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肠玻璃异物致下消化道出血一例

吕淑云;侯秀英

关键词:结肠, 玻璃异物, 氢溴酸山莨菪碱, 淀粉酶正常, 治疗, 西米替丁, 急性肠炎, 患者入院, 环丙沙星, 腹痛, 阵发性, 水样便, 腹绞痛, 肠鸣音, 心肺, 突发, 透视, 体检, 呕吐, 腹泻
摘要:患者男,39岁,半月前出外就餐后出现上腹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重.无恶心、呕吐.腹泻2次,稀水样,无发热,无脓血,无里急后重.体检:神志清,心肺(-),腹平软,中上腹及偏左处压痛,无反跳痛,未及包块,肠鸣音亢进.入院后查血、尿淀粉酶正常,腹部透视及B超未见异常.患者入院后给予西米替丁等治疗,腹痛时轻时重,部位不定.入院第4天凌晨2时突发右下腹绞痛,继之排稀水样便1次,腹痛逐渐减轻,持续约20 min.当时考虑急性肠炎,给予环丙沙星、氢溴酸山莨菪碱等治疗.
中华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CD44基因拼接体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近年来,人们认为CD44作为细胞表面黏附分子与整合跨膜糖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CD44基因拼接体--CD44v6更为引人注目[1].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CD44v6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转移程度的关系.

    作者:石巍;彭安邦;廖爱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酸化对狗胃肠运动的影响

    胃酸分泌与胃肠运动是胃肠道的两大重要功能,它们之间的关系尚不完全清楚[1].本研究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十二指肠灌流盐酸对狗消化间期和餐后上胃肠道收缩的作用,试图进一步阐明酸与胃肠动力之间的关系.

    作者:杨春敏;朱鸣;孙晓丽;张映辉;毛高平;张秀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免疫保护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以减毒鼠伤寒沙门菌为载体构建的重组幽门螺杆菌(Hp)疫苗诱导小鼠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的机制.方法将表达Hp尿素酶B亚单位(UreB)、黏附素(HpaA)及尿素酶B亚单位/黏附素融合蛋白(UreB/HpaA)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给小鼠分别灌胃,另设单纯减毒鼠伤寒沙门菌和生理盐水免疫鼠为对照.免疫4周后以Hp活菌攻击,观察各组小鼠的免疫保护率,攻击前后血清中抗Hp抗体IgG1、IgG2a和IgA的变化,小鼠脾脏和胃黏膜中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mRNA表达变化.结果 UreB、HpaA及UreB/HpaA组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50%,41%和77%.和生理盐水组相比,攻击前各鼠伤寒沙门菌免疫组IgG1、IgG2a均轻度升高而IgA无变化,攻击后各鼠伤寒沙门菌免疫组IgG2a升高显著并以UreB/HpaA组为,而IgG1和IgA的升高无统计学差异.胃黏膜攻击前生理盐水组无IFN-γ表达,其余各组均100%表达;攻击后生理盐水组IFN-γ轻度表达,但仍明显低于各鼠伤寒沙门菌免疫组.IL-4在攻击前后各组均无表达.脾IFN-γ和IL-4在所有组攻击前后均全部表达.结论以减毒鼠伤寒沙门菌为载体构建的Hp疫苗在小鼠体内诱导出以TH1反应为主的保护性免疫应答.

    作者:陈洁;陈旻湖;朱森林;于君;梁伟强;陈为;胡品津;沈祖尧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口服番泻叶清洁肠道致结肠癌患者死亡一例

    患者女,38岁.因左下腹隐痛、便血3月余就诊,左下腹可扪及1个3 cm×3 cm×4 cm大小包块,质硬.因拟行结肠镜检查,当晚将10 g番泻叶用1 000 ml沸水冲泡后饮用清洁肠道,口服药液2 h后(间断口服药液约600 ml)出现左下腹阵发性绞痛,即停服药液,6 h后突感左下腹疼痛加剧,随后扩散至全腹痛,8 h后来我院求治.

