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萌;刘成;刘平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发现是20世纪消化疾病研究领域的又一里程碑.Hp是全世界人群感染广泛的致病菌,已确认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与胃癌及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胃MALT淋巴瘤)的发病也密切相关.
作者:胡家露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HpcagⅡ对胃上皮细胞IL-8基因转录的影响及信号传导机制.方法构建 cagⅡ基因位点缺失Hp突变株及带有IL-8报告基因的人胃癌细胞系L5F11,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荧光素酶(IL8转录)活性,用ELISA法测定IL8蛋白浓度.结果所有Hp突变株诱导荧光素酶活性与IL8蛋白浓度较亲代菌株26695均降低[(0.13±0.01)×cpm比(0.59±0.05)×(P<0.01);(0.73±0.13)ng/ml比(2.22±0.65)ng/ml,(P<0.05)].PTK抑制剂herbimycinA不仅抑制Hp诱导的荧光素酶活性[(0.71±0.18)×cpm比(1.51±0.23)×cpm,(P<0.05)],而且抑制IL-8蛋白表达[(0.83±0.41)ng/ml比(3.22±0.59)ng/ml,(P<0.05)],但herbimycinA对TNFα诱导的荧光素酶活性及IL8蛋白表达均无影响(P均>0.05);PKA抑制剂H7抑制TNFα诱导的荧光素酶活性[(0.74±0.16)×cpm比(2.62±0.26)×cpm,(P<0.001)]及IL8蛋白表达[(1.45±0.38)ng/ml比(4.12±0.43)ng/ml,(P<0.01)],而对Hp诱导的荧光素酶活性无影响(P>0.05).结论HpcagⅡ中的多基因能够调节胃上皮细胞IL-8基因转录,且这一作用主要经蛋白酪氨酸激酶途径.
作者:李淑德;许国铭;李兆申;Crabtree JE;Neelam B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甲胎蛋白(AFP)用于检测原发性肝癌(HCC)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仍有1/3左右的患者呈阴性或低浓度阳性[1].因此,寻找其它的肿瘤标志物来诊断AFP阴性患者是急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肝细胞癌变时,谷氨酰转肽酶(γ-GT,一种含有N-型糖链的糖蛋白)的N-型糖链结构可发生多种异常改变,其中由于岩藻糖苷酶的升高,可使核心岩藻糖基化γ-GT(core fucosylated transferrin,cFuc-γ-GT)增多[2,3].
作者:王亚东;陈亚宝;朱家沂;严正;沈洪章;钱迎春;刘宏喜;周鹏;赵晨星;汤晓怀 刊期: 2000年第04期
3例患者,年龄24~36岁(平均30.7岁),初产妇2例,经产妇1例,均行剖宫产,3例均为活婴,Apgar评分6~10分,其中1例为兔唇及I度腭裂畸形,既往均无肝病及药物应用史,家族中无类似发作史.
作者:王红;聂玉强;李瑜元;余庆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许多凋亡相关基因在细胞凋亡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1],如bcl-2基因家族是重要的凋亡调控基因.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常伴有凋亡机制障碍,许多化疗药物正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起作用的.
作者:张桂英;段晓明;袁伟建;何春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前不仅公认幽门螺杆菌(Hp)的慢性感染对消化性溃疡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且很多Hp感染的慢性胃炎被证实与胃粘膜上皮的增殖和淋巴组织恶变有密切关系,所以国际癌症研究会把Hp列为胃癌的Ⅰ类致癌病原[1].
作者:庄小强;林三仁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钙通道阻滞剂(CCB)具有降低门脉压作用,是一类非同源性药物.其药理作用、化学结构、临床作用各异.本文采用多普勒血流仪测定汉防己甲素(Tet)、西比灵(Sib)、络活喜(Nor)等不同类型CCB对门脉高压患者的门脉血流量影响,同时观察其不良反应.旨在寻求有效的降低门脉压的CCB.
作者:盛颖;宗春华;董国芳;王青玲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测定健康人胃电图(electrogastrography,EGG)参数,研究皮肤阻抗、电极位置不同对EGG参数的影响.方法50名正常体型(体重指数BMI为22.5kg/m2±2.3kg/m2)健康志愿者,5h胃排空X线检查正常.应用双电极DigtrapperEGG,电极置于腹部X线定位胃体窦的体表投影位置.记录时间为餐前0.5h、餐后1h,试餐460KJ.其中各有10名健康人在皮肤阻抗大于和小于10KΩ及X线和标准位置(脐与剑突连线中点旁开45°)分别放置电极进行餐前0.5h的EGG检查.结果健康人餐后EGG主频(DF)和主功率(DP)升高(P<0.05),餐后餐前功率比(PR)为2.7±0.2.主频不稳定系数(DFIC)餐后较餐前降低(P<0.05).餐前正常节律百分比(85.2±1.7)%,餐后(86.0±2.1)%.皮肤阻抗大于10KΩ胃电正常节律百分比为(36.1±5.5)%,小于10KΩ为(89.6±3.4)%(P<0.001).X线与标准位置的正常节律百分比为(81.8±3.2)%和(85.5±3.9)%(P>0.05).结论EGG检查信噪比(皮肤阻抗)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皮肤准备在EGG检查中十分重要.正常体型EGG检查可不必用超声或X线定位而直接选择标准位置.
