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卡托普利致高热皮疹2例

池元举

关键词:卡托普利, 副反应, 发热, 皮疹
摘要:1 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56岁,因高热皮疹半个月就诊.患者因高血压病而口服卡托普利25 mg,每日3次,用药后血压控制在130/(80~90)mmHg,服药半个月后,即感全身无力,体温达38℃,伴有全身皮肤充血性皮疹,拟诊上感,给予青霉素640万单位静滴,每日2次,继续口服卡托普利.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卵巢癌患者血IL-2、IL-6、IL-10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研究表明,肿瘤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网络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可能是肿瘤逃避机体免疫系统攻击的原因之一[1].我们对卵巢上皮癌患者血浆中IL-2、IL-6、IL-10进行检测,了解其水平变化,探讨其在卵巢癌患者的临床意义.

    作者:刚宪芬;杨淑芝;崔晓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经鼻内窥镜下行咽囊切除术1例

    患者,男,26岁,因口臭及咳鸟屎状、大米粒大小、颗粒状分泌物半年,伴枕部钝疼1个月就诊.患者诉半年前经常口臭及回吸时咳鸟屎状、大米粒大小、颗粒状分泌物,奇臭,且清晨居多,伴恶心、咳嗽,时有耳鸣,耳内闷胀感,以上症状在感冒后加重,曾当作咽炎治疗,效果欠佳.

    作者:郎宝英;马延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胰岛素抵抗(IR)、血脂异常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以及IR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67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血脂、血糖、游离胰岛素(FIns)以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与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血脂、血糖、FIns、ISI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腔隙性脑梗死组FIns明显高于非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ISI较非腔隙性脑梗死组明显减低(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能是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腔隙性脑梗死可能直接与IR有关.

    作者:尹成彬;胡加永;蒋淑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癫痫发作后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及多元调控

    癫痫是一组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以短暂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癫痫发作可导致神经元损伤,其中有一部分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

    作者:孙建英;王丽丽;迟兆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手部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

    手部外伤常导致皮肤、肌腱甚至骨的缺损,若不及时消灭创面将导致外露肌腱或骨的坏死,严重影响手的功能及外形,故及时的修复软组织缺损尤为重要.我们采用5种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效果理想,报告如下.

    作者:孟涛;朱晓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间歇性外斜视术前辐辏检查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术前辐辏状态与融合功能以及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54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检查辐辏及融合功能,术后检查眼位及融合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有、无辐辏的两组患者在融合功能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手术可使更多术前无融合功能患者术后获得融合功能.结论:术前辐辏检查可快速评价术前双眼融合功能.无辐辏且无融合功能的患者应该及时手术,以期达到功能性治愈.

    作者:刘剑民;刘海燕;许卓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右室流出道横纹肌瘤1例

    1 临床资料病人,女,37岁.胸闷、憋气、心悸伴发热3 天入院.查体:体温37.6℃,呼吸22次/分,心率88次/分,血压123/96 mmHg.一般情况好,口唇粘膜无紫绀,颈外静脉无怒张.

    作者:刘洪建;张庆广;刘玉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亚急性期手术治疗

    我院自1998-2002年对48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在亚急性期(7~14 d)行钻孔引流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潘继明;王丽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第三趾主要血管神经的断层解剖观测

    目的:为足趾再植及断层解剖学提供参考资料.方法:用30例(男18例,女12例)成人第三趾作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对趾跖侧固有动脉和神经的位置、管径进行观测.结果:趾跖腓侧固有动脉和神经纵径和横径的平均值分别大于0.34 mm和0.20 mm,趾跖胫侧固有动脉和神经纵径和横径的平均值分别大于0.63 mm和0.53 mm.结论:神经与同名动脉基本上位于同一区内伴行.

    作者:李滨;刘强;赵冬梅;胡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红外线诱发陈旧性外伤眼白内障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0岁,因左眼渐进性视物不清1年入院.眼部检查:视力Lp(+),晶状体混浊(+++),瞳孔圆,光反应灵敏,眼内视不清.