    作者:骆楚钢;谭雪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胃酸在十二指肠液反流诱发食管腺癌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胃酸在十二指肠液反流诱发食管腺癌(EAC)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通过手术产生三个实验组:胃食管反流(GER)组、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ER)组以及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组,并设无反流的假手术(SO)对照组.术后20周观察各组动物食管黏膜病变.结果 SO组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各反流组均引发不同程度的食管炎.DER和DGER组基底细胞增生、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溃疡发生率显著高于GER组(P<0.01).GER组没有出现Barrett's食管(BE)和食管腺癌(EAC).DER和DGER组BE发生率分别为91.4%和84.4%,EAC发生率分别为25.7%和53.1%,均显著高于GER组(P<0.01).DGER组EAC发生率显著高于DER组(P<0.05).结论胃、十二指肠液反流均造成食管黏膜损伤,后者更为严重;十二指肠液反流在BE、EAC发展中发挥着尤为关键性的作用;胃酸在十二指肠液反流诱发EAC过程中起促进作用,显著增加十二指肠液反流诱发EAC的危险性.

    作者:张涛;王云杰;张峰;朱以芳;刘锟;张传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活检对腹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由于腹部脏器多,腹部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较困难.影像学检查虽为发现腹部占位性病变提供了方便,但对其定性诊断常不明确.组织学检查可明确病变的性质来源,是为权威的确诊方法.为探讨B超引导经皮穿刺活检对腹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我们回顾性分析了经B超检查发现腹部占位性病变但未能临床确诊,经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活检的病例218例.影像学结合临床检查确诊的病例除外.

    作者:蓝琳;白岚;崔生达;张亚历;郭文;程天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腹部超声、胃镜及X线对胃部疾病的诊断价值

    胃镜和胃肠双重对比造影是诊断胃部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对胃黏膜表面结构有良好的显示能力,特别是对腔内病变的诊断比较准确,但对腔外生长的病变及胃壁浸润性病变的诊断有一定限度.我们选取1997~1999年间116例经腹部胃超声检查的患者,与内镜及X线检查进行对照,探讨超声对胃部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爱英;段丽萍;林三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食管癌、胃癌细胞对氧化砷促凋亡的敏感性与固有活性氧水平有关

    目的探讨食管癌、胃癌细胞的固有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与细胞对三氧化二砷(As2O3)促凋亡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小剂量(2 μmol/L)As2O3作用于人胃癌细胞和食管癌细胞株各一对(SGC7901、MKN45和EC/CUHK1、EC1867),证实As2O3促凋亡敏感性在SGC 7901和MKN45之间及EC/CUHK1和EC1867之间均有差异.然后在不加As2O3的情况下,用活性氧捕获剂双氢罗丹明123(DHR 123)孵育细胞(DHR 123在细胞内被ROS氧化为发出荧光的罗丹明123),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罗丹明123的荧光而测得细胞内固有ROS水平.结果对As2O3敏感的SGC7901细胞的固有活性氧水平比As2O3不敏感的MKN45细胞高,对As2O3敏感的EC/CUHK1细胞的固有活性氧水平比As2O3不敏感的EC1867细胞高.结论食管癌、胃癌细胞固有ROS水平的差异与细胞对As2O3诱导凋亡的敏感性差异有关.

    作者:高飞;易静;史桂英;李慧;石学耕;汤雪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一氧化氮能神经调节异常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从基因水平揭示NO含量改变的原因.方法 (1) 应用电子气压泵及灌注导管测压仪研究25例腹泻型IBS患者及15例正常志愿者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顺应性、乙状结肠和直肠运动指数以及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感觉阈值;(2) 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两组肠黏膜NO的含量;(3) NADPH黄递酶组化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两组肠黏膜肌层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纤维作定量分析;(4) 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对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基因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 肠道测压:IBS患者的直肠静息压、肛管上部静息压、收缩压、松弛压、肛管下部静息压、收缩压、松弛压和直肠顺应性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乙状结肠和直肠运动指数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2) 直肠内脏感觉阈值:低感觉阈值、排便阈值和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3) 肠黏膜NO含量:患者结肠黏膜NO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并且患者的NO含量与运动指数成负相关,与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疼痛阈值呈正相关(P<0.05);(4) NADPH组化染色:IBS患者黏膜肌层NOS阳性神经纤维的面积和平均吸光度较正常人显著减少(P<0.05);(5) NOS-mRNA的表达量:IBS患者的nNOS-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结论 IBS患者的结肠NO能神经中NOS含量减少可能与nNOS-mRNA的表达量减少有关;NOS含量减少进一步导致NO合成量减少,从而引起胃肠运动加快和胃肠内脏感觉敏感性增高,出现一系列IBS的临床症状.

