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丽芹;张云书;薛新琴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1年7月获取的112例有明确组织学病理诊断的NSCLC 组织标本、42例良性病变肺组织标本和40例癌旁的正常肺组织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D-L1和EG-FR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NSCLC组织中, PD-L1和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9%(94/112)和55.4%(62/112);在良性病变肺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4/42)和4.7%(2/42);在正常肺组织标本中, PD-L1和EGFR均无表达。 NSCLC组织PD-L1和EGFR阳性表达率高于良性病变肺组织及正常肺组织标本( P <0.05)。PD-L1表达与NSCLC 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术后生存期有密切的相关性(χ2=10.053、5.544,β=1.86, P <0.05),但与NSCLC 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分级、肿瘤大小均无显著相关性( P >0.05)。 EG-FR 的表达与NSCLC患者的术后生存期有密切的相关性(β=1.92, P <0.05),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均无显著相关性( P >0.05)。 PD-L1的表达与EGFR的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 =0.621, P <0.05)。结论 NSCLC中PD-L1和EGFR的表达与NSCLC的病理变化和预后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二者联合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及预后的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浩;任秀红;刘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占卒中总数的70%,缺血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生物标志物作为预测卒中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快速测量生物标志物来预测疾病的发展、结局和病死率能够为优化护理方案以及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供较早的科学依据,当然对于卒中患者来说,能够较早识别这些标志物就能够为卒中患者及时采取使患者受益的干预措施,从而大程度的改良预后[1]。胰岛素生长因子-1( IGF-1)是一种与胰岛素具有显著结构同源性的肽类激素,在过去10年中,已经有许多调查研究表明,血清IGF-1水平能够影响许多与年龄有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 CVD)、癌症等[2]。近又有大量证据显示IGF-1在阿尔茨海默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性痴呆、新生儿缺血缺氧等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3~5]。在大规模人群调查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血清IGF-1与几种常见的癌症和帕金森病具有相关性,而低水平的血清IGF-1与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男性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联[1]。本文重点对IGF-1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苏建龙;宋玉文(综述);刘晓谦(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主办。为了进一步提高刊物学术水平,真正落实“攻克疑难病症,服务健康事业”的办刊宗旨,本刊开辟“述评”栏目,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为了继续办好“述评”栏目,特向各专业的有关专家约稿。根据所从事学科领域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对其发展现状、进展,进行高水平的分析和评论。采用评述结合、以评为主,述中有评、评中有述、由述而评、由评驭述的文体。稿件以3500字左右为宜,突出重点,有一定的深度。稿件一经录用,稿酬从优,并尽快安排发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系统性评价坎格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 及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坎格列净与安慰剂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s),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4月8日。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分析的RCTs研究为8项, Meta分析结果:(1)有效性方面:2组空腹血糖水平( MD=-1.42,95%CI -1.87~-0.97, P <0.01)、HbA1c水平(MD=-0.62,95%CI -1.07~-0.17, P <0.01)、体质量指数(MD=-3.01,95%CI -4.07~-1.95, 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坎格列净组降低空腹血糖水平、HbA1c水平、体质量指数的效果优于安慰剂组;(2)安全性方面:坎格列净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9,95%CI 0.74~1.92, P >0.05),坎格列净组生殖系统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OR=4.07,95%CI 2.74~6.02, P <0.01)。结论坎格列净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HbA1c及体质量指数,但增加了生殖系统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李世鑫;李竞;陈蕾蕾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我国中老年男性性激素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常规体检的40岁以上男性644例,年龄40~82岁。测定其血清性激素水平,包括卵泡刺激素( FSH)、黄体生成素( LH)、雌二醇( E2)、总睾酮( T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 SHBG)、游离睾酮( FT),以及血脂水平,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总胆固醇( TC)以及三酰甘油( TG)。并分析性激素各项指标与血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FSH, LH及SHBG水平逐渐上升( P <0.01), FT逐渐降低( P <0.01)。51~60岁组,61~70岁组TT、HDL-C水平明显高于40~50岁组及>70岁组人群( P <0.01)。 TG水平随年龄增加呈大致降低趋势( P <0.01)。相关性分析发现,各项激素与血脂水平呈现普遍的相关性,校正年龄和BMI后,FSH、SHBG与HDL-C仍呈正相关( r =0.08、0.18, P <0.01或 P <0.05),LH、SHBG与 TC仍呈负相关( r =-0.08、-0.08, P <0.01)。 TT、SHBG与TG仍呈显著负相关( r =-0.16、-0.20, 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 FSH、SHBG与HDL-C均呈正相关(β=0.010, P =0.001;β=0.004, P =0.02),LH 与 HDL-C 呈负相关(β=-0.020, P =0.001),TT与TG呈负相关(β=-0.080, P =0.01)。结论在中老年男性中,低浓度的FSH和SH-BG,以及高浓度的LH有增加血脂异常(低HDL-C血症)的风险,而低TT也有增加血脂异常(高TG血症)的风险。
