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范平
作者:王志荣;李定国;陈锡美;魏红山;黄新;展玉涛;徐芹芳;陆汉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作者:宋怀宇;赵启韬;王万忠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活检黏膜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分级及其与疾病程度的关系,为UC诊断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应用大样本(133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UC的严重程度将133例UC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应用HE染色进行病理形态学分析和分级.结果活检黏膜的病理特征是:上皮细胞间的中性粒细胞(100.0%)、嗜酸性粒细胞(99 2%)、浆细胞(91.7%)与淋巴细胞(75.2%)的浸润和淋巴滤泡的形成(72.2%),固有层小血管炎(63.9%)和灶性出血(68.4%),黏膜隐窝脓肿(43.6%)、腺体异常(44.4%)、腺体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18.8%)、上皮细胞再生(36.8%)、非典型增生(28 6%)和肉芽组织的形成(42.9%).随着UC严重程度的增加,小血管炎、血管壁坏死、腺体异常、不典型增生、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肉芽组织、纤维细胞增生和隐窝脓肿发生率显著升高.淋巴细胞增生、淋巴滤泡形成、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三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轻度UC以Ⅰ、Ⅱ级病变为主,中度UC以Ⅱ、Ⅲ级病变为主,重度UC以Ⅲ级、Ⅳ级病变为主;轻、中、重度间各分级,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活动期UC活检黏膜具有一定的病理特征,其部分指标与组织学分级能反映活动期UC的严重性和活动性.
作者:钟英强;朱兆华;幸连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作者:俞世安;彭承宏;张家敏;许龙堂;郑樟栋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作者:朱兰香;陈卫昌;刘世增;顾振纶 刊期: 2003年第07期
近年来,人们对肝脏疾病的无创伤检查手段明显增多,诊断水平普遍提高.但仍有许多临床问题不能用上述方法解决,例如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炎或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分级或分期,血清病原学系列检查阴性而肝酶水平正常或异常的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累及肝脏的系统性疾病的诊断(如Wilson病、血色病、结节病、艾滋病、淋巴瘤和淀粉样变等).
作者:李定国;范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患者男,53岁,因发热,咳嗽半个月入院.半个月前感冒后发热,体温37~37.5℃,咳嗽,有黄痰,胸痛,无咯血、腹痛或腹泻.自服消炎止咳药(药名及剂量不详)后体温有所下降,但咳嗽未见减轻.
作者:金华;郭兮钧;郭兮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患者男,51岁,因发热、呕吐腹泻4 d入院.患者4 d前无明显诱因下发热,体温高达39.7℃,持续高热,并伴头痛及畏寒.
作者:张国艳;闫晨华;刘玉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作者:沈建根;张松照;王建;朱永良;鲍建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癌的发病特点、内镜下表现、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上海华东医院1975~2001年间,总计23 569例结肠镜检查结果,经结肠镜及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有1 305例,其中老年组(≥65岁)699例,平均年龄(73±6)岁,复习内镜下表现,分析其临床特点,并与非老年组(<65岁)作对比分析.结果大肠癌的发病年龄逐渐升高,两组均以便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腹部肿块等为主要症状,老年组大便隐血、贫血发生率明显较高.内镜下老年人大肠癌以肿块型多见,右侧大肠癌的发生率从1975~1990年的19.12%上升到1991~2001年的26 56%,直肠癌的发生率则从30.28%下降至22.10%.早期癌预后好,同时癌预后差.5年生存率老年人高于非老年人.结论老年人是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对临床疑诊大肠癌者,应尽早行大肠镜检查.大肠镜检查是早期诊断老年人大肠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项平;保志军;徐富星;欧平安;岑戎;陈星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利用人类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小鼠模型研究重组减毒沙门菌尿素酶B亚单位和过氧化氢酶疫苗在治疗Hp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二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3组,通过灌胃方法每只小鼠均用活力良好的Hp菌株隔日攻击2次.在第二次Hp攻击后4周,分别给予重组减毒沙门菌尿素酶B亚单位疫苗(A组)、过氧化氢酶疫苗(B组)和生理盐水(C组)灌胃1次,4周后处死动物,取胃组织分别行尿素酶试验、改良Giemsa染色及定量细菌培养,观察Hp定植情况.行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炎症情况.取脾组织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C组小鼠Hp定植密度为1.92×106CFU/g胃组织,A组和B组小鼠分别为1.58×105 CFU/g和4.88×105CFU/g胃组织,两个治疗组的定植密度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胃黏膜均无明显炎症反应.治疗组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阳性.结论重组减毒沙门菌尿素酶B亚单位疫苗和过氧化氢酶疫苗对Hp感染有治疗作用.