作者:陈艳敏;柯美云;王智凤;张秀兰;潘国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特异性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ntisense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对人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脂质体包裹与端粒酶RNA模板区互补的ASODN,处理人胃癌细胞系.用端粒重复扩增分析(telomere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PCR-ELISA检测法观察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经脂质体包裹ASODN处理的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受到明显抑制,并与ASODN的浓度和处理时间相关.结论端粒酶RNA模板区ASODN能够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可运用于实验性肿瘤基因治疗研究以及端粒酶与肿瘤关系的进一步探讨.
作者:林志辉;刘厚钰;潘秀珍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E)广泛用于不能手术的肝癌患者,其疗效取决于对肝癌组织的杀灭和对正常肝组织的保护两方面.本文对71例TAE术前后肝功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TAE对肝脏损害的程度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迎娣;暴军玲;吕俊旭;汪鸿志;程留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胸腹膜恶性间皮瘤较为罕见,我科近遇1例予以报道.患者男性,23岁.因上腹胀半年,加重伴贫血2个月就诊人院.体检:体温38.7C,贫血貌,心肺无阳性体征.腹部柔韧感,移动性浊音阳性.化验检查血红蛋白76g/L,血小板650×腹部B超显示右上腹包裹性占位,上腹部CT显示肝脏变形,向左移位,大量腹水.
作者:刘均平;杨力;郭新宁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dl,HSC;以前称为贮脂细胞、Ito细胞等)位于肝窦Disse间隙内,在肝损伤过程中被激活经表型转化而成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er,MFB),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中心环节.
作者:姜春萌;刘成;刘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临床上,消化不良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上腹胀症状,常餐后加重,伴有早饱、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等.这些症状主要是以胃为主的一组消化不良症状.消化不良是很常见的病症,各国报道的患病率在20%~49%之间,据我国广州报道,消化不良占普通门诊的11.04%,占消化门诊的52.85%.消化不良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疾病.早期研究发现,其病理改变与Johne's病相似,怀疑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MP)为其致病菌[1].
作者:缪应雷;欧阳钦;甘华田;陈代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fos原癌基因与先天性巨结肠症发病机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的巨结肠痉挛段以及有神经节细胞的扩张段、正常肠组织各12例标本检测C-fos原癌基因mRNA的表达和观察其蛋白免疫组化状况.结果无神经节细胞的巨结肠痉挛段C-fos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有神经节细胞扩张段近端(痉挛段相对含量2.11±0.09,扩张段相对含量0.55±0.06,单位:mass),巨结肠扩张段近端与正常肠组织相比无明显差异;C-fos蛋白免疫组化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的痉挛段粘膜固有层和粘膜肌层中出现大量的棕褐色C-fos蛋白表达产物,而巨结肠近段的扩张段未见C-fos蛋白表达阳性产物.结论C-fos基因可能参与了神经细胞的损害.C-fosmRNA表达及C-fos蛋白表达异常可能参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机制.
作者:高红;白玉作;刘红宇;孔娟;景士兵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载脂蛋白E(ApoE)是由29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糖蛋白,其基因位点具有多态性,由三个主要等位基因(ε2、ε3、ε4),分别编码三种异构体(ApoE2、E3、EA),组成六种表型(E2/2、E2/3、E2/4、E3/3、E3/4、E4/4).三种异构体区别在于第112位和第158位上半胱氨酸(Cys)和精氨酸(Arg)的互换,E2在这两个位点均为Cys,E3在112位点为Cys,158位点为Arg,而E4在两个位点均为Arg[1].
作者:孔凡民;白涛;郭仁宣;于孔玮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COX-1、COX-2、iNOs于浅表性胃炎、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探讨COX-2,iNOS与胃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多克隆抗体COX-1、COX-2、iNOS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3例浅表性胃炎、30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29例胃癌石蜡包埋组织中的COX-1,COX-2,iNOS表达情况及Hp感染率.结果COX-2,iNOS在胃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65.5%,62.1%比18.2%,18.2%;P<0.01).Hp阳性的胃炎组织中COX-2,iNOS表达强度高于Hp阳性的胃粘膜不典型增生,COX-2、iNOS在浅表性胃炎、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中同时表达.结论COX-2,iNOS两酶的激活物可能相类似.COX-2,iNOS于胃癌中表达明显上调,两种酶参与肿瘤的形成,可能为胃肠道肿瘤形成的早期事件,胃粘膜炎症及Hp感染诱导COX-2、iNOS表达,则炎症及Hp感染可能为胃癌形成的更早期事件.
作者:罗玉琴;吴开春;孙安华;潘伯荣;张学庸;樊代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大肠癌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结直肠上皮细胞更新很快,成人每天有将近1010结肠上皮细胞脱落[1].粪便中结直肠脱落细胞如同一个窗口反映了肠粘膜上皮的增生状况.我们针对脱落细胞的提取及检测进行初步研究,以了解其在大肠癌诊断及筛查中的作用.
作者:范如英;李世荣;吴霞;武子涛;晨智敏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纳洛酮注射液自用于临床以来,国内曾有报道用于治疗酒精中毒、脑梗塞、各种急性中毒昏迷等治疗,用于肝性脑病目前尚少有报道.笔者用该药治疗肝性脑病1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卢森建 刊期: 2000年第04期