作者:曾正艳;白永杰;申慧;孔繁一;刘诗翔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评价磁共振( MR)导引穿刺的可行性,以及相对于其他影像导引方式的优势。方法选取不同部位需穿刺活检的患者53例,其中男31例,女22例,年龄17~82岁,中位年龄48.3岁;肺部占位18例,椎体占位4例(胸椎1例,腰椎3例),肝脏占位13例,肾脏占位7例,盆腔占位11例(子宫直肠之间占位1例,精囊腺占位1例,前列腺9例)。采用光学导引设备与磁共振成像结合,对体内肿物进行穿刺活检。结果53例患者在MR引导下顺利完成了穿刺活检,分别为肺脏、椎体、肝脏、肾脏及盆腔肿物。穿刺均一次成功,手术全部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术中患者耐受性良好,MR引导的穿刺活检均获得了足够标本,且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MR具有较高软组织分辨率,可任意方位断层成像,可从多个角度引导穿刺,MR无电离辐射,故穿刺活检成功率高,风险更低。
作者:杜大新;王兰朋;张全刚;孙京涛;吴立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 ICU)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PDR-Ab)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9月ICU收住的肺部感染患者158例,根据痰液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分为PDR-Ab组(n =43)和NPDR-Ab组( n =115),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价PDR-Ab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DR-Ab组入住ICU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以及在神经系统疾病、呼吸机使用、气管切开、留置胃管、留置导尿管、使用碳青霉烯类者所占的比例均明显长于或高于NPDR-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入住ICU时间、气管切开、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碳青霉烯类是发生PDR-Ab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49、1.153、0.816、2.135, P <0.05)。结论入住ICU时间、气管切开、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碳青霉烯类是发生PDR-Ab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PDR-Ab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唐弋均;秦学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学龄期哮喘儿童不同时期呼出气一氧化氮( FeNO)的变化及其与肺功能、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性。方法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71例,其中急性发作期41例作为急性发作期亚组,慢性持续期30例作为慢性持续期亚组,同龄健康体检儿童2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入选儿童行 FeNO浓度、常规通气肺功能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检测。比较3组儿童FeNO的差异,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 FeNO 诊断哮喘的佳界值;探讨哮喘儿童FeNO与大呼气峰流速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 PEF%pred)、75%用力呼气流速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FEF75%pred)、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的相关性。结果(1)患儿FeNO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05),急性发作期亚组FeNO 浓度高于慢性持续期亚组(均P <0.05)。 ROC曲线下面积显示FeNO诊断儿童哮喘的佳界值为26.6ppb。敏感度为0.78,特异度为0.96。(2)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亚组肺功能指标PEF%pred、FEF75%pred均有所下降,而以FEF75%pred下降更明显;慢性持续期亚组较急性发作期亚组的肺功能指标均有所好转。急性发作期亚组及慢性持续期亚组EOS%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05)。(3)哮喘不同时期FeNO与PEF%pred、FEF75%pred无明显相关性(急性发作期亚组:r =-0.072, P =0.653;r =-0.194, P =0.224;慢性持续期亚组:r =-0.193, P =0.306;r =0.253, P =0.177);急性发作期亚组FeNO与EOS%有弱相关性( r =0.389, P =0.012),慢性持续期亚组、健康对照组 FeNO与 EOS%均无明显相关性( r =-0.086, P =0.653;r =0.169, P =0.409)。结论 FeNO 可协助学龄期儿童哮喘的诊断、作为哮喘急性发作风险或控制效果不佳的判断指标,但存在一定局限性。 FeNO与肺功能无明显相关性,在哮喘急性期与EOS%有弱相关性。
作者:李金英;李权恒;安淑华;王翠芝;孙军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噻托溴铵对稳定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预后及血清降钙素原( PC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COPD患者102例,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2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吸入沙丁醇气雾剂,感染者可用抗生素,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噻托溴铵吸入剂20μg。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4 min步行距离、呼吸困难评分以及PCT水平。观察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的病情恶化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45.10%)(χ2=20.648, 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VC为(3.21±0.71)L,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43±0.43)L( t =6.711, P <0.01),FEV1为(1.92±0.43)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31±0.31)L(t =8.218,P =0.000),IC为(2.93±0.73) L,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95±0.52)L( t =7.809, P =0.000);观察组4 min步行距离及呼吸困难评分(397.34±40.12)m及(1.42±0.91)分优于对照组(291.45±31.24)m、(2.03±0.58)分;观察组血清PCT为(0.12±0.02)μg/L,低于对照组的(0.21±0.04)μg/L,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P <0.05);观察组出现口干2例,但是均能耐受,其他未见严重类型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口干8例,手颤抖3例,心悸1例,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9% vs.23.5%,χ2=8.279, P <0.05)。