    作者:穆标;王邦茂;刘之武;黄乃霞;刘文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催化亚单位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前,国内外关于胃癌的发病机制有诸多研究,端粒和端粒酶是近年来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之一.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复序列加至染色体末端,因此在细胞永生化和癌变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端粒酶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在癌前病变组织里有所表达,但两者显著不同[1-5].本文检测了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的表达,藉以了解端粒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作者:尹雷;姚希贤;姚洪森;孙中成;李英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阿司匹林和吲哚美辛对幽门螺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条件下,阿司匹林和吲哚美辛对幽门螺杆菌(Hp)生长的影响,以及阿司匹林存在时,Hp对几种常用抗生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Hp接种于含不同浓度阿司匹林或吲哚美辛的布氏肉汤中培养,测定不同培养时间菌液的吸光度,稀释法计数活菌数,革兰染色观察细菌形态.琼脂稀释法测定阿司匹林和吲哚美辛的低抑菌浓度(MIC).E-检测法检测Hp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及羟氨苄青霉素的MIC.结果阿司匹林和吲哚美辛可抑制Hp的生长,这种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与培养基pH改变无关.400 μg/ml阿司匹林或100 μg/ml吲哚美辛体外培养48 h可使Hp完全溶解破坏.阿司匹林和吲哚美辛对Hp的体外MIC90分别为512和128 μg/ml.阿司匹林存在时,分别使100%,75%及75%的Hp对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及克拉霉素的MIC降低,提示阿司匹林可使Hp对上述抗生素的敏感性增高.结论阿司匹林和吲哚美辛可抑制Hp的生长,阿司匹林可提高Hp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及羟氨苄青霉素的敏感性.

    作者:王蔚虹;胡伏莲;王振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结肠玻璃异物致下消化道出血一例

    患者男,39岁,半月前出外就餐后出现上腹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重.无恶心、呕吐.腹泻2次,稀水样,无发热,无脓血,无里急后重.体检:神志清,心肺(-),腹平软,中上腹及偏左处压痛,无反跳痛,未及包块,肠鸣音亢进.入院后查血、尿淀粉酶正常,腹部透视及B超未见异常.患者入院后给予西米替丁等治疗,腹痛时轻时重,部位不定.入院第4天凌晨2时突发右下腹绞痛,继之排稀水样便1次,腹痛逐渐减轻,持续约20 min.当时考虑急性肠炎,给予环丙沙星、氢溴酸山莨菪碱等治疗.

    作者:吕淑云;侯秀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纤维结肠镜直接普查大肠癌效果的评价

    大肠癌起病隐匿,病因不明,早期诊断困难,门诊诊断的往往是中晚期大肠癌,5年生存率低,无症状人群普查是防治大肠癌的佳手段,通过普查可发现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并进行早期治疗,达到防治的目的.我们于1999年7月至2001年8月,应用纤维结肠镜直接对我省2 236例邮电职工进行普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余少平;周洪跃;戴文华;李若月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荧光-电信号转换系统对内镜活检的引导作用

    目的内镜下激光诱发荧光活检引导技术已日趋成熟,但仪器的昂贵限制了这种技术的开发与使用.本研究拟采用光-电信号转换系统代替弱光检测仪(OMA),进行临床验证.方法根据42例已知胃肠道癌组织的荧光谱特征,建立两个荧光判别公式.依据公式要求,研制新的荧光活检引导仪.以该仪器和OMA仪同步检测15例体外胃肠道癌和40例内镜下疑为癌的病例,并计算其判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根据已知病例,建立了癌判别公式:①组织荧光总能量=359~659 nm的荧光积分;②组织荧光能量积分比=W395~460 nm/W460~659 nm.以公式②判别15例体外胃肠道癌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100.0%.以公式②判别内镜下胃肠道癌的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92.5%.结论该仪器可协助内镜医师实时、无创地判断镜下病变性质.新的荧光活检引导仪在判别胃肠道良、恶性病变的效能上与国际上广泛应用的OMA相等,仪器的成本仅相当于购入OMA检测设备的十分之一.

    作者:盛剑秋;李世荣;徐智;郁道银;高革;樊翠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三叶肽与胃黏膜保护研究进展

    三叶肽(trefoil peptides)家族是一类较新的、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的因子,主要由乳癌相关肽(PS2或TFF1)、解痉多肽(SP或TFF2)和肠三叶因子(ITF或TFF3)组成,其特征是都由6个半胱氨酸残基借3个二硫键连接形成的三叶状结构.三叶肽对黏膜的保护作用,可能在于增强受损黏膜周围完好的上皮细胞向黏膜损伤表面迁移覆盖,或与黏液中的糖蛋白相互作用,加强黏液凝胶层,抵抗黏膜表层有害物质损伤等.三叶肽的发现提高了人们对黏膜保护的认识,促进了其对胃黏膜保护分子机制的研究.