    作者:邓京凤;黄芳;孙鹏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管生成素-1,-2及酪氨酸激酶Tie-2受体mRNA在胶质瘤中的表达

    目的:通过对胶质瘤的促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及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mRNA表达的检测,初步探讨它们与胶质瘤血管生成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对43例胶质瘤和15例正常脑组织Ang-1、Ang-2及Tie-2 mRNA的表达量进行半定量检测,并对它们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胶质瘤组织中Ang-2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Ang-2 mRNA的表达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而增强(P<0.001);胶质瘤组织中Ang-1 mRNA的表达较正常脑组织下调,Ⅲ、Ⅳ级胶质瘤Ang-1 mRNA的表达量与Ⅰ、Ⅱ级相比,其降低程度也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Tie-2 mRNA的表达量在正常脑组织与胶质瘤、以及不同分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ng-2 mRNA表达上调和Ang-1 mRNA表达下调可能共同诱发肿瘤血管生成.Ang-2与Ang-1平衡状态失衡可能与胶质瘤恶性程度有关.

    作者:王洪德;王利民;李泽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用改良的盐洗法与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效果比较

    目的:探索更为安全可靠的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方法:采用改良盐洗法提取人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与传统的酚-氯仿抽提法在提取效果、DNA纯度等方面加以比较.结果:通过对15份不同静脉血标本与酚-氯仿抽提法同步对比研究显示:改良盐洗法提取模板DNA无污染、无害,所提DNA质量好、纯度高,达到酚-氯仿抽提法所获DNA的水平;操作简单、快速,方法稳定可靠,无一例失败.结论:该方法提取的DNA可用于实验以及临床上DNA分型等研究.

    作者:胡敬富;周淑华;韩兆东;魏义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重度妊高征终止妊娠85例临床分析

    重度妊高征是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正确、及时的选择终止妊娠的时机及方式是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病死率的可靠方法.现将我院5年来85例重度妊高征临床资料作一回顾分析.

    作者:徐秀燕;李连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鱼腥草注射液致孕妇过敏性休克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26岁,孕1产0,孕29周.因发热、咽部疼痛5 d,用药无效(药物不详)而来诊.

    作者:张华香;王子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合并颅脑外伤的骨折治疗进展

    四肢骨折合并脑外伤,是多发伤中常见的组合类型.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坚持生命第一的原则,已成为共识.对其骨折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作者:顾保清;于锡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创伤感染的药敏结果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在创伤感染中成为主要感染菌种,它引起的感染在临床治疗中成为棘手的问题.为及时控制此类感染,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玉三;周中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悦安欣、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

    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ARPE)是一种损害视力的独立性眼底疾病,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症状类似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而常被误诊,故实际发病人数要比临床就诊者为多.

    作者:张枫;侯爱学;孙晓波;杨超;李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经手舟骨月骨周围脱位的治疗

    笔者采用经皮撬拨复位月骨、手舟骨切开复位、自体桡骨茎突植骨、克氏针内固定的方法治疗经手舟骨月骨周围脱位患者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立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供者精浆处理逆行射精精子和人工授精

    从逆行射精患者膀胱回收的精子用于人工授精前,一般采用某种营养性碱化溶液进行洗涤处理.本研究是将回收的精子用健康供精者精浆进行处理,从而获得活力恢复良好且持久的精子,再行人工授精并获得成功,现介绍如下.

    作者:姚志伟;荣抗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异丙酚与硫喷妥钠混用麻醉诱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异丙酚与硫喷妥钠混用麻醉诱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6例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3例.A组诱导用芬太尼4 μg/kg、维库溴铵0.8 mg/kg、异丙酚2.0 mg/kg、琥珀胆碱1.5 mg/kg;B组用芬太尼4 μg/kg、维库溴铵0.8 mg/kg、1.0%异丙酚与2.0%硫喷妥钠1∶1混合液(剂量为异丙酚1.0 mg/kg、硫喷妥钠2.0 mg/kg)、琥珀胆碱1.5 mg/kg.记录诱导前、诱导后和插管后1,3,5 min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变化.结果:诱导后两组病人SBP、DBP和MAP均较诱导前明显降低(P<0.05,P<0.01),A组较B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插管后两组病人SBP、DBP和MAP较诱导后明显增加(P<0.05,P<0.01),但均未超过诱导前水平(P>0.05).两组病人各时期HR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0%异丙酚与2.0%硫喷妥钠按1∶1比例混合后用于麻醉诱导(剂量为异丙酚1.0 mg/kg,硫喷妥钠2.0 mg/kg),可减轻诱导后血压下降的程度,与芬太尼4 μg/kg伍用,可有效控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作者:王建波;盖荣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滨州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滨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