结论噻托溴铵能降低稳定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降钙素原,预后较好,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张明华;税明明;姚俊;刘碧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前我刊只接受电子投稿,包括电子邮箱投稿和网站投稿,请作者优先使用网站投稿,可以在系统中进行历史投稿查询、稿件状态查询、与编辑部沟通、稿件退修等操作。网站投稿方法如下:(1)浏览器中输入http://tougao. ynbzz. com;(2)网站注册(请牢记用户名和密码);(3)申请成功后即成为杂志作者,登录后进入投稿界面;(4)点击“我要投稿”,按照投稿要求填写内容,点击“浏览”选择要上传的文稿;(5)点击“提交”,稿件即投给本刊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调查武汉市洪山区15岁以上居民代谢综合征( MS)的流行现状并分析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于2013年6月—2014年1月采用分层多级随机抽样方法,从武汉市洪山区居民中抽取调查样本963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武汉市洪山区居民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18.69%(180/963),男性明显高于女性(21.38% vs.16.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07, P >0.05);MS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青年组男性高于女性(21.6% vs.4.5%,χ2=4.604, P <0.05),而中年组和老年组女性明显高于男性;45.5%的研究对象合并≥2种的代谢异常;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FPG、高血压家族史、腰围、收缩压、年龄、心率与MS存在正相关(OR=2.691、1.774、1.767、1.156、1.055、1.026、1.024, P <0.05),可视为MS的危险因素;文化水平、HDL-C与MS存在负相关(OR=0.097、0.850, P <0.05),可视为MS的保护因素。结论武汉市洪山区有很大比例成人患有MS,年龄、高血压史、TG、HDL-C、FPG、腰围、心率、收缩压、文化水平均为相关危险因素,MS已成为本地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袁早送;黄从新;张琰;谢文杰;戴永恋;孔彬;来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 FTS)对胰腺癌手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胰腺癌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快速康复外科组(观察组)60例和传统治疗组(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康复,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分别检测各个时段血红蛋白( Hb)、血清白蛋白( Alb)、前白蛋白( PAB)、转铁白蛋白( TRF)等营养指标及IgA、IgG、IgM、CD3+、CD4+、CD4+/CD8+等免疫指标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患者术前Hb、Alb、PAB、TRF浓度无明显差异( P >0.05);术后第1天均显著下降( P <0.05),术后第5天又略有上升,且观察组术后第5天血清PAB、TR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2组患者IgA、IgG、IgM浓度于术后第1天较术前均明显降低( P <0.05),但对照组降低更明显,术后第5天观察组恢复至术前浓度水平,但对照组仍明显低于术前(P <0.05)。2组患者CD3+、CD4+、CD4+/CD8+浓度于术后第1天明显降低( P <0.05),但对照组降低更明显,术后第5天观察组恢复至术前浓度水平,但对照组仍明显低于术前浓度水平( P <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能明显改善胰腺癌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保护免疫功能,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孟海超;高晓斌;王立坤;武雪亮;刘力婕;王正田;马秋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功能及糖脂代谢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则在基础治疗的方法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间血管功能相关指标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增长百分比( FMD)和血清一氧化氮(NO)、3-硝基酪氨酸(3-NT)、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脂代谢[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蛋白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蛋白脂蛋白胆固醇( HDL-C)]和糖代谢相关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PG)、胰岛β细胞分泌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差异。结果治疗6、12周后观察组患者 HbA1c、FPG、2 hPG 水平及 HOMA-IR 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而HOMA-β则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患者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而HDL-C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患者FMD及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而3-NT、vWF和PAI-1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调节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并能改善其血糖代谢,保护血管功能。
作者:邱宁;李锦华;黄雯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首诊为脑卒中的卵圆孔未闭( FPO)的诊断状况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首诊为卒中而住院159例患者临床资料,均常规排除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及血脂异常、心源性栓子、周围血管系统疾病、血管炎、高凝状态等卒中原因,无阳性发现者为“隐源性卒中”,则进一步行经胸心脏彩色超声( TTE)、经食管超声( TEE)和心肺血管造影( CTA)检查以排除有PFO。结果以脑卒中首诊的患者中,有18例无法确认卒中原因,进一步检查发现PFO 11例:其中TTE检查发现1例,TEE+声学造影检查证实9例,CTA检查证实1例。所有PFO经封堵或手术处理:10例接受TEE引导下经皮PFO封堵术,1例因PFO上骑跨血栓直接行体外循环胸腔镜下血栓取出+PFO缝闭术;术后所有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卒中症状缓解或消失而出院,常规抗凝3个月,随访6个月PFO无复发。结论对于脑卒中尤其是隐源性卒中应排除有无PFO存在。