    作者:聂时南;李兆申;许国铭;屠振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胆囊黏膜、胆石、胆汁中幽门螺杆菌DNA结果分析

    多年来一直认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只定植于胃,引起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并与胃癌有关.随着对Hp生物特性及其致病性的深入研究,已发现有几种螺杆菌可引起肝胆系统疾病[1].为了进一步研究Hp与胆石形成的关系,我们采用PCR在胆囊黏膜、胆石、胆汁中检出Hp DNA物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吕;唐俐;朱景元;王学东;张月林;郭新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贲门失弛缓症气囊扩张对食管动力近期和中期的影响

    目的探讨气囊扩张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动力的影响及与扩张疗效的关系.方法 48例经临床、钡餐造影、内镜检查及食管测压确诊的贲门失弛缓症,采用上消化道动力监测系统.观察扩张前和扩张后4周以及12~24周时的症状计分、钡餐造影显示的食管大宽度、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LESRR)及食管体部收缩振幅.结果①扩张后吞咽困难、胸痛和反食症状的计分以及食管的大宽度均明显低于扩张前(P<0.05).②扩张后4周、12~24周4个方位的LESP明显降低(P<0.05),4个方位相应的LESRR扩张后较扩张前明显增加(P<0.05).③扩张前后LESP<2.67 kPa次数百分比分别为45.41%,82.48%和85.87%(与扩张前比P<0.05),LESRR≥80%的次数百分比分别占6.74%,55.97%和43.78%(与扩张前比P<0.05).④48例患者中未发现食管体部恢复推进性蠕动波.食管体部收缩振幅扩张前,后均表现为无效收缩.结论①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近期、中期疗效较好,并有维持治疗作用.②气囊扩张不仅降低LESP且改善LESRR,是气囊扩张缓解症状、减少食管扩张程度的重要病理生理改变的基础.提示是否再行扩张的食管动力指标除LESP外,还要考虑LESRR.

    作者:王智凤;柯美云;秦明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维拉帕米对多药耐药胃癌细胞耐药逆转作用的研究

    肿瘤细胞对多种抗肿瘤药物产生耐药,并且这些药物之间化学结构及作用机制可以互不相同,这种现象称为多药耐药性(multiple drugs resistance,MDR).目前的研究表明,MDR的产生与耐药细胞膜上P-糖蛋白(P-gp)水平呈正相关,钙通道阻滞剂可对部分肿瘤细胞耐药起逆转作用[1,2].本研究旨在分析肿瘤细胞耐药与P-gp表达的关系;观察维拉帕米(VER)逆转耐药的程度,探讨VER逆转耐药与P-gp的关系.

    作者:杨琳;朱兆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毫米波诱导人肝癌细胞株凋亡的研究

    目的研究35.8 GHz毫米波照射诱导人肝癌细胞株BEL7404凋亡.方法选取BEL7404人肝癌细胞体外培养,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毫米波照射30 min组、氟尿嘧啶(5-FU)组、毫米波联合5-FU组.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核的变化;DNA片段化分析检测染色体断裂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结果 BEL7404细胞经毫米波照射后诱发的细胞死亡具有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照射30 min组和5-FU组诱导细胞凋亡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33±2.66)%,(18.58±2.57)%和(3.21±1.06)%,毫米波与5-FU联合明显增加细胞凋亡率,达(27.91±3.66)%.结论 35.8 GHz毫米波照射可诱导BEL7404肝癌细胞凋亡,与5-FU联合使用可明显增加凋亡比例.

    作者:蒋义斌;戎兰;梅玲;周秉达;陆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实验研究

    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不仅可以预防无水乙醇、缺血再灌注以及阿司匹林等刺激所造成的胃黏膜损伤,而且可以促进乙酸烧灼所致溃疡及胃手术切口的愈合,临床应用的关键是如何保证溃疡部位长时间保持足够的药物浓度.我们采用乙醇致胃黏膜损伤模型和乙酸烧灼型胃溃疡模型,评价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的pH敏感性溶液对胃溃疡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为进一步研究胃滞留制剂提供依据.

    作者:陆兵;谢英华;李京京;程度胜;朱厚础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