.两组在症状消失率及有效率方面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食管炎内镜下愈合率为47.83%,有效率为82.61%;B组愈合率为46.51%,有效率为86.05%.两组在内镜下食管炎愈合率及有效率方面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食管24 h pH监测显示,法莫替丁40 mg,每日2次患者食管酸暴露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法莫替丁是治疗轻、中度RE患者的有效药物,增加剂量后其食管炎内镜下愈合率未见提高.

    作者:高舒达临床协作组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急性胰腺炎时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庭赞;孙丹莉;孙士其;刘子君;樊克武;王书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活检黏膜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分级及其与疾病程度的关系

    目的研究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活检黏膜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分级及其与疾病程度的关系,为UC诊断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应用大样本(133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UC的严重程度将133例UC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应用HE染色进行病理形态学分析和分级.结果活检黏膜的病理特征是:上皮细胞间的中性粒细胞(100.0%)、嗜酸性粒细胞(99 2%)、浆细胞(91.7%)与淋巴细胞(75.2%)的浸润和淋巴滤泡的形成(72.2%),固有层小血管炎(63.9%)和灶性出血(68.4%),黏膜隐窝脓肿(43.6%)、腺体异常(44.4%)、腺体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18.8%)、上皮细胞再生(36.8%)、非典型增生(28 6%)和肉芽组织的形成(42.9%).随着UC严重程度的增加,小血管炎、血管壁坏死、腺体异常、不典型增生、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肉芽组织、纤维细胞增生和隐窝脓肿发生率显著升高.淋巴细胞增生、淋巴滤泡形成、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三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轻度UC以Ⅰ、Ⅱ级病变为主,中度UC以Ⅱ、Ⅲ级病变为主,重度UC以Ⅲ级、Ⅳ级病变为主;轻、中、重度间各分级,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活动期UC活检黏膜具有一定的病理特征,其部分指标与组织学分级能反映活动期UC的严重性和活动性.

    作者:钟英强;朱兆华;幸连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多巴胺受体亚型D4和D5在人胃、十二指肠的定位及表达

    目的探讨人体胃、十二指肠是否有多巴胺受体亚型D4和D5的表达及表达的部位.方法人体胃、十二指肠标本液氮保存,低温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块连续切片;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行原位杂交;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并积分.结果D4和D5在人体胃、十二指肠均有表达.在胃相对集中于腺体间质细胞及近黏膜肌层的黏膜固有层间质细胞上;而在十二指肠则较为弥散,除表达于十二指肠腺体间质细胞外,在黏膜肌层及布氏腺内亦有表达.D4和D5在胃和十二指肠的分布形态相似.D4在胃内的表达水平高于D5,阳性目标个数为41.29±5.06比26.25±5.82;数密度为4.68±0.59比 2.97±0 65,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均<0.01);在十二指肠黏膜内阳性目标个数为30.71±10.06比22.18±4.96,数密度为3.48±1.13比2.52±0.57,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均<0.01).D4在胃内的表达高于十二指肠,D5表达无差异.结论D4和D5在人体胃、十二指肠均有分布,主要位于腺体间质细胞上,十二指肠黏膜肌层及布氏腺亦有少量分布:D4的含量高于D5,日以胃内表达高.

    作者:周俊;段丽萍;叶嗣懋;韩亚京;白若韵;林三仁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以腹泻为首发表现的军团菌肺炎一例

    患者男,51岁,因发热、呕吐腹泻4 d入院.患者4 d前无明显诱因下发热,体温高达39.7℃,持续高热,并伴头痛及畏寒.

    作者:张国艳;闫晨华;刘玉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环氧合酶在消化系统中作用的研究

    环氧合酶(COX)是催化花生四烯酸代谢为前列腺素(PG)的限速酶.COX有两种亚型:一种是结构型COX-1,另一种是诱导型COX-2.COX-1与COX-2的氨基酸组成有61%同源,其中与酶特性相关的区域有75%相同.

    作者:蔡建庭;蔡陈效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猝死型胰腺炎一例

    患者男,53岁,因发热,咳嗽半个月入院.半个月前感冒后发热,体温37~37.5℃,咳嗽,有黄痰,胸痛,无咯血、腹痛或腹泻.自服消炎止咳药(药名及剂量不详)后体温有所下降,但咳嗽未见减轻.

    作者:金华;郭兮钧;郭兮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苯丙氨酸呼气试验定量检测肝功能分析参数研究

    目的利用L-[1-13C]苯丙氨酸进行呼气试验,探讨其定量评估肝功能的可行性,并提供有效的试验参数.方法1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2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分为Child A、B、C 3组,分别为10,8,8例.每人口服100mg非放射性示踪物L-[1-13C]苯丙氨酸进行呼气试验,应用气体核素比值质谱仪测量服药前和服药后360 min内各时间点气样中13CO2的丰度.结果13C的排除均呈单峰,峰值出现于服药后10~30 min间;试验参数30 min 13C排除率(13CO2ER30),60、75、90 min累计排除率(13Ccum60、1 3Ccum75、13Ccum90)和13CO2半排时间(t/2)的灵敏性均好,在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与一些临床血液肝功能检查结果以及临床Child-Pugh分级计分显著相关(P<0.05).结论口服L-[1-13C]苯丙氨酸进行呼气试验是一种灵敏、特异、安全、简便的肝功能定量检测方法,试验参数13CO2ER30、13Ccum60、13Cum75、13Ccum90和t1/2可以作为反映肝脏细胞损害和肝脏功能储备的有效指标.

    作者:孙大裕;严惟力;蒋义斌;孙旭;刘兴党;汪雁鹤;林祥通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肠易激综合征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经皮置管引流治疗假性胰腺囊肿

    作者:俞世安;彭承宏;张家敏;许龙堂;郑樟栋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