作者:黎蕾;兰弘文;徐利军;王于昌;李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恶性胸腔积液中ERCC1、XRCC1表达水平与铂类药物化疗疗效及预后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给予铂类药物方案治疗的伴有恶性胸腔积液的晚期NSCLC患者82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胸水标本中ERCC1、XRCC1蛋白表达水平,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不同ERCC1和XRCC1表达水平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S)和无病进展时间(PFS)。结果 ERCC1的阳性率为41.5%(34/82), XRCC1的阳性率为34.1%(28/82)。 ERCC1阴性表达者含铂方案的化疗效果优于阳性表达者,但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 P =0.43);XRCC1阴性表达者含铂方案的化疗效果优于阳性表达者,两者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01, P =0.93)。 ERCC1和 XRCC1阴性表达的患者OS明显长于阳性表达者(χ2=5.91, P <0.05),PFS亦明显长于阳性表达者(χ2=15.31, P <0.05)。结论胸腔积液中肿瘤细胞ERCC1、XRCC1表达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具有相关性,与铂剂化疗疗效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明确。
作者:孔雁;左静;刘亮;刘荣风;姜达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CAS )治疗颈动脉狭窄前后颈动脉超声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62例,均予CAS治疗,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CAS前后狭窄处管径及血流参数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2例CAS中,2例手术失败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其余60例均获成功,共置入支架60个。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发现,患侧颈动脉狭窄处术后收缩期峰值流速( PSV)、舒张期低血流速度(EDV)明显降低,血管内径(R)、血管搏动指数(PI)和前向血流明显增大( P <0.05),术后1周时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1年复查,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 >0.05)。1年后随访,经颈动脉超声复查发现手术侧再狭窄1例(3.3%)。结论 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可靠手段,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在CAS前后对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
作者:刘敏;赵奕文;毕志鸿;汤卫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DOI是“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的简写,用来标识在数字环境中的内容对象。 DOI可以用来揭示有关该数字对象的一些信息,包括从internet哪里可以找到它。随着时间推移,数字对象的某些有关信息可能会有变化(包括从哪里可以找到它),但是DOI不会改变。 DOI是一个永久性的标识号,由International DOI Foundation管理。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冠状动脉心肌桥( myocardial bridging,MB)是一种冠状动脉的先天性发育异常[1],指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个节段走行于心外膜下室壁的心肌纤维中,覆盖的心肌纤维束则为心肌桥,被覆盖的冠状动脉段称为壁冠状动脉( tunneled coronary artery)。以往认为心肌桥是一种良性的解剖变异,近年来研究发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晕厥或猝死等都可能与之相关[2,3]。现就心肌桥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现代诊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孙琪(综述);李俊峡(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是溶栓、介入手术或心脏外科手术术后心肌细胞坏死、心功能不全的主要病理基础,表现为缺血心肌组织恢复血液灌注后,其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结构损伤更加加重。其中钙超载、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微血管内皮损伤等病理生理过程参与其发生。研究者们早期证实,通过缺血预处理或后处理主动干预均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应,随后又发展为药物的预处理及后处理。
作者:周芹(综述);王龙(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和呼出气冷凝液中白介素-17(IL-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及其在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NSCLC患者39例为NSCLC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集空腹血清和呼出气冷凝液( EBC)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及EBC中IL-17、VEGF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 NSCLC组血清IL-17及VEGF水平分别为(27.34±8.12)pg/ml及(42.72±7.69)pg/m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IL-17(16.23±4.22)pg/ml、VEGF(24.64±5.17)pg/ml( P均<0.01)。(2)NSCLC组EBC中IL-17水平和VEGF水平分别为(5.96±1.51)pg/ml,(22.73±4.26)p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96±0.49)pg/ml、(13.31±4.61)pg/ml( P均<0.01)。(3)NSCLC患者外周血清和EBC中IL-17、VEGF水平随临床分期进展呈上升趋势( P <0.01)。(4)NSCLC患者血清中IL-17水平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性( r =0.594, P <0.01),EBC中IL-17水平与VEGF亦呈正相关( r =0.704, P =0.000)。血清中IL-17、VEGF水平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 r =0.811、0.722, P均<0.01)。 EBC中IL-17、VEGF水平与临床分期亦呈正相关( r =0.843、0.789, P均<0.01)。结论 IL-17参与NSCLC的发病过程,可能和其促进VEGF的表达,进一步促进肿瘤生长有关。 EBC中IL-17水平的检测可作为NSCLC患者监测病情变化的无创性指标。
作者:朱杰;何海艳;马航;吕学东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