作者:李国庆;陈旻湖;朱森林;陈洁;焦志勇;陈为;胡品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口服三联活菌和二联活菌前后肠道菌群、粪便pH、粪氨、血氨及血浆内毒素的变化.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7种进行培养和计数.5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予三联活菌及二联活菌治疗14 d.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粪便pH值,粪氨、血氨(干片法),血浆内毒素(改良鲎试验法).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减少(10.04±0.78比9.48±1.13,P<0.05).治疗后,三联活菌组双歧杆菌由9.46±1.09增至10.30±1.11;二联活菌组由9.81±0.62增至10.44±1.08,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均<0.05).且血氨、粪氨和粪便pH值降低(P<0.05).二联活菌可降低合并内毒素血症的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0.087 6±0.011 7 Eu/ml比(0.068 5±0.024 6)Eu/ml,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制剂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并降低血氨、粪氨和粪便pH值.
作者:赵海英;王惠吉;吕治;许淑珍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作者:韩国庆;秦成勇;赵婷;任万华;石军;王延军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在目前临床疾病的研究中,致病机制的阐明及新药的开发应用使消化系疾病的药物治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作者:张亚历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患者男,32岁,近3个月来无明显诱因下感四肢乏力,尤以近端明显,腰痛,抬手、行走、弯腰困难.外院按摩、针灸治疗后症状无好转.近1个月来又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作者:赵亮;余保平;谭诗云;沈志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对乙基硝基亚硝基胍(ENNG)诱发大鼠胃癌的化学预防作用.方法96只雄性Wistar大鼠分成6组分别饮用不同药物:阴性对照组(P组,纯净水)、胃癌模型组(M组)、尼美舒利小剂量干预组(MNL组)和大剂量干预组(MNH组)、尼美舒利小剂量对照组(NL组)和大剂量对照组(NH组).喂养(28±2)周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胃黏膜病变.结果89只(92.7%)大鼠完成实验.M组大鼠胃癌发生率为56.3%(9/16),显著高于MNL组的7.4%(1/14)和MNH组的6.3%(1/16,P<0.01),但MNL组和MNH组之间胃癌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P组、NL组和NH组均无胃癌发生.M组大鼠胃黏膜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发生率也显著高于MNL组和MNH组(P<0.05).M组、MNL组和MNH组胃黏膜COX-2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8.7%(11/16)、21.4%(3/14)和12.5%(2/16,P<0.01).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能有效抑制ENNG诱导的大鼠胃癌及癌前状态的发生,这为COX-2抑制剂对人类胃癌有潜在化学预防作用提供了证据.
作者:张丽;陆红;刘文忠;陈晓宇;施尧;萧树东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环氧合酶(COX)是催化花生四烯酸代谢为前列腺素(PG)的限速酶.COX有两种亚型:一种是结构型COX-1,另一种是诱导型COX-2.COX-1与COX-2的氨基酸组成有61%同源,其中与酶特性相关的区域有75%相同.
作者:蔡建庭;蔡陈效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男女患者各1例,分别为67和63岁,均以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伴左下腹隐痛1~3个月就诊,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均位于距肛门20~40 cm的乙状结肠管腔内,呈多发性散在或密集分布,形态不一.
作者:侯维忠;李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利用L-[1-13C]苯丙氨酸进行呼气试验,探讨其定量评估肝功能的可行性,并提供有效的试验参数.方法1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2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分为Child A、B、C 3组,分别为10,8,8例.每人口服100mg非放射性示踪物L-[1-13C]苯丙氨酸进行呼气试验,应用气体核素比值质谱仪测量服药前和服药后360 min内各时间点气样中13CO2的丰度.结果13C的排除均呈单峰,峰值出现于服药后10~30 min间;试验参数30 min 13C排除率(13CO2ER30),60、75、90 min累计排除率(13Ccum60、1 3Ccum75、13Ccum90)和13CO2半排时间(t/2)的灵敏性均好,在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与一些临床血液肝功能检查结果以及临床Child-Pugh分级计分显著相关(P<0.05).结论口服L-[1-13C]苯丙氨酸进行呼气试验是一种灵敏、特异、安全、简便的肝功能定量检测方法,试验参数13CO2ER30、13Ccum60、13Cum75、13Ccum90和t1/2可以作为反映肝脏细胞损害和肝脏功能储备的有效指标.
作者:孙大裕;严惟力;蒋义斌;孙旭;刘兴党;汪雁鹤;林祥通 刊期: 200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